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魚》《葉問3》為什麼都這麼迷戀保底發行?

2021-02-16 影視獨舌

今年,「保底發行」一詞受到了業界前所未有的關注,成功而神秘的《美人魚》、引起軒然大波的《葉問3》,以及還未上映的馮小剛新片《我不是潘金蓮》,都採用了保底發行的方式。

 

保底發行究竟為哪般,它是製片方與發行方的利益共贏還是一場集體賭博?資本介入後保底發行玩法多樣,如何分辨這些案例是金融創新還是龐氏騙局?買斷發行也算保底發行嗎?它究竟是新鮮事物還是早有先例?在資本介入後,保底發行的操作要遵循電影規律還是金融規律呢?還有保底發行的未來,它會成為市場常態嗎?我們對此進行了調查,詳解這場金融與電影的集體博弈。

保底發行,就是發行方和製片方在合約中定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票房數字,即使影片上映後票房沒有達到這個數字,發行方也要按這個數字分帳給製片方,如果實際票房高於保底數字的話,發行方就會分得比平時更多的金額。

 

簡單來說,這樣做製片方穩賺不賠,在上映前就將票房壓力轉移給了發行方,發行方雖然承擔了壓力,但是也有機會享受到額外票房收益。

對於發行方來說,保底發行就像一次賭博,電影本就是高風險的產品,為一部電影的票房擔保,相當於給賭博的人在做擔保,風險加倍。

《葉問3》以眾籌的方式銷售金融產品賺散戶投資者錢

 

今年,星爺成功又神秘的《美人魚》,以及引起軒然大波的《葉問3》,都屬於超過10億的巨額保底項目,能夠有這麼多錢則是因為金融資本的介入。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保底發行實際就是資本融入電影行業後的直接結果。

 

保底發行的目的也在不斷演變。如今,保底發行不僅有傳統發行公司為了搶奪項目、拿到額外收益,還多了金融企業希望借電影的影響力來獲得資本市場的更大收益,利用資本市場槓桿的效應來賺錢,更有像《葉問3》這樣以眾籌的方式銷售金融產品賺散戶投資者錢的案例。

 

談到資本如何運作保底發行,就不得不再提《美人魚》、《葉問3》這兩個特殊的案例。

《美人魚》主保底方是來自上海的和和影業,光線傳媒、龍騰等

《美人魚》的保底金額傳聞在16-18億之間,主保底方是來自上海的和和影業,光線傳媒、龍騰等其他公司通過認購的方式參與。和和影業也因此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公開資料顯示,五礦信託持有和和影業90%股份,而五礦信託隸屬於五礦集團,五礦集團則是背景雄厚的央企。

 

五礦信託持有和和影業90%股份,而五礦信託隸屬於五礦集團,五礦集團則是背景雄厚的央企

更通俗地講,即和和影業用央企的錢發起成立一個基金,支付給周星馳的星輝公司,而認購屬於私募,認購具體的數額外界不得而知。一位金融人士透露,雖然私募默認的門檻是百萬起,像《美人魚》這樣的案例操作非常私密,一般的公司或個人恐怕很難參投。最終,《美人魚》破天荒地創造了內地影市33億的票房成績,並且密鑰延期6個月,現在還在上映中,結局皆大歡喜。

 

眾所周知,《美人魚》的成功由多方因素共同決定,但也不是毫無風險,也不由少業內人士存疑:倘若當時賭輸,最後該如何收場呢?

 

而提到《葉問3》之前,又不得不先提一下《港囧》。

 

徐崢的《港囧》讓人看到了售賣票房收益權這一新玩法

徐崢的《港囧》讓人看到了售賣票房收益權這一新玩法,其實這也相當於保底發行。影片上映之前,徐崢將影片47.5%的票房收益權以1.5億的價格賣給了21控股,而徐崢又是21控股的股東,這樣一來,導演和投資人徐崢在影片上映前提前穩拿1.5億,而作為股東,他又從不斷上漲的股價當中大賺一筆。

《葉問3》和《港囧》很類似,都是在還未上映時就已收回成本,只不過它的金融背景更加複雜。影片最大的投資方是快鹿集團,它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神開股份和香港上市公司十方控股分別以認購和購買影片票房收益權的方式為影片做保底。更複雜的是,影片還在多家P2P平臺進行過影視眾籌,這一系列的行為有違規自融之嫌。

 

