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長6分鐘的皇后樂隊名曲《波西米亞狂想曲》
是20世紀歌曲中,全球流媒體點播量最高的歌曲:16億次
近期布萊恩·辛格執導的《波西米亞狂想曲》摘獲第91屆奧斯卡最多獎項
全球的新老樂迷都為播放量做了不小的貢獻
About the Movie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海報
電影以1985年溫布利體育場舉行的巨星雲集的「Live Aid」( 援助非洲義演)為開頭,主唱佛萊迪·摩克瑞從幕後走向臺前,又以幾近完全還原現場的20分鐘的影響為結尾。在被稱為皇后樂隊最偉大的現場演出中,首尾呼應將整個電影推向高潮,許多觀眾在《波西米亞狂想曲》的鋼琴伴奏一出來便止不住淚目。
作為傳記電影,布萊恩·辛格特意安排了整整20分鐘的影像來重現1985年的演出,他要把音樂還給音樂,把迷失的愛還給這個病態的世界。整個電影以皇后樂隊的發展歷程為主線,細緻的展現了主唱佛萊迪·摩克瑞複雜矛盾的內心起伏。一邊是無可挑剔的音樂才華,一邊是內心的孤獨與無助,面對愛情,音樂團隊,家人,主角有著不同的一面。如同一張專輯有AB面一樣,主角的生活也不是完美的,有著音樂影響力無人能敵的A面,也有私生活混亂,內心敏感孤獨的B面。而所有的A面B面,只在最後一場演出中,開到最大的音響,像一發炮彈,射入人們的心中。詩歌多年,我們已不去關注主唱的私生活性取向等等,只記得皇后樂隊帶給我們的是勇氣,是希望。
正如電影中佛萊迪·摩克瑞說的:如果當你醒來,你發現這場偉大的音樂會已經結束,卻和你無關,那麼你會抱憾終生。為什麼?因為這是陽光下最盛大的節日——一個愛與和平的節日。愛與和平是那個時代的主題,也是皇后樂隊音樂的最高主題,甚至連樂隊的靈魂——主唱佛萊迪·摩克瑞,他特殊的名字都隱含了「和平信使」的意思。
如果說這部電影劇情單一,人物不飽滿,細節沒有完全還原等等問題,但單單the Queen 的大名,就足以讓觀眾驚豔。不知沉寂已久的其他搖滾老炮們是不是也會拍成紀錄片,很是期待呢。
About the Queen
皇后樂隊四人合照
皇后樂隊是20世紀70年代一支傑出的華麗搖滾樂隊,這支來自英國的4人樂隊創造了一種如歌劇般華美、如史詩般恢弘的音樂。多年來,他們的專輯一直宣稱「從未使用過合成器」,這忠誠地保留著硬搖滾樂隊的特點。
Queen總是在不斷進行著摸索性的改變,包括70年代的歌劇,中期純器樂搖滾,後期的迪斯科的嘗試,都豐富了其音樂風格。
我們最耳熟能詳的可能是在世界盃激烈賽場上當兩隊戰到高潮時,觀眾席上山呼海嘯般的都是——We Are the Champions,簡單有力的咚咚噠的節奏衝擊著你的耳膜,沸騰著你的血液。即使你從來不喜歡聽吵鬧的搖滾,但無法否認,皇后樂隊歌曲中所含的巨大能量,的確能讓你整個人都沸騰起來。
佛萊迪·摩克瑞,其實不是皇后樂隊主唱的本名,他是一個在印度長大的波斯人,因為戰亂才逃到英國,佛萊迪·摩克瑞是他成年後給自己重新起的名字,不是藝名,因為他將它註冊成自己的法定姓名。「佛萊迪」有和平使者的意思,「摩克瑞」意指水星,在希臘神話中,水星之神赫爾默斯是神的信使。雖然皇后樂隊幾乎是當年最後報名參演的重量級樂隊,但是來得晚,並不意味樂隊不重視。甚至可以說他們是抱著巨大的使命感報名的,對樂隊和摩克瑞本人而言,它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多年來那些場場爆滿的巡迴演出。
是他們大聲說出了深藏在每一個人心中的渴望,而不是簡單地讓觀眾與你一起搖擺。就象摩克瑞自己所說的:我必須抓住所有人的心,否則這首歌就不是好歌。讓所有人都感動,那是我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