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在「絕句」的創作中,相比前人有哪些開拓?

2020-12-22 蕭硯歌

開宗明義,相比前人,杜甫的絕句從題材、風格、形式、語言等方面都作了大膽的創新,具體表現在以下4點:

1、以絕句寫事,拓展了絕句的題材領域;

2、在風格上,打破了絕句的「含蓄」審美界限;

3、創造絕句組詩,使絕句形式更適應反映複雜內容的需要;

4、運用方言口語,使絕句平民化。

01 以絕句寫事,開拓了絕句的題材領域

在唐代以前,已出現了如《孔雀東南飛》、《陌上桑》等敘事長詩;在杜甫之前,已出現了不少記事的長律詩;唯獨將敘事議論入絕句,還是罕見。因為絕句詩體短小,文字有限,要敘事,要議論,要從深度和廣度去反映社會生活,顯然不易。

而且,時至安史之亂的動蕩年代,也需要文學作品反映這光怪陸離的社會內容。也就是說,時代對絕句提出了創新的要求。杜甫就以其獨具的慧眼,橫溢的才華順應了時代的要求。

他首先在絕句的題材上作了大膽的創新嘗試。他把「安史之亂」後的社會現實和個人憂患困苦、流離顛沛的生活經歷寫入自己的詩中,其中有不少寫入了絕句中。

杜甫愛詠國家大事,在他的100多首絕句中,專詠國事的就有30餘首,佔四分之一。這是唐代任何詩人難與倫比的。其中的《三絕句》簡直可作史書補缺,第一首為:

「前年渝州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刺史。群盜相隨劇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這第一首寫了四川省渝州(今重慶)、開州(今開縣)地方軍閥殺害文官及其家屬的殘暴罪行,直罵「群盜」,聲色俱厲,至今猶如聞其聲歷其境。

第二首為: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自說二女齧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哭。」

這首寫了永泰元年九月,党項羌、吐谷渾、吐蕃、回紇聯合入侵奉天(今陝西乾縣)等地,人民逃難到四川時的悲慘遭遇。末句咬著臂肉訣別的哭聲,悽涼絕倫,令人不堪卒讀。

第三首為: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這首寫「殿前兵馬」(中興禁衛軍)姦淫殺驚的罪行與異族入殿毫無二致。「驍雄」兩字,實在是對「官軍」的莫大諷刺,他們無能禦寇,卻有力擾民。當時官軍兇殘、民生多艱的歷史事實,歷歷在目。

《三絕句》雖寥寥八十四字,卻可與長詩《三吏》、《三別》(《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媲美。

再看杜甫於廣德二年在成都作的《黃河二首》: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黃河西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這兩首絕句是作者代表「吾蜀」人民發出的呼籲:黃河北岸原是「椎鼓鳴鐘天下聞」的官軍戍守的,現在卻被僕固懷恩等的吐蓄、回紇兵所佔領,可見官軍貌似強大卻不堪一戰;而黃河南岸的蜀地百姓,雖無粟作軍需,但「願驅眾庶」勤王衛國。這既反映了杜甫本人的思想,也代表了當時廣大人民的共同心願。

最後,杜甫更希望皇上不要過於重視私人的庫藏和享受,而應以「棄金玉」的精神,愛民惜財,減輕人民負擔,以達到上下同心,「混一車書」統一中國的目的。

這隻共有五十六字的兩首絕句,既寫出了黃河北岸淪陷的景況,又寫出了蜀地人民勤王保國的決心,也寫出了對皇帝的勸諫,絕句能達到如此大的內涵,能這樣有深度有廣度地反映社會生活,與其同時輩王維、王昌齡、高適、岑參等居「正宗」地位的絕句比,既別是一格,又勝之遠矣。後來楊倫稱讚說:

「(杜甫)筆力橫絕,此等絕句,亦非他人所能有。」

這也正是杜甫絕句的創新之功。此外,杜甫還將玄宗、肅宗、代宗三代的社會面貌,齊趙隴蜀荊楚各地的風土人情,以及帝王將相、農夫漁父等各階層的生活狀況,都寫入絕句,簡直成了社會生活的藝術萬花筒,應有盡有。

02 在風格上,打破了絕句的「含蓄」審美界限

絕句最貴含蓄。事實上,從絕句形式問世發展到盛唐,就已形成「含吐不露」的傳統風格,並以此為佳,反之為劣。但這「含蓄」風格若一成不變,絕句就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也不符合文學本身發展的客觀規律。

