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的感覺就是上頭,非常上頭
《交響情人夢》作為我剛開始看日劇時接觸到的經典,在我心中有著絕對的無語倫比的非凡地位。即使是在看完了男女主cp感爆棚的《神探伽利略》,劇情腦洞大開反轉再反轉的《愛情洗牌》,沉重的現實主義《華麗一族》,書寫一群有病的年輕人的《最後的朋友》,充滿著歷史使命感和命運恢弘感的《仁醫》以及永恆的經典《悠長假期》後,《交響情人夢》作為一部漫畫改編的真人劇依然在我心中排在top 3的位置並且絕對不會動搖。漫畫原作者、編劇以及眾主創們用他們的心血用詩一般的語言書寫出了這樣一部好劇,歌頌了人類永恆追求的四樣東西:音樂與青春,愛和夢想。
原作(此處僅討論《交響情人夢》電視劇及其衍生)一共11集,豆瓣上103131人評價9.1分,2006年播出後由於成績太好,一年後推出了歐洲特別篇(SP)兩篇,在富士tv上播出。接下來的2009年和2010年分別上映了院線電影《最終樂章》前篇及後篇,後篇取得了當年日本電影總票房第十的成績。作為一部真人漫改影視,《交響情人夢》有這麼多衍生也能從側面說明這部劇的受歡迎程度和優秀程度。
作為一名對音樂劇專業帶有深厚濾鏡的普通觀眾,我寫這篇文章不代表著我在diss男主演及女主演,他們的表現只能在劇播出後才能被觀眾們評價。況且,如果是對自己的演技和事業有追求的藝人,在面對著如此經典的翻拍作品時,內心承受的壓力應該也是巨大的。只是在結合了預告片及宣發之後,我並不覺得《蝸牛與黃鸝鳥》這部劇能夠拍出原著的精髓,甚至我寫下這句話的時候都覺得自己是在史詩級碰瓷。我做出這個預判並不單單因為作為原劇特點的日式中二熱血氛圍非常難被還原,更因為男女主互相「拯救」互相成就的感情線基礎放在國內就是不存在的!這個「不存在」不是因為國家體制,而是因為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啊!
作為一部歌頌音樂與青春,愛和夢想的電視劇,《交響情人夢》在這四個方向上都完成得非常優秀,向觀眾清楚地傳達了原作者本身的意圖。下面就分這四個部分來分析為什麼我認為《蝸》拍不出原著的精髓。
音樂
原作的音樂部分獨具匠心,作為一部描繪音樂大學年輕人追夢指路的電視劇,它的片頭曲是貝多芬第7交響樂(在劇情中也是有著重要分量的一部交響樂),片尾是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配樂基本採用的都是經典的交響樂,鋼琴奏鳴曲及經典的歌劇選段,僅僅在電視劇的第一集中就出現了貝多芬悲愴第二樂章,威爾第的安魂曲,野蜂飛舞,莫扎特魔笛中的夜之後詠嘆調,而且配樂與劇情能夠恰到好處的契合,在野田惠(方小萵,女主)被男主屢次拒絕的時候會配愛之悲,在男女主定情時會配《你們可知道什麼事愛情》(《費加羅的婚禮》)。雖然現在我能簡單地寫下這些經典選段,但在看這部劇之前,對於古典音樂我可是一竅不通,去聽交響樂都會睡著的那種(捂臉)。並且,由於男主女主分別學習指揮和鋼琴,他們的演出作品中涵蓋著經典的交響樂及奏鳴曲作品,每一次演奏都是一次大型古典音樂知識教學現場。在2009,2010年上映的院線電影中,千秋真一(李臻言,男主,謝謝國內還保留了一個臻字,謝謝!)的鋼琴部分都是由郎朗配樂演奏完成的。可以說,原作很好地傳播了古典音樂的知識,讓觀眾們感受到了古典的魅力。
