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日劇的改編存在很大的風險,但是國產劇還是對此樂此不疲。
6月21日,又一部改編自霓虹國的作品播出。
它就是由劉俊傑執導,張新成、林允主演的中國版《交響情人夢》——
《蝸牛與黃鸝鳥》
首先要吐槽一下片名,不知道為什麼翻拍版本要起一個看起來就很「爛片」氣質的名字,這個名字一看就讓人想19年的懸浮偶像劇《鱷魚與牙籤鳥》。
不過對於觀眾來說,片名不是重點,只要內容好看就行。
《蝸牛與黃鸝鳥》的製作也算得上良心了,「臺灣偶像劇教父」的劉俊傑擔任導演。
他曾指導過《薰衣草》、《王子變青蛙》、《杉杉來了》等多部人氣偶像劇,對這類偶像劇還是很有經驗的。
而既然是音樂偶像劇,音樂也是重頭戲,該劇由芒果臺的洪濤出任該劇的音樂總導演,交響樂總監則是由國際知名音樂家朗朗擔任。
據片方稱,《蝸牛與黃鸝鳥》是改編自日漫《交響情人夢》,而非日劇。
既然說到這,我們就先好好說說這部被稱作是「少女漫畫的巔峰」的《交響情人夢》(以下簡稱《交響》)。
《交響》是日本漫畫家二之宮知子從2001開始在女性漫畫雜誌《Kiss》上開始連載的漫畫作品,連載至2010年,講述了音樂天才千秋真一與鋼琴怪少女野田惠之間,關於音樂理想與愛情的故事。
自面世以來一直被當成是「少女漫畫的巔峰」、「古典樂入門寶典」、「樂為媒,王子與野獸(大霧)」。
截止2012年,《交響》漫畫單行本銷量累計已超過3300萬冊,總共發行25本單行本和1本角色資料手冊,還曾在2004年第28屆講談社漫畫賞上獲得少女部門獎。
因為漫畫的火爆,2006年,日本富士臺秋季力推的強檔「月九」劇推出了同名電視劇,由武內英樹及川村泰佑聯合執導,上野樹裡、玉木宏、瑛太等主演,還特別邀請「鋼琴王子」李雲迪擔任宣傳大使。
最終在第51屆「日劇奧斯卡」上,包攬最佳作品、最佳音樂、最佳導演等六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席捲了東京電視劇大賞、日劇學院賞、首爾電視大賞等獎項。
之後的TV動漫版簡直就是古典音樂的入門教材,而09-10年播出的電影版,更是原班人馬的豪華製作,甚至邀請了郎朗擔任野田妹的鋼琴演奏。
這是什麼神仙夢幻聯動!
其實06版之所以被影迷劇迷漫畫迷稱作是永遠的白月光,主要原因在於選角合適、忠於原著、製作用心還有情感真摯。
所以翻拍要想出彩,這四個方面是否能做到也非常重要。
那《蝸牛與黃鸝鳥》做到了嗎?
很不幸,並沒有。
一、人設特質不突出,女主的演技是最大敗筆;
《交響》的人設不同於一般的少女漫畫,兩位主角都非常特別。
首先女主野田妹,是一個被臭氣、髒汙和變態行徑所掩藏的鋼琴天才。
她不講衛生,極度花痴,看到好吃的什麼都忘了,迷戀普利頃太兒童動畫,人生理想就是做一個帶孩子彈琴無憂無慮的幼兒園教師。
她想法鬼靈精怪,天馬行空,是那種會在鋼琴課上創作《屁屁體操》和《亂蓬蓬組曲》的奇女子。
到了《蝸牛》裡,女主的部分特質減弱了,像是不講衛生這種不夠正能量的習慣,就被弱化了。
關於她的天馬行空,也沒有更多的表現,漫畫裡野田妹有過鋼琴課上創作以及男主幫她整理房間時的即興創作。
有了具體的實例支撐,才能夠讓觀眾感受到女主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結果《蝸牛》裡啥都沒有。
就連吃貨的人設也沒有貫徹到底,幾次和男主的吃飯戲,沒有從女主的表演裡看出對食物的瘋狂喜愛。
那麼中國版的女主是什麼樣的呢?
她是標準的偶像劇女主人設,善良活潑,大大咧咧,對什麼事都是充滿希望和熱情的,是個樂天派。
是啊,就連鹿小葵式的「楚雨蕁語錄」都能說出口的人,還能指望她和原著人設有多像?
當然,日版的成功很大一方面要歸功於上野樹裡的神演技,她把一個看似神經質其實很可愛的野田妹演活了。
而這點,林允在演技上顯然就落後一大截。
在林允的演繹下,很多時候給人的感覺這個女主不是傻白甜,這是單純的傻。
比如期待吃飯是這樣;
和著名指揮家聊天是這樣;
和男主激動的聊天是這樣;
萬能的「瞪眼」式演技,在這部劇裡被林允運用得風生水起。
而且她的表演方式太過單一,這個角色你可以說是方小萵,也可以說是原湘琴(雖然我也不承認她的版本)。
相比之下,張新成飾演的男主雖然在氣質上不及玉木宏,但是演技上倒是過關,就連辣眼睛的「奶奶頭」也算能撐得起來。
至少在他的演繹下,能夠把這個有怪癖的傲嬌天才鋼琴家演出點樣子來。
(這個髮型真的得罪造型師了吧!!!)
