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45年,明晚,輝叔和他的電影放映機帶大家回顧經典老電影

2021-02-20 廣州從化發布
事實上,《閃閃的紅星》《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當流動電影放映隊下鄉放映這些經典老電影時,總能引起村民們的轟動。「擔凳仔、霸頭位」的盛況深深地刻在了那個年代人們的回憶裡。轉眼間數十年過去,風光一時的流動老電影,如今也難覓蹤影。

  然而,依舊有一群曾為流動電影事業奉獻了自己青春和熱血的老放映員聚到一起,在街口街赤草村建立起了一座老電影博物館,一批老舊的電影放映機和影片等物件,讓人們能夠再次從中感受當年流動電影的點滴。

1975年2月,家住赤草村,剛初中畢業不久的輝叔投身到了電影放映行業,成為了一名流動電影放映員,「那時正是流動電影最為興旺的時候,幾乎各個公社、大隊都開始組建自己的電影放映隊,標配就是規格8.75毫米的電影放映機,在此之前,播放電影則是以前從化縣電影公司才可以做的事。」由此,輝叔認識了許多同為電影放映員的朋友,例如太平的鐘叔、呂田的何叔。

  當時因為條件缺乏,群眾的文化生活也相對枯燥,能看一場電影對於當時的群眾來說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大喜事。一個箱子裝上8.75毫米電影放映機,一個背包裝好幕布,各個電影放映員就這樣挑著擔子,走遍從化的山山水水,將一部部經典電影傳遍從化大地。

  「記得上世紀70年代,我所在的電影放映隊去江埔放映電影《閃閃的紅星》,專門有拖拉機接送,去到放映地點所在的球場,已經是人頭湧湧;到了真正開始放映電影的時候,球場上已經是人擠人,轉身也困難。」提起以前放電影的威水史,鍾叔好似沉浸在當年的幸福中,他說,那時候看電影都是公社、大隊等集體出錢請他們去放,價錢從5到15元一場不等,「人多的村就多收一點,人少就少收一點,數目不定。所有的電影放映隊都只有電影放映機,電影膠片都是從電影公司租借出來,還要看電影膠片的檔期,像《閃閃的紅星》這樣的電影也不是時時能夠借到。不過,當年大家都不介意看什麼電影,有得看就非常滿意了,當然能看到自己喜歡的例如《智取威虎山》《地道戰》等就更好了。」鍾叔說,曾在從化取景拍攝的《閃閃的紅星》無疑是最受歡迎的一部,那時很多人都對撐竹排的那一幕印象深刻,「很多人在看的時候都說那段河道很熟悉,經我們一解說,現場群眾頓時就反應過來了,『原來就是如今廣東溫泉賓館對開的流溪河,難怪這麼熟悉』。」

  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流動電影。當年流動電影隨著電影放映員的腳步遍布從化,輝叔對記者說,「儘管赤草電影放映隊在赤草村,但是北至蓮麻東明、南至太平、西至龍潭民樂,甚至增城派潭、龍門、花都,我全部都去過放映電影。」鍾叔說,那時從化很多道路並不好走,條件好一點的,可能會有拖拉機接送,條件差一點的,騎自行車也有,條件更差的就只有靠走路。

由於社會經濟發展,電視、家庭影院、電腦等數碼產品逐步普及,電影市場受到了巨大的衝擊,觀眾隨之減少,流動電影開始逐步衰落。「大概在1995年左右吧,放映電影膠片的流動電影行業開始明顯衰退,許多流動電影放映員開始轉行,也不再到處去放映電影了。」輝叔回憶起當時的情況,心中感慨萬分,從以往一片難求、萬眾期待,幾乎每天都有放映計劃,轉變成一年大概只放映10多場電影,所有電影放映員心理落差很大。「當時,明顯感覺到流動電影行業衰退的,是從人民公社制度轉變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時開始,因為當時放映電影主要是集體出資,改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大家對出錢放映電影再也沒那麼熱情了。」