回到《蝸牛與黃鸝鳥》,我在看宣傳片的時候發現這部劇的音樂指導是郎朗,這讓我對《蝸牛》的音樂部分稍微有了一點信心,或許它可以交出一份及格的答卷。我也由衷希望它能夠向觀眾展示古典音樂的魅力,就像《聲入人心》《舞蹈風暴》一樣再次安利一大波人走進劇場但是,以國內目前黃金檔電視劇的節奏來說,我依然對劇及電視臺能否完全保留交響樂演奏情節表示懷疑,如果連這些片段都刪去了,那麼這又會是一部打著「音樂」「夢想」旗號的流水線小甜餅。
青春
《交響》的故事設定在音樂大學,主角團中多數是大學四年級的學生。劇中花費了不少時間來展現S樂團從無到有,從一盤散沙到團結友愛的過程。在兩場演出後,也渲染了很多學習音樂的學生對畢業及就業的迷茫。我在大學畢業時看到劇中人物在學院祭演出結束後、畢業典禮前一場接一場地聚會的情節時,也被裡面傳達出的或悲傷或振奮的情緒深深感染著。
在我看來,如果一部劇要把青春這個主題詮釋好,那麼優秀的群像描繪必不可少。原作中無論是副cp峰龍太郎x三木清良,爆炸頭三澄,大提琴小櫻,黑管黑木還是只是打醬油出現的S樂團成員及指揮系排名第二的大河內守都塑造得特別生動鮮活。目前《蝸牛》劇的宣傳片中只出現了男女主和其情感線的發展,對其他配角的提及幾乎為零。在零星片段中看到的副cp演員也完全是不臉熟的新人,除此之外,只給了男主的前女友一兩個鏡頭,樂團的其他成員基本完全沒有提及,嘆氣。
愛與夢想
古典音樂的巧妙融合及群像人物的生動塑造只是《交響》成功的眾多原因之二,真正讓《交響情人夢》被稱作最佳漫改和經典日劇的核心,還是這部劇對愛與夢想這兩個主題的細緻雕琢。這部分如果要詳細講可以再寫一篇文章了,所以在這裡就揀重點的來談。
《交響情人夢》的主線就是千秋真一和野田惠從日本音樂大學的鋼琴系學生一步步成長為世界知名的年輕樂團指揮和鋼琴演奏家的故事,他們的愛情線也是在二人攜手追夢的過程中逐漸發展的。一路走來他們互相「拯救」,扶持前行,並在結尾時對彼此承諾在未來要將每一次演出完成到最好,永遠並肩走在不斷超越自己的道路上。
前面說到兩人的關係是互相「拯救」,在這裡其實有點大詞小用的意思了。《交響情人夢》自始至終基調都是輕鬆詼諧的,只在涉及追求夢想的徵途中會有一些沉重。之所以說他們二人互相「拯救」,是因為兩人追夢途中都被過往的心結束縛,而彼此剛好幫助對方打開了心結。這就不得不提到原作者漫畫家二之宮知子的創作功力,她一開始就為兩個人的羈絆埋下了伏筆。
動畫版的開頭就出現了這樣一句話,「有時候,回憶會講心靈束縛」。對於千秋真一而言,他的心結(阻礙)是小時候從歐洲返回日本時曾遭遇飛行事故,導致他無法乘坐飛機旅行;因為飛機迫降到海面上,甚至連乘船出行也無法做到,從小到大進行了無數治療也未能好轉。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所以不坐飛機不坐船根本無法出國;而學習古典和指揮的最佳地點莫過於歐洲,如果一直在日本絕對沒有辦法成為世界一流的指揮,於是多年來男主就在這樣的痛苦中不斷糾結,在《交響》開篇的時候因為看不到生涯未來而動過放棄音樂的念頭。就在這時,女主恰到好處的出現並且發現了男主對飛機出行產生心結的根源,開了金手指一樣治好了男主的飛行恐懼症,讓男主得以在更大的世界舞臺上追求自己的夢想,這是野田惠對千秋真一的解救。
如果你不曾了解過《交響》的劇情,你可能會覺得這個心結產生和治癒的過程設置得過於兒戲。哈哈哈作為它的粉絲我也覺得這個設定十分好笑又可愛,但無法否認它十分符合日本漫畫充滿羈絆又略顯中二的調性。但是到了野田惠的心結,作者設置得就更加現實,也略顯沉重。女主小時候練琴時,因為沒有按照譜子的節拍彈奏而被老師粗暴對待,留下了心結,不再喜歡按譜彈奏,而是喜歡自由自在地發揮;因為不喜歡按規矩來演奏,所以也不會想著參加任何鋼琴比賽或是成為演奏家,她的夢想十分簡單——希望以後成為光榮的人民公僕,一位幼兒園老師。但她本人卻極具天賦,演奏水平「奇妙如歌般」,讓苛刻的男主第一次聽到就臣服在她的黑白琴鍵下。