杜甫為了適應這些需要,衝破單純「含蓄」的蕃籬,在絕句風格方面又作了大膽的創新,根據不同的題材和主題,創作了各種風格的絕句。主要有以下3種:

1、直露型的絕句

前述的《三絕句》、《黃河二首》,作者感情直瀉,態度鮮明,毫不含糊。又如《解悶十二首》中的第十二首:

「側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宮滿玉壺。雲壑布衣駘背死,勞生重馬翠眉須。」

這是對玄宗的重失輕才,勞人害物行為的直接抨擊,是杜甫滿腔憂國之情的噴發,杜甫傷玄宗寵愛貴妃之禍,憂人君之不醒,故大聲疾呼,希冀廢除貢獻荔枝的弊政,解決民困,穩固社稷。

更為明顯的,還可以看《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其一):

祿山作逆降天誅,更有思明亦已無。洶洶人寰猶不定,時時戰鬥欲何須。

元兇首逆誅滅,固然可喜可賀,然而,諸鎮反叛企圖尚存,動亂危機仍在。杜甫為此厲聲警告,其聲其情,胸臆直抒。

再看其六:

「英雄見事若通神,聖哲為心小一身。燕趙休矜出佳麗,宮闈不擬選才人。」

這首絕句對代宗既頌讚又規勸,並警告諸鎮勿逢迎取寵,釀造新禍。其言真切直率,胸臆坦蕩。

還有其十二:

「十二年來多戰場,天威已息陣堂堂。神靈漢代中興主,功業汾陽異姓王。」

此詩總結了戰爭,既頌皇上天威,又贊主帥功績;其中感情直露,如江水直瀉。

2、沉鬱型的絕句

先看《歸雁》:

「東來千裡客,亂定幾年歸。腸斷江城雁,高高至北飛。」

因戰禍而久居他鄉的詩人,眼望大雁北返,歸鄉之思油然產生。大雁尚能年年按時返巢,而自己又能歸故裡於何年何月?歸心似箭,卻又無可奈何。滿腹的愁緒,被寫得沉鬱悲愴,令人感傷。

再看《絕句漫興九首》其二:

「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牆低還是家。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入川後的杜甫,窮途潦倒,愁思深切,已到了「恆飢稚子色悽涼」的地步。貧困如此,卻還要折損花枝,春風也好像趁機欺人似的。詩句寫得深沉鬱傷,滿腹不可名狀的愁怨,隱寓著對權奸欺主凌人之憤和自己的身世之嘆。

3、哲理型的絕句

《戲為六絕句》其二: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杜甫針對時人對「初唐四傑」的無端嘲笑,站在時代的高處,充分肯定了楊王盧駱文學創作生命力的強大,指出了「嘲笑者」被歷史洪流淘汰的必然趨勢。詩中用「江河不廢」來揭示客觀存在決不為主觀意志所轉移的真理。詩句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坦稱「哲理詩化」的典範。

03 創造絕句組詩,使絕句形式更適應反映複雜內容的需要

在中國文學史上,組詩的形式是早已有之的。晉宋易代之際,就有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左思的《詠史》八首,鮑照的《擬行路難》六首,庾信的《擬詠懷》二十七首等;到初唐則有陳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等等。但這些組詩均不是絕句組詩。

直至盛唐,是李白、王昌齡、杜甫等人借鑑前人的組詩形式,才創造了絕句組詩這一新形式。絕句組詩形式的出現,杜甫既是其中的開創人,又是成功的實踐者。他用絕句組詩形式來表現重大題材,表達複雜感情,甚至用來論詩,用於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無不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前文提到的《承聞河北諸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從寫叛逆的誅滅到全國的統一,對整個事件的始末作了完整系統的描述。一首一個重點,點點相聯,有條有理,一氣呵成,充分地抒發了詩人的情懷;而且亦敘、亦議、亦抒情,做到了三者結合熔鑄一體。這正是單絕句所無法做到的。

再如組詩《戲為六絕句》,就是杜甫運用絕句組詩形式論詩的成功範例。這六首絕句,論詩層層推進,出句步步深入,力排眾議,自成一家,足壓名家論詩的長篇巨著。

杜甫以此篇,打破了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以文論詩」的單一化傳統,開創了「以詩論詩」的先河。

04 運用方言口語,使絕句平民化

以方言口語入詩,早在《楚辭》時就已有這方面的嘗試,在唐代也絕非杜甫一人。但以方言口語入絕句,則應首推杜甫。相傳杜甫寫詩,詩成後要念給農村老太太聽,若是老太太聽不懂,則改之,直至平白如話,這便是他所言的「語不驚人死不休」。