  隨著流動電影逐步地衰落,不少的電影放映隊開始停止運作,或者另謀出路。以鍾叔為代表的其中一部分放映員,選擇繼續堅守,自己掏錢添置設備,偶爾承接一些電影放映活動,而大多數的電影放映員則選擇離開。

  「當年,剛開始自己單幹放映電影的時候,還是能接到不少的單子,特別是一些宗族人數比較多的鄉村,每逢重陽等重要節日,都會請我們去放映電影助興,一年下來還是有一些收入的。」鍾叔說,有時在一些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例如在糧倉、禮堂之類的場所放映電影時,他們就會收取門票,「每個人收五分錢、一毛錢一場都有。」

  2011年,各級國有電影公司都解散了,鍾叔依舊在電影放映行業中打滾,他所有的電影放映機是當時最好的設備,「從8.75毫米到16毫米到35毫米的電影放映機我都有,而且功能也是越來越先進,我不斷地更新這些設備就是為了緊跟市場不落伍,掙得一席生存之地。」鍾叔說,後來推廣數字電影,作為一名老放映員,他還是不遺餘力地參與其中。「我們這些放映員都需要經過培訓考試,都有著放映員證的,能用哪一種電影放映機上面都寫得清清楚楚。」直到鍾叔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才退了下來。

「如今想看一部老電影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老電影依然是許多人難忘的情懷。」為了讓這種情懷得以延續,避免老電影在時間的洗禮下消失,鍾叔他們以及老電影愛好者小賴哥他們聯繫了全省各地的老電影放映員以及愛好者,成立了廣東省老電影協會,加強了各自之間的交流,並在我區街口街赤草村建立起一座民間老電影博物館。 

  走進這座博物館,各式貼在牆上的電影海報、播放電影的大字報;各式各樣電影放映機、零件、膠捲;還有正在布幕上播放的老電影……讓人感覺自己穿越了時間長河,再次回到「擔凳仔、霸頭位」的歲月。然而近距離觀賞電影放映機在過去是不可能的事,用輝叔的話來講,「這是一種榮幸!在以前,就算有人想靠近看一下都是不行的。要是碰倒了電影放映機,導致機械損壞或者電影中斷,要賠償不說,隨時都可能迎接群情洶湧的觀眾用石仔送上的『問候』。」輝叔笑著說,他們愛護電影放映機甚於愛護自己,電影放映機擺放的位置不能有沙塵滾滾的地方,也不能靠近水塘,有危險的地方都不能擺電影放映機放電影。 

  輝叔告訴記者,建立這座博物館,主要還是希望老電影能夠有更多人關注,不讓它消亡。「其實還有很多人對老電影是非常感興趣的,像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等高校都和我們談過合作,讓老電影得以走進高校,而我們與西和村等都有合作。」輝叔表示,現在他們博物館內的收藏,在從化乃至廣州都很難找到像他們一樣齊全、數量又多的老電影藏品了。「希望我們的努力,能夠讓老電影繼續延續,不會在我們這些人手中消失。」  

