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海皎 印客美學
最近有兩起電視劇播出事故讓大家討論得沸沸揚揚:
金庸經典作品翻拍《新鹿鼎記》豆瓣跌破地板2.6;抗戰經典續作《亮劍之雷霆戰將》「喜獲」人民日報點名。
抗戰經典續作《亮劍之雷霆戰將》開播之後觀眾發現,八路軍獨立團團部設立在豪華的歐式別墅裡,戰士用髮膠固定髮型,將領在戰場抽雪茄、喝咖啡……引發眾多網友質疑。
11月15日人民日報點名,在湖南衛視播出9集之後,被緊急停播。
國內經典翻拍翻車,海外NETFLIX卻在《三體》之後,又將試探的小爪子伸到了中國經典《水滸傳》身上,並宣布由日本導演執導。
這引發了大量國人思考,日本導演能拍好水滸傳麼?
奈飛又選外國人拍中國IP?
NETFLIX描述新片《水滸傳》為「中國文學名著的未來主義版動作冒險傳奇大片,充滿榮耀、浪漫和陰謀,探討忠誠、領導力和我們冒個人代價去面對社會問題的責任」。
《水滸傳》原著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由施耐庵所著,書中共有108位好漢,每一個英雄都人物特點鮮明,曾經被多次翻拍成電視、電影和動漫,毫無疑問的大IP了。
再看看奈飛官宣的主創陣容:
日本導演佐藤信介(《王者天下》《棄寶之島》《殺戮都市》)執導;
Matt Sand(《深海浩劫》)擔任編劇;
埃裡克·紐曼(Eric Newman)和布萊恩·魷克勒斯(Bryan Unkeless)擔任製片人。
這不禁讓人疑惑,中國的經典,為什麼選擇日本導演呢?
小印盤點了佐藤信介歷年的作品,這是一個動漫改編電影的大神,同時涉獵各類題材,《水滸傳》的奈飛版,或許正是看到了佐藤信介身上的這些關鍵詞:未來主義、動作冒險、中國史詩。
殺戮都市GANTZ | 科幻動作片
主要是殺戮遊戲中與外星人戰鬥
死亡筆記 | 推理探案片
夜神月和L的智鬥是該片的重點
BLEACH死神 | 熱血武士片
作為日本熱血民工漫的扛把子
算是日本頂級資源了
王者天下 | 王朝爭霸片
描述的是中國戰國時代
秦王嬴政和將領李信的成長史詩
但是,擁有這些標籤代表著經驗和適配,這能成為質量保證麼?
看到佐藤信介以往作品的豆瓣評分時,小印的眼淚掉下來。
不要說全球市場與中國市場的審美情趣不同,IMDB評價也並沒有飛出天際,或許稱不上爛片,但顯而易見的平庸。
觀察到此,也不怪我方陣營唱衰,拿著中國的頂配經典用這個陣容開發,只能說一句非戰之罪。
無獨有偶,我方友軍也將進入戰場。
由中國導演製作的日本陰陽師電影《晴雅集》《侍神令》,年底也將在電影院面世公映。
《晴雅集》的主創,第一個必須提及活躍在一線、票房和評分兩極化的《小時代》導演郭敬明,這讓趙又廷、鄧倫、王子文、春夏、汪鐸這樣的陣容也頗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危險偏差值。
該片改編自日本作家夢枕貘的同名小說,講述了陰陽師晴明承師遺命與會祭天大典,期間與武士博雅相識,共赴斬禍蛇之命的故事。
這也算把日本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大陰陽師安培晴明,賦予了中國審美的解讀。
如果說《晴雅集》的創作是劍走偏鋒,《侍神令》就是正規國家隊。
根據手遊《陰陽師》改編,講述了穿行於人妖兩界的陰陽師晴明,與一眾妖怪締結契約,共同守護平京城的故事。
當年網易手遊《陰陽師》的火爆歷歷在目,氪金抽卡的熱潮也風靡一時。
大年初一就見分曉,陳坤、周迅的組合,未嘗不會讓人想起《畫皮》中妖魔情仇的詭譎驚豔。
這些牆內開花牆外採摘的現象,直教人亂花漸欲迷人眼,驚嘆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
開啟互搶別國ip模式?