他既向前人作品學習借鑑,又從民間文學吸取營養,兼收並蓄,從而形成自己絕句特有的語言風格,這也正是杜甫創新的可貴之處。

如《絕句漫興九首》其一: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即遣花開深造次,便教鶯語太丁寧。」

這四句詩,以前曾有人為之稍加了幾個字,一首絕句便可成為白話散文。

再有:

「門外鴻鵝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自今巳後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

這樣的詩句,即使今人讀來,也覺語言通俗,淺近易懂,簡直是現代白話詩了。還有那「梅熟許同朱老吃」中的「吃」字,「兩個黃鸝鳴翠柳」中的「個」字,都是當時人,也是今人的口語。

總而言之,古往今來,凡是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肯定是創新之作,杜甫絕句之所以留傳能至今,亙古生輝,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就在於以上所說的創新。

相關焦點

  • 杜甫:絕句
    杜甫詩作沉鬱頓挫久為人所稱頌,而其詩聖創作的藝術手法的多樣對詩歌意境的開拓等方面更是為後者所重,詩學杜甫的難計其數,「詩聖」的影響至今不息。杜甫的詩作,除真寫關切人世社會的遭遇、變動外,還有不少是通過寫景以達情景相生,以抒發自己的情懷的,現在要賞析的這首《絕句》正屬此例。
  • 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的差別
    李白的詩清新飄逸,杜甫的詩厚重沉鬱。李白為詩仙,李白的詩,確產有一股仙氣,而杜甫為詩聖,杜甫的詩能映民間疾苦。李白與杜甫,語言風格就不一樣。人們常拿相似內容題材的李白《渡荊門送別》和杜甫《旅夜書懷》來比較:李白: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賞析 絕句江碧鳥逾白的詩意
    杜甫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一生中作詩無數,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絕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這首詩的資料,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閱讀與欣賞 杜甫《戲為六絕句》(下)
    於是,在公元761年(上元二年),杜甫創作了《戲為六絕句》,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賞析  清人李重華在《貞一齋詩話》裡有段評論杜甫絕句詩的話:「七絕乃唐人樂章,工者最多。……李白、王昌齡後,當以劉夢得(註:指劉禹錫)為最。緣落筆朦朧縹緲,其來無端,其去無際故也。杜老七絕欲與諸家分道揚鑣,故爾別開異徑。獨其情懷,最得詩人雅趣。」
  • 詩聖杜甫與泰山
    2018年2月12日是杜甫誕辰1306周年。公元712年2月12日,杜甫出生。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徵》、《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 郝潤華 王燕飛│獻給詩聖的一瓣心香 ——莫礪鋒、童強《杜甫詩選》讀後
    杜甫共創作8首七言排律,《詩選》選了4首,莫先生近來對杜甫的排律進行過深入研究,《詩選》在選目上應該說體現了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第三,就內容題材而言,《詩選》有不同的視角,如增加了與「月」有關的詩。如《一百五日夜對月》《初月》《月》「天上秋期近」、《月》「四更山吐月」等。杜甫單獨以「月」命名的詩共有5首,而《選本》就選了2首,體現出選家似乎有著濃厚的「月亮情結」。
  • 無限深情催人淚奔,詩聖杜甫偶遇老友,寫下了一首最有情韻的唐詩
    有這麼一首詩,少年時閱讀感覺極為平常,似乎就是老友相遇後的客套問答,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覺得其中包含了無限的深情。這首詩就是詩聖杜甫創作的七言絕句詩《江南逢李龜年》。後人評價,這是杜甫最有情韻的一首絕句詩。江南逢李龜年作者:杜甫(唐代)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 未來講堂|杜甫《絕句二首》其一 誦讀:廖菁
    未來講堂|杜甫《絕句二首》其一 誦讀:廖菁 2020-10-16 0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詩聖杜甫的「國際粉」
    詩聖不僅僅對成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更在世界各地擁有龐大粉絲群,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製作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 要說杜甫和成都的關係,作家馮至有一句很著名的論斷,言簡意賅:「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 「詩聖」杜甫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徵》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幹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 詩聖杜甫在綿州的驚鴻一夢……