二、劇情變得單一,成長勵志向變成無腦戀愛向;
雖然原著《交響情人夢》被稱作是「少女漫畫的巔峰」,關於千秋和野田妹的愛情也確實動人。
但是必須要說的是,愛情雖是推動故事發展的主線,但並不佔據劇情的主導篇幅。
原著之所以還被稱作是「古典入門寶典」,就是因為它醉人的古典樂佔了很大篇幅,而且還花了很大的筆墨在於兩人對於追求理想的修行。
野田妹從千秋追尋音樂理想的腳步裡看清了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麼,兩個人在互相理解和幫助對方的同時也堅定地朝自己的理想行進。
愛情只不過是穿插其中,把不同的情節和元素融合在一起的線。
所以《交響》的故事更適合被說成是一場追尋的歷程,既是對音樂理想的追尋,也是對動人愛情的追尋,還有對內心自我的追尋。
到了《蝸牛》裡,男女主第一集的劇情節奏還是很快的,前3分鐘就交代了男主的身世背景,然後從兩人初相見到相識,再到練琴,再到雙人演奏。
劇情飽滿緊湊,看起來很過癮,還真的有點原著的味道。
不過從第二集開始,畫風就開始漸漸走偏。
先是把男主的親女友強行轉化為搭檔,以為男女主可以單純的談戀愛了。
不。
第二集兩人就有誤會了,還是雙重誤會。
女主在第二天一早從樓上跑到樓下男主家上廁所,剛好撞上男主的搭檔從男主廁所出來。
結果女主誤會兩人關係,而兩人也沒有解釋。
於是女主一副失戀臉在麵館吃麵,遇到了世界知名的指揮家,說要幫她解決愛情問題。
然後就是上門幫忙調解,接著被男主打,然後男女主就主動解釋誤會和解了。
接著還插入了男主幫女主洗頭的粉紅情節。
基本上目前的2集僅在第一集出現了彈琴的內容,接著就都是和戀愛相關的戲份。
而且就連原著中的重頭戲多次練琴,在劇中也被簡化成一晚上。
不得不說,比起原著,或者日版,劇情的豐富度上就單一了很多。
三、原著名場面都在,但小細節改得更不合邏輯;
其實作為一部翻拍劇,《蝸牛與黃鸝鳥》在劇情的大方向上還是和原著一致的。
在播出的2集裡,漫畫中的經典名場面也都一一出現。
比如男主第一次聽到女主彈琴被吸引,一路循著琴聲找過去。
比如男主因為被前女友(劇中改為搭檔)教育,對音樂的夢想萌生退意。
於是喝酒買醉,昏睡在公寓樓道裡,被女主撿回家。
比如男主幫女主打掃垃圾一樣的家裡。
比如男主幫女主洗頭吹頭髮。
比如兩人的雙琴合奏。
但是畢竟是漫改劇,而霓虹向來都是打破次元壁的,放在日劇裡覺得不違和的劇情,放到國內這種環境下,本就有點水土不服。
更可怕的是,國版在名場面的小細節上還在做了修改,瞎改的結果就是:要多尬有多尬。
就拿男主幫女主打掃房間這段來說吧,因為從鄰居改成了上下樓,於是男主去女主房間幫忙打掃的起因就不能再是漫畫和日劇裡的,因為腐爛的臭水流到自家而忍無可忍。
於是就變成了女主陽臺掉下了一塊布,蓋到了男主頭上。
男主生氣的上樓理論,結果發現女主家裡亂作一團,且沒人。
於是他就趁主人不在,幫女主整理房間。
???
大哥,你這是私闖民宅了吧。
之後在女主回來之後,強行增加了一段「不小心把媽媽送的重要玩具弄丟」的橋段。
以及男主良心發現幫女主翻垃圾,結果沒找到,但撿到了女主的MP3的附加內容。
當然,這兩段單拉出來看沒什麼,只是放在劇中,既沒有體現出兩人的人物性格,也沒有和主線故事產生聯繫。
唯一的作用就是,讓男女主感情升溫。
可以有,但沒必要。
再比如洗頭髮吹頭髮這段,原著裡因為女主邋遢的人設,兩人在練琴的間隙,男主聞到了女主頭髮上的臭味,於是強拉女主去洗頭。
國版裡則是男主聞不慣女主頭髮上的香味,不得已幫女主洗頭。
洗頭的名場面在,但是這麼一改,就是說不出來的奇怪,就更別說大力士女主把喝醉的男主抬到二樓有多不合理了。
還有配角的戲份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讓一個剛從法國留學回來的師姐給男配送補考通知單,之後還強行來了一段茬琴,再然後虛無的結束。
或許是為了之後登場做鋪墊,但是確實比較違和。
還有費舍爾的人設,簡直比原著漫畫還浮誇……
其實這部劇也不是一無是處,作為一部古典樂偶像劇,至少劇中給我們科普了很多古典樂的知識,音樂很加分。
還有劇中部分場景和鏡頭畫面也值得一說,確實拍出了唯美系的感覺,尤其是女主向男主吹風的那段拍的很美。
這部分的轉場也很舒服,有加分,不愧是多部偶像劇出身的導演。
總的來說,《蝸牛與黃鸝鳥》作為一部翻拍劇來說,拋開演員演技不談,算不上太差,至少及格還是有的。
而且總集數從原定的50集到如今的40集,也表明了這部劇的誠意所在。
要是編劇再用點心,演員再加把勁,還是可以一看的。
青石電影編輯部|老孟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