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貪嗔痴指的什麼意思?

2021-12-11 AA綠色灸療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貪、嗔、痴,又名佛教所指的三毒,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種煩惱,又作三火、三垢、三縛。

貪,是一種染著的心理。所謂染著,就是對自己喜愛的對象產生貪念。貪的表現形式很多,吝嗇就是其中之一,貪財的人,不但捨不得將錢財與人分享,甚至捨不得自己享用。驕慢也是其中之一,自戀的人,往往特別貪執自己的長處,覺得高人一等。諂曲還是其中之一,因為貪著別人的財富地位,就去溜須拍馬,阿諛奉承。

貪慾是一種向外的追求,意味著內裡面缺少點什麼,所以必須向外追求,以滿足此渴望。貪慾的表現是由渴望到追求,由追求到佔有,然後佔有欲又繼續增長、擴大。

貪慾的基本渴求有兩種:一是感官享受的渴求;二是生命延續的渴求。除此之外,貪還有一個最要緊的功能,就是思想意識中對追求的貪執,這種煩惱的危險更大。

正因為三毒的貪慾難以滿足,所以佛教強調貪是一種疾病,用滿足貪的方式去解決不是辦法,只有斷除三毒的貪慾,才是根本辦法。

嗔,是怒、生氣,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又作「嗔怒、嗔恚等。」《大乘五蘊論》中云:「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欲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

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人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

嗔的本質雖是嗔恨對方,其意圖雖是要傷害或毀滅對方,但無論意圖是否達成,任何嗔恨生起之剎那,其人之心中直覺的會感到極端的痛苦或不快。

三毒的嗔恨之所以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痛苦,是因為嗔之本質是惡意的,惡意在對別人之時,則其無形的反作用也會自然傷害自己。所以,佛經中說,極度憤恨的怒火,給人帶來的灼痛實不亞於地獄之火。

痴,是愚痴,如不明事理,不知因果法則,不了解無常、苦空及解脫之道,都屬於愚痴的表現。

就是不知道、不明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無明。由於凡事全憑自己的好惡,順己則喜,違逆則怒,完全不明事理,這就是愚痴。

無明有兩層意思,一是不知道,二是錯誤的知。最初的佛法中認為,痴就是我執,後來又有四邪見來加以說明:一是把無常的事物認為有常;二是把痛苦的事情認作為快樂;三是把無我的認作為有我;四是把可惡的認作為可愛的。

據《大智度論》卷三十一載,有利益我者生貪慾,違逆我者生嗔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稱為痴。此三者為一切煩惱之根本,荼毒眾生身心甚劇,能壞出世之善心,故稱為三毒。三毒有正、邪之分,如諸佛淨土僅有正三毒,無邪三毒。又大藏法數卷十五區分二乘及菩薩各有三毒,二乘者欣求涅槃為貪慾,厭離生死為嗔恚,迷於中道為愚痴;菩薩廣求佛法為貪慾,呵惡二乘為嗔恚,未了佛性為愚痴。

