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貪嗔痴最好的描述【朗讀篇】

2021-03-02 太橋旦曾

對貪嗔痴最好的描述

《修心七要廣釋(上)》連載·29

作者:太橋旦曾堪布

 

宇宙中的一切萬物都遵循因果規律。俗語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側重於精神層面的因果不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側重於物質層面的因果不虛。無論在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因果都是決定不虛的,這是不可改變的客觀規律。我們不可能因行善而獲苦,也不可能因造惡而得樂。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善,也會導致相應的樂果;哪怕是無足輕重的惡,也必然帶來相應的苦果。如《大寶積經》所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善惡業報還有增長的特性。根據《善緣解脫道》所說,如果對惡業沒有及時懺悔,惡業將日復一日地增長;如果善業沒有被炫耀或後悔之心削減,而是加以回向,善業的力量將不斷增強。

如果我們每天能念誦二十一遍百字明咒,當天所造的惡業就不會發展和增長,但不能消除;如果每天能念誦一百零八遍百字明咒,當天所造的業就可能消除。

業有三種——善業、惡業、無記業。善業會帶來快樂,導致增上生的果報,如果以菩提心來攝持,善業就會導致決定善的果報。惡業可以概括為十不善業,也就是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嗔、痴。惡業只會導致痛苦的果報,其中以貪、嗔、痴三業最為嚴重。

貪、嗔、痴稱為三毒,所對應的果報就是三惡道——餓鬼、地獄、畜生。

三惡道中,地獄的痛苦最為劇烈,而墮入地獄的主因是什麼?是嗔恨。所以大家要極其謹慎,千萬不能隨意發脾氣。如果經常發脾氣,就意味著已經把通往地獄的道路鋪好了,自己把自己送進了地獄,這是對嗔恨最好的描述。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時刻觀照,逐漸改善乃至徹底斷除自己的嗔恨。嗔恨斷除了,就等於遠離了地獄。佛經中說,不僅對有情生命發脾氣有罪業,就連對石頭、草木、灰燼等無情物體發脾氣也有罪業。佛經中曾記載,有一個比丘對袈裟發了一次脾氣,因此就製造了墮入地獄的因。

貪慾的果報是餓鬼道。如果我們貪慾太重,等於自己把自己送入了餓鬼道。這就是對貪慾最好的描述。

愚痴的果報是畜生道。如果我們愚痴太重,等於自己把自己送入了畜生道。這是對愚痴最好的描述。

《入行論》中說:「無量眾苦痛,皆從心所生。」意思是說,即使我們最痛恨的敵人也無法把我們送入三惡道,只有我們自己的貪嗔痴才能把我們送入三惡道。所以佛陀說:「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自己也是自己最大的救怙者。」

人人都害怕「毒」,哪怕被小小的蚊子叮了一下,我們也會害怕中毒、感染。實際上,物質的毒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壞的後果不過是奪走我們一世的生命,不可能讓我們墮入三惡道。而精神的毒——貪嗔痴,才是最可怕的,能把我們生生世世送入三惡道中受苦受難。可我們卻總是排斥物質的毒,保護精神的毒。比如說,如果有個人懷著惡意伸手指了我們一下,我們立刻會怒火中燒,一心想去報復對方,卻從不會想報復自己的嗔恨,反而會縱容嗔恨、保護嗔恨。我們就是這樣,悉心培育著自己的三毒,就像養寵物一樣,讓它們一天比一天強壯,越來越快地把我們送進三惡道,這就是我們凡夫最愚痴的地方。

無數經典都告訴我們:真正的毒不在外,而在內,那就是貪嗔痴三毒。學佛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與自己的貪嗔痴作戰,把貪嗔痴挖掘出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然後予以徹底消滅。如果不消滅貪嗔痴,我們永遠無法逃避三惡道。三惡道並不存在於某一個固定的方位,而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之中,就像噩夢一樣因人而異。三惡道與三毒相對應,是三毒的外在反映。當三毒徹底消失之時,三惡道也會土崩瓦解。這正是因果不虛的道理。

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行善的人遭受痛苦,而造惡的人卻快樂逍遙,好像因果規律並不存在。這是為什麼呢?

對此,龍欽巴大師曾說過一個著名的比喻:

假如有一隻老鷹在高空翱翔,我們完全看不到它的影子。但是當老鷹落地之時,影子會立刻顯現。實際上,影子從未消失,一剎那也沒有離開過老鷹。

因果也是如此,行善的人遭受痛苦,造惡的人卻快樂逍遙,看上去仿佛因果並不存在。但實際上,因果一剎那也沒有離開過。比如說,我們今天種下一顆種子,能指望它明天就開花結果嗎?當然不能,必須要等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月以後,種子才會開始發芽。因果也是如此,業報會在不同的時間成熟,一旦因緣成熟,果報一絲一毫也不會減少。所以我們要謹慎因果,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蓮花生大師曾經說過:「一個人修行的境界越高,在因果上越會謹慎。」有些人自認為修行境界很高,對待小生命就輕忽草率地隨意傷害,這樣的行為恰恰是境界不高的有力證明。境界越高,慈悲心會越強,對待生命的關愛也會越真摯。蓮花生大師還說:「境界像天空一樣高,行為就會像麵粉一樣細。」因為境界越高,對因果規律越通達,行為就會越謹慎。我們凡夫之所以不能謹慎因果、不懂得如法取捨,就是因為我們還缺乏智慧,還沒有通達因果的規律。

