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上孩子,聽古詩學歷史|NO.42 鬥雞皇帝

2021-02-07 小鼻涕猴


每天學一首古詩,讓孩子愛上學習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音頻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2] 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古風

李白 唐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

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
鼻息幹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蹠。



1、鼻息:諷刺那些因鬥雞獲寵的人氣焰囂張。


2、怵惕:恐懼。

  唐玄宗寵任宦官,宦官因而氣焰囂張。他又愛好鬥雞,童子賈昌以能養鬥雞得寵,天下號之為神雞童。當時鬥雞成為一種風尚,靡費嚴重。賈昌則受到種種特殊待遇,士庶為之不滿。李白看不慣這種腐敗現象,寫詩作了諷刺。


3、鼻息幹虹霓,行人皆怵惕。這兩句即是說鬥雞童氣焰囂張,鼻子一哼,會嚇得行人膽戰心驚。詩句語意尖銳,揭露諷刺得淋漓盡致,傳神寫照,健筆縱橫。





田野十字道路上,一輛輛飛車過後塵漫天,即使正午時候也能遮蓋天日,暗淡無光。


那是宦官們和受皇上寵愛之人,他們富甲天下,他們的住宅高聳豪華,像雲一樣逶迤連綿。


路上與皇上寵愛的鬥雞者賈昌相逢,只見他的車輛冠蓋華麗,聲勢顯赫。

他們打個噴嚏也可以使彩虹顫抖,路人為之顫慄。


現在滿世界都是追名逐利之徒,許由那樣的高潔字之士何在?大盜與大賢誰能分辯?



唐玄宗寵信宦官,讓他們佔據京郊的甲第、名園、良田竟達一半;又酷愛鬥雞,當時王公貴族也都以鬥雞為樂,形成風氣,有些人甚至靠鬥雞的本領而獲得高官厚祿。作者寫這首詩時正在長安,根據自己的見聞,刻劃了宦官的顯赫和鬥雞徒的驕橫形象,從而對唐玄宗的腐朽政治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譴責。



 這首詩通過對中貴和鬥雞人的描繪,深刻諷刺了佞幸小人得勢後的囂張氣焰,對當時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憤慨。


  詩的前八句敘事,後兩句議論。敘事具體、形象,飽含諷刺,最後的議論便成為憤慨的自然噴發,一氣貫注,把感情推向了高潮,由諷刺佞幸小人,擴大為放眼更廣闊的現實,豐富了詩的內容,提高了主題思想的意義。


唐朝全民鬥雞



如果說蹴鞠、馬球這種活動既鍛鍊了人的身體,又刺激了人們體育繁榮的話,那麼在唐朝還有一項運動,也具有以上的功能,只不過它鍛鍊的是雞。這就是鬥雞運動。鬥雞是以善打善鬥而著稱的珍禽,又名打雞、咬雞、軍雞等。兩雄相遇或為爭食,或為奪偶相互打鬥時,可置生死於度外,戰鬥到最後一口氣。是供競賽和娛樂用的雞品種。在唐朝,鬥雞是普及率非常高的運動,不光在民間有著大量愛好者,即便是在皇室貴族中也大受歡迎。王公貴族們不光要比金錢權利,有時還要靠雞爭口氣才行,甚至於因為鬥雞而引發皇室矛盾,也是常有的事情。



唐高宗時期,親王、大員們狂愛鬥雞運動。

一次沛王與英王在群雞會戰中鬥爭激烈,詩人王勃專門為沛王寫了一篇檄文,聲討英王的鬥雞,文中寫道:「兩雄不堪並立,一啄何敢自妄?養成於棲息之時,發憤在呼號之際。望之若木,時亦趾舉而志揚;應之如神,不覺**(kāo)高而首下。於村於店,見異己者即攻;為鸛為鵝,與同類者爭勝。爰資梟勇,率遏鴟張。縱眾寡各分,誓無毛之不拔;即強弱互異,信有喙之獨長。昂首而來,決勝鶴立;鼓翅以往,亦類鵬摶。搏擊所施,可即用充公膳;翦降略盡,寧猶容彼盜啼。豈必命付庖廚,不啻魂飛湯火。羽書捷至,驚聞鵝鴨之聲;血戰功成,快睹鷹鸇(zhān)之逐。」事實上,以文採而論,當時的王勃名列初唐四傑,風頭自然一時無兩,這篇檄文堪稱驚天地、泣鬼神,直接就把英王氣了一個趔趄。於是昔日的皇家兄弟幾乎為此反目成仇,最後不得不靠高宗居中調停才罷休了事,而檄文作者王勃則被高宗一氣之下罷官去職,貶成了閒人。