    而在這戰爭中保留下來的寧靜,更留下了無數名人軼事。今天,我們便要來說說綿陽三臺杜甫草堂,詩聖杜甫在綿州的驚鴻一夢……「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三臺杜甫草堂是繼成都杜甫草堂之後的四川第二大杜甫紀念堂。在這裡誕生了「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
  • 【用日語讀唐詩】杜甫——絕句
    人民網東京12月1日電 日本各地有許多「詩吟會」,他們不僅誦讀日本傳統的和歌、俳句,也包括「漢詩」。「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日本學生也會誦讀一二。「漢詩」可以說是日本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用日語讀唐詩?聽起來萌萌噠!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今天這首是杜甫的《絕句》,一起來欣賞吧。
  • 02-21《杜甫傳》|「詩聖」是如何煉成的.
    馮至先生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他在創作領域既寫舊詩、新詩和十四行詩,又寫小說和散文;在研究領域既研究德國文學,又研究中國文學,在治學上他是「洋為中用」的倡導者和踐行者。馮至先生的主要作品有學術專著《論哥德》《德國文學簡史》等,傳記文學《杜甫傳》,歷史小說《伍子胥》,詩集《十四行集》《昨日之歌》,散文集《山水》《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等。
  • 詩仙李白寫了一首懟人詩,詩聖杜甫也寫了一首,兩首讓人無言以對
    當然詩仙之名也是名副其實,千古絕句朗朗上口,只不過詩仙也有情緒,有情緒就會喝酒,喝酒之後詩意就會大發,比如那一首「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將進酒》氣勢磅礴,不過也有時候,也會因為一些心煩之事,遇到一些看不慣的人,醉意上了梢頭,一時不爽,寫了一手懟人的詩,以此表達自己的憤懣之情。
  • 詩聖杜甫,光照千秋——韓慶祥讀書札記
    詩聖杜甫,光照千秋——韓慶祥讀書札記文/韓慶祥中國文學史上,有些人的頭銜,是歷代認可的。比如「詩聖」杜甫,就無人可及。唐朝300年裡,給後世留下詩作的就有2000多人。那個年代沒有什麼傳媒,可文化圈重視,整個王朝也特別寬容。一首好的詩歌,上達朝廷,下傳江湖,不僅士子相互傳看,皇帝和當朝公卿也會分享。
  • 詩聖杜甫為何能先於李白一步,成為BBC紀錄片裡最偉大的詩人?
    詩聖杜甫為何能夠先於詩仙李白一步,成為BBC紀錄片裡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成功圈粉全世界?有人喜歡李白豪邁肆意,有人看重杜甫憂國憂民,「李杜詩篇萬口傳」在後人眼中是不分上下的存在。二人的創作風格迥異,各領風騷,而外國人之所以推崇杜甫,@晴空莽莽 推測幾點原因如下:首先杜甫的詩號稱「詩史」,沉鬱頓挫,多描繪社會動蕩人間疾苦,王朝興衰的滄桑巨變,親身經歷的悲天憫懷。人說「世上蒼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現實主義的經典。
  • 詩聖杜甫三吏三別
    表達了詩聖杜甫對倍受戰禍摧殘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對老百姓的同情。後飄泊於荊、湘,以舟為家,770年病逝於湘江舟中,卒年59歲。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 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他的詩作在總體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所以被稱為「 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 杜牧即「 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 大李杜」。
  • 杜甫《絕句》賞析與新唱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絕句 杜甫 這首詩其實是沒有題目的,「絕句」兩個字是詩歌的體裁。絕句一共四句,每句五個字就叫五言絕句,每句七個字就叫七言絕句,所以這是一首七言絕句。沒有題目的一個可能原因,就是這首詩好像也沒有什麼需要特別強調的東西。
  • 只知道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我帶你了解詩鬼詩豪詩魔詩神詩狂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後人譽為「詩聖」。杜甫的詩大多反映歷史,所以他的詩又稱為詩史。李賀(790~816年),字長吉。 仕途不順,熱心於詩歌創作。作品慨嘆生不逢時、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反映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社會剝削的歷史畫面。詩作想像極為豐富,引用神話傳說,託古寓今,後人譽為「詩鬼」。
  • 詩仙是李白、詩聖是杜甫,詩魔、詩鬼分別指的是誰?
    作為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生性灑脫,創作除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歌,被後人稱為「詩仙」,足以體現他在唐朝詩壇上的地位。而與李白齊名的杜甫,雖然也有放蕩不羈的一面,但他更多的是憂國憂民的思想,一生共留下1500多首詩,贏得了「詩聖」的稱號。除了李白和杜甫之外,還有一些很著名的詩人,他們也都有稱號,比如詩魔、詩鬼,你知道他們分別是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