當然也有些看似例外的情況,比如帝洛巴大師,修行境界至高無上,但他會生吃活魚。那是因為帝洛巴大師已經具有超度的能力,他吃完魚把魚骨扔進河裡,一彈指間,魚就會恢復原狀,而且比原來還健壯,歡快地遊走。達到如此境界的大師,他們的言行凡夫很難真正理解,更不能去模仿。作為凡夫,我們必須多思維因果不虛,謹慎取捨。

太橋旦曾堪布開示錄,歡迎大家轉載與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相關焦點

  • 貪嗔痴的源頭
    大家要明白,愚痴是貪嗔痴三毒的根。如果你斷除了內心的無明愚痴,貪心自然就會無影無蹤。若沒有了貪心,嗔恨心也就沒有了。貪嗔痴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若是斷除了貪嗔痴三毒,其他的煩惱也不會存在,其他的分別、執著也都會消失。  若要遣除無明、對治愚痴,就要靠智慧。所以佛法裡講,你若想解脫成佛,就要靠智慧。只要你明白了事實的真相和真理,沒有了無明愚痴,也就不會有貪嗔等煩惱了。
  • 黑刀一斬 貪嗔痴 戒定慧
    今天晚上不談風月,就談黑刀一斬, 就談貪嗔痴!
  • 修行要斷貪嗔痴,不然白修了
    你在家也「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你是在家的沙門。3 在家居士認真「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那就是出家的心,就是作沙門,所謂「身在家,心出家」。4 假如一個出家人,把戒定慧三學丟在一邊,每天增長貪嗔痴,那就完了!他將來也往生,往生阿鼻地獄,往生去處不一樣。
  •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圖片來源網絡「貪、嗔、痴」佛謂之三毒。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無邊苦海,為惡之根源。所謂貪,是對外物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從而產生我執心,我執心便是對食:色,名譽,權利,金錢,等世俗需求的貪念,希望得到而未得到會產生煩惱痛苦,人性的欲望是永不滿足的,得到了又想要得到更多,因此會永遠不能滿足的欲望而永遠無法消除煩惱,同時,已經得到了的又會為擔憂失去而煩惱,等到失去了又會為失去而痛苦。因此,我執心就是一切煩惱和痛苦的根源。
  • 阿闍梨問答錄 | 如何面對貪嗔痴?調伏煩惱的方法
    點擊↟[普門庵]➠ 點擊右上角[‧‧‧]➠ 點選[設為星標★]貪、嗔、痴,佛教裡面叫做三毒,我們內心當中的三種毒,或者是我們的三種缺點,三種負面的東西。因為有貪嗔痴,才會造惡業;因為有惡業,才會有痛苦的果報,「因惑造業,因業受苦」。病根在哪裡?就是內心的貪嗔痴。作為一個修行人,怎麼去面對貪嗔痴呢?
  • 戒定慧可以熄滅貪嗔痴
    戒定慧可以熄滅貪嗔痴。越有智慧的人越能聽到自己的聲音。知識使人複雜,智慧使人單純,你願意給自己的生活做做減法嗎?
  •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戲說《唐人街探案》宇宙觀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而到了網劇《唐人街探案》中則悄然一個轉身回歸「佛家」,借《華嚴經》中那句經典的「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點明主題。這也讓《唐探》系統在前傳的基礎上更是添色些許。 網劇《唐人街探案》之《曼陀羅之舞》中四個女子的離奇遭遇看似都和四面神大梵天(即俗稱中的「四面佛」)有關,實則對應的是幾個當事人內心的「貪嗔痴」。在印度傳統教義和泰國南傳佛教中,四面神是有求必應的神。身為印度婆羅門教三大主神之一,掌管創造萬物的大梵天是創造天地之神。
  • 《向西聞記》 探知香港社會底層的貪、嗔、痴、恨、愛!
    每集平均在24分鐘左右,每一集成為一個單獨的小故事,描寫生活在香港社會底層的貪、嗔、痴、恨、愛!故事一《畜牲傳心師》讓觀眾們看過之後,都會感慨良多,貪、嗔、痴、恨、愛,你最喜歡哪一個?
  • 為什麼要離貪嗔痴,喜怒哀樂?
    問:請問為什麼要離貪嗔痴,喜怒哀樂?徹底斷滅之後是什麼樣的?答:貪著越重,帶來的煩惱越重。問:我有個自閉的孩子,現在我每天為他念一部地藏經和普門品,每月用工資的10%做放生、助印等,我怎樣做才最好?
  • 嬉笑怒罵,貪嗔痴怨,荒蠻故事
    嬉笑怒罵,貪嗔痴怨,荒蠻故事今天偶然看了一部寶藏電影《荒蠻故事》,太喜歡了,強烈安利!
  • 只明白道理不修行,是無知的佛教學者,不起貪、嗔、痴,是真修行
