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條、切塊後,「炒粉糕」就算完成了。記者崔引攝
加入那麼多配料,「炒粉糕」的口味十分豐富。記者崔引攝
一腳邁進寧海縣梅林街道河洪村長壽文化博物館的小院,便可聞到一股炒米的香味;往灶頭前湊了湊,隱隱綽綽的溫熱撲面而來。
雖是初冬,在寧海的不少地方,又到了「炒粉糕」飄香的時節。
16日中午,冬日的陽光灑在小院裡,淡淡的。64歲的何如娟一刻不停地翻炒著鍋裡的糯米。不一會兒,白色的糯米呈現出焦黃色,一股帶著淺淺焦味的米香飄散開來。
一旁的案板上,曬乾的橘皮和生薑片早已備下。看著糯米炒得差不多了,何如娟趕緊把它們倒進鍋裡,一起翻炒。
橘皮和生薑片各有各的「刺激性」氣味。兩者在鍋裡「狹路相逢」,碰撞出讓人驚喜的火花,辛辣中多了一絲香甜的味道。
「在炒米的同時加入橘皮和生薑片,是為了讓糯米『沾』上這股味道。」何如娟說。
小院的一角,大家幫著何如娟把製作「炒粉糕」需要用到的食材備好:米胖、黃豆、花生碎、芝麻、白糖、玉米碎、紅豆、黑豆、山楂……一碗一碗擺了大半桌。
一旁,還有人幫著把新鮮的生薑和橘皮切成條、剁成末。和炒米時用到橘皮、生薑片不同,橘皮碎末和生薑碎末是熬麥芽糖漿用的。
2歲出頭的娃娃在院子裡竄來竄去,東看看西摸摸,趁大人不注意,捏起一小塊橘皮就往嘴裡塞……
這也是製作「炒粉糕」的樂趣之一:平日裡各自忙碌的人們湊在一起,一邊忙著手上的活,一邊閒扯著家長裡短,自有一份悠然自得。
除了炒米,製作「炒粉糕」的幾個重要步驟:磨粉、熬糖漿、捏成團,都落在何如娟一個人肩上。
小院中間擺著一個小小的石磨,這在如今的農家也已不多見。
將炒好的米和米胖、黃豆、花生碎、芝麻、白糖、玉米碎、紅豆、黑豆、山楂,一股腦兒倒進竹簸箕裡攪拌均勻,何如娟開始磨粉。
這是一項考驗耐心的活。她一遍遍地把乍看已經呈粉末狀的炒米重新放回石磨裡再加工,直到用兩根手指輕輕一捻,沒有顆粒感;用嘴輕輕一吹,揚起一層「灰」。
熬糖漿看起來簡單,把切好的生薑、橘皮末倒進燒化的麥芽糖裡,攪拌出香味就好。其實,這很考驗製作者的耐力和技術。
「要熬到糖漿能掛在鏟子上,垂下來像薄薄一層紙一樣為止。」何如娟特地提起鏟子斜過來,糖漿緩慢而勻速地流下……
相比之下,捏成團考驗的則是體力。將炒粉倒入麥芽糖漿中,唯有不停攪拌,才能在糖漿冷卻前定型。
何如娟將鏟子交到記者手中:「你試試。」
看似「輕飄飄」的炒粉在麥芽糖漿的作用下,變得「沉甸甸」,光用蠻力,壓根沒法將它們鏟到一起。
「就是因為製作過程又累又複雜,所以現在做『炒粉糕』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更是不願意做。」何如娟說。
將揉捏好的炒粉團擀平、切條,撒上炒粉,「炒粉糕」算是大功告成。
小院再度熱鬧起來,大家湊到一起,一邊把切好的「炒粉糕」裝到罐子裡,一邊忍不住往嘴裡塞一塊,一股獨特的香氣在唇齒間流轉。
關於「炒粉糕」,寧海的一些地方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女兒出嫁後給父母送「炒粉糕」是不忘父母養育之恩,是孝順的一種象徵。
相比「炒粉糕」背後蘊藏的這一層深意,如今人們更看重的是「炒粉糕」的「原生態」。
何如娟所在的河洪村是出了名的長壽村,來的遊客不少。小零食「炒粉糕」因為純手工炒制、無添加,成了遊客心目中的「土特產」。
寧波晚報記者石承承 通訊員胡餘灶
【來源:中國寧波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