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一首古詩,讓孩子愛上學習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音頻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2] 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古風
李白 唐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
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
鼻息幹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蹠。
1、鼻息:諷刺那些因鬥雞獲寵的人氣焰囂張。
2、怵惕:恐懼。
唐玄宗寵任宦官,宦官因而氣焰囂張。他又愛好鬥雞,童子賈昌以能養鬥雞得寵,天下號之為神雞童。當時鬥雞成為一種風尚,靡費嚴重。賈昌則受到種種特殊待遇,士庶為之不滿。李白看不慣這種腐敗現象,寫詩作了諷刺。
3、鼻息幹虹霓,行人皆怵惕。這兩句即是說鬥雞童氣焰囂張,鼻子一哼,會嚇得行人膽戰心驚。詩句語意尖銳,揭露諷刺得淋漓盡致,傳神寫照,健筆縱橫。
田野十字道路上,一輛輛飛車過後塵漫天,即使正午時候也能遮蓋天日,暗淡無光。
那是宦官們和受皇上寵愛之人,他們富甲天下,他們的住宅高聳豪華,像雲一樣逶迤連綿。
路上與皇上寵愛的鬥雞者賈昌相逢,只見他的車輛冠蓋華麗,聲勢顯赫。
他們打個噴嚏也可以使彩虹顫抖,路人為之顫慄。
現在滿世界都是追名逐利之徒,許由那樣的高潔字之士何在?大盜與大賢誰能分辯?
唐玄宗寵信宦官,讓他們佔據京郊的甲第、名園、良田竟達一半;又酷愛鬥雞,當時王公貴族也都以鬥雞為樂,形成風氣,有些人甚至靠鬥雞的本領而獲得高官厚祿。作者寫這首詩時正在長安,根據自己的見聞,刻劃了宦官的顯赫和鬥雞徒的驕橫形象,從而對唐玄宗的腐朽政治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譴責。
這首詩通過對中貴和鬥雞人的描繪,深刻諷刺了佞幸小人得勢後的囂張氣焰,對當時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憤慨。
詩的前八句敘事,後兩句議論。敘事具體、形象,飽含諷刺,最後的議論便成為憤慨的自然噴發,一氣貫注,把感情推向了高潮,由諷刺佞幸小人,擴大為放眼更廣闊的現實,豐富了詩的內容,提高了主題思想的意義。
唐朝全民鬥雞
如果說蹴鞠、馬球這種活動既鍛鍊了人的身體,又刺激了人們體育繁榮的話,那麼在唐朝還有一項運動,也具有以上的功能,只不過它鍛鍊的是雞。這就是鬥雞運動。鬥雞是以善打善鬥而著稱的珍禽,又名打雞、咬雞、軍雞等。兩雄相遇或為爭食,或為奪偶相互打鬥時,可置生死於度外,戰鬥到最後一口氣。是供競賽和娛樂用的雞品種。在唐朝,鬥雞是普及率非常高的運動,不光在民間有著大量愛好者,即便是在皇室貴族中也大受歡迎。王公貴族們不光要比金錢權利,有時還要靠雞爭口氣才行,甚至於因為鬥雞而引發皇室矛盾,也是常有的事情。
唐高宗時期,親王、大員們狂愛鬥雞運動。
