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降伏嗔心?降伏嗔心三要義

2021-03-01 達緣講堂

點擊「藍字」關注達緣講堂」,學習佛法,覺悟人生

人生於世,想要獲得幸福與安樂,必須學會降服自己的內在嗔心,具備安忍的素質。而要真正能夠去除嗔心,必須明白「嗔心的危害,降服嗔心的原理,以及降服嗔心的具體操作技巧」這三者。

存在於我們內心的嗔恚習氣,不會無緣無故地自動消失,而是依賴於種種因緣才能消失。滅除嗔恚習氣最根本的因就是內心生起一個要滅除它的誓願,有了這個誓願,最終才能得到滅除嗔心的果。佛經中說: 「諸法依緣起,住於意樂上,何者發何願,將獲如是果。」古人也說: 「有志者,事竟成。」想要得到滅除嗔心的果,完全依賴於是否有滅除嗔心的誓願,一旦有了誓願,而且不退轉,得到結果只是遲早的事情。相反,如果內心從來沒有有過滅除嗔心的想法,則自己內在的嗔心永遠都不會有滅除的時候,因為世間的一切結果都不會無因而生。

滅除嗔心的誓願也不會無因而生,它是從觀察嗔心的危害而生。一個人只有通過反反覆覆觀察嗔心對自己和他人的危害,才能生起滅除嗔心的誓願。所以,滅除嗔心的第一課就是觀察嗔心的危害。需要一直觀察到自己對嗔心毛骨悚然,就像老鼠見到貓一樣害怕,才算是有一點修行安忍的基礎了。如果只是詞句上對嗔心的危害有所了知,而沒有痛徹心扉的體驗與觀察,就很難生起真實的降服嗔心的誓願。「無知而無畏」,我們之所以會放肆地發嗔心,主要原因就是對嗔心的危害一無所知。

總的來說,嗔心是滅除自他安樂的「最殊勝」的方法了,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想滅除自己的安樂,滅除他人的安樂,最省力、最見效、最難以挽回、最高超的方法就是發火生嗔心了,除了發嗔心之外,佛菩薩也找不出一個更高明的滅除眾生幸福和安樂的方法了。

嗔心生起的當下,使自己內心灼痛,夜不成眠,沒有半點快樂可言。嗔心生起之後,還會嚴重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如高血壓、心臟病、肝臟受損、消化功能退失等,嚴重的甚至直接危害自己的生命。

嗔心使自己內心專注於事物不悅意的一面,從而喪失理智、客觀與公正,在這種情況下,極容易做出很愚蠢的舉動,從而釀成一生無法挽回的悲劇。

一次一次地發嗔心,不加以對治,還會鞏固自己發嗔心的習氣,以後一遇到不如意之事,就會條件反射地發嗔心。最終使得自己積習難改,深陷嗔恚的痛苦深淵,不能自拔。

嗔心一旦發出,有時會使得本來可以挽回的事情變得無法挽回,使得本來無足輕重的一件小事變成令人抱恨終身的大事。

我們能享受安樂,全依賴於過去的善業,這些善業以肉眼不可見的方式存在於我們的心田之中。嗔心一旦發起,就能將它們摧毀,甚至過去百千萬劫中所積累的福德善根,也能被摧毀,使得自己本來可以享受的安樂化為烏有,就像自己的豐厚財產被一把火燒光,最後只能去乞討一樣。

愛發火的人會招來周圍人的怨恨,即便是自己曾經百般饒益過的親人,只要自己有愛發火的習氣,他們也會對自己生起怨恨與捨棄之心。所以,愛發火的人通常都是眾叛親離之人。

愛發火會吸引粗猛的災禍發生在自己與自己家人身上。例如,愛發火者容易被硬物撞擊,被刀槍棍棒所擊打,被疾病所逼而挨手術刀,容易出車禍,容易遇到與自己鬥爭打架的人,遇到粗暴對待自己的人。愛發火的習氣也會吸引同類災難降臨到自己的子女與家人身上。

