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可以熄滅貪嗔痴

2020-12-23 曉晴A靜修

人生和智慧是很大,很深奧的一個話題。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中搖擺,在欲望得到滿足時開心,在欲望落空時失望。什麼是智慧?缺乏它生命擁有再多的財富,也是無法參透生命的喜樂,恢復自然和藝術比心理學更有用。將自己的人生活成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智慧本身難以名狀的,各種不同緯度,有不同的智慧。智慧就像人類心靈的起點,無限小,爆發力無限大,一但被激活就無限能量。痛苦是無意識存在的東西,向外部世界追求時,就會一直在欲望得不到時失望,快樂是轉瞬即逝的。想明白智慧是向內探索的幸福能力。你想要的和別人想要的完全是不一樣的,你的生活是不是也是這樣的?被動的選擇著。接受財產和家族?還是跟隨內心的聲音來選擇呢?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來判斷自己的智慧。除了幸福,知識也是擴展自我存在感之一。過度追求知識,會讓你離幸福越來越遠。一個人怎麼才能不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呢?放下多餘,痛苦才能慢慢遠離你的生活。看看你的人生越過越複雜,還是越過越簡單了。比如:讀完一本書,是認識了更多的條條框框的知識,還是內在更加充實了。財富會打擾生活的幸福感。有限度正確的消費,才會更健康的生活。在什麼情況下才會覺得自己是擁有財富的呢?財富是把雙刃劍,經過調查,中得彩票頭獎的人,並不比其他人幸福多少。如在水車上奔跑一樣,快樂瞬間消失。會運用財富的人,就是智慧的。戒定慧可以熄滅貪嗔痴。越有智慧的人越能聽到自己的聲音。知識使人複雜,智慧使人單純,你願意給自己的生活做做減法嗎?