唐玄宗李隆基更是熱愛鬥雞運動,甚至有人還因鬥雞加官晉爵呢。 

一次唐玄宗出宮閒逛,在大街上看到一個名叫賈昌的小孩兒正在玩木製的機關雞,一人一雞配合得天衣無縫,簡直可以說人就是雞、雞就是人。見此景玄宗大悅,立刻把賈昌召到宮中,負責給他養雞。賈昌也很爭氣,把皇帝的鬥雞飼養得健壯無比,統統成了雞中的李逵和施瓦辛格。 



玄宗愛好鬥雞運動,因此常在長安舉行規模盛大的鬥雞比賽,特別是到了每年的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更是要聚眾鬥雞,以示天下太平。《東城老父傳》中曾有記載說:每當到了鬥雞的日子,唐玄宗都會讓宮廷樂隊集體出動,後宮的佳麗也紛紛出場。而先前收留的「雞王」賈昌則頭戴雕翠金華冠,身穿錦繡襦褲,手執鐸拂,引導群雞氣宇軒昂走到場地中間。在賈昌的指揮下,群雞進退有度,顧盼神飛,勇往直前,不叨得對手雞血長流便決不罷休。戰鬥結束之後,賈昌命令手下群雞按勝負關系列隊,接受玄宗的檢閱,然後再整齊劃一地回到雞坊之中。 



與皇帝的大規模鬥雞僅為娛樂相比,在民間,鬥雞活動則具有賭博的性質,很多人鬥雞都是為了發家致富。由於涉及金錢,由雞而起的爭鬥也越來越多。比如詩仙李白,就曾經因為一次鬥雞活動搞得情緒激動、最後像注**雞血一般,拔刀把對手捅死在當場。



除了李白為雞殺人、遠走天涯成了逃犯之外,唐朝的其他詩人們也對鬥雞有著濃厚的興趣,很多人都為此寫下詩篇以示紀念,例如張仲素的《春遊曲》:「當年重竟氣,先佔鬥雞場。」張籍的《少年行》:「日日鬥雞都市裡,贏得寶刀重刻字。」於鵠的《公子行》:「馬上抱雞三市鬥,袖中攜劍五陵遊。」在這些人筆下,鬥雞活動不光是一種娛樂,甚至與勇氣、俠氣相關聯,實在是讓人覺得彪狂至極。




 《 帶上孩子,聽古詩學歷史》自推出以來,得到了家長和孩子們的廣泛好評。在聽節目的過程中,我們鼓勵家長引導孩子認真地做筆記,並分享到微信群中。鼻涕猴挑選了一些孩子的「歷史」筆記,與各位家長分享。





聽古詩學歷史·往期回顧:

       為了方便大家聽取往期《帶上孩子,聽古詩學歷史》節目,鼻涕猴專門製作了《帶上孩子,聽古詩學歷史》節目合集。如想獲取合集,請在本公眾號回復「往期合集」(並非本文末尾)。 


        《帶上孩子,聽古詩學歷史》是鼻涕候教育和中國詩詞編著中心聯合推出的兒童教育大型公益課課程。節目每周一至周五推出。

        每期用五分鐘講一首古詩,以及一個相關的歷史故事。讓孩子足不出戶,即可輕鬆學會古詩三百首、了解上下五千年,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

       該節目由知名電臺主持人講讀。節目得到中國詩詞編著中心的高度認可!