一次沛王與英王在群雞會戰中鬥爭激烈,詩人王勃專門為沛王寫了一篇檄文,聲討英王的鬥雞,文中寫道:「兩雄不堪並立,一啄何敢自妄?養成於棲息之時,發憤在呼號之際。望之若木,時亦趾舉而志揚;應之如神,不覺**(kāo)高而首下。於村於店,見異己者即攻;為鸛為鵝,與同類者爭勝。爰資梟勇,率遏鴟張。縱眾寡各分,誓無毛之不拔;即強弱互異,信有喙之獨長。昂首而來,決勝鶴立;鼓翅以往,亦類鵬摶。搏擊所施,可即用充公膳;翦降略盡,寧猶容彼盜啼。豈必命付庖廚,不啻魂飛湯火。羽書捷至,驚聞鵝鴨之聲;血戰功成,快睹鷹鸇(zhān)之逐。」事實上,以文採而論,當時的王勃名列初唐四傑,風頭自然一時無兩,這篇檄文堪稱驚天地、泣鬼神,直接就把英王氣了一個趔趄。於是昔日的皇家兄弟幾乎為此反目成仇,最後不得不靠高宗居中調停才罷休了事,而檄文作者王勃則被高宗一氣之下罷官去職,貶成了閒人。
唐玄宗李隆基更是熱愛鬥雞運動,甚至有人還因鬥雞加官晉爵呢。
一次唐玄宗出宮閒逛,在大街上看到一個名叫賈昌的小孩兒正在玩木製的機關雞,一人一雞配合得天衣無縫,簡直可以說人就是雞、雞就是人。見此景玄宗大悅,立刻把賈昌召到宮中,負責給他養雞。賈昌也很爭氣,把皇帝的鬥雞飼養得健壯無比,統統成了雞中的李逵和施瓦辛格。
玄宗愛好鬥雞運動,因此常在長安舉行規模盛大的鬥雞比賽,特別是到了每年的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更是要聚眾鬥雞,以示天下太平。《東城老父傳》中曾有記載說:每當到了鬥雞的日子,唐玄宗都會讓宮廷樂隊集體出動,後宮的佳麗也紛紛出場。而先前收留的「雞王」賈昌則頭戴雕翠金華冠,身穿錦繡襦褲,手執鐸拂,引導群雞氣宇軒昂走到場地中間。在賈昌的指揮下,群雞進退有度,顧盼神飛,勇往直前,不叨得對手雞血長流便決不罷休。戰鬥結束之後,賈昌命令手下群雞按勝負關系列隊,接受玄宗的檢閱,然後再整齊劃一地回到雞坊之中。
與皇帝的大規模鬥雞僅為娛樂相比,在民間,鬥雞活動則具有賭博的性質,很多人鬥雞都是為了發家致富。由於涉及金錢,由雞而起的爭鬥也越來越多。比如詩仙李白,就曾經因為一次鬥雞活動搞得情緒激動、最後像注**雞血一般,拔刀把對手捅死在當場。
除了李白為雞殺人、遠走天涯成了逃犯之外,唐朝的其他詩人們也對鬥雞有著濃厚的興趣,很多人都為此寫下詩篇以示紀念,例如張仲素的《春遊曲》:「當年重竟氣,先佔鬥雞場。」張籍的《少年行》:「日日鬥雞都市裡,贏得寶刀重刻字。」於鵠的《公子行》:「馬上抱雞三市鬥,袖中攜劍五陵遊。」在這些人筆下,鬥雞活動不光是一種娛樂,甚至與勇氣、俠氣相關聯,實在是讓人覺得彪狂至極。
《 帶上孩子,聽古詩學歷史》自推出以來,得到了家長和孩子們的廣泛好評。在聽節目的過程中,我們鼓勵家長引導孩子認真地做筆記,並分享到微信群中。鼻涕猴挑選了一些孩子的「歷史」筆記,與各位家長分享。
為了方便大家聽取往期《帶上孩子,聽古詩學歷史》節目,鼻涕猴專門製作了《帶上孩子,聽古詩學歷史》節目合集。如想獲取合集,請在本公眾號回復「往期合集」(並非本文末尾)。
《帶上孩子,聽古詩學歷史》是鼻涕候教育和中國詩詞編著中心聯合推出的兒童教育大型公益課課程。節目每周一至周五推出。
每期用五分鐘講一首古詩,以及一個相關的歷史故事。讓孩子足不出戶,即可輕鬆學會古詩三百首、了解上下五千年,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
該節目由知名電臺主持人講讀。節目得到中國詩詞編著中心的高度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