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丹居士:一念嗔恚火,能燒無量劫善根

2021-02-17 生命的覺醒

一念嗔恚火,能燒無量劫善根

摘自 盧志丹居士《日常生活中的佛心》 

  生而為人,在現實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不如己意或被他人損害,於是自然會生氣。這心頭火就是佛教講的「嗔心」。這種憤怒、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會使人們身心產生熱惱、不安,也是人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起被稱為「三毒」。 

  據佛經記載:舍利弗尊者行菩薩道時,發心雖廣,但功夫未深。

  有一次,一個婆羅門教徒,走來試他:「尊者!我聞得說您發大心,行菩薩道,所以我特別來請您布施您一隻眼睛給我;因為我的母親生病,醫生說:一定要修行人的眼睛作藥,才能治療。」舍利弗聽說,毫不思索地立即挖下自己的左眼給他。

  但婆羅門說:「啊!我弄錯了,醫生說:是要右眼才好哩。」

  舍利弗於是又挖了右邊的眼睛給他,好好的兩隻眼睛把它挖下來,已經痛苦不堪了,何況因此會影響到今後的生活呢?在平常人來說,是誰也做不到的,但舍利弗是行菩薩道的人,只要眾生得離苦難,即使自己痛苦一點,甚至犧牲了今後生活上的幸福,都在所不計,所以肯把自己的眼睛挖了一隻又一隻的施捨給對方。誰知對方拿了舍利弗的兩隻眼睛,不但不道謝,反而用鼻子嘵了一嘵說:「喲!這麼腥臭的眼睛,怎能醫好我母親的病呢?」接著把兩隻眼睛擲到地上,同時用腳去踐踏它。

  這真是豈有此理!當時的舍利弗氣極了,大發嗔恨心說:「菩薩道是行不得的,還是自了好!」遂退失菩提心,退居凡小。後又遇惡逆的境界,起嗔毒心,受了蚖蛇之報。

  現實中,不少人突然發現:自己的脾氣越來越壞,常常情緒失控衝人發火。這種火,佛家稱為「嗔火」。有人為商販的短斤少兩發怒,有人為孩子作業不認真發怒,有人為妻子燒菜不合口味發怒,有人為員工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發怒,有人為種種誤會產生的摩擦而發怒……

  佛教經典《大日經》上說:「一念嗔恚火,能燒無量劫善根。」小小的憤怒之火,具有燎原之勢,燒盡原先培植的善根。平時種善根,一念嗔心起,摧毀皆無餘。

  歷史上,怒火燒掉了不少輝煌燦爛的一代王朝。不管是君王一怒沙場見,還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多少人為此死無葬身之地,大批珍貴的物質財富化為灰燼。怒氣猶如藏在人體中的一桶烈性炸藥,「一念火起,害己毀身」!情緒失控,炸掉的既可能是自己的身體,也可能是自己的事業,甚至是自己最高貴的生命。一時的發作,毀掉長年累月的全部工程。

  怒火中燒,正是情緒的由來之一,也是滿心不悅的開始,接續產生的便是不安、焦慮、生氣恐慌、憂鬱、難過。佛教把嗔怒當作影響人身體與形貌的惡習,怒氣所至,傷身又傷心,百害而無一利。

  釋迦牟尼佛在《佛遺教經》中說:「當知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

  意思是:應當知道,嗔恨發怒之心,比熊熊燃燒的大火還要厲害。所以,應當時時防護嗔怒之火,不要讓它燃入胸中。劫掠修行功德的賊寇,莫過於嗔恨恚怒之心了。 

  每個人心中都有嗔火,被嗔火所燒,身心不得安寧。若滅無明之嗔火,不安樂處也安樂。佛經有一首詩偈:「面上無嗔真供養,口裡無嗔吐妙香;心中無嗔是淨土,無染無雜是真常。」潛修的人才能遠離煩惱,修行之後,凡事都能以平常心視之,無明之火自然消失,不會有嗔怒。

  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諱,有了它一生就不能有所成就。佛語云:「嗔火炎炎,燒盡功德之林,能滅菩薩之種。」又說:「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社會上多少殺人放火、打劫爭訟,都是由貪嗔而起。所以一切都要看開、看空,不可煩惱,不可動肝火、發脾氣。

  憤怒總有原因,如果忙碌是令你生氣的導火線,良方是讓自己稍稍不忙;如果餓會影響情緒,最好的方式是讓自己保持不餓狀態;如果從公司帶著疲憊的身軀回家,加上小毛頭的吵,是引發你生氣的來源,最好的方式是在回家與公司之間,找一處可以宣洩怒火的「空」地。

