騾子是驢和馬雜交的後代,母馬生的叫馬騾,是一種常見的役畜。馬騾個頭比較大,比驢大,比高大的馬略小,兼有馬和驢的優點。馬騾有驢的負重能力和耐力,力氣比馬大,馱東西比較多;馬騾有馬的靈活性和奔跑能力。騾的另外一個優點是比馬省草料,像驢子一樣不計較草料。馬騾叫起來的聲音更像驢子。騾子,由馬驢雜交不來,抗病力強,易從馬驢繁殖,耐粗飼,畜力強與驢馬,比馬容易飼養,當騾子有一個最大的缺陷,俗話說的好,變性的騾子,犟的很的驢,他有馬的速度,驢的犟,戰爭畜力是個技術活,騾子不好控制,所以只能運輸,耕地,不能當戰馬用。
其實古代騎兵是用過騾子的,唐朝的淮西鎮用騾子作為馬匹的替代來組成騎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獲得了戰場的勝利。當時的李希烈佔了淮西,淮西少馬,於是他便用騾子替代,精兵都騎著騾子,俗稱騾子軍。騾子軍戰鬥力非常強悍,當時大唐的政府軍是非常懼怕的。
想像一下一個英明神武的大將軍,騎著一匹騾子,帶領著手下的士兵們衝鋒,士兵們也都騎著自己的騾子,這個畫面其實還是挺有趣的。當然不是在這裡嘲笑騾子不行,只是我們的慣性思維導致了人們會覺得想到這個畫面感到好笑,實際上騾子還是很有用的。可能很多城市裡面長大的孩子都不知道騾子是什麼東西,騾子就是馬和驢雜交的產物。如果有人是農村的,那一定知道騾子是幹農活的一把好手,它的體力非常好,而且是吃苦耐勞,古人也深知這一點。
白敏中是在唐宣宗的時候,李固言則四朝元老,這兩個人做官名聲都是不錯的,任人唯賢。在唐朝的時候,這兩個人都是做過宰相的。當他們是西川節度使的時候,對西川的武備建設都採用了同樣的措施,那就是設立騾馬軍。從這一點來看,當時的騾子軍的戰鬥力應該是受認可的。騾子是由馬和驢雜交所產生的。由公驢和母馬所生的為馬騾;由公馬和母驢所生的為驢騾。騾子具有馬和驢子的優點,比如馬騾力氣大,是馬和驢子遠遠不能比的,而驢騾則善於奔跑,也是驢所比了的。螺子能夠使用的時間為20到30年,這是馬和驢都比不上的。
雖然騾子的優點很多,但是作為騎兵使用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速度。騎兵一般來說是指騎馬的部隊,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在一些特殊地形有騎駱駝的還有騎大象的。相對於步兵,騎兵最大的特點就是機動性,一般而言在兩軍對陣中以騎兵發動衝鋒來達到衝破地方陣營的目的。相對於馬來說,騾子的速度和爆發力均不佔優勢。不是所有的馬都適合當戰馬,按比例一般來說10匹馬裡面,才能選出一匹良好的戰馬。戰馬要求爆發力衝擊力強,而且馬的性格也要比較聰明堅韌冷靜剛烈,還要服從主人的操作。不然炮火連天,血流成河的戰場上,馬就驚了。騾子作為雜交品種,爆發力不強,抗病力和負重力強,而且因為和驢雜交造成了騾子的脾氣倔強,認死理,不能高度服從騎兵的命令,而且智商不高,上戰場後面對刀光劍影炮聲隆隆,它基因裡的驢脾氣一犯,後果嚴重了。
騾子走路輕巧,聲音小,吃的少,耐力,養活成本低,適用於運輸,但奔跑爆發力不行,慢,和主人的配合不如馬,不如馬認主人好培養情感,馬有龍虎之性,但騾子次之,騾子脊背窄,不如馬背寬平好騎,本人養之多年,稍知略有心得!雖然畜力強與驢馬,比馬容易飼養,當騾子有一個最大的缺陷,俗話說的好,變性的騾子,犟的很的驢,他有馬的速度,驢的犟,戰爭畜力是個技術活,騾子不好控制,所以只能運輸,耕地,不能當戰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