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紀錄片導演陳為軍又一力作近日上線引起熱議。
熟悉陳為軍導演的都知道,他曾經執導了愛滋病題材紀錄片《好死不如賴活著》。
該片獲得英國國家最佳紀錄片獎 、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皮博迪獎。
而執導的紀錄片《請為我投票》更是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單元 ,獲得亞什蘭獨立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
如今執導的《城市夢》,更是被奉為中國首部城管紀錄片。
在這部紀錄片中,陳為軍依舊用熟悉的鏡頭,直擊現實,沒有太多技巧,每一個鏡頭是都真實還原,不矯揉造作,就像陳為軍導演其它的紀錄片一樣,觀看之餘總會讓我們陷入思考之中,反思這個現實社會的方方面面。
《城市夢》聚焦武漢一區城管和擺地攤的王天成一家的紛爭,將鏡頭聚焦在一個老人的身上,來展現他與城管之間的恩怨紛爭,揭示城市化進程中的種種矛盾。
「城市夢」這樣的標題無疑在該片中有著多重意義。
首先是一個城市的夢,包括諸如文明城市稱號之類的各種榮譽,為了獲得這些殊榮,包括城管在內的都開始進行大範圍內的城市建設。
其次,這是非城市人的城市夢,諸如影片中王天成一家,來到武漢14年,從一點點拼搏奮鬥,為的是能夠在這個城市安家落戶,實現自己成為城市人的夢想。
最後,這個城市夢,是所有人的城市夢,想要建設一個更加和諧、文明的城市。
不管是對於哪一部分群體,這樣一個「城市夢」顯然都是不易的。
影片中城管與擺地攤的王天成一家鬧得不可開交,無疑就是底層矛盾衝突的展現,不同群體城市夢衝突的體現。
雖然如今地攤經濟獲得了大力支持,可是並不意味著可以違法違規經營。
更何況在2015年的武漢。
「他們是生活的弱者,我們是工作的弱者。」
其中的一位城管這樣說道。
不管是何種身份,他們在各自的範圍內都是弱者,底層的生存者。
而相較於城管所給大眾帶來的不好印象,影片中的王天成一家無疑更能受到同情認同。
從河南到武漢,雖然僅僅幾百公裡的路程,但是他們卻為之奮鬥了14年。
即使如此,依然沒有得到這個新城市的認可,從一個報刊亭開始,他們賣報紙到賣皮帶、賣衣服、賣雜貨,直到如今賣水果。
在影片中老父親王天成說道,對於賣水果來說,培養一批忠實客戶至少需要七八個月的時間,所以他們對於這一報刊亭情有獨鍾,不是不願離去,而是這早已成為他們這個家賴以生存的支柱。
對於這個已經70歲的白髮老人,他在城管面前的無理取鬧,看似卑微、低賤,但是那卻是最為真實的生存寫照。
在他的背後是一大家子,有身患癌症的妻子,有殘疾的兒子,有上學的孫女。
正如他的兒子王兆陽所說,「老頭就像老母雞,我們就是小雞,在他的羽翼下生活。」
狡黠與刁蠻的背後,70歲的王天成所背負的是常人難以承受的壓力和苦難。
他不惜在城管面前撒潑,甚至掌摑城管,只求能夠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時間,來生存下去。
可是,面對文明城市的創建,面對城市化的進程,他不得不與城管鬥智鬥勇。
當然,影片的下半程,沒有讓事情繼續惡化下去,而是他們各自退縮了一步,尋求到了一種和解的方式。
王天成一家答應了拆遷攤位,城管也答應了給他們尋找新的好位置。
看似一個圓滿的結局,卻有著自己的無奈。
對於這樣一個結局,我們也可以多方面的理解。
它是影片能夠在影院上映的基礎,它是與主流價值觀相符的設定。
當然現實中這樣的結局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在這圓滿的背後更是有著殘酷的一面。
那就是層出不窮的暴力執法,以及愈來愈大的分化。
對於城管們來說,能夠幫助的人群畢竟有限,並且在鏡頭之下,也不能做出太出格的事情。
可是不管如何,城市夢從來沒有停息過,暴力事件也從來沒有停息過。
依然還有大量的底層人士在依靠地攤而苟活生存。
城市夢要走的路還有很長,但是每一個人都希望有尊嚴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