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貪嗔痴最好的描述
《修心七要廣釋(上)》連載·29
作者:太橋旦曾堪布
宇宙中的一切萬物都遵循因果規律。俗語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側重於精神層面的因果不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側重於物質層面的因果不虛。無論在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因果都是決定不虛的,這是不可改變的客觀規律。我們不可能因行善而獲苦,也不可能因造惡而得樂。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善,也會導致相應的樂果;哪怕是無足輕重的惡,也必然帶來相應的苦果。如《大寶積經》所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善惡業報還有增長的特性。根據《善緣解脫道》所說,如果對惡業沒有及時懺悔,惡業將日復一日地增長;如果善業沒有被炫耀或後悔之心削減,而是加以回向,善業的力量將不斷增強。
如果我們每天能念誦二十一遍百字明咒,當天所造的惡業就不會發展和增長,但不能消除;如果每天能念誦一百零八遍百字明咒,當天所造的業就可能消除。
業有三種——善業、惡業、無記業。善業會帶來快樂,導致增上生的果報,如果以菩提心來攝持,善業就會導致決定善的果報。惡業可以概括為十不善業,也就是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嗔、痴。惡業只會導致痛苦的果報,其中以貪、嗔、痴三業最為嚴重。
貪、嗔、痴稱為三毒,所對應的果報就是三惡道——餓鬼、地獄、畜生。
三惡道中,地獄的痛苦最為劇烈,而墮入地獄的主因是什麼?是嗔恨。所以大家要極其謹慎,千萬不能隨意發脾氣。如果經常發脾氣,就意味著已經把通往地獄的道路鋪好了,自己把自己送進了地獄,這是對嗔恨最好的描述。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時刻觀照,逐漸改善乃至徹底斷除自己的嗔恨。嗔恨斷除了,就等於遠離了地獄。佛經中說,不僅對有情生命發脾氣有罪業,就連對石頭、草木、灰燼等無情物體發脾氣也有罪業。佛經中曾記載,有一個比丘對袈裟發了一次脾氣,因此就製造了墮入地獄的因。
貪慾的果報是餓鬼道。如果我們貪慾太重,等於自己把自己送入了餓鬼道。這就是對貪慾最好的描述。
愚痴的果報是畜生道。如果我們愚痴太重,等於自己把自己送入了畜生道。這是對愚痴最好的描述。
《入行論》中說:「無量眾苦痛,皆從心所生。」意思是說,即使我們最痛恨的敵人也無法把我們送入三惡道,只有我們自己的貪嗔痴才能把我們送入三惡道。所以佛陀說:「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自己也是自己最大的救怙者。」
人人都害怕「毒」,哪怕被小小的蚊子叮了一下,我們也會害怕中毒、感染。實際上,物質的毒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壞的後果不過是奪走我們一世的生命,不可能讓我們墮入三惡道。而精神的毒——貪嗔痴,才是最可怕的,能把我們生生世世送入三惡道中受苦受難。可我們卻總是排斥物質的毒,保護精神的毒。比如說,如果有個人懷著惡意伸手指了我們一下,我們立刻會怒火中燒,一心想去報復對方,卻從不會想報復自己的嗔恨,反而會縱容嗔恨、保護嗔恨。我們就是這樣,悉心培育著自己的三毒,就像養寵物一樣,讓它們一天比一天強壯,越來越快地把我們送進三惡道,這就是我們凡夫最愚痴的地方。
無數經典都告訴我們:真正的毒不在外,而在內,那就是貪嗔痴三毒。學佛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與自己的貪嗔痴作戰,把貪嗔痴挖掘出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然後予以徹底消滅。如果不消滅貪嗔痴,我們永遠無法逃避三惡道。三惡道並不存在於某一個固定的方位,而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之中,就像噩夢一樣因人而異。三惡道與三毒相對應,是三毒的外在反映。當三毒徹底消失之時,三惡道也會土崩瓦解。這正是因果不虛的道理。
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行善的人遭受痛苦,而造惡的人卻快樂逍遙,好像因果規律並不存在。這是為什麼呢?
對此,龍欽巴大師曾說過一個著名的比喻:
假如有一隻老鷹在高空翱翔,我們完全看不到它的影子。但是當老鷹落地之時,影子會立刻顯現。實際上,影子從未消失,一剎那也沒有離開過老鷹。
因果也是如此,行善的人遭受痛苦,造惡的人卻快樂逍遙,看上去仿佛因果並不存在。但實際上,因果一剎那也沒有離開過。比如說,我們今天種下一顆種子,能指望它明天就開花結果嗎?當然不能,必須要等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月以後,種子才會開始發芽。因果也是如此,業報會在不同的時間成熟,一旦因緣成熟,果報一絲一毫也不會減少。所以我們要謹慎因果,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蓮花生大師曾經說過:「一個人修行的境界越高,在因果上越會謹慎。」有些人自認為修行境界很高,對待小生命就輕忽草率地隨意傷害,這樣的行為恰恰是境界不高的有力證明。境界越高,慈悲心會越強,對待生命的關愛也會越真摯。蓮花生大師還說:「境界像天空一樣高,行為就會像麵粉一樣細。」因為境界越高,對因果規律越通達,行為就會越謹慎。我們凡夫之所以不能謹慎因果、不懂得如法取捨,就是因為我們還缺乏智慧,還沒有通達因果的規律。
當然也有些看似例外的情況,比如帝洛巴大師,修行境界至高無上,但他會生吃活魚。那是因為帝洛巴大師已經具有超度的能力,他吃完魚把魚骨扔進河裡,一彈指間,魚就會恢復原狀,而且比原來還健壯,歡快地遊走。達到如此境界的大師,他們的言行凡夫很難真正理解,更不能去模仿。作為凡夫,我們必須多思維因果不虛,謹慎取捨。
太橋旦曾堪布開示錄,歡迎大家轉載與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