相關焦點

  • 孩子靠「硬記」學古詩,背得快也忘得快,選對方式才能事半功倍
    文|全文共1987字,閱讀時間約3.5分鐘3歲的夢嬌沒上幼兒園前,已經會背十幾首古詩了。媽媽帶她參加入園考核當天,為了凸顯自己女兒的聰慧,跟園長說,她現在會背十幾首古詩,是不是可以分到重點班?王恆屹奶奶說,從小孫子被她耳濡目染,慢慢對古詩產生興趣後,自己就主動學了。所以,背詩前培養孩子的興趣很關鍵。孩子學好古詩的三步驟盲目追求數量,而忽略質量,是學不好古詩詞的,要想孩子學好它,爸爸媽媽們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引導孩子。
  • 學古詩的孩子有多優秀?李七月,被稱為「第二個董卿」
    這就跟他父親從小教育他看書,學古詩都有很大的關係。 但是中央電視臺又出了一個主持人,她被稱為「第二個董卿」,也叫「小董卿」。 培養孩子氣質——學舞蹈、學古詩 我們自然也想讓孩子長大以後有氣質,其實除了讓孩子從小練習舞蹈之外,學習古詩也是一種方法。
  • 教育部:重視古詩文!為何古詩在試卷中就幾分,卻有孩子「崩潰」
    不難發現,被詩書文化薰陶著長大的孩子,和沒有被古詩薰陶過的是不一樣的,是給人帶來的優雅氣息以及淡定的心性。古詩詞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也是文化傳承的一塊珍貴的瑰寶。近年來,教育部也發行了在教材上增添大量古詩文的通知。為了傳承祖國的文化,為是為了孩子的知識面得到拓展!
  • 3歲背古詩、6歲學論語,詩詞陪伴長大,她活成了別人家孩子的樣子
    讓小朋友們學習詩詞能夠讓他們看到,聽到,然後學到詩人的巧思,然後運用到自己的寫作裡,就算學不到精髓,我們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哪怕小朋友把自己的學到古詩寫進自己的作文裡那也給自己的文章加分不少。
  • 讓孩子在笑聲中學習古詩和成語
    在今年的「六一」兒童節之際,米小圈教育與學而思網校達成獨家戰略合作,共同推進《米小圈動畫古詩課》《米小圈動畫成語課》《米小圈動畫漢字課》3大系列動畫課程。其中《米小圈動畫古詩課》更是在學而思網校全網獨家首播,每周五更新2集,陪孩子快樂過暑假,輕鬆學語文。
  • 在中國歷史上,但凡喜歡音樂的皇帝,為什麼都不會是好皇帝?
    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王勇說過,音樂在中國歷史上發揮的作用
  • 四季古詩|冬季古詩18首(上)
    不要讓自己成為孩子成長的天花板培養孩子前先培養自己腹有詩書氣自華!之前有家長私信問我關於孩子背古詩的事情。拋開那些喜歡國學、喜歡古詩詞的孩子不講,只講譜娃。學古詩的基本要領:不能光背要理解。背誦只是從字面意思上記住了這首詩,深層次的理解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內容。結合場景。帶孩子旅行的時候,可以和他分享詩句;應季時節,也可以學一些應季的詩。結合實際情景,可以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 從小背古詩的孩子,以下優勢很明顯,將來學習差不了
    那麼,從小背古詩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有沒有必要呢?孩子聽不懂古詩,就不能背嗎?答案當然是:能!古詩是一種十分講究的語言藝術,尤其注重意象、押韻和平仄(聲調)。向《經典詠流傳》節目就將很多古詩譜曲,不用改詞就可以唱出來。所以,古詩是具有一定音樂性的文字,孩子即使一時不能理解詩的含義,也能像學兒歌一樣輕鬆記憶,而且讀的越多孩子的語感就越好。
  • 教育專家坦言:被古詩餵大的孩子,早就贏在了起跑線和格局上
    在傳統語文方面,我們主要學習識字、拼音、詞句、成語、閱讀理解、寫作作文等,而大語文則在原有基礎上擴大了漢語的範圍,包括歷史、文學、藝術、詩歌等領域,達到開闊孩子視野的目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在教育部發言:小學語文中古詩文的數量將會達到129篇。
  • 空中讀寫教室:在古詩文「學唱畫作」中傳承經典
    課題組實驗班級「翰墨軒」在杭州錢塘新區新灣小學許敏老師的引領下,通過對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的18篇古詩文進行了整組梳理、歸編和拓展學習,進行了古詩文「學唱畫作」教學模式的探究。在空中讀寫教室這一充滿創意的網絡平臺中,師生一起感受古詩文凝練含蓄的語言魅力、深邃悠遠的雋永意境,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 【寶貝】莫讓「鬥雞眼」毀孩子
