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句古詩14字,卻有八重悲苦,年少時學過,今天重讀感覺不一樣

2020-12-28 老張侃詩詞

從《詩經》開始,中國的古典詩詞就被賦予了詩言志、詩緣情的傳統。中國的文學是抒情的文學,表現在文學體裁方面,那就是詩歌佔據無比重要的地位。

詩歌本身要求的字數比較少,而且還講究對仗。這無疑給詩歌的創作增加了難度,但是卻成為了那些真正有才華詩人們的樂園。雖然說詩歌的創作都是內心真實情感的吐露,但是要想達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境界,還需要很多很多的心思。

然而我們年少時所學到的一首唐詩,詩人就像是不經意地流露出,卻蘊藏著無比深刻的內涵。短短兩句14個字,其中卻蘊藏了八種悲情。少年時只會讀只會背,但是直到人到中年才能懂。

這首唐詩就是杜甫的《登高》,我們年少時都曾經學過。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一首唐詩當中最經典的詩句莫過於第三聯,也就是這首唐詩的頸聯,「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我們之前學習的時候,也能感覺到這兩句唐詩的美感。至少從對仗的角度來講,這兩句確實紋絲合縫,不著痕跡。

但是對詩歌的內涵來講,這兩句唐詩堪稱是愁到最深處時不言愁的最佳證明。

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認為此聯:

「萬裡,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

他所說的「八意」,也就是詩歌當中的八件可悲之事:

可悲者一:作客他鄉,旅途飄零;

可悲者二:常常做客,顛沛流離;

可悲者三:做客之地,萬裡之遙;

可悲者四:做客之時,滿眼蕭瑟;

可悲者五:人到暮年,一事無成;

可悲者六:親朋好友,生離死別;

可悲者七:獨自登臺,無人陪同;

可悲者八:年近暮年,身患疾病。

孤獨的杜甫在這個秋天登上高臺,原本或許是為了排解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傷悲。但是登高所見之景並沒有寬慰詩人的心靈,反而更把他的愁緒推向了極致。

《登高》這首唐詩被譽為七律之冠,其實也是詩人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命運的集中寫照。從空間當中的「萬裡」到時間當中的「百年」,都融入到詩人此時此刻的心境之中。而在此時,才能把詩人人到暮年而又落魄的這一生展現出來。對於讀者來講,唯有人到中年,經歷人世紛紛,才能真正懂得杜甫在這首唐詩所描繪的種種悲苦。

