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嗔與貪、痴一起被稱為三毒,指一種仇恨他人的心理。窺基大師曰:「瞋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瞋,不安、惡行所依為業。不安者,心懷憎恚,多住苦故,所以不安。」普光大師解釋說:「於有情起諸損害,心不安穩,稱之為嗔。由是引發軌外行為,故為惡行所依。」
憎即憎恨,恚就是生氣。人一生氣以後,情緒一般比較衝動,往往會做出一些惡行來,比如很多的傷害他人的言語和行動,甚至有時候也會誘發犯罪,所以叫「惡行所依為業」,即惡行會依此而生起。
我們在生活中,很多時候外境稍微不如自己的意願,內心就會憂憤難平,這其實已經處在一種嗔的狀態,只是很多人沒有覺察到。而當我們情緒暴發時,表明這個時候已經到達嗔的高峰。
嗔大致可分為三種:有情嗔、境界嗔、我見嗔。所謂有情嗔,就是對有情眾生的怨怒。例如別人說了誹謗我們的壞話,我們聽了意氣難平,就是有情嗔。所謂境界嗔,就是對所處的環境不滿而引發的怨恚。我們常說屋漏偏逢連夜雨,表達的就是一種境界嗔。所謂我見嗔,就是因為觀點思想不一致而引發的憤憤難平之意。
《顯揚聖教論》中說,現在貪就會助長以後更多的貪。瞋也如此。現在的瞋不但能讓你當下身心不安,還能夠影響你以後,讓你以後增長更多的瞋。這是從薰習的角度來說,你整天薰習瞋的種子,以後瞋會越來越多。所以就像身體毒素的積累一樣,每天處在一種不安穩的嗔心狀態下,那是極其痛苦和後患無窮的。
嗔在我們生命中有如此大的危害,我們理應先去覺察它並想辦法去對治它。關於瞋,經論裡面也講了很多它的過患,最主要的就是惡行所依為業。凡是嗔心生起,必定身心不安,開始起諸惡業。
從小的方面講,《印光法師文鈔》中說:「瞋心一起,於人無益,於己有損;輕亦心意煩燥,重則肝目受傷。須令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則疾病消滅,福壽增崇矣。昔阿耆達王,一生奉佛,堅持五戒。臨終因侍人持拂驅蠅,久之昏倦,致拂墮其面。心生瞋恨,隨即命終。因此一念,遂受蟒身。以宿福力,尚知其因。乃求沙門,為說歸戒。即脫蟒身,生於天上。」可見,嗔與個人的身心健康與處境是密切相關的。
從大的方面講,如果嗔恨心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到共業,如形成戰爭等災難。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就是說不論你做了多少功德,一旦瞋心生起來了,你的功德就像樹林被火燒掉一樣,會全都沒有了。從修道意義上來講,嗔心是修行的一種障礙,內心長期充滿嗔心的人,是不能如法如理地修行的。
大乘佛教中,菩薩慈悲濟物,度一切苦厄,所以作為一個修菩薩行的人,嗔心是必須要破除的。這就提醒我們,在生活中要培養寬容心,以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
《印光法師文鈔》中說:「如來令多瞋眾生作慈悲觀者,以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既是過去父母,則當念宿世生育恩德,愧莫能酬。豈以小不如意,便懷憤怒乎。既是未來諸佛,當必廣度眾生。倘我生死不了,尚望彼來度脫。」
印光大師《復裘佩卿居士書二》又云:「瞋心,乃宿世之習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塗,於我無幹。所有不順心之境,作已死想,則便無可起瞋矣。此即如來所傳之三昧法水,普洗一切眾生之結業者,非光自出心裁妄說也。」可見,對治嗔需要深信因果,以無我的心態慈悲濟世利人。
現在社會中,很多人認為自己的好脾氣反而助長了他人的惡習,從而很難做到用慈悲觀和無我觀去踐行無嗔。對治嗔,恰如家長教育孩子一樣,不能一味地慈悲順從,有時候需要用一些智慧的方法去扭轉孩子不恰當的行為。我們看到街上假僧尼在問他人要錢,無形中抹黑佛教的形象時,就應該拿出佛教徒的態度去護持正法,維護佛教的形象。
透過嗔,我們可以體證到自身煩惱是多麼的嚴重。如果不能覺察到它的過患,往往是很危險的。那樣我們就容易成為情緒的奴隸。因為嗔的潛伏性和頑固性,我們應當不斷地向內心去覺察,同時不斷地精進努力,在三寶加持下,獲得智慧的抉擇力量。
作者|妙祥 圖片|傳媒中心 美編|妙能 編輯|夢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