一位原本參與投資《葉問3》的影視公司負責人向我們透露,最初,該公司已經與黃百鳴方面進行到合同的步驟,但一聽說快鹿集團的加入便決定撤出,原因是「感覺不對」。談到為何「感覺不對」,該負責人表示,「當時說要以金融的方式炒到30億票房,即便有30億的票房也不是這種類型的影片,而且還聽說有眾籌圈散戶錢這些事,我們就堅決撤出了。」在他看來,主業做電影的人信奉「內容取勝,渠道為王」,而業外的人更講求「概念取勝,現金為王。」

說到底,保底發行是發行方式的一種,很難將它與電影發行剝離開單談,因此它的概念也很廣義。傳統的票房保底分帳合約算作保底發行,組基金的方式保底算作保底發行,售賣影片票房收益權也算作保底發行,買斷也算一種保底發行。如果從這個角度看,保底發行從上世紀就有了。

 

時代金典電影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透露,保底發行在過去就有過,「比如電影廠帶來兩部片子來上海放給我們看,然後他們開價,說上海要80萬,行的話籤合同,80萬我們取得上海地區的發行權,如何分帳和片方沒關係了,這個叫保底發行。」直到1993年,國產影片由中影公司統購統銷改為自主發行,這時電影公司可以自己發行,分帳的模式初見雛形,後來演變成製片公司與院線直接談判。

 

中國電影產業鏈

目前,中國電影普遍的分帳方法是,除去3.3%的特別營業稅,5%的電影事業專項基金,剩餘91.7%的票房用於分帳。在這部分票房中,影院拿走57%,製作方和發行方拿走43%,這43%中還需扣除發行代理費、營銷成本等。在餘下的收入中,一般發行方會拿到2-6%的可分帳票房。而在保底發行中,如果票房超出保底數字,發行方就能在達到這個數字後分得較高比例的票房,製片方則分得的較少。

 

在好萊塢,製片方與電影院的合作方式一般有3種,分別是議定保底價、一口價以及分成。

在好萊塢,製片方與電影院的合作方式一般有3種,分別是議定保底價、一口價以及分成。一般來說,製片方的平均收入將佔到上映時期整個票房收入的50%,影院則將獲得剩下的一半。這種片方院線對半分帳顯得更加公平,因此好萊塢的電影也沒有上映期限、密鑰延期一說,他們有採用保底的分成方式,但並沒有所謂保底發行這一名詞。

 

相比之下,美國電影發行的方式更傾向於「長線」,新媒體發行中窗口期的概念指的是「院線窗口保留4個月,之後各平臺付費點播/下載6-8個月,之後有線電視1-2年,之後進入長期的包月窗口,有些公司的影片永遠不會免費播放」。

電影和金融產品結合之後,就出現了一些令電影人始料不及的事情。比如《葉問3》的「買票房」事件,在電影業內看來,這和《捉妖記》為了刷票房紀錄一樣,是妥妥的造假違規,電影規律被打破了;而以金融的思維來看,買東西送電影票,就像辦信用卡送小禮品一樣不足為奇。

 

兩個行業的規律沒能協商一致,這或許是金融業與電影業最大的矛盾。北京盛世華銳電影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高軍認為,資本的進入沒有問題,但流到影視行業要遵從這裡的規矩和規律。吳鶴滬也表示,呼喚行業中遊戲規則的產生,保底發行需要電影局以及國家金融證券管理部門相關部門建立相應的監管制度。


《葉問3》的發行方正是大銀幕

一位從事電影發行多年的業內人士談到這些案例感慨「我都糊裡糊塗,搞不懂」,他還透露,《葉問3》的發行方大銀幕公司中的發行人員甚至都搞不懂公司的盈利模式。該人士表示,大銀幕公司內部矛盾很大,懂發行規律的人不懂金融,懂金融的人不懂發行規律,理念不同的時候,只好出錢的人「說了算」。

 

這位業內人士還講了大銀幕公司的一個小故事,「大銀幕發行公司在北京,快鹿集團在上海,有時候北京的人來上海開會,本來下午開會說老闆有應酬,到了晚上十點應酬還沒完,凌晨兩點老闆應酬回來開會。這樣的公司,誰還敢提出不一樣的方案?」

 

保底發行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它在今後是否會成為常態呢?業界人士普遍認為,保底發行在未來會一直存在,但正如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所說,它不會成為主流。

 