最為可怕的是,發火的時候所產生的粗猛的身口意被「刻寫」在自己的心相續中,如果不用懺悔的方式摧毀掉,一定會成為自己未來的遭遇。

總之,嗔心對於自他的危害罄竹難書,我們應該藉助各種經典反覆思維與觀察。只要自己內心的嗔心未熄滅,此思維與觀察就不可停止。

引發嗔心最根本的因就是「我執」以及以此而引發的「我愛執」。有了「我執」與「我愛執」的根本因,再加上「分辨某個對境對自己有益或有害」的思想,就會引發對有益境的貪心與有害境的嗔心。

所以,嗔心的生起--「我執」是根本因,「斷定對境危害自己」的分別念是緣,要想從根本上止息嗔心,就必須通過修持般若空性去除「我執」;要想暫時止息嗔心,就必須熄滅「斷定對境危害自己」的分別念。

有了「斷定對境危害自己」的思想,在「我愛執」的作用下內心自然就會引發「對境不悅意、不好」的看法;一旦有了這種看法,內心就會憂惱;憂惱積聚到一定程度,一定會引發嗔心。相反,內心要想不發嗔心,就不能對某個對境感到憂惱;要想對這個對境不感到憂惱,就要止息對這個對境生起「不好、不悅意」的看法;要想止息在這個對境之上生起「不好、不悅意」的看法,就必須去除「斷定對境危害自己」的思想。

眾生之所以深陷嗔心的苦海中,就是因為認同了自己所下的「對境危害自己」的判斷。從究竟意義上來說,這種判斷只是分別心前浮現出來的一個不符合事實真相的想法而已,佛經中說,眾生就是被自己的愚痴想法欺騙而受苦。用佛法中觀的方法來觀察就會知道,首先「自己」就是一個錯覺,不是真實存在之法;「對境」也是一個錯覺,也非真實存在之法;既然內在的「自己」與外在的「對境」都只是錯覺,而非真實存在之法,中間「外境」對「自己」的「危害」當然也只是內心假立而已,並無一個真實的「傷害」存在。我們就是這樣被自己的分別念愚弄卻不自知。真實的情況是什麼呢?自己的身心與外境實際上都只是心做的一個夢,所謂構成「危害」的事情,其實只是一幕一幕由自己的業力所招感的不斷遷流的夢境顯現而已,就像電腦屏幕上根本找不到一個真實的人和事,有的只是一幕一幕閃過的由一些像素構成的圖像而已。

對於不了悟上述真相的眾生,諸佛菩薩暫時宣說了在對境之上轉變自己的看法,將不悅意之境看成悅意之境來調伏嗔心的方法。雖然悅意之境亦屬假立,但並非世人所說的阿Q式的自欺欺人,而是完全契合最究竟實相的大方便,可以賜予眾生暫時與究竟的安樂。

所以,調伏嗔心的根本就是在世人通常認為不悅意的對境之上轉變自己的看法,或者看到悅意之處,或者看到空性的本質,這就是調伏嗔心的基本原理。

具體來說,在不悅意境之上轉變想法的技巧有下面這些:

1)苦想。眾生被無明煩惱所控制,不由自主地生起嗔恨以及傷害他人的心,他們因此沉溺在無盡的痛苦深淵中,我們應該對他們生起悲憫心,而不是嗔恨心。

2)親善想。眾生都曾經做過自己的母親,做我母親時對我極其慈愛,好的食物先給我吃,好的衣服先給我穿,為了我的快樂,她們甚至造下了無數的罪業,如今母親對我的傷害都是我還沒有盡孝的證據。想到這,應該生慚愧心與救拔心。

3)攝受想。自己既然發下了救度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的大願,既然所有眾生的一切安樂都需要由我來承辦,如今他們被嗔心煩惱所逼迫,我應該生起救拔心,不應該生起嗔恨心或事不關己之心。

4)善知識想。他人危害自己,可以消儘自己的惡業,增上自己安忍的福德,讓自己變得更堅強,更細緻地取捨因果,對輪迴生起厭離等,既然對自己有這麼多好處,應該將對方看作饒益自己的善知識而生起感恩心。