    就佛法而言,不起貪、嗔、痴,就是「志」,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返照自己的心念,起了貪、嗔、痴,馬上覺察、覺照,立即改過,安住在正念上,這就是「奉道」。更進一步,要慈悲為懷,經常提醒自己要發慈悲心,達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但要堅守這念慈悲的心願,還要奉行、實踐,分分秒秒、動靜閒忙,都要具足慈悲。例如,不但不殺生,而且要吃素,時時刻刻長養慈悲心,這就是「奉道」。
  •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對治「貪、嗔、痴」,這四個字是關鍵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如果有眾生淫慾心重,只要常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能遠離淫慾;如果嗔恚心嚴重,時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能遠離嗔恚;如果愚痴蠢笨,時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也能遠離愚痴、開啟智慧。
  • 《刀見笑》曝「嗔」版花絮 啞巴廚師糾結復仇
    《刀見笑》曝「嗔」版花絮 啞巴廚師糾結復仇     由烏爾善執導,安藤政信、張雨綺、遊本昌主演的先鋒武俠喜劇《刀見笑》即將3月17日正式公映,影片採用了套層結構的新模式
  • 《傳奇之王》展人性慾望 貪嗔痴恨釀悲劇(圖)
    由柳雲龍自導自演,曾江、午馬、曾黎、王雅捷等著名演員傾情加盟的電視劇《傳奇之王》就是一部反映各色人性的年代傳奇劇,貪、嗔、痴、恨、愛、惡、欲在劇中淋漓展現。該劇的拍攝目前接近尾聲,導演柳雲龍稱:「《傳奇之王》中,大家能夠看到現代的很多價值觀,貪婪的、盲從的、急功近利的……」  《傳奇之王》是柳雲龍自導自演的第四部作品,他在劇中扮演海員林天龍。他曾是個天真而單純的貧苦水手。
  • 炒股悟道,先要摒棄貪嗔痴
    炒股悟道,先要摒棄貪嗔痴~做股票,開始的時候,不要慫,也不能蠻幹。股市,其實也是一個修行的地方。
  • 佛教為什麼稱貪嗔痴為三毒?
    佛教認為是因為眾生所染的三種根本毒害:貪、嗔、痴。這三毒是世間一切痛苦、煩惱、迷惑的根源,所以叫貪嗔痴三毒煩惱。學佛修行,就是要斷掉這三毒煩惱,才能在菩提大道上一帆風順。就是貪愛,貪戀,貪著。這一個貪字包含的意義很深很廣,凡是因對事物喜歡而產生的無止境的佔有、追求的欲望都叫貪,貪著名聞利養是貪,貪著五欲六塵也是貪,貪著親情、友情、愛情還是貪。貪是產生一切痛苦和煩惱的根本,所以佛教將貪列為根本煩惱之一。貪的核心是情執,我們大部分的煩惱都是因感情而起,放下其他的貪戀容易,放下對感情的貪戀卻很難。
  • 佛說貪嗔痴慢疑,誰又不貪不嗔?
    一個人的習氣,是長時間的薰染形成的,貪嗔痴慢疑的習氣更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人一生下來,拳頭都握得緊緊的,總想抓住什麼,這就是貪,有的人天生就是怒的,愛發脾氣,這就是嗔心重;有的人從小就對某一樣東西感興趣,這就是痴;無論哪一種心理行為如果過度了,經常這樣想,這樣做,就會變成習氣業力,障礙自己的人生,佛說貪嗔痴慢疑,誰又不貪不嗔不痴呢?
  • 這是對「貪、嗔痴」最通俗易懂、最清晰的解讀
    佛教心理學認為,任由三個不善根——貪嗔痴,而這些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並轉化掉。這三個不善根是主要的潛意識動力,產生所有困難的精神狀態。貪嗔痴會引起憤怒、傲慢、恐懼、懈怠和放逸,產生誤解、懷疑、掉舉,執著於細微的樂趣和攀比的心態。這些潛意識的動力可能會蟄伏著,一旦條件成熟就會激動。
  • 貪嗔痴佛--大日明王上師
    貪嗔痴是因為我執而引發,如果釜底抽薪,以菩提心來妙用表相的貪嗔痴,則為功德。這裡表述無明的根本與如何轉為道用。從表面佛法修到心法心戒。如法面對特殊因緣對境。這種轉煩惱為菩提的關照是趨入本性的必要修法。但如果證入本性,與萬物蒼生合一,同體大悲,無為大悲,則所觀待貪嗔痴,無明業力,一切都是本性。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 貪嗔痴慢疑,實乃地獄五條根!
    貪有很多種,主要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人這輩子就在其中打滾,很難醒悟出離。人們除了晚上睡覺,忙於工作,忙於發財,忙於享樂,同時又追求種種名譽、地位,到了一定年齡又對色慾有種種的貪求,為了追求感官享樂,甚至不講家庭責任和社會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