高軍認為,保底發行未來會成為一種趨勢,雖然《一步之遙》、《太平輪》等失敗的例子不在少數,但這不妨礙今後有更多資金和平臺以保底的方式去收影片的發行權,「好影片大家都想搶著發,那就得拿出點真金白銀來。」在高軍看來,保底、尤其是巨額保底不會是一個普遍現象,但它會成為常態,「每年都會有幾部影片用保底發行來運作,但一年中值得用重金去保底的不會特別多,可能也就五部到十部。」

 

一次保底發行的失敗,對於公司而言又有哪些影響?福建恆業電影發行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輝認為,為影片保底與投資影片一樣,都可能虧或賺,一切都是未知數,只不過保底的風險要更大,但公司並不會因為一部電影保底失敗而影響之後的發行計劃。

 


《夢想合伙人》3億保底,發行老兵恆業也虧了

今年,福建恆業為五一檔的《夢想合伙人》保底3億,最終影片票房不到1億。陳輝透露,為影片保底更多是出於和影片出品方樂華娛樂的戰略合作關係,「他們去年一共五部片子(《夢想合伙人》、《東北往事》三部曲、《來自星星的你》)」,我們談了整個打包計劃,我對五部影片有全部的投資權,對方提出的要求是要我選一部進行保底。」在他看來,《夢想合伙人》保底上虧的錢,在之後的項目中完全可以賺回來。

 

談到資本對電影市場的影響,高軍認為,外來的資本就像流進來的水,用得好和用得不好會是完全不同的結果。而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則表示,資本的進入會為電影行業帶來充裕的資金,負面的影響就是太多泡沫可能擾亂市場,比如版權價格與一線演員片酬的大幅提升等等。陳少峰還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票務網站的買斷發行,「那樣電影票就不用再大幅降價,不用像現在補貼那麼多發行成本了。

中國電影金融化,其實是一個被槓桿翹高的票房門檻

文丨康斯坦丁   來源丨鈦媒體 

如今,中國電影正在發生系統性變革,從眾籌到私募、基金、完片擔保、保底發行、票房預售、廣告預售等現象表明,中國電影市場這塊票房蛋糕正在被影視公司、投資人、製作人、銀行、信託、消費者等角色瓜分,而支撐這一切的無疑就是——金融方案。

在中國電影逐漸金融化的態勢下,票房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出來。如果不能達到一定的標準和門檻,賠錢幾乎是一定的。畢竟瓜分的人太多,飯少就不夠吃了。背負票房壓力的中國電影,在金融化的壓力下,到了必須變革的關鍵時刻。

近年來,實體行業非常不好做。無論是線下實體店、房地產業,抑或煤炭行業等幾乎都哀鴻一片。資本大手在利益的驅動下,是具有非常靈活性的。既然實體行業不能再提供高利潤,自然要轉換方向。而當下最好的投資方向自然是文化市場,尤其是屢創新高,屢造票房奇蹟的電影行業,更是受到額外青睞。

於是我們看到,原本單純由出品方、發行方、影院等組成的簡單電影行業鏈條開始不斷被顛覆。目前,國內大大小小涉及影視投資的基金數量已達數百隻,總規模約千億元。這些金融資本通過投資、入股,甚至自組影視公司的形式,開啟了新一輪的開疆拓土。而且他們參與的多部電影的成功,也讓眾籌、私募、基金、完片擔保等普通人難以理解的名詞愈加頻繁地出現在媒體上。

眾多資本、新模式的融入,在繁榮電影行業的同時,也帶來一個負面的問題:瓜分的人太多,票房低了根本不賺錢。簡單來說,原本三個人吃得飯,現在變成三十個人吃了。而且很多時候電影的出品方等根本不能拒絕投資者的進入,千絲萬縷的經濟聯繫讓他們在資本的大棒下只能俯首稱臣。

而且在只關注利潤的資本大手操控下,聚集大導演、多位重磅級明星、超級IP的大製作電影就越受到資本市場的歡迎。雖然投入較高,但在票房奇蹟的推動下,回報也很高。相反的是,越是沒名氣的導演、明星的小製作電影,越難以找到錢。票房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資本根本懶得投入,跟現在金融領域裡的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一個問題。

收穫30多億票房的電影《美人魚》,因為有周星馳這塊金字招牌做導演,加上鄧超等重點大牌明星的參與,被眾多資本方看好,種種資本新玩法出爐。比如為了降低風險,深諳信託、私募等金融手段的和和影業在周星馳的授權下,作為主發起方,設計了一款基金產品,通過認購的方式將保底金額分攤在其他購買者身上。於是,光線傳媒、龍騰藝都、星美文化三家影視公司也紛紛加入到《美人魚》的保底發行行列中。

