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發脾氣?謹防嗔心作祟

2021-12-12 皈依三寶發菩提

在佛教中,嗔與貪、痴一起被稱為三毒,指一種仇恨他人的心理。窺基大師曰:「瞋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瞋,不安、惡行所依為業。不安者,心懷憎恚,多住苦故,所以不安。」普光大師解釋說:「於有情起諸損害,心不安穩,稱之為嗔。由是引發軌外行為,故為惡行所依。」

憎即憎恨,恚就是生氣。人一生氣以後,情緒一般比較衝動,往往會做出一些惡行來,比如很多的傷害他人的言語和行動,甚至有時候也會誘發犯罪,所以叫「惡行所依為業」,即惡行會依此而生起。

我們在生活中,很多時候外境稍微不如自己的意願,內心就會憂憤難平,這其實已經處在一種嗔的狀態,只是很多人沒有覺察到。而當我們情緒暴發時,表明這個時候已經到達嗔的高峰。   

 

嗔大致可分為三種:有情嗔、境界嗔、我見嗔。所謂有情嗔,就是對有情眾生的怨怒。例如別人說了誹謗我們的壞話,我們聽了意氣難平,就是有情嗔。所謂境界嗔,就是對所處的環境不滿而引發的怨恚。我們常說屋漏偏逢連夜雨,表達的就是一種境界嗔。所謂我見嗔,就是因為觀點思想不一致而引發的憤憤難平之意。

《顯揚聖教論》中說,現在貪就會助長以後更多的貪。瞋也如此。現在的瞋不但能讓你當下身心不安,還能夠影響你以後,讓你以後增長更多的瞋。這是從薰習的角度來說,你整天薰習瞋的種子,以後瞋會越來越多。所以就像身體毒素的積累一樣,每天處在一種不安穩的嗔心狀態下,那是極其痛苦和後患無窮的。

 

嗔在我們生命中有如此大的危害,我們理應先去覺察它並想辦法去對治它。關於瞋,經論裡面也講了很多它的過患,最主要的就是惡行所依為業。凡是嗔心生起,必定身心不安,開始起諸惡業。

從小的方面講,《印光法師文鈔》中說:「瞋心一起,於人無益,於己有損;輕亦心意煩燥,重則肝目受傷。須令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則疾病消滅,福壽增崇矣。昔阿耆達王,一生奉佛,堅持五戒。臨終因侍人持拂驅蠅,久之昏倦,致拂墮其面。心生瞋恨,隨即命終。因此一念,遂受蟒身。以宿福力,尚知其因。乃求沙門,為說歸戒。即脫蟒身,生於天上。」可見,嗔與個人的身心健康與處境是密切相關的。

 

從大的方面講,如果嗔恨心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到共業,如形成戰爭等災難。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就是說不論你做了多少功德,一旦瞋心生起來了,你的功德就像樹林被火燒掉一樣,會全都沒有了。從修道意義上來講,嗔心是修行的一種障礙,內心長期充滿嗔心的人,是不能如法如理地修行的。

 

大乘佛教中,菩薩慈悲濟物,度一切苦厄,所以作為一個修菩薩行的人,嗔心是必須要破除的。這就提醒我們,在生活中要培養寬容心,以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

 

《印光法師文鈔》中說:「如來令多瞋眾生作慈悲觀者,以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既是過去父母,則當念宿世生育恩德,愧莫能酬。豈以小不如意,便懷憤怒乎。既是未來諸佛,當必廣度眾生。倘我生死不了,尚望彼來度脫。」

印光大師《復裘佩卿居士書二》又云:「瞋心,乃宿世之習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塗,於我無幹。所有不順心之境,作已死想,則便無可起瞋矣。此即如來所傳之三昧法水,普洗一切眾生之結業者,非光自出心裁妄說也。」可見,對治嗔需要深信因果,以無我的心態慈悲濟世利人。

 

現在社會中,很多人認為自己的好脾氣反而助長了他人的惡習,從而很難做到用慈悲觀和無我觀去踐行無嗔。對治嗔,恰如家長教育孩子一樣,不能一味地慈悲順從,有時候需要用一些智慧的方法去扭轉孩子不恰當的行為。我們看到街上假僧尼在問他人要錢,無形中抹黑佛教的形象時,就應該拿出佛教徒的態度去護持正法,維護佛教的形象。

 