相關焦點

  • 唐詩三百首最哀怨的古詩,全篇20個字無一字寫怨,不言怨而怨自深
    在唐詩300首當中,有很多的宮怨詩。這些詩歌大多都是描寫宮女悽涼的生活,表達出她們孤獨、哀怨的思想感情,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當然,這些古詩都是詩人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宮女的生活的,彼此之間有著不小的距離。
  • 最奇怪的寫雨古詩,全文無一「雨」字,前兩句還在極言天氣晴好
    他們筆下對山水有非常精妙的描寫,字裡行間當中充盈著對大自然的謳歌,而且所運用的語言,都有清麗的美感。王維孟浩然之後,山水詩派雖然逐漸沉寂,但偶爾也會有經典之作。即便是在宋詞佔主導地位的宋朝,也有很多詩人自覺寫出山水詩派的詩歌,並在其中展現出獨特的意境之美。一夜滿林星月白,且無雲氣亦無雷。平明忽見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來。
  • 杜甫這兩句古詩原本很精彩,不過在今天看來「太汙了」
    杜甫的詩作當中,有不少是關注民生疾苦的詩篇。這些詩作構成了老杜詩作「沉鬱頓挫」的風格,也使得其成為了一代詩聖,受到後世人的敬仰。不過,在杜甫的詩作當中,還有很多其他的古詩,最典型的就是杜甫的一些寫個人生活的詩篇,富有情趣,很有生活氣息。
  • 帶上孩子,聽古詩學歷史|NO.42 鬥雞皇帝
    這兩句即是說鬥雞童氣焰囂張,鼻子一哼,會嚇得行人膽戰心驚。詩句語意尖銳,揭露諷刺得淋漓盡致,傳神寫照,健筆縱橫。於是昔日的皇家兄弟幾乎為此反目成仇,最後不得不靠高宗居中調停才罷休了事,而檄文作者王勃則被高宗一氣之下罷官去職,貶成了閒人。
  • 今天的我們,為什麼需要重讀《鄉土中國》?
    這本書不是一本專著,而是由當時費孝通應《世紀評論》之約,分期連載的14篇文章輯錄而成。「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土中國》開篇之語,代表了一個理解中國社會的新視角的誕生。這是來自基層鄉土社會的觀察,而不是居於廟堂之上的俯瞰。雖然這本書的出版距離今天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在漢語世界中,對於《鄉土中國》一書的閱讀渴求不減反增。
  • 李商隱最悽美的離別唐詩,最後兩句只覺得美,卻說不出美在何處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是這樣,「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更是這樣。今天我們談到的這一首離別的七絕唐詩也是如此。尤其是這首唐詩的最後兩句,我們只覺得其中很美,但是卻說不出美在何處。回望高城落曉河,長亭窗戶壓微波。
  • 前兩句寫靜,後兩句寫動,一幅雨後池塘圖呼之欲出,令人神往
    人生活在大自然當中,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類對自己生活環境的描繪從來沒有斷絕過。雖然說所表達的情感或許有所不同,那也只不過是人們把客觀景物和自己的主觀情感融為一體的結果。「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芳草萋萋」都只不過是外在的描寫,只不過因為詩人的離別傷感,才會寫出這樣浸滿情意的詩句來。但如果詩人的心態比較平和,只是單純發現自然環境中的美好,所寫出來的詩句也會有不同。
  • 學古詩的孩子有多優秀?李七月,被稱為「第二個董卿」
    他曾經主持過CCTV—10《子午書簡》這檔節目,足以看出她有多麼深厚的文化底蘊。 其實,李七月的小時候也是讀了很多的古詩,也是由於喜愛,從而為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也可以說,她和董卿一樣都被古詩滋養長大的孩子。其實我們從這兩個人就能看出,從小背古詩長大的和從小玩手機長大更勝一籌。
  •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騎」字到底該怎樣讀?(南郭居士)
    雖然這種出發點是好的,但小學生本來就是學知識的,他們會漸漸理解這些讀音的,如果我們「偷工減料」了,這並不見得是好事,他們將來或許會怪罪我們。本節所說的「騎」的讀音,都是針對古詩詞而言,因為古詩詞涉及了平仄押韻等,有它的特殊性,而對於其它文體,沒有了平仄押韻等限制,有時我們就可以「屈從」於現實,按大眾習慣了的讀音。
  • 【哈哈老爸說古詩】第一期《詠鵝》,竟然要教孩子們學鵝叫?什麼操作?
    獲得的獎項太多,就不嘚瑟了。這個公眾號是我為女兒「哈哈」打造的,能聽故事,能看圖畫,能學朗誦,還有我與哈哈的相處日常。這個啊,我簡單一句話就能說明,那是,因為古代人喜歡詩,就跟我們現在喜歡聽歌是一樣的。古代不像現在,有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更不可能有,那平常靠什麼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呢?那就是飽讀詩書,或者學習琴棋書畫。在研讀了很多老祖宗留下的名句名言後,他們就創造出了詩歌這種表達形式。既讓大家學習了文化知識,還方便老百姓口口相傳,茶餘飯後交流聊天。