相比之下,《葉問3》雖然也有眾多資本方的力捧,卻因為超額募資、虛假排場、票房注水、不正當競爭等被批判的體無完膚。據了解,快鹿投資集團以2億價格購得《葉問3》的投資、發行權利,然後通過對外發售保底基金,將票房收益全部轉讓給分別在A股(神開股份)和港股(十方控股)上市的兩家公司。然而,這兩家公司的背後控股股東依然是快鹿投資集團。也就是說,快鹿的身份集投資、發行、保底三位一體。

為了把很可能不會成為爆款的《葉問3》打造出「10億+」的身價,快鹿已經「不擇手段」。一方面,快鹿通過包場、買票房等手段向觀眾營造出電影火爆的場面;另一方面,快鹿還被質疑以《葉問3》做抵押,在8家平臺上向散戶投資者融資,融資額度早已超過影片拍攝、發行所需要的資金。

可見,在資本的推動下,國內電影行業已經陷入了怪圈:大製作不差錢,小製作找不到錢。而即使有資本方注資,為了達到高票房,種種讓人不齒的資本模式都開始顯露出來,這是之前從來沒有的。資本的湧入,對中國電影未來發展究竟是利是弊,將會交由時間驗證。

在資本大手的橫掃下,很多電影製作公司或主動,或被動地被捲入其中。不過說到底,票房還是決定資本投向何方的決定性指標。一旦票房失利,對投資方來說就是一場災難。就目前來看,票房是大部分中國電影獲利空間唯一渠道,也是在中國設立電影基金時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

相比之下,好萊塢電影除了院線票房之外,還有廣闊的外圍獲利空間,而這也是好萊塢電影與中國電影最大區別。在資本的湧入下,要想改變票房成決定一切的力量,就必須將獲利空間從院線內外延出去。

比如此前的爆款電影《大聖歸來》就創造了另一個歷史,由娛貓和天貓聯合進行的《大聖歸來》周邊眾籌額當日突破1000萬。僅僅這一個渠道,就創下了中國動漫和中國電影周邊歷史上最高的單日銷售額。

《大聖歸來》讓整個電影產業意識到周邊的重要性和推廣模式,樹立了一個裡程碑。從電影周邊這個獲利點發散出去,中國電影的獲利空間絕不會止步於院線內。無所不能的資本大手,知道下步怎麼做了嗎?

【來源:電影漲姿勢】

一、進入「影視獨舌」微信公眾號頁面,點擊右上角的「」圖標

二、開啟置頂公眾號選項

三、如果以上步驟沒有成功,請確認下微信是不是更新到了最新版哦微信公眾號【影視獨舌】所有原創文字,版權均屬【影視獨舌】及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體複製轉載,需徵得我們同意並註明出處。(請回復「轉載」,了解具體要求!)

微信號:dusheme

有觀點、有態度、有溫度的行業交流平臺

【影視獨舌】

資深媒體人、影視產業研究者李星文主編,提供深度的影視評論和產業報導。追求高冷、獨立、有料,助大家漲姿勢、補營養、覽熱點。涵蓋微信公號,微博,博客,網站,今日頭條,百度百家,新浪、網易、騰訊、搜狐自媒體等10大平臺。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

