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是豐鎮人過年、過節、圓鎖、過生日、紅白宴席、請客吃飯、迎接親朋、耄耋慶壽,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經過歲月流逝,日月輪迴,現在貫以舌尖美食頭銜。尤其是豐鎮人吃糕,做糕經過多輩人傳承,也在逐漸發展成熟。糕是豐鎮人必不可缺少的餐桌美食。
說糕,先從黍子講起。豐鎮周邊五鎮以及山西雁北十三縣,都喜歡種植黍子。它是一年生草木植物,其"子"叫黍,碾成米叫黃米,磨成面叫黃米麵。它蒸出的糕是金黃色,炸出的糕金黃透亮,脆甜,酥香,黏口,是我們地區大部分人都在享受的美食。而在山西陽高、天鎮、渾源、廣靈一帶,除去吃黃米糕,還習慣吃高梁糕。他們種植一種特殊的高梁,磨成面是暗紅色,蒸出糕也是紫紅色。黏性大,香甜可口,是這一地區農村常年的美食。而在察素齊,畢克齊大青山麓畔的坡地種植綠黍。產量不大,是本地農民逢年過節的必備佳品。它米粒呈淺綠色,磨成面是豆青色的,蒸出糕呈淺綠色。據本地人描述,綠糕應該是糕中之王。它不但黏度大,吃在口中香甜,還有一種像端午節葦葉的清香。
我1975年在畢克齊大青山山麓一個小村裡住了半年,鐵路局在村旁修一備戰調度所,有幸認識了幾位朋友,恰逢年後正月十五,飽嘗了幾頓綠糕,也享了口福。在南方與東北都種植秈稻,米粒細而長,咱們統稱江米。蒸製成的糕是白色的,因為黏性大,潔白如玉,通常豐鎮人很少吃。只有飯店宴席嘗到的八寶飯,也就是用江米蒸製成的。現在生活水準提高,過年過節也炸些江米糕來祭牙。
黃、綠、紅、白,四種顏色的糕,其實蒸製手法都雷同。我喜歡吃糕,我們全家也都是糕的愛友。在漫長歲月裡,已經耳濡目染,耳聞目睹了製作糕的詳細流程。每逢吃糕,我都是老伴的灶臺幫手,經過千錘百鍊,談不上輕車熟路,也是製作高手。我把詳細製作程序分享給大家。
農村大籠,大鍋,城裡小籠小灶。首先要用盆把糕面拌成傀壘狀。根據糕的軟硬屬性,來決定傀壘的乾濕。如果糕較硬,拌麵時多加些水,而糕本來就軟,拌麵時水可少一些,傀壘狀幹一些。這個過程,我們豐鎮人通常稱為:粉面。待到鍋裡水沸騰後,把已經墊底的傀壘狀糕面放到鍋上去蒸。如果面變成金黃色,看上已熟,豐鎮人不叫熟,通常叫(合)。糕合後,在熟糕上面薄薄地撒下第二層,蓋上鍋蓋繼續蒸。發現糕面又變成金黃色時,要用筷子在熟糕上面捅十幾個氣孔。下面的蒸汽很容易蒸到上邊的糕面。這樣邊撒,邊合,邊捅,直到全部糕面撒完為止。待到最上層的糕面也合了,用筷子沿著籠屜邊緣,輕輕劃一圈,叫糕與籠屜分離。隨後準備案板,涼水。在案板上抹一層胡油,防止素糕與案板粘連。涼水是用於冷卻手的,預防手被高溫糕燙傷。這種工作原先大部分是手繭較厚的男人們去幹,女人手嫩,肉皮薄,要躲得遠些,去準備豆餡,油鍋。現在聰明的女人用塑料紗布來擋熱,墊在糕上面也可搋(chuāi)糕。素糕要經過反覆搋(chuāi),直至勁到、色澤光亮、金黃燦燦為止。在素糕上面用胡麻油輕輕塗抹一層,防止素糕乾皮。講到這裡,我驀然想到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俗話說得好:誰家過年不吃頓餃子。