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發稿,《美人魚》已經入帳32億元票房,隨著該片還將繼續在大銀幕「遊」上一段時間,內地影史單片最高票房的紀錄也將繼續被刷新。儘管《美人魚》將收入24億元的前票房冠軍《捉妖記》甩開了幾條街,但對導演周星馳來說,由於影片採取了「保底發行」的規則,是否意味著,高於原保底票房之後的超額票房越高,他就越「虧」?
《美人魚》告訴我們,「美人魚」未必都是美人。
旱澇保收的保底發行
電影的保底發行,一般指的是製片方與發行方在電影上映前約定具體數額籤訂一個對賭協議,假設影片的實際票房低於這一數額,保底方也必須按照約定數額支付給製作方,如果實際超過約定數額,保底方就會獲得更具優勢的分成收入。
《美人魚》選擇的正是這樣一種發行模式。影片上映前,上海和和影業、光線傳媒和龍騰藝都(北京)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為《美人魚》承擔保底發行,保底金額在16億元至18億元左右。其中,上海和和影業作為影片聯合出品方,同時也是影片的主保底方,保底金額通過其發起成立的基金來運作,負責全部保底資金的籌劃支付,而其他保底公司都是這隻基金的認購方。
在這樣的規則下,周星馳究竟能從《美人魚》賺到多少?業內人士算了一筆帳:《美人魚》的投資為4億元,若保底票房為18億元,發行代理方將付給製片方7億元左右,減去4億元投資,製片方能賺取3億元左右。《美人魚》有多家出品方,周星馳的星輝影業以及由他控股的上市公司比高集團預計投資佔到30%左右。按此推算,即便《美人魚》的票一張都沒賣出去,周星馳也已輕鬆將1億元左右的純利潤收入囊中。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保底發行」也是如此。除保底票房外,超額票房的分成比例更多歸發行方而非製片方。《美人魚》目前的實際票房大大超出保底預期,且繼續強勁攀升。在許多人看來,周星馳的《美人魚》賺得盆滿缽滿,但周星馳並不是最大贏家,票房越高他就越「虧」。
一場豪賭輸贏未知
這並非周星馳第一次為自己的影片選擇保底發行。此前,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就與華誼籤訂了5億元的票房保底協議,影片最終票房超過12億元。
在周星馳之前,北京旅遊與中影股份北京發行分公司為《心花路放》保底5億元左右,票房最終達11.7億元。影片《後會無期》也獲得了博納影業的3.5億元保底發行,3.5億元之外的超額票房40%歸博納,影片最終票房6.3億元。無論製片方還是發行方,都雙雙分享票房紅利,成為贏家。
失敗案例的也不少,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姜文的《一步之遙》。因為《讓子彈飛》珠玉在前,也讓市場對姜文的後一部作品充滿期待。萬達和姜文的《一步之遙》籤下10億「天價」票房的保底協議,但最終票房只有5億元。在這場看似贏面較穩的對賭中,萬達的損失顯然不止「一步之遙」。
在業內人士看來,看上去很美的票房保底存在很大風險,實踐過程中失敗的案例遠不止《一步之遙》。資深文化產業投資人曹海濤表示:「片子發好了發行方賺一點,發不好就砸手裡了,不少賠錢的,賴帳、壞帳的也不少。」
但這並不影響這場豪賭風的擴散。馮小剛的最新電影《我叫李雪蓮》剛開機,就已淨賺2個億。據介紹,耀萊影視文化與華誼兄弟、摩天輪文化共同籤訂馮小剛新片《我叫李雪蓮》的發行協議,如票房低於5億,耀萊將支付2億票房淨收益,票房5億至8億部分淨收益由耀萊獨享,票房超出8億元部分,耀萊將獲得票房淨收益的50%。
如果把保底發行視作一場豪賭,拿什麼來賭未知的票房?有市場的導演是最好的「籌碼」。無論是成功的《美人魚》,還是失敗的《一步之遙》,或是未知的《我叫李雪蓮》,這些獲得保底發行青睞的片子,都無一例外是在市場上有口碑發酵度的名導作品。
「最虧」還是「最贏」,遠不止表面
對於《美人魚》,周星馳表現了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配合的宣傳態度,20站不同的城市路演,幾乎站站必到。 圖為上海站時,他攜主演鄧超、林允亮相。 蔣迪雯 攝
《心花路放》的保底發行方是中影股份,《一步之遙》的保底發行方是博納影業,周星馳的上一部電影《西遊降魔篇》的保底發行方是華誼兄弟。此次《美人魚》主導保底方和和影業的背後則是基金公司。
在票房數字面前,電影成了一筆最純粹的生意。電影產業極速增長的背景下,不少基金公司的資本湧入電影產業也越來越司空見慣。資料顯示,和和影業的背後是和和(上海)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五礦信託有限公司等,目前由五礦信託副總經理楊巍擔任法人代表、董事長。2014年底,和和影業還與曾執導《烈日灼心》的導演曹保平聯合投資成立了行影向隨(上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由於春節檔的票房火爆,《美人魚》也讓參與保底發行的光線股票市值在幾天內漲了20億元,從數字上已超過了影片保底發行的18億元。對於有著資本運作背景的發行方來說,保底發行的性價比之高,也促使了更多熱錢投入到影市。
製片方的利益也遠不止保底發行的數字層面。在業內人士看來,保底發行將大大提升電影行業資本流通的效率。按照常規發行,一部影片上映後,電影票房首先會從各大院線打入「專資辦」全國統一帳號,經過幾個月後再到發行公司帳上,然後再由發行公司轉給主出品方,主出品方再分配給其它聯合投資方,這樣的周期往往長達一年。保底發行大大縮短了這一周期,電影投資方的錢提早到位,也有利於下一部作品的創製,加速產業的運作效率。從這一意義而言,遠超保底預期的票房真讓周星馳「虧」了嗎?
未必。
值得回味的是,因為《西遊降魔篇》的分成問題,周星馳還曾一紙訴狀將華誼告上了法庭。周星馳認為,華誼兄弟不僅應根據《合作協議》取得收益分成,還應根據《補充協議二》取得票房分紅,共計1.77億元,而華誼兄弟尚有人民幣8610萬元未支付。但華誼兄弟方面則表示,關於《補充協議二》,自始至終雙方從未達成一致。儘管最終周星馳敗訴,但有過這樣的「前車之鑑」,周星馳當然不會再在《美人魚》上栽跟鬥。
所以,儘管《美人魚》保底發行方對票房超額部分的利潤分成三緘其口,但有理由相信:這一次,周星馳肯定是大贏家。
(圖片除署名外來自網絡。編輯郵箱:sclj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