相關焦點

  • 帶你3分鐘了解「保底發行」到底是怎麼回事
    今年,保底發行一詞在受到了業界前所未有的關注,成功而神秘的《美人魚》、引起軒然大波的《葉問3》,以及還未上映的馮小剛新片《我不是潘金蓮》,都採用了保底發行的方式。《葉問3》以眾籌的方式銷售金融產品賺散戶投資者錢 今年,星爺成功又神秘的《美人魚》,以及引起軒然大波的《葉問3》,都屬於超過10億的巨額保底項目,能夠有這麼多錢則是因為金融資本的介入。
  • 《美人魚》賺翻了,選擇「保底」的周星馳虧嗎?
    《美人魚》告訴我們,「美人魚」未必都是美人。影片上映前,上海和和影業、光線傳媒和龍騰藝都(北京)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為《美人魚》承擔保底發行,保底金額在16億元至18億元左右。其中,上海和和影業作為影片聯合出品方,同時也是影片的主保底方,保底金額通過其發起成立的基金來運作,負責全部保底資金的籌劃支付,而其他保底公司都是這隻基金的認購方。 在這樣的規則下,周星馳究竟能從《美人魚》賺到多少?
  • 《葉問3》幕後操盤手大起底!用眾籌的錢為電影保底,他是如何「倒賣」電影這一「金融產品」的?
    來源:首席娛樂官(yuleguan001)《葉問3》來襲,上映3天,如今票房已過4億!另外,《葉問3》背後還有一家上市公司,十方控股此前也發布公告擬向上海合禾影視收購《葉問3》的中國票房淨收入55%的收益權,涉代價為1.1億元人民幣。就在這筆交易成交前後,施建祥又成為了釋放控股董事局主席。按照1.1億的價格保守估計,《葉問3》的票房保底價格約為10億。 施建祥這次通過《葉問3》,大概也一炮而紅了。
  • 王寶強電影《大鬧天竺》10億保底發行,別高興太早!!
    今年3月25日,該公司曾發生過一次股權變更,在這次股權的變更中,原本持有公司75%股份的馬蓉,在變更股權後比例為0,原本持股為0的王寶強則改持62%的股份,原本持股為0的王寶強前經紀人宋喆改為13%。而公司另外25%的股權持有人為王寶強現任經紀人任曉妍,在此次股權變動中未顯示股權比例有作更改。保底發行行不行?
  • 保底發行重出江湖,《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和《戰狼2》誰是最大的「保底王」?
    暑期檔,被傳出金額最大的兩筆保底發行,其保底的票房規模都在8億左右。《戰狼2》早在未成片時,就被北京文化高價保底,而同樣的操作方式也出現在了北京文化5億保底《一代妖精》的身上,這兩起保底發行都是在去年就已經向外界披露。
  • 《葉問3》被指票房造假,獨家調查3天4億幕後真相
    ▲位置並不好的第一排快售罄了左手倒右手? 幕後真相是個坑?這就要說到《葉問3》的保底問題了。據媒體報導稱,早在電影上映之前,《葉問3》就曾被曝出籤署了一份目標保底為10億的合同。作為《葉問3》的發行公司,大銀幕(北京)發行控股有限公司系上海快鹿旗下公司,快鹿旗下又擁有多支P2P、基金公司。在影片發行前,通過這些P2P、眾籌平臺等渠道他們以年化收益的形式從普通用戶那裡也「眾籌」來了大量資金。
  • 為啥《美人魚》大賣了,星爺卻哭暈在廁所?
    3、之後,製作方會根據事先約定支付發行方一筆費用;4、剩下的錢,首先扣除成本(演員片酬、製作等等),然後製作方和發行方按照約定分掉。另外,星爺還和發行方籤了18億保底協議!事實上,周星馳是在上映前已經是穩賺不賠,畢竟有著「保底發行」。所謂保底,即製片方與發行方在影片上映前籤訂的一個對賭協議。
  • 保底對賭坑慘業內新玩家,金融人才將主導電影圈
    對保底方而言,通過賭博似的的押注,可以快速拿到別人通常得花好幾年才能運作好的項目。如果押對,還可以一夜暴富。  的確有一些保底方賭贏了,《西遊降魔篇》、《心花路放》、《後會無期》、《港囧》、《美人魚》都是成功案例。不過,那是一兩年前。
  • 福建恆業3億保底《夢想合伙人》收8000萬,劇角映畫連續三部保底失敗,為何仍堅持保底?
    按照3億保底計算,意味著福建恆業這次虧損大概在7000萬左右。雖然成立時間已經很久,但福建恆業應該是這幾年通過發行驚悚片真正走上前臺的發行「新貴」。就在不久前,這家公司正在進行新三板上市之前的定增,包括北京文投集團在內的幾家基金都將成為恆業的新股東。有消息稱,公司這一輪估值達到30億。
  • 《八佰》「保底式」發行 影院老闆稱很難回本