遇到並且喜歡上男主後,她發現男主渴望更大的舞臺,卻深受心結所累;偶然的機會,她意外得知了男主產生心結的原因,又發現了自己可以有效催眠男主,治癒男主簡直是分分鐘的事。但此時的女主面臨著兩難的境地,如果她治好了男主,男主一定馬上去歐洲學指揮,但她本人家庭條件並不好,不可能說走就走;如果她無動於衷,那麼男主最終可能還是會面對只能留守日本的現實,慢慢放棄夢想,退出舞臺。經過半集的掙扎,她還是選擇把男主治好,同時打算通過參加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演奏大賽,得到第一名的方法來獲得去歐洲留學的資格。
這就是我很喜歡《交響》的原因,喜歡一個人是去鼓勵TA,支持TA,不是把這份感情作為捆綁對方的枷鎖,而是幫TA插上翅膀助TA自由飛翔;也努力追趕TA的腳步,成為更好的自己,期待著有一天可以和對方並肩而立。在我看來,千秋真一和野田惠的愛情是舒婷《致橡樹》一詩的完美詮釋:
而且這部劇還有一個特別特別不同尋常的地方,它並沒有惡毒女二,兩三個潛在的深情男二基本馬上都找到了自己的真愛,全劇的所有人物在各司其職之餘都在忙著一件事——助攻,卯足了勁的助攻。但即使這樣,男女主感情線的進展也並不順利,因為他們之間的所有阻礙都來源於追夢路上的阻礙以及兩人間逐漸拉大的事業上的差距。還好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後男女主還是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回到《蝸牛》一劇,首先,原作中對男主心結的設定根本不成立。在中國,人們是可以乘坐路上交通工具穿過西伯利亞大平原到達古典音樂的起源地的,男主根本不需要被不能坐飛機的心病困擾,也就別談女主有機會能「拯救」他了。如果刪去這個設定,原作中兩人深刻的羈絆勢必大打折扣,女主的性格特點也沒法展現,整個故事傳達的感情觀可能也會有偏差;如果修改設定,為男主換一個無法自由追夢的阻礙,一旦不合理,整部劇的邏輯又會經不起推敲。原作作為真人漫改,觀眾會放寬一些邏輯上經不起推敲的地方,接受一些看上去很扯的設定,比如做不了飛機幾十年治不好的病被主角開了金手指治好;但在中國日漫依然比較小眾,如果觀眾沒有接觸原作直接看劇的話,原作的邏輯放在中國的黃金檔電視劇可能會被吐槽邏輯陣亡,此為其一。第二,原作中那種微妙的和日漫熱血中二相契合的燃感也很難被國內成功本土化而不顯尷尬。原作中每一次S樂團的演奏都充滿著中二的少年感,卻又帶著特殊的魔力讓人淚目,不知道國產劇會如何處理這些對劇情推動有著重要作用、展現人物成長的關鍵情節。第三,從片花裡看到的兩句話真真是讓我吐血了,一句話似乎來自某位老師,針對的是男主,「李臻言,現在你才是方小萵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另一句看起來是女主的內心獨白,「只有xxx才是配的上他的人」,同時給了個男主和不知名女性角色聯彈的鏡頭。戲精如我,已經腦補了N場因為誤會和內疚而動輒折騰四五集的狗血戲碼,希望這只是我的幻想。我非常不希望一部筆墨集中在追夢,主要矛盾都來自於追夢途中挫折的原作被改成所有感情線阻礙都由惡毒女配和奇怪腦迴路觸發的狗血劇。雖然我很久沒有看過國產現代劇,但基於我此前的認識,國產劇真的很難把年輕人追夢和感情戲做到完美平衡,六年過去了,上一部做到完美平衡的《約會專家》到現在還沒有出第二部。