    倘若「鬥雞眼」是天生的,則為一種疾病,醫學上稱為「斜視」,是指嬰幼兒在雙眼單視形成過程中,受外界因素影響,致使一眼注視目標,另一眼偏斜而不能往同一目標上看,從而引發的眼部疾病。斜視中,如眼球注視物體時向內側斜視,則稱為「內斜」,也就是人們俗稱的「鬥雞眼」。
  • 孩子「鬥雞眼」就是斜視嗎?
    有些家長發現自己孩子的眼睛像「鬥雞眼」,以為發生了斜視,眼科醫生指出,有些看似「鬥雞眼」,可能只是先天性內眥贅皮,需要進行鑑別並有針對性地處理。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眼科醫師馮慶陽介紹,先天性內眥贅皮,就是在出生後內眥,也就是內眼角的前方出現垂直方向的半月形皮膚褶皺,在亞洲人中十分常見,贅皮因為遮擋內眼角的眼白,會使眼球看起來像「鬥雞眼」一樣。
  • 鬥雞之變的鬥雞經過
    這樣,季平子得罪了自己的族人、得罪了臧孫氏、得罪了眾大夫、得罪了魯昭公,更得罪了魯昭公那些公子、兄弟,可以說季平子多多少少地得罪了魯國所有的士大夫和貴族階層,他們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越來越尖銳,終於因一件哭笑不得的小事兒上爆發了。季平子這個人有個愛好——鬥雞。鬥雞,是當時貴族們之間的一種遊戲,也可以說是一種賭博活動。兩主人以雞相鬥,得勝之雞的主人是贏家。
  • 孩子暑假在家用優學派AI伴學機器人,能學還能玩,家長帶娃更輕鬆
    小V專門為2-5歲的寶寶打造了學前啟蒙學習主題,內容包含語言、科學、藝術、健康、社會這五大部分,既能培養寶寶對學習的興趣,還能豐富寶寶成長所需的經驗。小V的幼兒英語板塊裡就有很多讓孩子練口語的APP,孩子可以認字母,可以說單詞,也可以唱兒歌,純正的英語發音配上中文解說,讓孩子更好理解的同時重點掌握英語聽、說的能力。3、小學功能——教材同步更高效,名師輔導更放心
  • 王昂子:鬥雞之血統的講究
    我在中國鬥雞論壇瀏覽了幾天,帖子看了好多沒見一隻原產越南純種。我在我們地區上雞坑幾個月了,也沒見一隻地道鬼子。我為什麼這麼肯定的說?因為我接觸過幾路越南原產地,相傳百年的鬼子鬥雞,越南鬥雞種類也多也不好講。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骨密肉厚,看著有貴族之氣勢。又感覺非常有越南本土的氣息,不沾一點泰國雞或緬甸雞等一系列的特徵。還有就是遺傳基因強。
  • 【哈哈老爸說古詩】第一期《詠鵝》,竟然要教孩子們學鵝叫?什麼操作?
    這個公眾號是我為女兒「哈哈」打造的,能聽故事,能看圖畫,能學朗誦,還有我與哈哈的相處日常。哈哈老爸說故事——「接地氣,真快樂」(點擊以上錄音,收聽哈哈老爸說古詩)HI,我是哈哈老爸,這裡是我為你們開闢的一個新專欄,叫做《哈哈老爸說古詩》。
  • 別人爺爺教孩子念古詩、下棋,再看看我家,終於知道起跑線在哪了
    孩子入學後一直就沒有書面作業,也就是留個念一念、聽一聽的作業,還有就是經常有手抄報。我們都是認真完成的呀。說到孩子零基礎入學,這不是不提倡超前教育嗎?說提前學了,孩子上課就不聽講了到了三年級會出現滑坡現象。怎麼老師反倒指責我們零基礎入學了呢?
  • 皇帝也有偶像:中國的皇帝們都佩服歷史上的哪位皇帝?
    赤條條打下大明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一大成功經驗就是學歷史,早年起兵爭天下時,幾乎就是抬頭指揮打仗低頭苦學漢高祖劉邦,但待到風光登基,另一位偶像卻後來居上,在朱元璋心裡長期佔據了重要位置:漢光武帝劉秀。朱元璋有多仰慕劉秀?瞧瞧變身皇帝的朱元璋,日常的學習風格就知道。
  • 你的孩子雖然比不上詩詞大會上的王恆屹 但多背古詩仍有意義
    教孩子背誦古詩,操作簡便,成本低廉,對家庭條件和家長的知識水平沒有太高要求,加上聽著孩子童稚的聲音讀出詩句,更增添了一份純真的樂趣,所以是很多家長願意選擇的育兒方式之一。近來有一種聲音,認為小孩子背痛古詩,意義不大。因為孩子只是機械地背誦,完全沒有理解古詩的意思,和念一串沒有意義的聲音符號沒啥差別;再說,即使現在會背很多古詩,時間一長,也忘記了。
  • 孩子多大開始學古詩詞?尹建莉:越早越好,從幾個月就可以開始學
    兒童學古詩,並不重在理解從幾個月就可以開始帶著孩子學古詩詞?孩子聽得懂嗎?這樣的記憶不會是機械記憶嗎?我在聽到尹建莉老師這個觀點的時候我也有很多的疑惑。之後,尹建莉解釋道:兒童學古詩,並不重在理解。在孩子只有幾個月時,可以把詩詞當做兒歌讀給孩子聽,不必擔心孩子聽不懂,只要讓孩子聽到聲音,體驗到韻律感,感受到父母的愛意與溫度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