皆仁
我們知道佛門所說的四無量心是指慈、悲、喜、舍四種無量心,那麼佛的十種無量大舍之心,你又是否聽說過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
在菩提留支三藏所譯的《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中,曾經這麼說過:
佛有十種無量大舍之心,是哪十種呢?
其一:
一切眾生對佛恭敬供養,佛心中不會多加歡喜;一切眾生對佛輕慢侮辱,佛也不會心生煩惱。
其二:
佛在世間行化不會被世間八法說所染汙。
什麼是世間八法呢?
《佛地經論》中說:「世間諸法略有八種:一、利;二、衰;三、毀;四、譽;五、稱;六、譏。七、苦;八、樂。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現誹撥名毀,不現讚美名譽,現前讚美名稱,現前誹撥名譏,逼惱身心名苦,適悅身心名樂。」
這八法對於凡夫來說,真是分分鐘會掉進去的陷阱,但是對於佛來說,卻不會被這八法所染汙。
其三:
佛度化眾生,知道眾生的根器和度化眾生的正確時機,對於是否有修行佛法的根器的人都是以平等之心看待,而對於不同根機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度化。
如今疫情過後,孩子們都開學了,家長們也可以稍稍鬆口氣了。
而在尚未開學的時候,許多父母對於孩子們的學習真是費盡心神,甚至被孩子氣得做出種種讓人哭笑不得的舉措。
而對於佛來說,度化眾生是一定要度化的,但是對於不同根器的人,或者機緣未到的眾生,則用智慧之心去平等對待,而不是一上來劈頭蓋臉就說:你要好好修行啊。
也許,家長們可以向佛學習一樣,好好去體察孩子們的想法,針對孩子的性格和喜好、特長,對孩子作出正確的輔導,而不是把自己氣得水裡火裡地百般煎熬。
其四:
佛不讚嘆眾生、聲聞、闢支佛學無學法。
佛在過去生中,依最上乘發菩提心,發願度化一切眾生。如果只圖自了的話,佛也就不會成就佛道了。所以,佛不會鼓勵弟子止步於學無學法,而是對弟子們們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希望他們不僅僅止步於小乘而已。
其五:
佛遠離一切煩惱習氣。
記得有人在書中說佛還有煩惱,這真令人無語,如果佛還有煩惱,還能稱為佛嗎?
而佛的各大弟子倒是尚有餘習未盡。
比如很有名的恆河小婢的故事,就和佛陀座下的弟子畢陵伽婆蹉尊者有關。
《大智度論》曾經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畢陵伽婆蹉尊者因為乞食要經常渡過恆河,他每次到恆河邊上的時候,就會對著恆河彈指說:「小婢住!莫流!」然後河水就會分為兩截,然後尊者他就會大踏步過河去乞食。
小婢是什麼意思呢?是指未成年的女奴。這是一個很有污衊性的稱呼。
於是,恆河女神就有脾氣了。
她拿尊者沒辦法,就跑去佛陀面前告狀了:「世尊,您的弟子畢陵伽婆蹉尊者,常常罵我是小婢!」
於是,佛陀就讓畢陵伽婆蹉尊者向恆河女神懺悔謝罪。
畢陵伽婆蹉尊者欣然領命,就馬上合掌對恆河女神說道:「小婢莫嗔!今懺謝汝!」
當時,在場的人們都哄堂大笑起來:「尊者,為什麼你口中說向她道歉,順口又把她給罵了?」
這時,佛陀就對恆河女神說道:「你見到畢陵伽婆蹉向你合掌懺罪了嗎?他雖然已經低頭向你道歉,已經毫無慢心了,但還是會這樣對你說,那就證明他的確不是故意為之的。只因他五百世以來,常常生在婆羅門家族之中,所以自矜身份高貴,輕賤他人,這是他的習氣。他只是口上說說而已,心中並沒有憍慢之意,你就原諒他吧。」
由此可見,就算是證得阿羅漢果,還是有餘習未消。我們還是凡夫眾生,又怎麼能不在平時好好培養自己的良好習慣,避免不良的習氣呢?
其六:
佛不讚嘆修行二乘菩提厭離生死。
這點和前面所說相類似,就不再贅言了。簡單地打比方說:你跳出了生死的苦海,但是把自己無量劫以來的父母親眷留在苦海裡面,你能忍心?更何況,僅僅出離生死,只是一個中途休歇之處。佛的大願是把眾生都打包帶走,帶著他們一同出離生死輪迴,而趣入涅槃,直達究竟。
其七:
佛遠離一切世間涅槃語、非離欲語、戲笑語、惱他語、聲聞緣覺乃至一切障菩提語。
佛陀遠離一切障礙菩提之語,從不捨棄救度眾生的大願。
其八:
佛知時知節,對於一些機緣還沒有完全成熟的眾生,佛會暫時放舍,靜靜等待機緣成熟的那一刻的來臨。用接地氣的話來說,就是佛對時間有耐心。
其實,如果機緣沒有成熟,那就算再好的機會放在眾生面前,眾生也不會珍惜的。
在《淨土聖賢錄》中就曾經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有個為官多年的人,他向來推崇儒學而鄙薄佛道,偏偏他的妻子是信奉佛法且極為虔誠的人。
夫妻之間相處也算是和諧,多年來各修各的,倒也相安無事。
但是妻子也想丈夫信奉佛法,於是就將一部《觀無量壽佛經》放在丈夫書房的案頭。
一眨眼,三十年過去了,她的丈夫卻從來沒有翻看過經書一眼。
有一天,機緣終於成熟,她丈夫閒來無事,信手拿起了這本經書,一看之下,居然手不釋卷,連吃飯都忘記了。
當妻子來請他吃飯的時候,他嗔怪妻子道:「這麼好的書,為什麼不早點拿給我看?!」
妻子含笑對他說:「這部經書已經放在你的案頭三十年了,只是你自己一直沒有去看而已。」
所以,機緣未到的時候,萬事也都是勉強不來的,機緣一到,一切都水到渠成。
當然,在機緣沒有成熟的時候,也是要默默修行不輟,努力去做的。假如他的妻子沒有把經書放在他的書案上,那就算過五十年,他也不會有緣見到經書啊。
其九:
如果有眾生得度的機緣到了,應該受到度化時,佛就會隨他的根器而作出不同的示現來度化他。
有人以為佛陀度化眾生,就一定是現出像寺裡佛像一樣的金身來度化的,其實不是的,佛會根據眾生的不同的根器而作出不同的示現,不拘於一定的形象和形式。
其十:
佛遠離二法,無上無下,無取無舍,無虛無實,觀察平等,安住真實,因為已經得到清淨忍的緣故,所以,稱為舍心無量。
以上所說的就是《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中所記載佛的十種無量大舍,真是每讀一回,都會被佛的慈悲所深深感動。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佛學智慧#
往期文章:
釋迦牟尼佛的佛牙舍利究竟有幾顆?分別存在何處?
外道晝執火炬而行,自矜天下無敵,聽佛一偈後,跪倒拜師
悟空大師:別將出身,出使天竺,因疾出家,最終帶回佛牙舍利
天竺僧遠涉萬裡攜來除罪神咒,曾入五臺秘寺,百年後再現蹤跡
禪師一生降龍伏虎,以定解毒,弟子問他死後去哪,他這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