5)還債想。一切都是緣起而生,今天的受害都是我過去危害他人的果報成熟。現在,他危害我,可以消除自己的惡業,這是一件應該歡喜之事。

6)無常想。危害自己的對境以及危害之事,轉瞬即逝,一刻也不會停留或重現,為一個已經徹底滅盡的事情而苦惱生嗔,是非常不理智的行為。

7)唯法想。危害自己的對境背後根本沒有一個主宰,一切都像機械運動一樣,只是緣起而生,緣起而滅,根本沒有一個值得自己去嗔恨的對境。

8)性空想。按照唯識或中觀正理,觀察不悅意的對境只是唯心所現的夢境,本性空寂,自性了不可得,這樣就會覺得悅意與不悅意都是戲論與耽著,憂惱與嗔恚自然不起。

上面所說的這些方法都是具體轉化自己心念的操作技巧,應該經常對境訓練。一旦嫻熟之後,對境就不會生不悅意想,而能生悅意想、悲憫想、救度想了。

總之,對上述降服嗔心的三要義,應當認真學習與思維,並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修持。如是修持,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戰勝自己的嗔心,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

註:

【1】

[chēn] 

(漢字)

嗔,有兩種意思:

第一種是怒,生氣:~怒,~喝(hè ㄏㄜˋ),~詬,~斥,~睨。

第二種對人不滿,怪罪:~著,~怪,~責。通俗的說是:仇恨心和憤怒心。在佛教中有比較深的見解。

【2】

諳熟,讀音ān shú,漢語詞語,意思是熟悉(某種事物)。

圖文來源網絡,感恩原作者,功德無量,歡迎轉載轉發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相關焦點