  從前,有一個老和尚,常起嗔恨心,常有火氣,遇到事情愛發脾氣。佛法認為,有脾氣那就是「我」在,老和尚就想辦法去掉這個「我」。他花錢僱了一個人給自己做飯、買菜、打零雜。他對侍者說:「我發脾氣的時候你給我一個嘴巴子,打一個嘴巴子給一塊大洋。」

  這個侍者成天在老和尚跟前跟著他吃跟他喝,就等著他發脾氣。老和尚就不發火,從來不發。

  一天,老和尚一位好友來訪,老和尚讓侍者外出買菜,準備好好招待客人。侍者外出很久沒有回來,老和尚等得有點火了:「這太不應該了。你買個菜到市面很近,順手就買,你就不回來。」老和尚等著侍者回來跟他算帳。

  客人談了一會,起身告辭,自然連飯也沒有吃。又過了一會,侍者回來了,正好客人剛走。侍者挎了筐買點菜,哼哼呀呀、慢慢悠悠地走了過來。

  老和尚老遠瞅著就生氣,走近見面了,就說:「你怎麼才回來呢?」

  侍者一看他發火了,咣就給一個嘴巴子。

  老和尚說:「哎,你怎麼敢打我?」

  世間人咣又給他一個嘴巴子。

  老和尚「哎呀」一下明白過來,就念阿彌陀佛。念著念著,自己就空掉了,當時脾氣就不起來了,也就沒有想法了。

  起初,老和尚想:你看看,你把我的事兒耽誤了,沒有招待好客人。你為什麼不聽我話呀?這些都是「我」字,不斷的計較「我」,脾氣就不斷地生起。侍者一個嘴巴打過去,「我」就空了。

  我們遇到生氣的事情時要儘量保持心態平和,可以慢慢由十倒數至一,並作深呼吸,說話的聲音及速度要保持平穩。你的思維受到良好訓練,就能夠完全能迅速地驅散心頭最濃密的陰雲,打開心靈的大門讓快樂、希望、通達的陽光照射進來。

  學會默念暗示語。對著自己說:「別生氣,別生氣」、「生氣有害健康」等等,提醒自己別過度發脾氣了。最好的方式是「凡事往善念著想」,每個人都有善惡兩念,你看到善就是善,你見著惡就是惡。多收善念,時時歡喜;常收惡念,處處生氣。

  發脾氣是愚痴,沒有涵養的功夫;不發脾氣就有智慧。我們需要不斷克制自己,淨化自己的心靈。生氣是一種習慣,不生氣也是一種習慣,我們為何讓養成不生氣的習慣呢?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62/622367.html)

往期回顧

☉認識佛教|成佛,此生最大的意義與價值!

☉真信願持佛名號能否避免困苦?

☉許多奇奇怪怪的病,都是從這裡來的

☉誦佛經時讀錯讀漏字是否要背因果?

☉若任意殺生就會得奇怪的病無法醫治

☉ 令疾病能夠迅速康復的竅訣


 祭祖連根

☉ 祖先與你的婚姻、事業、財運、後代有重大關係

☉婚姻福報損掉,要向雙方祖先懺悔

☉ 淨土法門:如果以素食拜祭祖先,祖先是否會不同意?

☉方海權:為什麼人們要在七月超度父母先祖

 教子心集

☉靜瑜老師:要發大心做菩薩母親| 致天下母親的一封信

☉靜瑜老師:解除煩惱|母親的心,兒子的天

☉蔡禮旭:讓孩子變得智慧、勤勞、人緣好的簡單有效方法

☉寂靜法師:怎樣處理與孩子的關係

☉海濤法師:教孩子正確用錢的觀念

☉把財富留給孩子,不如把孩子變成財富


當代因果案例

【當代因果案例】冷血遭硬皮症,恨人恨壞股骨頭

【當代因果案例】高血壓?墮胎嬰靈的怨氣!

【當代因果案例】爸媽殺狗吃狗,孩子得腦癱

【當代因果案例】孝養父母心難平,腦梗塞兩例

【當代因果案例】母親不行孝 報應在兒孫(十則)

【當代因果案例】收紅包、拿回扣,一味醫生的懺悔

【當代因果案例】橫行霸道的工商所長

【當代因果案例】為什麼不能離婚

【當代因果案例】糖尿病是怎麼得的!

【當代因果案例】為什麼不能離婚

【當代因果案例】媽媽性格暴躁,29歲的兒子得自閉症

【當代因果案例】 不僅邪淫有果報,夫妻在家宅以外行淫也有惡報

【當代因果案例】婆媳大戰,孩子抽風

【當代因果案例】十方的錢不可欠

【當代因果案例】千萬別殺蛇害蛇吃蛇,這個惡行的果報你是無法承受的!