透過嗔,我們可以體證到自身煩惱是多麼的嚴重。如果不能覺察到它的過患,往往是很危險的。那樣我們就容易成為情緒的奴隸。因為嗔的潛伏性和頑固性,我們應當不斷地向內心去覺察,同時不斷地精進努力,在三寶加持下,獲得智慧的抉擇力量。

作者|妙祥 圖片|傳媒中心 美編|妙能 編輯|夢覺

相關焦點

  • 怎樣降伏嗔心?降伏嗔心三要義
    總的來說,嗔心是滅除自他安樂的「最殊勝」的方法了,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想滅除自己的安樂,滅除他人的安樂,最省力、最見效、最難以挽回、最高超的方法就是發火生嗔心了,除了發嗔心之外,佛菩薩也找不出一個更高明的滅除眾生幸福和安樂的方法了。嗔心生起的當下,使自己內心灼痛,夜不成眠,沒有半點快樂可言。
  • 嗔心會造惡業招致苦果
    智者大師亦云:「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    佛教認為嗔心會造惡業,招致苦果。《華嚴經》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又云:「一念起嗔,殃墮無間。」
  • 嗔心是不能有任何理由的
    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犯戒過失【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先看第一段總標─持戒的功德。那麼在殺戒當中,它的標準是什麼呢?
  • 對貪嗔痴最好的描述【朗讀篇】
    根據《善緣解脫道》所說,如果對惡業沒有及時懺悔,惡業將日復一日地增長;如果善業沒有被炫耀或後悔之心削減,而是加以回向,善業的力量將不斷增強。如果我們每天能念誦二十一遍百字明咒,當天所造的惡業就不會發展和增長,但不能消除;如果每天能念誦一百零八遍百字明咒,當天所造的業就可能消除。業有三種——善業、惡業、無記業。
  • 人性三毒,貪嗔痴
    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三縛」。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貪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 12月底,屬羊人抓住貴人,財運高升,但要謹防小人作祟
    導讀:12月底,屬羊人抓住貴人,財運高升,但要謹防小人作祟屬羊的人一直都有,非常不錯的運氣,而且很容易獲得財富,甚至有一夜暴富的機會。但是,黃道十二宮羊的存錢能力並不強。他們雖然能賺錢,卻存不下。在將要到來的12月31號如果生肖羊能夠抓住自己的貴人,會讓他們在事業上有所進展,出現新的機遇,當然機遇與挑戰並存,生肖羊的挑戰就是小人的作祟,讓他們的發展受損,所以更需要小心謹慎,低調行事。另外,好運到來生肖羊會獲得更多的機會,促進他們事業方面的發展,感情方面也有了新的轉機,從而擁有幸福生活。
  • 盧志丹居士:一念嗔恚火,能燒無量劫善根
    有人為商販的短斤少兩發怒,有人為孩子作業不認真發怒,有人為妻子燒菜不合口味發怒,有人為員工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發怒,有人為種種誤會產生的摩擦而發怒……  佛教經典《大日經》上說:「一念嗔恚火,能燒無量劫善根。」小小的憤怒之火,具有燎原之勢,燒盡原先培植的善根。平時種善根,一念嗔心起,摧毀皆無餘。  歷史上,怒火燒掉了不少輝煌燦爛的一代王朝。
  • 學誠法師:嗔心如火,慈悲如水
    人與人之間,不要一味期待別人為自己做什麼,而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分享的心,記住他人給予的每一份光明,也盡力去帶給別人溫暖。這樣想,就會離快樂很近。網友怎麼樣才能真正改掉壞脾氣 ,戒掉急性子。我吃到了苦頭,所以痛定思痛!我是真的真的想要改變。以前我非常容易生氣,而且經常惡語傷人,現在想想就像瘋子一般,因此我也失去了很多很多,這就是所謂的因果吧。
  • 索達吉堪布:嗔心大,絕對修行不好
    ◎嗔心大不是好上師常有人說:「某某是一位好上師,只是嗔恨心很大。」但在世界上,沒有比嗔恨更嚴重的過失了,怎麼會有人在嗔恨心大的同時,又是一位好上師呢?嗔心大,絕對修行不好。而在大乘菩薩戒中,一百種貪心的罪業,還不及一剎那嗔心大。為什麼呢?因為自己生貪心,一般不會傷及眾生,但在嗔心的誘發下,很可能導致行為或語言上對別人打罵傷害。傷害眾生,正是菩薩戒中最嚴重的罪業。所以,單巴仁波切才如是強調嗔心的可怕。反之,懂得安忍、法融入心的修行人,行為、語言和內心都非常調柔,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樣柔軟;或者像米粥裡加入酥油一樣柔軟、調和。
