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語音講座
2,《道德經》新解及內丹實戰1-50
3,庚子年後寫的
4,庚子年前寫的
如覺有用,請幫忙分享給更多的人
昨天發的227講心能轉境的氣脈落實,和對文武火候的影響中,提到了在具體鍊氣過程中,文武火切換的火候問題,今天呢,我再貢獻一條古聖先哲的觀點。
注意區別,227講是說日常的切換,今天的觀點是談到階段性的切換。
來源於石沅朋校點的《呂洞賓全集》。
「自來結胎以前,常用武火,以退陰符。及陰符退盡,已露純乾陽剛之體,只用文火,溫養保固,使之泰然,安處乎中。
蓋武火譬之戰爭,至已成聖胎,則如天下泰平,惟宜偃武修文,焉用武事」?
因為丹道界的東西,都必須要託古託聖——才比較有號召力,其中最喜歡託的就是呂洞賓的名號。
這段文字,到底是不是呂祖,最後說。但是講的文武火,很靠譜。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修鍊氣脈的順序應該是這樣的:
先主要用武火來淬鍊肉身,通過這種淬鍊,慢慢把身體中的溼毒去掉。
等溼毒去乾淨了,就是個純乾陽剛之體。
這個時候呢,就別再用武火了。
注意了,剛才一開始是說,主要用武火淬鍊肉身,言下之意呢,雖然沒明說——還是要兼以文火,只不過以武火為主。
但是等到體內的溼毒去乾淨了,就不再用武火了,而是全部用文火來溫養保固。
然後又補充了一個概念,溼毒全部去掉後,這樣的肉身呢,叫做聖胎。
「蓋武火譬之戰爭,至已成聖胎,則如天下泰平,惟宜偃武修文,焉用武事」。
這個比喻吧,老實說,不太恰當,純就是掉個書袋子。
並不能真正說明為什麼要棄武修文。
其實,在我們丹道術的幾個階段來說,大家當然也耳熟能詳了。
第一階段:煉精化氣。
第二階段:鍊氣化神。
第三階段:煉神還虛。
其中煉神還虛就是純文火的功夫,靜養為主。
比方我現在在寫文章和打字,並沒有把注意力放在:
釋放能量竅中的能量,以及指揮已經被釋放出來的能量在體內運行——這就叫做文火或者溫養。
剛才這段話有兩個內容,一個是「釋放能量竅中的能量」,這叫做煉精化氣——怎麼把精倒成氣;
另外一個內容是:「指揮已經被釋放出來的能量在體內運行」,這叫做鍊氣化神——怎麼把已經倒出來的氣在體內倒來倒去。
但是我現在把注意力寄托在寫文章上,一呢不勞神,二呢也不放縱注意力同時琢磨太多問題,這就叫做養神。
我這是比較低級的養神,高級一點的養神呢,就是放空,啥也不想,完全不需要任何的精神寄託。
這個在通常的修行文字裡,非常見。隨便一個師父講經說法,張嘴就談放空。
低級的比較好弄,高級的呢,不太容易。
但是,如果我的氣脈,已經通的七七八八了,進化成了所謂的「純乾陽剛之體」。
我說所謂是因為我是個女的,女的呢,用「純乾陽剛」這種詞兒,就比較那啥。
當一個「純乾陽剛之體」在養神的時候,不在叫做養神,而是「煉神」。
這裡注意了,呂祖全集裡頭要求比較高,是全部的「純乾陽剛之體」才開始全文火,也就是煉神。
這是不對的。所以我才說,歷代修行文字,都要託一託呂祖的大名,才比較有說服力。
實際上,氣脈通的七七八八之後,就可以進入「煉神還虛」的階段,也就是純文火溫養的階段。
這裡還有一個過程。前文說到「及陰符退盡,已露純乾陽剛之體」,這也不對。
因為陰符——也就是溼毒退掉去後,身體是不飽滿的。
之前是有病的身體,等把這些病剝離之後,身體還不健康,必然不叫做「乾陽剛之體」,還不完美。
還要通過血液進入人體組織,再把那些不飽滿的細胞啊,組織啊,給餵養的飽滿起來。然後才算是真正的「純乾陽剛之體」。
因此我認為這段話來自於丹道界的某位古聖先哲,並不是已經成仙做祖的呂洞賓,呂祖。
呂祖這水平,肯定比我高,不能叫我挑刺兒出來。
但是我把這段話放在這兒,不是為了挑刺兒的,而是為了給大家做一個修行上的借鑑:我們的祖師爺是怎麼安排文武火的順序,有什麼理由和說法。如覺有用,請幫忙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