我們家過年就沒吃餃子。我媽用積攢的三斤黃米麵,蒸了素糕。每人每月供應二兩胡油,那捨得去炸糕,把素糕冷卻後,切成薄片,鍋裡倒很少油,像烙餅子一樣,把素糕烙到糕起小泡,成淺紅色。在上面撒些鹽。我媽美名其曰:渣渣糕。當年豐鎮城裡許多居民都這樣吃。我們兄妹三人吃得特別香甜。用啞語來比喻,已到脖頸。晚飯我媽用剩餘的素糕,放在棵子菜裡燴,再加上些土豆條,少放些粉條,又美美享受一頓。我媽講:糕(高),就是寓意著來年風調雨順,步步高升,咱們家先挑個好兆頭。這個年雖然無肉、無水餃,但遺留下深深回念,打上了永不磨滅的烙印。多年後,還記憶猶新。
素糕的吃法也很多。把棗熬成泥,加入紅糖,玫瑰,青綠紅絲,調成棗泥餡。把搋(chuāi)好的素糕,放在案板上擀成薄餅,上塗一層棗泥,再把擀成的薄糕覆蓋在上面,這樣三層,中間夾兩層棗泥,就完成了棗糕的製作。待稍微晾幾分鐘後,刀上塗些胡油,切成方塊,盛盤上桌。沾豆面糕也特別好吃。是舌尖美食,別有風味。把黃豆磨成面,內加白糖,如果有八月十五的提江餅餡更好,三種拌在一起。把素糕擀成薄餅,撒一層黃豆面,對角倒疊。這樣邊撒,邊疊,多層之後,就形成了一個沾豆面糕。天津人很會起名,用江米糕,內包豆餡,炸成圓形,稱為:耳朵眼。江米糕做成沾豆面糕叫:驢打滾。是天津的名小吃,甚至在全國也享有盛名。
山西雁北十三縣,尤其是陽高,天鎮一帶,農村人特別喜歡吃素糕。每隔三天不吃糕,就心癢難耐,每天吃都沒膩的時候。無論是黃米糕還是高梁糕都吃素糕。他們把雞蛋炒一盤,用素糕蘸上吃,叫雞蛋碰糕。把羊雜碎熬湯,用素糕蘸上吃,叫羊肝泡素糕。這道飯是本地區用來招待貴賓的最好佳餚。也有把豆腐、白菜、土豆、粉條、紅燒肉燴在一起蘸素糕吃的,總得來說,吃素糕是這一地區農村鄉民多年習俗。是這地區的村風,已延綿多年。
豐鎮人吃糕以油炸糕為主。把素糕捏成圓小餅式,炸上叫斯片糕。帶餡的糕種類繁多,小紅豆熬爛,搗成泥,加紅白糖,玫瑰,就是常吃的豆餡糕。也有把韭菜、土豆、粉條、豆腐切餡的素餡糕,同時也有把雞蛋炒熟做餡的雞蛋糕,喜歡吃甜食者,把糖加些月餅細屑,拌在一起的糖糕,每年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家家都要買些麻糖,包在糕裡,稱為麻糖糕。既吃糕,又可封嘴,便於灶神爺上天報吉祥。為了區別帶餡炸糕,要捏成不同樣式,其中有:元寶式、橢圓式、三角式。我年輕時在豐鎮也辦過婚宴。在婚宴上我很願意去灶旁炸糕。炸糕也是種技術活兒,油溫不能過高,但又不能過低,要根據糕的情況來確定油溫高低。才可炸出金黃色,脆酥香甜的糕。當然,第一個吃脆糕的也是我了。炸糕時要懂得忌口,油溫高如溢油,不能高聲喊叫。炸畢糕後,不能說:完,要說:齊了。要給婚宴帶來吉祥、如意、祥和之風。
從吃糕到做糕,多年來跟糕結下不解之緣。冬至日,我炸好糕,邊吃邊寫、邊回憶,又重溫一次做糕的切深體會。敬愛的讀者,我要擱筆啦,剛炸出的脆皮油炸糕向我招手了。
作者:劉智遠,豐鎮人,內蒙古鐵道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退休,喜愛文學,住呼和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