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釘子戶水果販拒不搬遷,和城管鬥智鬥勇,恩怨情仇《城市夢》

2020-09-03 Figure


城管與小販,這兩個極具本土特色的關鍵詞組合到一起,可以腦補出無數「恩怨情仇」的大戲。但在陳為軍的鏡頭裡,這個尖銳的話題有了更深層次的呈現與解讀。


陳為軍是誰?一個想在當代中國龐大的社會環境和微小的個體生命中尋求真實的紀錄片導演。二十多年的從影生涯中,拍出了《好死不如賴活著》《出路》《生門等震撼人心、影響深遠的紀錄片,作品拿過美國廣播電視成就獎、英國國家最佳紀錄片獎,也曾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單元。


他的紀錄片收官之作——關於城市夢,中國夢,即將全國公映。


撰稿|王岑岑

編輯|張 帥

校對|許 靜

出品|Figure · 紀錄片


「明天盯牢他。上次被他識破,這次不要做得太明顯。建議你喬裝成北大青鳥的工作人員,擺張招生臺。只要一出貨,就在筆記本上記錄下來。記住,用大寫字母做暗號。」


「明天開始,我就無間道了。這個叫臥底,口風要緊。」


屋內,煙霧繚繞,數名眉頭緊鎖的男子滿臉嚴肅,聽從著上級部署——一副大案要案的模樣。


「明天就要和他們去談了,我們先把口徑統一一下吧?」


深夜,大街上,一名中年男子憂心忡忡地叮囑另一名白髮老人。畫面有些詭異——是什麼特大刑偵案件,需要上演這場違和的無間道?


其實,一邊是城管隊,一邊也不過街邊擺攤的小商販。


紀錄片《城市夢》宣傳海報


六年磨一劍,包括一年多的跟蹤採訪和近距離取材,剪輯後期兩年多,過審兩年,原名《拔釘記》現名《城市夢》。這部紀錄片終於拿到龍標,將於8月28日走進院線,首映城市之一就是故事的發生地——武漢。


陳為軍導演的新作冷靜克制且戲劇化地記錄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佔道經營整治,卻又不販賣噱頭,以充滿著溫情主義的人文關懷,融入了我們幾乎每一個人多多少少的「城市夢」。


「武漢是我的家鄉,我的大部分作品拍攝的是武漢人,講的是武漢的故事。這是我告別20多年紀錄片生涯的一個機會,喜歡我片子的朋友,我們就此別過,再見了,謝謝大家。」


他們都是弱者

近年來,關於城管和地攤販衝突的新聞,在媒體、社交平臺屢見不鮮,城管在其中往往以「惡人」形象出現,而地攤販因處於弱勢更易獲得人們的同情。


《城市夢》啟動拍攝的2014年,城管的負面形象,甚至令英文媒體都發出「為什麼中國城管是頭號全民公敵」的疑問。


但碎片化、情緒化的新聞顯然不足以概括事件的全貌,我們無法從中得知衝突爆發前雙方經歷的博弈,也很少關注到那些合規執法的城管們,一語概之成為常態。


機緣巧合下,陳為軍的攝製團隊選擇了武漢市魯磨路的王天成一家及武漢市洪山區城管局二中隊作為拍攝主體。


小攤販王天成正在賣貨


魯磨路一直是武漢城管難以治理的街道,因為臨近中國地質大學,吸引眾多小商販來此擺攤。地攤販王天成一家來自河南農村,十幾年前到武漢,困難時受當地政府幫助,老爺子和老伴以街頭廢棄書報亭為「據點」開了間小雜貨鋪,兒子則擺攤賣水果。


這樣一個市井小人物,以中國傳統眼光來審視,標準的「販夫走卒」。憑藉多年的「鬥爭經驗」與城管軟磨硬抗,王天成成為這條街上名副其實的「地攤王」。


但時代在變,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過程中,武漢需要重新規劃城市功能、整治非法經營問題,而為了保住一家人的收入來源,王天成寸步不讓,一場交鋒在所難免……


王天成幾乎是天生的演員和導演——街頭就是他的舞臺,生活便是他的作品。城管隊成員第一次下達整治文書,老爺子先是巋然不動,面露笑容:「這次我心情好,首次給你們籤字。」當了解到自己的攤位可能不保,老爺子瞬間變臉,撕毀文書,驅趕城管隊員,甚至一邊嘲諷一邊當著眾人面打城管隊長的臉


