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永續需要人類的呵護,人類發展離不開生態的支撐。生態振興是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實現生態振興,必須堅持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引領,必須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行動指南。「兩山」理念引領鄉村生態振興首先應堅持「生態優先」。因為「生態優先」不僅是「綠水青山」的要求,而且也是生態振興的前提。堅持「生態優先」不僅僅是為了保護生態,目的是要實現「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兩山」理念的核心所在,也是生態振興的集中體現。換言之,生態振興不僅要體現自然生態環境的優質化和可持續化,而且還要體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優質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這是「兩山」理念的內在邏輯和精髓。
「兩山」理念引領鄉村生態振興要確立生態振興思路。一要堅持底線思維與發展思維相統一的振興思維。在生態振興中堅持底線思維就是要堅持生態優先,守住生態底線,就是不能以犧牲生態來獲得發展。為此,要建立生態優先制度,營造生態振興氛圍,促使企業發展動能轉換,政府評價導向轉換,民眾消費行為轉換。堅持生態底線思維並不是放棄發展,生態振興還包含了發展思維,即要追求生態友好的綠色發展,追求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可見,鄉村生態振興的底線思維與發展思維是辯證統一的,只有既堅持底線思維,又堅持發展思維,才能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振興。二要建構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相交融的振興視野。從廣義生態看,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自然生態,精神基礎則是人文生態。中國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既有文化傳承價值,又有現實需求價值,是百姓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實現鄉村生態振興還需開拓視野,要融入人文生態元素,使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相交融、共轉化,形成鄉村生態振興的疊加效應。三要建立政府主導與市場運行相協調的振興機制。生態具有公共屬性,但生態產品又具有私人屬性,生態振興是公共行為與私人行為共同作用的過程。因此,在鄉村生態振興的過程中,要協調好公共行為與私人行為的關係,就必須建立政府與市場相協調的體制機制。對於涉及公共屬性的生態文明行為制度和生態環境養護制度的安排與投入,政府主導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對於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或生態產業的發展,還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建立「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相協調的生態振興機制。四要選擇產業融合與城鄉融合相結合的振興道路。建立在「綠水青山」基礎上的「金山銀山」,是生態振興的重要特徵,其載體必定是高效生態、綠色發展的業態與產業,要做大、做優、做強這類業態和產業,就必須選擇產業融合發展、多功能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的道路,只有這樣,才能高質量、高效率實現鄉村的生態振興。
「兩山」理念引領鄉村生態振興要做好生態轉化文章。一要找準生態轉化思路。生態轉化是「兩山」理念的重要內涵,也就是「綠水青山」要成為「金山銀山」,或者說資源生態優勢要成為經濟發展優勢,關鍵是要做好「轉化」這篇文章。基本思路是兩條。一是生態產業化思路,也可稱為直接轉化思路。主要是針對可市場化交易的生態資源與產品,如水資源、碳匯資源、天然農林產品等,通過相關產權制度與交易制度的建立,直接將其價值轉化為經濟社會價值。二是產業生態化思路,也可稱作間接轉化思路。主要是通過關聯性的一二三產業發展,如高效生態農業、綠色加工以及民宿、康養旅遊等休閒產業的發展,使難以直接轉化的生態價值在關聯性產業的市場交易中得到體現和生態溢價,進而轉化為經濟社會價值。二要選好生態轉化路徑。一是政府路徑。實踐中,對於難以直接轉化、具有公共性的生態價值,政府的作用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於公共生態規制、生態養護、生態服務,政府制定政策法規或購買公共生態服務,既有助於確保生態優先,又有助於生態的轉化。二是社會路徑。社會資源和力量是生態轉化的重要因素。建立生態公益基金、激勵民眾對生態的轉移支付應成為生態轉化社會路徑的重要方向。三是市場路徑。這是生態轉化的主要路徑。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本質上都是通過市場路徑來實現。生態轉化市場路徑能否有效,關鍵是能否轉變政府部分職能並完善產權制度,實現要素市場化配置。三要活化生態轉化理念。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是活化生態轉化的一種理念。樹立生態「產地」就是「銷地」的思想,也是活化生態轉化的一種理念。此外,建立與完善生態原產地認證、地理標誌認證、碳匯交易等制度,以及將生態化、特色化、數位化、標準化、組織化、品牌化相結合,都是活化生態轉化、提升生態價值、實現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理念。四要致力生態轉化共享。鄉村生態振興要建立鄉村生態及其轉化成果的共享機制,不僅使「綠水青山」為廣大民眾共享,而且還要使轉化的「金山銀山」能為廣大民眾共享,尤其能為鄉村廣大農民共享。為此,在鄉村生態轉化過程中,應高度重視資源生態產權與治理制度建構中效率與益貧的相互協同;用好政府產業政策和公共政策的槓桿,體現鄉村生態振興和生態轉化對普通農民的包容性和惠顧性;推進資源資產化、資產股份化、股份合作化改革,引導企業和合作組織帶動農民發展,實現鄉村生態振興中小農戶、貧困群體與綠色發展的有機銜接和共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