除了已經嘚吧嘚的這麼多優點,《交響》對於師生情誼的塑造也是非常動人的。就像我們,在追夢的路途中總是受到恩師貴人的幫助,千秋真一和野田惠的成功也離不開伯樂的賞識、教育和幫助。電視劇開篇第一集,音樂大學的理事長就點明了,「雖然A樂團很優秀,但是發現那些在暗處光芒被埋沒了的人才也是我們的工作」,也正是因為細心的她發現了男主雖有才華但是卻無法離開日本,才動用私人關係邀請世界級的指揮家休得列傑曼專門到日本上門教學;休得列傑曼來到後,不但發現了男主才華的可貴,更是一己之力選出了整個S樂團的成員,而且在女主覺醒的道路上發揮著不可描述的重要作用。更別提摺扇江藤,谷岡老師,還有把女主帶去歐洲的老師。哦講到這裡,從《蝸牛》的預告片看來應該是要把原作從電視劇到最後劇場版的內容都拍完,原作可是老老實實跑去歐洲拍了歐洲的內容,不知道《蝸牛》又會怎麼修改了。
(寫到這兒真是太累了,不知道該咋寫了,收尾好難,( Ĭ ^ Ĭ ))
總而言之,《交響情人夢》作為一部極為優秀的真人化漫改作品,具有日劇的鮮明特色,包括但不限於男女主間的羈絆,夥伴的力量,時不時就嘴炮熱血,有夢想誰都了不起以及傳統的日劇無壞人的設定。原作作者的用心讓作品中的各個人物都特色鮮明而立體,對男女主感情線的發展和追夢路上的不斷挑戰自己的情節的刻畫也是細膩紮實而不落窠臼。整個攝製組的努力用心讓漫畫從平面作品變得有血有肉,對漫畫略顯誇張的還原,對原作情節的刪減再創作,片頭片尾插曲的用心打造,古典音樂作品的安利和劇作節奏的巧妙把握都是這部劇成功不可或缺的眾多原因之一。 20歲的上野樹裡把野田惠演到絕(此處不得不拉踩一下中國版女主的演技),宏爺那時候雖然演技不行但是他的臉是寶藏!基於以上羅列的原因,國內版的翻拍真的是吃力不討好,也不知道會被魔改成什麼樣子,韓國的失敗翻拍已經是前車之鑑,現在我對該劇的唯一期待就是張新成會怎麼詮釋李臻言的角色以及到底這部劇會被魔改成什麼樣!6.21我一定會準時上芒果tv看前兩集的,這麼說著我感覺自己好像成了自來水?迷惑惹。。。
以下內容我是在秀米上直接打出來的,我真的太生氣了,重新看原作看到SP之後就去芒果tv看了第一集,不到十分鐘我就關掉了——翻拍就算了,你連場景設置、情節作用、敘事方法都和原作一模一樣是怎麼回事?就是漢化吧?
原作中千秋在日本,一個著名的島國,因為坐不了飛機坐不了船去不了歐洲,現在中國版的大學生在上海,翻拍版本居然依然使用了「因為坐不了飛機和輪船而不能去歐洲學指揮」這樣的設定,亞歐是一個大陸啊!坐火車七天七夜肯定去得了啊,不就是可能不太好回國嗎,坐不了飛機都不用等五個一,直接陸路就回來了!國產翻拍你還有點心嗎!我真是氣死了。
而且,為什麼前女友魔改成「搭檔」,我們國產小甜餅連前女友都不能出現了嗎?千秋真一這個設定他沒有女友才令人扼腕嘆息吧!
哦不對,這部劇還是有創新的,它的創新在於,把所有原作彈的曲子都換成其他的,這就是它的創新:) 男主第一次聽女主彈的曲子是貝多芬的悲愴,因為女主彈得很亂所以發出了「這哪裡是悲愴簡直是悲慘」的感嘆,結果現在把第一次聽到的曲目改了,男主發出的感嘆還是「這簡直是悲慘世界」???球球長點心吧!而且為什麼第一次雙人合奏的曲子也要改,為什麼??可能是因為如果不改的話就完全是漢化了吧(微笑臉)真是心疼張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