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王峰實習生鄭豔文胡敬超攝影新媒體支持孫貝劉金環
城管與攤販,在商業化社會中,人們賦予這兩個職業的是更多的矛盾和衝突的色彩。當武漢、城管、攤販這三個詞彙聯繫到一起,會發生怎樣的化學作用?8月28日,紀錄電影《城市夢》將在全國院線上映,8月23日晚,該片在鄭州奧斯卡熙地港影院舉行鄭州首映會,來自鄭州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部分主流媒體成為河南首批觀眾。
真實、震撼、溫情成為觀影關鍵詞,如何將一部紀錄片講得生動好看又能讓人產生共鳴?《城市夢》也為國產紀錄片提供一個鮮活的樣本。
影片一開始就將雙方的主要矛盾擺了出來
《城市夢》的故事背景是2014年,影片一開始就將雙方的主要矛盾擺了出來,武漢市要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整治城市裡的非法經營就成了當務之急,來自河南南陽鎮平縣的70歲老人王天成一家雖佔道經營多年,但這個違建報亭是維持他們一家生計的保障,也是孫女成為武漢人,實現一家人城市夢的唯一陣地。
製片團隊分成了兩個攝影組,一組跟隨著武漢城管執法人員一起執法、旁觀記錄;另一組則跟隨著王天成一家,記錄他們的一言一行。現場有觀眾詫異這麼真實的紀錄電影是怎麼拍出來的,其間會不會遇到很多阻礙?製片人戴年文介紹,和城管部門協商同意拍攝後,對方並不幹涉團隊的拍攝行為,王天成一家人剛開始還是抗拒的,還說要砸攝像機,「慢慢取得信任後,我們就可以進到他家裡去拍,城管也不在乎他們吃飯、工作的場景,剛開始大家都很緊張,經過一個積累過程後,大家都緩和起來,慢慢就好了。」
王天成一家的故事很精彩,老兩口身體不佳,兒子王兆陽曾在工廠打工,因為發生事故而失去了半隻右手,兒媳婦張瑞華則性格直爽、心直口快,孫女王展萍在襁褓中和家人來到了武漢,十多年來從未曾回去過河南老家,故鄉早已成他鄉。
《城市夢》包含的元素很多,比如王天成兒子王兆陽的戲就讓人印象深刻,他為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也因為被親情的裹挾而表面上與父親一起積極地對抗城管執法者,但他私下對於父親的言行難以認同,他也希望可以積極配合城管的工作而達成和解。
大河網絡傳媒集團總編輯孟磊表示,《城市夢》看得他既感動又震撼,感動是指《城市夢》團隊用數年堅持記錄了城市飛速發展下的個體樣本,而且抓了一個這麼好的熱點。震撼則是《城市夢》表面上講的是王天成一家的境遇,但代表的是以中原人為代表的黃河文明是如何一步步走出去的,「王天成一家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像我們祖先歷史上的南遷,中原人能在全國各個地方生根發芽開花,可比王天成一家遇到的困難多太多了。王天成一家三代人的努力讓孫女成為武漢人,是一個非常好的夢,每個人的城市夢匯集到一起,就代表著中國夢。」孟磊說。
文化學者,《客家萬裡行》策劃人齊岸民認為,包括鄭州、武漢在內的很多城市都是遷徙城市,中原人在遷徙過程中不斷把中原文化帶到外地,再經過一代代繁衍生息形成當地文化特色,他認為,「很難從傳統概念去界定《城市夢》的類型,看電影的過程中我一直在轉換思路,一開始以為它是紀錄片,看著看著覺得是故事片,裡面幾個小專題又像是新聞報導中常用的專題片,《城市夢》把電影類型的界定混沌化了,但呈現了一個好故事。」
《城市夢》為國產紀錄片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樣本
在當晚的看片會後,很多觀眾被影片中城管人員的一句話打動,「他們(攤販)是生活的弱者,我們是工作的弱者」。作為城市文明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城管著實背負了太多誤解甚至罵名。
鄭州市城市管理局黨委副書記李平也是當晚首映會的觀眾之一,他認為這部電影題材雖小,恰恰反映了國家非常重要的生存問題,這也是他看過的涉及城市管理題材影視作品中為數不多的鏡頭感細膩的作品,李平表示,「整部影片比較平衡地表達了雙方的境遇,沒有說向著城管或者是向著王天成一家,以及結尾的戛然而止收得很好,沒必要讓觀眾看到誰勝誰負,其實觀眾心中很清楚。」
影片中有王天成掌摑城管隊員的場面,李平介紹,這在城管行政執法中是司空見慣的場面,現實中遇到的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城市夢》是這個時代非常需要的影片,公映後我們可能會請相關執法人員坐下來一起觀看。城市管理是城市治理體系中的組成部分,作為執法人員,我們這支隊伍必須不辱使命,懂得該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知道自己身上的擔子和責任有多重,這是很重要的。」
河南省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金東博士有過在武漢讀書的經歷,對《城市夢》中的場景很有感觸,他認為,「王天成一家背後反映的是一個由進城農民工、失地農民、城市失業人員以及城市低收入者等構成的數量龐大的弱勢群體。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其真正的內涵應該是讓城市裡每一個人都能擁有美好的生活,其中就包括廣大弱勢群體,這也是我們共同的努力目標。」金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