  • 謹防嗔心作祟
    普光大師解釋說:「於有情起諸損害,心不安穩,稱之為嗔。由是引發軌外行為,故為惡行所依。」憎即憎恨,恚就是生氣。人一生氣以後,情緒一般比較衝動,往往會做出一些惡行來,比如很多的傷害他人的言語和行動,甚至有時候也會誘發犯罪,所以叫「惡行所依為業」,即惡行會依此而生起。
  • 嗔心會造惡業招致苦果
    《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由於嗔心令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憤怒等不良的精神作用,這對修行辦道是十分有害的,所以嗔心被視為修行的大敵,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其中以嗔為最惡。誠如《大智度論》中云:「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
  • 人性三毒,貪嗔痴
    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三縛」。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貪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 學誠法師:嗔心如火,慈悲如水
    人與人之間,不要一味期待別人為自己做什麼,而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分享的心,記住他人給予的每一份光明,也盡力去帶給別人溫暖。這樣想,就會離快樂很近。網友怎麼樣才能真正改掉壞脾氣 ,戒掉急性子。我吃到了苦頭,所以痛定思痛!我是真的真的想要改變。以前我非常容易生氣,而且經常惡語傷人,現在想想就像瘋子一般,因此我也失去了很多很多,這就是所謂的因果吧。
  • 降伏部多金剛手
    金剛手者,一切如來心秘密不思議威德力總集之顯現,因手執持諸佛德能之方便金剛杵而得名「金剛手」。
  • 佛教中的「嗔」是什麼意思?
    嗔是怒、生氣,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又作嗔怒、嗔恚等。《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 佛說:嗔心一起,於人無益,於己有損
    她開始發瘋似地破口大罵,叫嚷著讓高僧放她出去,可是無論她怎樣喊叫,屋外的高憎都不予理睬。後來婦人罵得有些洩氣了,便開始轉換方式哀求起來,那位高僧依然無動於衷。半日過後,房間裡終於沒有了聲音,於是守在門外的高僧問道:「施主,你還生氣嗎?」婦人恨恨地回答:「我在生自己的氣,我後悔自己輕易聽信了別人,以為見了你可以得到解脫,卻沒想到結果使自己陷於這般境地。」說完又沒了聲音。
  • 黑刀一斬 貪嗔痴 戒定慧
    於三度空間感知!明了,豁然開朗!此頓悟可一斬!    貪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並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
  • 修行要斷貪嗔痴,不然白修了
    清淨心是戒律,平等心是禪定,正覺心是智慧,戒定慧。我們怎麼學戒定慧,你就明白了——持戒如果心不清淨,你那個戒白持了;修定沒有開智慧,那個定也白修了。2.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持戒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要達到禪定,就是達到平等,平等才是定。我們清淨心果然得到,給諸位說,水災就沒有了;平等心現前,地震就沒有了。
  • 一切天魔、地魔、人魔都易降伏,唯獨這個魔不容易
    「降伏一切諸魔力」:降伏諸魔就是令魔不來惱亂你修道,而且又能變成護法。這個降伏有種種的降伏,有以自己的神通來降伏一切諸魔,也有以自己的道力、德行、定力、慧力、戒力來降伏諸魔的,有這種種的不同。這個諸魔有天上的天魔、地上的地魔、人間的人魔、鬼怪裡頭的鬼魔、魑魅魍魎之中的魑魅魍魎魔。又有境魔,就是境界的魔,又有病魔、自心魔。
  • 貪嗔痴的源頭
    怎樣能去除貪心?大家要明白,愚痴是貪嗔痴三毒的根。如果你斷除了內心的無明愚痴,貪心自然就會無影無蹤。若沒有了貪心,嗔恨心也就沒有了。貪嗔痴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若是斷除了貪嗔痴三毒,其他的煩惱也不會存在,其他的分別、執著也都會消失。  若要遣除無明、對治愚痴,就要靠智慧。所以佛法裡講,你若想解脫成佛,就要靠智慧。只要你明白了事實的真相和真理,沒有了無明愚痴,也就不會有貪嗔等煩惱了。
  • 佛教中貪嗔痴指的什麼意思?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 對貪嗔痴最好的描述【朗讀篇】
    根據《善緣解脫道》所說,如果對惡業沒有及時懺悔,惡業將日復一日地增長;如果善業沒有被炫耀或後悔之心削減,而是加以回向,善業的力量將不斷增強。如果我們每天能念誦二十一遍百字明咒,當天所造的惡業就不會發展和增長,但不能消除;如果每天能念誦一百零八遍百字明咒,當天所造的業就可能消除。業有三種——善業、惡業、無記業。
  • 法王如意寶智慧教言,有多少傲慢、貪心、嗔心、愚痴,就有多少苦
    3、儘量像對待母親一樣原諒怨敵,不管是什麼樣的怨敵,哪怕他再傷害我們,我們也不應生起嗔心,而要儘量把他觀成自己的母親,修慈悲心。4、就算全世界的人都擁有圓滿功德,對你個人的名聲也不會造成絲毫損害;反之,假如所有人都活在窮困潦倒中,你也不可能從中得到什麼聲譽。
  •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圖片來源網絡「貪、嗔、痴」佛謂之三毒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無邊苦海,為惡之根源。所謂貪,是對外物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所謂嗔,是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所謂痴,是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佛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戒,就是自我克制,去除所有不良嗜好。思無邪,念無惡,行無錯。
  • 隨身空間小說推薦:愛恨情仇貪嗔色,他無動於衷,只心系那個她!
    隨身空間小說推薦:愛恨情仇貪嗔色,他無動於衷,只心系那個她!嗨,我的小寶貝你們最近過得怎麼樣呀?下面小編今天繼續給大家推薦女主自帶隨身空間言情小說喲!其中一本《醫妃火辣辣:邪王,用力寵》講述手執神醫秘術,身懷空間實驗室,從一開始,魚安安就是逆天的存在。
  • 蒙古襲來︱異國降伏祈禱與「神國」
    自蒙古的國書於文永五年(1268)送抵日本之後,日本的朝廷、幕府、寺社就開始了一系列祈求戰勝的祈禱儀式,這就是「異國降伏祈禱」。可以說,「異國降伏祈禱」與「異國警固番役」是當時的日本統治者面對蒙古帝國威脅所做出的最大兩項決策,幾乎成為鎌倉時代後期的「國策」並維繫到幕府滅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