相關焦點

  • 放映45年,輝叔和他的電影放映機
    黃樹輝是從化縣第一批鄉村電影放映員,1975年,他加入從化縣神崗人民公社8.75電影隊。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電視機還沒在農村普及,農村的文化娛樂少,露天電影是村民為數不多的娛樂方式。「我們一進村,大家都很熱情,看電影從天黑看到天亮」。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電視機的普及,露天電影逐步走了下坡路。21世紀,露天電影和公益放映結合,重新迎來了春天。
  • 老放映員遇從業45年來最新挑戰,攜「30歲」老放映機重出江湖!
    12月20日,從化第一批鄉村電影放映員、從化赤草老電影博物館館長黃樹輝受邀前往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影展」。這次,他帶著館內的珍藏——1990年由南京電影機械廠生產的16mm膠片放映機,為美國紀錄片大師弗雷德裡克·懷斯曼1997年拍攝的經典紀錄片《廉價公屋》做放映工作。▲直到電影開場前半個鐘,輝叔仍在不斷調試機器,希望呈現最好的光影效果。
  • 45年的堅守光影人生,創立老電影博物館
    45年來,這位鄉村電影放映員一直都在搗鼓著電影放映機,放過超一萬部電影。他說:「只要還有一個觀眾,電影就要繼續放,放映員一定要最後一個離場1956年,黃樹輝生於廣州市從化區赤草村。從懂事開始,他就喜歡看露天電影。村裡要放電影,他會提前三四個小時就「擔凳仔,霸頭位」;電影在隔壁村放,走十幾公裡山路都會趕過去。
  • 【記憶】老舊的電影放映機 回憶中的熟悉聲光
    由於社會經濟發展,電視、家庭影院、電腦等數碼產品逐步普及,電影市場受到了巨大的衝擊,觀眾隨之減少,流動電影開始逐步衰落。「大概在1995年左右吧,放映電影膠片的流動電影行業開始明顯衰退,許多流動電影放映員開始轉行,也不再到處去放映電影了。」
  • 從化老電影放映員黃樹輝登上「第27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
    當時因為條件缺乏,群眾的文化生活也相對枯燥,看一場電影非常難得。當時,一個箱子裝上8.75毫米電影放映機,一個背包裝好幕布,各個電影放映員就這樣挑著擔子,走遍從化的山山水水,將一部部經典電影傳遍從化大地。
  • 電影放映機的發展史
    在當時最先進的當屬由上海八一電影機械廠製造的電影放映機了,產品曾遠銷海外,它是上世紀70年代出產的井岡山103-A型35毫米移動式放映機。  目前國際電影界根據法國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1895年12月28日將自己拍攝的膠片放映至銀幕上的史實,把這一天作為世界電影的發明日。也就是說,活動影像的攝取和放映在技術上最終成為可能,電影算是正式誕生了。
  • 120年前的電影放映機!你見過嗎?
    現在還能使用還沒有電燈時就利用煤油燈來做光源   這些電影放映機的收藏者叫廖水深,對他來說電影放映機像他的老夥伴、老戰友一般。廖老說,從19歲起,他就在同安汀溪電影放映隊工作,當時的任務是每天扛著200多斤的放映機、變壓器和發電機,徒步十幾公裡,到汀溪鄉的農村去放映電影。
  • 【電影小知識】13.電影定檔後電影院需要有什麼才能放映?
    下面我帶大家來捋一捋。《流浪地球》龍標 電影獲得龍標後,確定了上映檔期並在國家電影局備案後會獲得放映許可證,有了放映許可證才可以在影院放映。而影院也是根據放映許可證確認是否放映。《騾子》放映許可證 隨後電影片方或者發行方會在電影上映前2周到4周郵寄宣傳物料到影院(當然也有例外,我就見過提前半年郵寄的和上映後郵寄),就是我們在影院看到的那些展架燈箱那些
  • 城事|見過120多年前的電影放映機嗎?世界上沒幾臺,咱大鹽城有!
    1940年代中央電影局委託捷克生產的meopta放映機  記者眼前的季友觀老師,樸實的外表、說話實在,張口閉口都是跟電影、攝影有關的專業知識,可以從他的談吐間感覺到他對經典老電影的熱愛,這種熱愛也延伸到對電影放映機
  • 放映機在放映間環境中要求的探討
    電氣設備中的導電金屬等部件受到腐蝕後,嚴重降低設備的性能和使用壽命,如空氣中的水汽會造成電路板上的IC電路吸溼使得電路內部金屬出現氧化現象腐蝕電路板和電路板上各個晶片的針腳等,例如:放映機板卡間連接的金手指接口部分等。  在GB50174-2008《電子計算機機房設計規範》中的要求是A-B級為45-55%(無結露狀態),C級為35-75%(無結露狀態)。
  • 她的回憶:農村電影放映