此文來自網絡轉載,如有侵犯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黑刀一斬 貪嗔痴 戒定慧
    貪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並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
  • 修行要斷貪嗔痴,不然白修了
    2: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1 在印度,所有這一些修行人都叫沙門。沙門,翻作中國的意思叫做勤息,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2 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這個「沙門」是專門指佛門出家人。沙門的意義,在家跟出家統統可以具足。
  • 佛教中的「嗔」是什麼意思?
    嗔是怒、生氣,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又作嗔怒、嗔恚等。《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 人性三毒,貪嗔痴
    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三縛」。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貪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 貪嗔痴的源頭
    所以,首先要對治貪心、斷除貪心,這樣嗔恨心自然就會在相續中無影無蹤。怎樣能去除貪心?大家要明白,愚痴是貪嗔痴三毒的根。如果你斷除了內心的無明愚痴,貪心自然就會無影無蹤。若沒有了貪心,嗔恨心也就沒有了。貪嗔痴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若是斷除了貪嗔痴三毒,其他的煩惱也不會存在,其他的分別、執著也都會消失。  若要遣除無明、對治愚痴,就要靠智慧。所以佛法裡講,你若想解脫成佛,就要靠智慧。
  • 佛教通俗的來談貪嗔痴的痴,到底是什麼意思?
    --                六根本煩惱中還有一個「痴」。
  • 對貪嗔痴最好的描述【朗讀篇】
    對貪嗔痴最好的描述《修心七要廣釋(上)》連載·29作者:太橋旦曾堪布 宇宙中的一切萬物都遵循因果規律。俗語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側重於精神層面的因果不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側重於物質層面的因果不虛。
  • 只明白道理不修行,是無知的佛教學者,不起貪、嗔、痴,是真修行
    「佛言」,指此言為佛所說,非普通人所講。「博聞愛道,道必難會」,此處所謂的「博聞」,是指只聽聞佛法,覺得佛法的道理很好,專門在文字上下功夫,記一些名相,但不知道依教修行,不能體悟佛法的精髓,始終與道相違背,所以說「道必難會」。《八大人覺經》云:「廣學多聞,增長智慧,」為何這裡卻說呢?「道」有二種:有為法和無為法。有為法是通達無為法的一種管道,無為法才是真正的道。
  • 阿闍梨問答錄 | 如何面對貪嗔痴?調伏煩惱的方法
    點擊↟[普門庵]➠ 點擊右上角[‧‧‧]➠ 點選[設為星標★]貪、嗔、痴,佛教裡面叫做三毒,我們內心當中的三種毒,或者是我們的三種缺點,三種負面的東西。因為有貪嗔痴,才會造惡業;因為有惡業,才會有痛苦的果報,「因惑造業,因業受苦」。病根在哪裡?就是內心的貪嗔痴。作為一個修行人,怎麼去面對貪嗔痴呢?
  •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圖片來源網絡「貪、嗔、痴」佛謂之三毒。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無邊苦海,為惡之根源。所謂貪,是對外物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從而產生我執心,我執心便是對食:色,名譽,權利,金錢,等世俗需求的貪念,希望得到而未得到會產生煩惱痛苦,人性的欲望是永不滿足的,得到了又想要得到更多,因此會永遠不能滿足的欲望而永遠無法消除煩惱,同時,已經得到了的又會為擔憂失去而煩惱,等到失去了又會為失去而痛苦。因此,我執心就是一切煩惱和痛苦的根源。
  •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戲說《唐人街探案》宇宙觀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先是柯汶利執導《曼陀羅之舞》中紅衣美女陽臺上翩然而舞,離奇死去,瞬間讓觀者的腎上腺素極速飆升。電影《唐人街探案》中對應的是「易學」,即《周易·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電影《唐人街探案2》中對應的是「道家」《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到了網劇《唐人街探案》中則悄然一個轉身回歸「佛家」,借《華嚴經》中那句經典的「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點明主題。這也讓《唐探》系統在前傳的基礎上更是添色些許。
  • 戒定慧可以熄滅貪嗔痴
    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中搖擺,在欲望得到滿足時開心,在欲望落空時失望。什麼是智慧?缺乏它生命擁有再多的財富,也是無法參透生命的喜樂,恢復自然和藝術比心理學更有用。將自己的人生活成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智慧本身難以名狀的,各種不同緯度,有不同的智慧。智慧就像人類心靈的起點,無限小,爆發力無限大,一但被激活就無限能量。
  • 《向西聞記》 探知香港社會底層的貪、嗔、痴、恨、愛!
    每集平均在24分鐘左右,每一集成為一個單獨的小故事,描寫生活在香港社會底層的貪、嗔、痴、恨、愛!故事一《畜牲傳心師》一籌莫展之際,好基友為其指了一條「明路」:騙人!而為了達到行騙的最高境界:既能騙到人,又不觸犯法律。男主著實籌劃了一番,思來想去,決定做一名動物傳心師。
  • 《刀見笑》曝「嗔」版花絮 啞巴廚師糾結復仇
    片方日前發布製作特輯之「嗔」,由導演烏爾善、主演安藤政信、劉曉曄出鏡,解密影片「俄羅斯套娃」式故事結構的第二層:乞丐偽裝啞巴伺機復仇。 「嗔」之劇情解密:乞丐偽裝啞巴伺機復仇  導演烏爾善介紹說,這個故事的主題是「嗔恨」,關於復仇,安藤政信是少三兩自殺時遇到的乞丐,但他是假扮的,目的是為了完成他的復仇計劃。
  • 佛教中說的「消業」到底是什麼意思
    人類也好,其他六道眾生也好,只要還在輪迴中,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就都沒有看透過自己。在六道眾生中,比較聰明,情緒比較多,思想也比較複雜的,是人類。人的眼、耳、鼻、舌、身一直在看、聽、聞、嘗、觸外面的世界,卻從來沒有去感受自己的思想。
  • 佛教為什麼稱貪嗔痴為三毒?
    佛教認為是因為眾生所染的三種根本毒害:貪、嗔、痴。這三毒是世間一切痛苦、煩惱、迷惑的根源,所以叫貪嗔痴三毒煩惱。學佛修行,就是要斷掉這三毒煩惱,才能在菩提大道上一帆風順。就是貪愛,貪戀,貪著。《大智度論》卷十四說:「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菩薩戒中也特立嗔戒以為警惕,《梵網經》卷下記載:「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緣、嗔法、嗔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嗔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極重罪)。」
  • 漢語中的這些詞彙都來源於佛教
    漢語中的這些詞彙都來源於佛教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 > 荊州清音 正文 來源:鳳凰佛教 時間:2017-06-30 10:41   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許多佛教典籍也陸續被翻譯成漢語。而讓你想不到的是,時至今日,很多我們日常生活中朗朗上口的詞語也都來自佛教用語。
  • 「貪淫,致老」,佛教:「色心」重的人,有這3個特徵,要自省
    其實我們所說的色心也就是淫慾,淫慾過重,同時也是指邪淫。而我們佛教所指的邪淫就是一切沒有社會道德和法律承認的男女之間的關係,就比如未婚先同居或是婚外情手淫和意淫等等。佛教裡有一句話是:"凡事皆有因果",是的,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存在的理由。
  • 嬉笑怒罵,貪嗔痴怨,荒蠻故事
    嬉笑怒罵,貪嗔痴怨,荒蠻故事今天偶然看了一部寶藏電影《荒蠻故事》,太喜歡了,強烈安利!
  • 揭秘:佛教中自殺為什麼是最重的一種罪?
    在人的一生中,經常會有脆弱的時期;在意識活動中,偶爾會有不想活下去的念頭。但是,自殺的念頭要是成為行動時,人生的悲劇便產生了。眾生對於死亡的恐懼是個普遍的現象,其原因可有以下幾點:一、源自對死亡的無知與無奈,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死亡,當死亡來臨時又特別無奈於自己的死亡。所以自殺者真正的痛苦是自殺者死亡過程中的痛苦——一種對生命生存的欲望與死亡抗爭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