【當代因果案例】天知地知,偷拿公家東西的倉管員

相關焦點

  • 嗔心會造惡業招致苦果
    《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由於嗔心令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憤怒等不良的精神作用,這對修行辦道是十分有害的,所以嗔心被視為修行的大敵,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其中以嗔為最惡。誠如《大智度論》中云:「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
  • 【聽國學-連載】精講《黃帝內經》:身體要大俗,靈魂要大雅——「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
    梁冬:嗯,剛才講到了這個「適嗜欲於世俗之間」呢,然後呢「無恚嗔之心」,「恚嗔」這兩個字我覺得很有意思。徐文兵:念錯了。梁冬:啊?好,您當面指出。  徐文兵:嗨嗨呦,「恚」(hùi)吧?  梁冬:「恚」(hùi),上面兩個「土」,下面一個「心」。徐文兵:誒,「恚嗔之心」。梁冬:感謝,感謝啊!徐文兵:你看看是不是?注音。梁冬:應該是「恚」。嗯,它這邊沒有沒有註解,啊,「恚」,對,應該是「恚」,而且是h-ù-i。
  • 貪慾及恚是世人常態的故事,貪慾恚痴迷眾生,淺釋須陀洹果
    於是佛陀為長者及在場大眾開示:「貪慾及恚是世人的常態,愚痴無智是禍害之門,眾生因此墮落三界五趣的深淵中,流轉生死,無有窮盡,卻仍不知悔改,更何況是愚痴之人,哪能看得清呢?此貪慾之毒能喪身滅族,害及眾生,而不僅是這對夫妻。」接著,世尊說了一首偈語:愚以貪自縛,不求度彼岸;貪為財愛故,害人亦自害。
  • 黃念祖居士對愛發火佛弟子的開示
  • 黑刀一斬 貪嗔痴 戒定慧
    今天晚上不談風月,就談黑刀一斬, 就談貪嗔痴!
  • 火中金蓮非等閒——淺談在家居士修行的要點
    在許多人看來,出家人身居梵剎,六和同處,大眾燻修,修行不難;而在家居士則因為身處紅塵,染緣易就,道業難成。此說乍看似乎有些道理,但是我們縱覽古今,在家居士修行獲得成就的可謂數不勝數。例如佛陀時代的維摩詰,勝鬘夫人,以及我國唐朝時的龐蘊,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等等。限於篇幅,就不多舉了。
  • 佛說:一念善心起,萬般福報來;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只要我們留心,就會發現,一個始終堅持做好事的人,不但自己可以得到好報,甚至能澤及子孫。人的「言行」是由「意念」支配的,如果將「言行」比成車輛行進軌跡的話,那麼「意念」就是司機手中的「方向盤」。「善念」往往會結成「善果」,而「不善或者邪惡之念」當然會生出「惡之花」。心念有強大的力量,所以才有必要把心念拿來念佛。
  • 學誠法師:嗔心如火,慈悲如水
    我想變得溫柔、善良,能給身邊的人帶來愉快和輕鬆。學誠法師嗔心如火,慈悲如水,慈悲心就是嗔恨心的正對治。不要單一的想制伏嗔心,而是要在培養感恩心、慈悲心、慚愧心等方面去努力,生活中多看人的長處、念人好處,常常反省自己的缺點和做得不足的地方,多努力說柔軟語、愛語、讚嘆語,堅持這樣去做,慢慢定能改善。
  • 阿闍梨問答錄 | 如何面對貪嗔痴?調伏煩惱的方法
    點擊↟[普門庵]➠ 點擊右上角[‧‧‧]➠ 點選[設為星標★]貪、嗔、痴,佛教裡面叫做三毒,我們內心當中的三種毒,或者是我們的三種缺點,三種負面的東西。因為有貪嗔痴,才會造惡業;因為有惡業,才會有痛苦的果報,「因惑造業,因業受苦」。病根在哪裡?就是內心的貪嗔痴。作為一個修行人,怎麼去面對貪嗔痴呢?
  • 蘇東坡居士悟道因緣
    內翰東坡居士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人。蘇軾少有大志,幼時其母程氏親自教他讀書。一日讀《範滂傳》,蘇軾慨然謂其母曰:「軾若為滂,母許之乎?」其母道:「汝能為滂,吾顧(豈、難道)不能效滂母耶?」長大以後,蘇軾即通經史,日著文千言,後中舉,並得到歐陽修的器重。  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蘇軾被詔為翰林知制。後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遭排擠,出調補杭州通判。
  • 歐陽娜娜《一心一念》歌詞 抖音超火歌曲《一心一念》歌詞