戒 戒 戒

相關焦點

  • 黑刀一斬 貪嗔痴 戒定慧
    今天晚上不談風月,就談黑刀一斬, 就談貪嗔痴!
  •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圖片來源網絡「貪、嗔、痴」佛謂之三毒。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無邊苦海,為惡之根源。所謂貪,是對外物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從而產生我執心,我執心便是對食:色,名譽,權利,金錢,等世俗需求的貪念,希望得到而未得到會產生煩惱痛苦,人性的欲望是永不滿足的,得到了又想要得到更多,因此會永遠不能滿足的欲望而永遠無法消除煩惱,同時,已經得到了的又會為擔憂失去而煩惱,等到失去了又會為失去而痛苦。因此,我執心就是一切煩惱和痛苦的根源。
  • 修行要斷貪嗔痴,不然白修了
    2: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1 在印度,所有這一些修行人都叫沙門。沙門,翻作中國的意思叫做勤息,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2 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這個「沙門」是專門指佛門出家人。沙門的意義,在家跟出家統統可以具足。
  • 貪嗔痴的源頭
    如同草木等燃料會使火勢蔓延一樣,若是把這些草木轉移出去,火就會熄滅。同樣的道理,我們應該先斷除對世間名聞利養的貪心,這樣就不會為了這些利養而生起嗔恨心。  我執和我所執都是貪心。因為有貪心,就會生起嗔恨心。若是不斷除貪心,也很難斷除嗔恨心。所以,首先要對治貪心、斷除貪心,這樣嗔恨心自然就會在相續中無影無蹤。怎樣能去除貪心?大家要明白,愚痴是貪嗔痴三毒的根。
  • 【法相】戒定慧三學
    修學佛法必須息滅貪嗔痴三毒,要滅除貪嗔痴三毒,必定要勤修戒定慧三學。 第一,戒學:通稱戒律,能防止惡業,生諸善法,是我們修身治心的規範。在日常生活中,我要嚴持戒律,遠離毀犯,奉行善法,使身心清淨,趣入禪定。
  • 只明白道理不修行,是無知的佛教學者,不起貪、嗔、痴,是真修行
    假使博聞與修行並重,定慧等持,會道之期指日可待。心願、心志,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這念心要時時刻刻安住在正念、正道上,就稱為「奉道」。安住正念、正道,才是真正的大道。就佛法而言,不起貪、嗔、痴,就是「志」,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返照自己的心念,起了貪、嗔、痴,馬上覺察、覺照,立即改過,安住在正念上,這就是「奉道」。
  • 對貪嗔痴最好的描述【朗讀篇】
    對貪嗔痴最好的描述《修心七要廣釋(上)》連載·29作者:太橋旦曾堪布 宇宙中的一切萬物都遵循因果規律。俗語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側重於精神層面的因果不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側重於物質層面的因果不虛。
  • 戒定慧與人身體氣脈明點關係非常大
    學佛的人一定要持戒、修定、證慧,一定要以戒定慧三學為綱,一定要堅持這個綱。因為不有戒定慧就消除不了貪嗔痴。戒定慧與人身體氣脈明點關係很大。
  • 星雲大師:一切煩惱的根源都是「貪嗔痴」,用這三個字可以化解
    在「般若篇」,慧能大師說道:「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也就是說:應當運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果這樣修行,一定能修成佛道,使貪、嗔、痴三毒變成戒、定、慧。其實,世人有八萬四千種世俗煩惱,如果沒有世俗煩惱,用「戒定慧」來修煉,貪嗔痴自然消除,智慧也就經常出現,而不離開自己的本性。這也就是慧能大師所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 阿闍梨問答錄 | 如何面對貪嗔痴?調伏煩惱的方法
    點擊↟[普門庵]➠ 點擊右上角[‧‧‧]➠ 點選[設為星標★]貪、嗔、痴,佛教裡面叫做三毒,我們內心當中的三種毒,或者是我們的三種缺點,三種負面的東西。因為有貪嗔痴,才會造惡業;因為有惡業,才會有痛苦的果報,「因惑造業,因業受苦」。病根在哪裡?就是內心的貪嗔痴。作為一個修行人,怎麼去面對貪嗔痴呢?
  • 夢參老和尚: 關於定業可不可以轉
    可以轉嘛。如果是定業所有眾生的業不能轉的話,那哪一個眾生也成不了佛了,我們的佛種就斷了。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學《般若經》呢?等你有了般若智慧一照,什麼叫定業啊?你能把你的業拿出來顯示一下嗎?什麼叫業啊?業性本空,業沒有體的。業是有個決定的什麼樣嗎?過去就沒有了嗎?『業性本空唯心造』,業是由你的心造的。你到了開了悟了,或你成了道了,有了般若智慧了,業還有嗎?連你的妄心都沒有了。
  •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戲說《唐人街探案》宇宙觀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而到了網劇《唐人街探案》中則悄然一個轉身回歸「佛家」,借《華嚴經》中那句經典的「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點明主題。這也讓《唐探》系統在前傳的基礎上更是添色些許。 網劇《唐人街探案》之《曼陀羅之舞》中四個女子的離奇遭遇看似都和四面神大梵天(即俗稱中的「四面佛」)有關,實則對應的是幾個當事人內心的「貪嗔痴」。在印度傳統教義和泰國南傳佛教中,四面神是有求必應的神。身為印度婆羅門教三大主神之一,掌管創造萬物的大梵天是創造天地之神。
  • 《向西聞記》 探知香港社會底層的貪、嗔、痴、恨、愛!
    每集平均在24分鐘左右,每一集成為一個單獨的小故事,描寫生活在香港社會底層的貪、嗔、痴、恨、愛!故事一《畜牲傳心師》他設立了一個網站,前期通過自己給自己留言的方式,吸引了一批的好奇者,而經過這些人的口口相傳,居然真的讓他創出了名堂。
  • 戒定慧從哪裡下手?從《弟子規》下手
    文檔恭錄:劉素雲老師主講《覺海之舟—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2012/6/26 香港如心海景酒店  檔名:56-124-0003第四個小問題,是怎樣修戒定慧?我們必須走出這個誤區,老法師說學《弟子規》,一定是大人給孩子們做出好樣子,讓他們看,孩子看明白了,自然他也就理解《弟子規》是什麼意思。因此我們要正確的認識這個問題。明確了修戒定慧的下手處,下面我再談談我個人的幾點體會,就是具體的怎樣修戒定慧。第一個我自己是這樣做的,一門精進,長時薰修,是修戒定慧的好方法。
  • 《戒定真香贊》-金華市智者寺
    然非戒無以生定,非定無以生慧,三法相資,不可缺一。」3、《五燈會元》:「法要有三:曰戒定慧。唐宣宗問弘辨禪師曰:云何名戒?對曰:防非止惡謂之戒。帝曰:云何為定?對曰:六根涉境,心不隨緣名定。帝曰:云何為慧?對曰:心境俱空,照覽無惑名慧。」
  • 修學佛家戒定慧,應用到禪修打坐!
    我們居家修行的人,同樣在家可以精進修持。但是,佛教文化的傳承,修習的方法較多,特別是佛家弟子,更要懂得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如何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呢?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的就是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例如,我們誦讀的《心經》和《金剛經。》我們一樣的可以應用之生活,八萬四千法門,如果能在我們當下應用,心地自然清明,心無掛礙。
  • 嬉笑怒罵,貪嗔痴怨,荒蠻故事
    嬉笑怒罵,貪嗔痴怨,荒蠻故事今天偶然看了一部寶藏電影《荒蠻故事》,太喜歡了,強烈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