    露天電影,多麼富有詩意的名字,現在的90後根本無法了解,在那個精神文明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曾經帶給了一代人多少美好的回憶。在稻草堆起的曬穀場,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裡穿行。兩根竹竿子搭建,一塊白色的幕布。星星照路,夏蟲伴奏,夏荷芬芳,溫馨而又浪漫。現在,有多少人看過16毫米露天老電影,也許我們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都沒有看過,也許根本不知到。
  • 當放映機啟動旋鈕開啟,伴隨著電影膠片緩緩轉動的,是最珍貴的觀影記憶!
    對於一個膠片電影放映人來說 世界上最美的聲音 當然是膠片一格一格通過齒輪所發出的>「噠噠噠」的聲音我們華夏膠片電影致力於膠片電影的技術修復和保存工作,同時也有意讓老電影可以走出塵封的資料庫,重新被廣大觀眾所欣賞。
  • 44年走遍全省107個縣區,義務放映電影4800餘場次——石志光的...
    「這幾天陝師大附中邀請我去給學生放映紅色電影,作專題報告。我準備把老膠片機帶過去,給他們看看電影放映技術的變化。」2020年12月28日,在位於西鹹新區灃東新城建章路街道石化社區的家裡,記者見到了正在調試設備的石志光。73歲的石志光是中國石化西安石化分公司退休工人,也是一名義務電影放映員。
  • 一個人的老電影博物館
    2009年9月,曹貴民又受邀參加了紀念中朝建交60周年「2009朝鮮電影周」活動。活動期間,曹貴民還請《賣花姑娘》的主演洪英姬在他收藏的《賣花姑娘》電影海報上簽名。  老電影博物館藏品中最讓曹貴民引以為傲的,還是他的「鎮館之寶」—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產的放映機。這臺電影放映機的鐵皮外包裝箱上鏽跡斑斑的廠名依稀可見「Krupp」(克虜伯公司)。
  • 「吳天明和他的中國電影」回顧展西安點映,現經典《人生》重映感動幾代人!
    圖片來源:騰訊大秦網王軍亮主任表示:「2016年對於中國電影最幸運的一件事莫過於 『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的成立,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是在電影局支持下,由中國電影資料館作為牽頭單位,聯合國內主要電影院線、電影創作領軍人物
  • 邯鄲涉縣郝建波:義務為老區人民放映電影9年
    郝建波,今年42歲,涉縣西達鎮大灘村人,1995年參軍,1999年入黨,2008年轉業後到涉縣神頭鄉工作。回鄉後,他發現隨著縣裡放映隊的逐漸萎縮,放電影的宣傳教育方式正在淡出人們的視線。看到現狀,他思前想後,覺得這種傳統教育方式不能丟。200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一位老放映員,有一部膠片老放映機要出售。
  • 「吳天明和他的中國電影」回顧展青島點映 經典《執行長》重映 電影原型張瑞敏與眾主創淚灑現場
    此次點映活動是由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攜手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主辦的「吳天明和他的中國電影」回顧展的第二站。繼4月2日老片《人生》在吳天明導演的故鄉西安拉開點映序幕後,《執行長》也在時隔15年後,首次以數字版的形式登上大銀幕。此外,這次回顧展也將於4月20日至5月8日在全國正式展開。
  • 上海電影放映吸血鬼小滿貫
    2017年11月,上海電影放映活動出現了一幕空前奇觀:兩部影史經典的吸血鬼題材電影在上海隔空過招,一部是吸血鬼電影開山鼻祖——F.W.茂瑙的《諾斯費拉圖
  • 《英雄兒女》《祝福》等經典電影,以新面孔登上島城大銀幕
    能在電影院看一場幾十年前的老電影也許是很多影迷的心願最近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首次在全國推出了全修復經典影片展映
  • 花七年積蓄買放映機,民間放映人的「鄉村電影院」
    和所有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一樣,李長平有著別樣的電影情懷:用他的話來說,「小時候,沒有太豐富的娛樂生活,能看場電影是最值得期待的事了。」當時還是個小孩子的李長平在大屏幕下,看著電影,聽著電影放映機轉動的聲音,心裡滿是新奇。長大以後,李長平購買了老式電影放映機,到林口的農村去放映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