    18183首頁 歐陽娜娜《一心一念》歌詞 抖音超火歌曲《一心一念》歌詞 歐陽娜娜《一心一念》歌詞 抖音超火歌曲《一心一念》歌詞 來源:www.18183
  •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原來是這麼來的!
    「貪、嗔、痴」(常以雞、蛇、豬來象徵),佛家稱為「三毒」,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而如果多嫉妒,好爭鬥,崇拜權力,傲慢無理,則無異於處於阿修羅道。人道自不必說。如果心中清淨光明,高尚快樂,便無異於處於天界了。由此可見,從這個角度來看,六道輪迴的善惡報趣,盡在人心之一念:能趨於善,即上升天人界;起一念惡,即墮入諸惡道。
  • 修行要斷貪嗔痴,不然白修了
    你在家也「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你是在家的沙門。3 在家居士認真「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那就是出家的心,就是作沙門,所謂「身在家,心出家」。4 假如一個出家人,把戒定慧三學丟在一邊,每天增長貪嗔痴,那就完了!他將來也往生,往生阿鼻地獄,往生去處不一樣。
  •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對治「貪、嗔、痴」,這四個字是關鍵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如果有眾生淫慾心重,只要常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能遠離淫慾;如果嗔恚心嚴重,時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能遠離嗔恚;如果愚痴蠢笨,時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也能遠離愚痴、開啟智慧。
  • 【新歌推薦】任然 -《一念逍遙》
    【歌曲簡介】——  你拂去煙塵 一念揮斷了痴嗔難違天命終身 舍我一城一人風月渡眾生 卻嘆難渡我們我飲恨空樽 辭別逍遙的人隔山海過門 斟酌相思詰問若這年輪無痕 敢望餘生繼年度金曲《飛鳥和蟬》後,任然再度與作詞人耕耕合作,繼《春山空》《花雨落》《山外小樓夜聽雨》後,帶來又一首全新古風力作,大熱修仙手遊
  • 【星雲大師對你說】一念之間
    前排左起為李決和、林松年、廣慈法師、煮雲法師、南亭老和尚、大師、林大賡等居士。1955.10.20一九五二年三月,我在龍山寺遇到李決和居士正四處央請法師到宜蘭弘法,無奈卻因宜蘭地處偏僻而乏人問津。我心生不忍,故毛遂自薦,李居士聞言,萬分歡喜,回去後立即來信聘請。
  • 怎樣降伏嗔心?降伏嗔心三要義
    人生於世,想要獲得幸福與安樂,必須學會降服自己的內在嗔心,具備安忍的素質。而要真正能夠去除嗔心,必須明白「嗔心的危害,降服嗔心的原理,以及降服嗔心的具體操作技巧」這三者。滅除嗔恚習氣最根本的因就是內心生起一個要滅除它的誓願,有了這個誓願,最終才能得到滅除嗔心的果。佛經中說: 「諸法依緣起,住於意樂上,何者發何願,將獲如是果。」古人也說: 「有志者,事竟成。」想要得到滅除嗔心的果,完全依賴於是否有滅除嗔心的誓願,一旦有了誓願,而且不退轉,得到結果只是遲早的事情。
  • 師父與居士之間要慎重!
    師父,出家,就是要修行,修行就是去貪嗔痴,修戒定慧,回歸自性本佛。居士是護法,要護持師父修行,護持師父的清淨心,護持師父持戒,幫助師父成就戒定慧,幫助師父成佛度眾生。       但很多居士不懂,非常熱心照顧寺院,非常熱情照顧師父:感情深重的居士,護持師父總會滿腔熱情,幾乎把師父當父母或兒子來照顧;       注重身體的居士,會特別注重師父的身體健康,會常常給師父補品營養品,把師父當病人來照顧;       喜歡遊玩的居士,會常常帶師父遊山玩水,美其名曰去朝聖,把師父當成遊客來照顧;       喜歡發財升職求福的居士
  • 《霧山五行》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火行使者聞人翊懸為救其母私自打開了巨闕神盾,小麒麟趁機偷溜出來,妖獸界將掀起一股腥風血雨.. .. 這部動畫融合了古代的陰陽學說,極具中國特色。在這種學說中,世界是在陰與陽二氣相互作用之下而產生運轉的,其中金木水火土是五個不同的屬性,正是因為陰與陽之間的不斷運動,因此世界才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