  • 修行要斷貪嗔痴,不然白修了
    3.覺悟之後,風災就沒有了,愚痴是感風災;我們心平氣和,不再發脾氣,地球溫度就不會上升,就會恢復正常。戒定慧是正常,貪嗔痴感應的是災難、是反常,所以佛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4.西方世界是大乘佛法,一定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西方世界。什麼是菩提心?清淨心是菩提心,平等心是菩提心,正覺心是菩提心。
  •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圖片來源網絡「貪、嗔、痴」佛謂之三毒所謂貪,是對外物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從而產生我執心,我執心便是對食:色,名譽,權利,金錢,等世俗需求的貪念,希望得到而未得到會產生煩惱痛苦,人性的欲望是永不滿足的,得到了又想要得到更多,因此會永遠不能滿足的欲望而永遠無法消除煩惱,同時,已經得到了的又會為擔憂失去而煩惱,等到失去了又會為失去而痛苦。因此,我執心就是一切煩惱和痛苦的根源。
  • 佛教中貪嗔痴指的什麼意思?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 佛教中的「嗔」是什麼意思?
    嗔是怒、生氣,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又作嗔怒、嗔恚等。《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 黑刀一斬 貪嗔痴 戒定慧
    遇題材,則獨思安想!感知恍若明燈!則一斬! 遇故事,當分析!拓寬空間看本質!心明了!則一斬!  遇疑惑,則封眼,閉耳!不急不燥,靜心不動!於三度空間感知!明了,豁然開朗!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並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
  • 貪痴嗔慢疑
    嗔 嗔就是生氣的意思,生氣有很多種類,比如人家罵我們,不能忍受,起嗔心,繼而將矛盾升級。
  • 《別敲兩次門》邪惡魔鬼作祟迷惑心志!
    究竟真的是女巫作祟,還是邪靈來襲?兩聲敲門聲響起,你不會知道門打開後會通往哪裡…點評:這是個惡魔作祟類型的恐怖片。其實只要不是加驅魔情節的話,歐美的惡魔片和鬼片就會有點類似。不過片子與大多數惡魔片不同的是,裡面添惡魔不僅出來作怪,有人目睹了一切,卻無人肯相信。
  • 佛說:嗔心一起,於人無益,於己有損
    心若透明無物,氣也就無影無蹤了。佛祖曾告誠世人:「嗔心一起,於人無益,於已有損;輕亦心意煩躁,重則肝目受傷。」這嗔心就是壞脾氣的誘因,它是人內心的魔障,是人們做出傷人傷己行為的根源。聰明人從不會與人為敵,對別人寬容也就是在給自己鋪平行進的道路,讓自己未來的人生可以不曲折。只有愚者才會動氣,糾結別人,糾結自己,結果往往使自己傷得更深。
  • 隨身空間小說推薦:愛恨情仇貪嗔色,他無動於衷,只心系那個她!
    隨身空間小說推薦:愛恨情仇貪嗔色,他無動於衷,只心系那個她!嗨,我的小寶貝你們最近過得怎麼樣呀?下面小編今天繼續給大家推薦女主自帶隨身空間言情小說喲!其中一本《醫妃火辣辣:邪王,用力寵》講述手執神醫秘術,身懷空間實驗室,從一開始,魚安安就是逆天的存在。
  • 阿闍梨問答錄 | 如何面對貪嗔痴?調伏煩惱的方法
    點擊↟[普門庵]➠ 點擊右上角[‧‧‧]➠ 點選[設為星標★]貪、嗔、痴,佛教裡面叫做三毒,我們內心當中的三種毒,或者是我們的三種缺點,三種負面的東西。因為有貪嗔痴,才會造惡業;因為有惡業,才會有痛苦的果報,「因惑造業,因業受苦」。病根在哪裡?就是內心的貪嗔痴。作為一個修行人,怎麼去面對貪嗔痴呢?
  • 法王如意寶智慧教言,有多少傲慢、貪心、嗔心、愚痴,就有多少苦
    3、儘量像對待母親一樣原諒怨敵,不管是什麼樣的怨敵,哪怕他再傷害我們,我們也不應生起嗔心,而要儘量把他觀成自己的母親,修慈悲心。4、就算全世界的人都擁有圓滿功德,對你個人的名聲也不會造成絲毫損害;反之,假如所有人都活在窮困潦倒中,你也不可能從中得到什麼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