木已成舟,多說無益。
雖然對《水滸傳》和《晴雅集》的創作保持疑慮,但中日創作者熱衷於對方國家的歷史人物再創作的現象值得一提。
日本創作中國名著的經驗十分豐富,由來已久。
1952年,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虫對《西遊記》進行改編,創作了《我的孫悟空》,開啟了日本漫畫界對中國文學作品改編的風潮。
從此,西遊記、三國演義、封神演義、史記、白蛇傳等文學作品都成為日本創作的原始素材。
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改編也越來越大膽。
《最遊記》中師徒四人現代化改造只是毛毛雨、《七龍珠》只留下了孫悟空這個名字、《戀姬無雙》中三國英雄全部性轉成了女性、《龍狼傳》現代人穿越到了三國,還有《SD高達三國傳》劉關張開高達……
從翻拍到魔改,再到中國元素的解構,日本人創作中國故事時常引起熱潮。
如銀魂中神樂的中國女孩形象、二分之一亂馬中的熊貓和功夫、中華小當家中的美食文化,中國元素已經深入到日本創作的方方面面。
日本創作者對外來文化的開放態度,不僅促進了本國創意行業的發展,也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而中國創作者的改編之路,才剛剛開始。
由於前幾年影視資本熱潮,往年的經典作品一拍再拍,國家限令在前,公眾抗議在後,《鹿鼎記》《亮劍》的大眾嘲諷也是對這一現象的觸底反彈。
反而,國外IP成為相對安全、並有新鮮感的選擇之一,而日本的文化歷史與中國聯繫密切,文化壁壘相對薄弱,也成為了中國創作者的首選。
但創作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引進了《解憂雜貨鋪》《深夜食堂》《求愛大作戰》《嫌疑人X的獻身》等珠玉在前的日本IP,但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大多水土不服。
而日本二次元文化的多年滲透,漫改真人劇《網球王子》《棋魂》紛紛上馬,仿佛慢慢找對了青年人的胃口。
而在遊戲領域,網易的陰陽師大熱,從線上到線下引起熱潮。
陰陽師系列電影成為改編的熱門。
改編首先是從模仿還原開始,而後有意識地根據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民族性格、審美觀念和社會現實等因素,對外來文化進行解構、重組和改造。
要想得心應手,任重而道遠。
改編經典這條路從國內走向國外,開放包容必不可少,但原創也迫在眉睫。
近年來,中國開始關注本土文化的挖掘,出現了《一人之下》《非人哉》《狐妖小紅娘》《大聖歸來》《哪吒》等具備中國文化特色的作品。
但日本對中國文化的改造經驗,以及奈飛對日本創作者的認可,都在提醒著國內的創作者:
本國的文化,如果自己沒有創造力,就會被其他人搶走解讀的話語權。
能拍好別國ip嗎?
回答這個問題,比如最淺顯的別國服道化,就是個問題。
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最早始於《後漢書》載公元57年「光武賜以印綬」,通過進貢和訪問開始了最早的交流,後來應神天皇引進《論語》《千字文》等儒家經典,552年輸入佛教,漢風文化佔據了日本文化空間的C位。
平安時期是漢風文化最燦爛的時期,其間菅原道真開始對漢文化反撥,才逐漸形成和風的日本文明,沿襲至今,仍保留著一定的漢唐古風。
因此,在古裝服化道上雙方有著一定的共通之處。
細細盤算下來,中國絕大多數朝代的古裝劇都常常陷入日本風和中國風之爭。
依稀記得,《漢武大帝》中的女性扮相,曾被批鬥參考了日本藝伎風格。
如今,創作者將觸手伸向日本古代社會,在改編過程中,服道化在協調中日雙方團隊的意見上,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焦點。
從近期愛奇藝上線的《棋魂》來看,雖然主要場景設計在現代,但唯一的幽魂藤原佐為從平安京的天才棋手,本土化為中國古代南梁圍棋第一人。
從動畫原作相同的日式狩衣和烏帽子,實在很難與中國南北朝時代的服裝產生共情。
但如果全然改造,又失去了原作的韻味,還要協調日方團隊的意見,這就是改編的難點。
從這一點上,《晴雅集》和《侍神令》分別交出了不同角度的答卷。
從風格角度,與日本國人角度的安培晴明相比,《晴雅集》偏走和風的精美,《侍神令》的扮相更有漢風的硬朗。
趙又廷的晴明整體風格偏近於平安時代的狩衣、烏帽子、摺扇與木屐。
但在設計細節上,又降低了烏帽子的高度,修改了狩衣的設計,摺扇與木屐也與日本史相近又不同,更像是中和了國風和和風的變體,並不屬於任何一種類別。
陳坤的晴明並沒有刻意貼近日式服裝,更貼近漢服的硬朗,主觀視覺感受更貼近於國風漢韻。
而在妖魔的特效刻畫上,也走了不同風格,《晴雅集》更貼近於網大類怪獸的質感,而《侍神令》更有當年《捉妖記》圓滾滾妖怪的神韻。
日本的平安時代,即將在12月25日與大年初一,粉末登場。
這也算是中國頂配流量與陣容的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正如《妖貓傳》中陳凱歌詮釋的日本作家筆下的煌煌盛唐毀譽參半,一切以作品說話。
當然,別國的文化,就是個更深層的問題了。能否真正把握好別國IP,那是整個劇組的課題。
但反觀,這也是一個文化多元化發展的必然。允許和包容,是文化前行的動力。
當我們可以詮釋出不同文化視角的故事,那時候,中國的創作者也將走向世界。
新的故事即將上演,且觀後效,再論其他。
原標題:《奈飛要對《水滸傳》下手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