  • 兩首描寫蠶的古詩,對比鮮明,最後兩句更是振聾發聵
    例如張九齡被李林甫陷害,就創作了一首《詠燕》,其中兩句「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就抒發了詩人不願隨波逐流的高潔品質。再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也傳達出詩人不怕流言與誹謗,甘願犧牲的精神。
  • 王安石的一首古詩,語言精煉,卻層層深入,令人百感交集
    古詩詞中經常有憂國憂民的主題,但各人選材、立意卻不盡相同。比如杜甫雖然關心天下蒼生,卻無法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李商隱有很多情感悲怨的詩歌,雖然也表達出對百姓的同情,但更多的是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古詩,語言精煉,卻層層深入,令人百感交集。河北民北宋:王安石河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裡赤,州縣仍催給河役。
  • 古詩鑑賞強化訓練
    「不須嗟」實際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這首借「未見花」的日常小事生發出人生乃至於政治感悟的詩。 D.題目冠以「戲」字,是聲明這首詩不過是遊戲之作。歐陽修秉承中國古典詩歌「怨而不怒」的風雅傳統,以「戲答」的方式表達他的怨刺,表現出詩人善處逆境的思想性格。
  • 像學唱歌一樣學英語
    首先你被旋律所吸引,聽啊聽,走路的時候聽,打掃房間的時候聽,睡覺的時候也聽,然後你開始跟著哼歌,一般是先會哼副歌高潮的部分,很快你知道了那是在唱「我送你離開千裡之外……」,副歌越來越熟練,然後你開始琢磨開始的部分,開始你聽不清到底是啥,是「醫生流利拜」?你一遍遍聽,又把歌詞查出來對著。哦,一身琉璃白。
  • 學好文言文和古詩的方法一樣,先學字後學句,將心比心才能有共情
    不少同學都覺得,和古詩詞比起來,文言文很難學。光是實詞、虛詞等語法就能把人學迷糊了,而且古代人真的是這麼說話嗎?大家用文言文交流起來也太費勁了。我們的學生站在現代語文的基礎上看古代漢語,有不理解的地方很正常。知識學好文言文,其實和古詩詞的學習方法一樣,都是先疏通文字再理解句子,將心比心才能有共情,體會到古代人通過文字表達的情感。
  • 第18課《古詩二首》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夜宿山寺》和《敕勒歌》
    《古詩二首》二年級語文上冊《夜宿山寺》是李白寫的一首紀遊寫景短詩,體裁為五言絕句。後兩句又從聽覺上想像「山寺」與「天上人」相距之近。寫出了星夜之奇妙,山寺之氣勢,給人以無窮的聯想。《古詩二首》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二首》字詞梳理在《古詩二首》一共有會寫的字8個,會認的字12個,部分字重複。
  • 《古詩十九首》中很著名的一首,追求及時行樂,開篇20字成絕唱
    文/顧無【引觴漫談】「秉燭夜遊」這個成語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有,講的是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道理。這個成語的出處是古詩十九首當中的一首。古詩十九首現在普遍認為,其中的大多數作品都作於東漢,尤其是東漢末年,戰亂頻仍,文人們無處安身,流離失所的大背景下。所以古詩十九首所表現的內容,也多是遊子、思婦之類,借這一類的形象來訴說自己在亂世當中的愁苦。
  • 李商隱最出色的愛情詩,一如既往的難以讀懂,最後14字值得品味
    李商隱的古詩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名氣,對我們今天來看,對於他的評價也很高。尤其李商隱的詩歌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徵,雖然很多詩歌難以讀懂,不知道他所表達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但是卻並不妨礙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喜歡他。今天我們談到的這首古詩依然是李商隱最為出色的愛情唐詩之一,依然是一如既往的難以讀懂,但是最後14個字,讀起來還是還是精巧的。重幃深下莫愁堂,臥後清宵細細長。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這首唐詩就是李商隱《無題·重幃深下莫愁堂》,李商隱非常著名的一首愛情詩作。
  • 孩子靠「硬記」學古詩,背得快也忘得快,選對方式才能事半功倍
    母女倆離開後,園長嘆了嘆氣,跟身邊的老師們抱怨道,現在的孩子,背古詩倒是流利,可對內容的理解卻幾乎為0。這樣死記硬背,又有什麼意義呢?學得快,也忘得快!園長這番話也道出了現狀,家長們常常用孩子會背古詩的數量進行攀比,忽略了孩子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