    國家電影專資辦數據顯示,截至8月21日發稿前(17:40),《八佰》累計票房已達到3.15億,為今年票房冠軍,也是影史上點映票房冠軍。當日,《八佰》排片接近7成,聚集市場所有目光。但不少影投放棄了《八佰》。8月14日,《八佰》進行全國首輪點映,隨後,影院們收到了發行方案。
  • 《美人魚》票房過21億元,周星馳到底能賺多少
    比如,西南證券研報就用「獨步天下」來形容該片,稱四大因素推動《美人魚》成功:1、周星馳帶來的市場號召力以及其對主要付費人群的吸引力;2、鄧超等明星帶來的粉絲經濟;3、內容兼顧了歡樂和內涵,擴大了受眾面;4、其表現形式符合任何形式的觀眾組合,進一步的擴大了市場。
  • 揭秘 被指票房造假的《葉問3》,幕後推手快鹿投資到底是一家什麼公司?
    而這兩部電影還都是快鹿與公安部金盾影視文化中心聯合製作。《葉問3》是這家公司製作的最有名的電影了,不過若不是票房造假的聲音甚囂塵上,恐怕也少有人會知道電影背後的這家公司。而在快鹿的宣傳文稿中,施建祥也因為這部電影而成為「第一個面向全球發行影片的民營企業家出身的總製片人」。而在快鹿旗下也有多家公司。
  • 世間始終你好:從《西遊降魔篇》到《美人魚》,誰在陪星爺一路「賭」下去?
    這不僅是因為他已經成為今年春節檔的絕對贏家,更因為數娛君在三年前與星爺有過一面之緣,得以了解當年保底發行的一些事兒。數娛君發現,這次《美人魚》的合作夥伴可以說是大換血,但「世間始終你好」,而細究下來你會發現,那些三年前在《西遊降魔篇》中「合作甚歡」的投資人,在美人魚中得以繼續獲得份額。
  • 《美人魚》拿下30億票房無懸念 周星馳從中能分多少?
    這麼高的票房,周星馳從中能分多少?   驚人:《美人魚》拿下30億票房無懸念   《捉妖記》創造的24億票房紀錄已經讓大家驚嘆,而當周星馳帶著他的《美人魚》踏浪而來之後,票房直逼30億。如此之高的票房體現了周星馳的魅力。一位影視公司的業內人士介紹,《美人魚》8日上映至25日,全國票房29.18億。
  • 影視資本運作《葉問3》樣本 :電影投資方布局上市公司,待享票房拉動股價上漲
    越來越多的資本覬覦正在崛起的電影產業,出售票房收益權成為電影投資方在影片公映前保底收益,回收資金的常見運作模式。即將在中國大陸公映的《葉問3》也運用類似了方式出讓票房收益權。《葉問3》票房收益權同時由多家機構參與認購,其中直接參與者包括2家上市公司——神開股份、十方控股,以及第三方投資平臺——當天財富。
  • 暑期最大保底《絕地逃亡》今起點映,成龍「最後一部電影」勝算幾何?
    這實際意味著,如果《絕地逃亡》不到10億,唐德影視發行公司的加入將減少其他三大保底方的損失,而一旦超過10億,唐德也將獲得更多的超額收益。且再次增加宣發費用,也表明了唐德加碼的態度。市場如此低迷,這對唐德影視,也對包括聯瑞影業、和和影業、中聯華盟在內的三大保底方來說,都是背水一戰。此前和和影業在星爺的《美人魚》保底中一戰成名。
  • 《八佰》「保底式」發行:影院老闆稱很難回本
    票房在200萬以下的影城,則需按上年實際票房的3.5%核定保底金額,並在8月19日前將該筆保底費用預交給發行方指定帳戶,才可放映《八佰》。據界面新聞消息,保底分帳的影院中,參與保底活動的影院,密鑰全廳開,但條件是,8月18日下午14:30前打款,且「款項不走院線」。
  • 【動態】《葉問3》風波剛過 《葉問4》真的來了!
    《葉問4》海報網易娛樂5月18日報導 (文/cjl)法國當地時間5月17日上午,前方報導團為大家揭秘了高大上的坎城電影市場
  • 「臻·說」第2期:周星馳的《美人魚》為什麼這麼火?
    《美人魚》這部電影大家都知道,自春節期間上映以來,憑藉35億左右的票房成為了中國電影史的票房冠軍,是中國人有史以來拍的最賺錢的電影。為什麼《美人魚》能夠獲得這樣的成績?我們在演講現場做了個隨機調查:第一個問題,有多少人看過《美人魚》?幾乎在座的所有人都看過這部電影,現場紛紛舉手;第二個問題,有多少人認為這部電影是周星馳最好的作品?結果是現場沒有一個人舉手。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美人魚》不是周星馳最好的電影為什麼會如此賣座?
  • 十方控股:讓股價暴跌的《葉問3》風波
    大眾證券報《聚焦港A股》記者獨家發現,在十方控股購買《葉問3》收益權的公告出爐前,網上因此事唱多十方控股的「新聞」就出街了,但這是一篇沒有作者與出版媒體的新聞。  讓股價暴跌的葉問3風波  先簡單回顧下《葉問3》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