不僅防禦強硬,王老爺子還會主動進攻。他發現有城管隊員開始記自己水果攤的帳後,先是把這個記帳的倒黴年輕人叱罵到哭鼻子,接著乾脆打著赤膊上城管局辦公室「告狀」,拍出帳本便是一通「慷慨陳詞」。


王天成大鬧城管局


除了作風彪悍,王老爺子也很有「鬥爭策略」——寫大字報在街上宣講,藉以引起市民的同情和支持。


面對這番「虎虎生風」的操作,城管隊心知肚明:王天成就是想把動靜鬧大,把水攪渾,讓他們的執法決定無法落實。這就回到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越是難纏的對手越是要進行戰略部署和戰術反擊,鬥智也要鬥勇。


多次溝通無效後,為了強制執行文書下達,城管聯合公安、醫療救護等部門,調動50多名城管隊員,採取「鐵桶陣」的方式對王家下達拆除通知。看著赤裸上身的王天成,被十幾名城管用盾牌圍在其中,無法反抗——這樣直面衝擊的鏡頭,誰會不覺得驚心動魄?


這麼好的戲,有劇本嗎?沒有劇本——再偉大的編劇也編不出生活的真實。


片中並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弱者。又或者說,他們都是弱者。


王天成一家從表面來看絕對屬於弱勢群體:背井離鄉來到武漢,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丁點立足之地,又要面臨被剝奪的危險。王天成年邁多病,妻子的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兩個人一天吃藥就得花掉一百多塊錢。兒子年輕時在工廠做工,被機器壓斷了一隻手,除了擺攤幾乎別無他法。家中的唯一光亮就是正在上初中的孫女,如果失去攤位和收入來源,最先受影響的就是她的教育。


王天成的孫女,萍萍


這就是王天成一家的「理」。為此,他們的弱勢在鬥法中變成了強勢。


城管則是兩頭弱。一方面,城市要發展,有嚴格的進程規劃,他們必須在要求時間內保質保量的完成任務;另一方面,地攤販不理解,他們需要時刻承受來自這些人的怒火。


「地攤販是生活的弱者,我們是工作的弱者。」片中一位城管這樣說道。


這是人間的悲愁,卻是紀錄片的絕佳觀察對象。


誰的「城市夢」?

但如果僅停留於城管與地攤販鬥法,那相比現在溫柔的《城市夢》,原片名《拔釘記》可能更貼切一些,而且更符合「爆點」需求,刺激觀影衝動。


陳為軍導演的眼界更高。類比周浩的《差館》,舞臺上鋪陳開來的,是真實可信的底層生活狀態,背後凝聚著的是每個人心底的那份「城市夢」。


中國人的故土意識正在城市化的進程中緩慢消解。陳為軍意識到:每個人心裡都揣著或大或小的「城市夢」,農村的人想要進城,小城市的人想要到大城市,而大城市的人們也想到外面的大城市走走、看看。


王天成一家的「夢」是想要掙脫原生桎梏,自食其力地在武漢生活下去。所以辛勞一天忙到半夜,王老爺子會面對空蕩蕩的大街放出熱血豪言:「我還是很喜歡武漢的,不管有沒有這個亭子,我都要死在武漢。」


對於捧在心尖尖上的乖巧孫女萍萍,王天成希望她能一直在武漢接受教育,再找個當地婆家——孫女從出生後一直在武漢長大,從肉體到思想其實都已經回不到農村。


王天成在修補他賴以為生的小攤


而城管的「夢」,是希望通過合理治理,讓武漢夠格獲得全國衛生文明城市的稱號,真正為市民創造一個乾淨美麗、井井有條的城市。


沒有人能非黑即白地裁定雙方孰是孰非,《城市夢》裡也沒有高高在上的道德審判,只有法理和情理的看似對峙、不斷周旋及尋求最終和解。


雖然本片主要題材——城管與無照攤販的衝突——顯得有些尖銳,但影片並不壓抑,反而常常因王天成身上中國農民傳統的狡黠、機智,帶出幾分喜劇色彩。同時,弱勢群體的生存處境;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代際衝突;城市管理體系的運轉與操作規範等,也都在片中得到展現。


精準捕捉生活中自帶的戲劇張力同時,《城市夢》還保留了熱騰騰的人間煙火氣。比如,擺攤之餘,父母抓緊時間回家給女兒萍萍炒菜做飯,看著女兒大口吃飯時,眉梢眼角滿滿都是溫情流露。他們的愛溢出屏幕,卻又如萬千普通家庭一樣濃厚而樸實「什麼是幸福,跟家裡人一起吃飯就很幸福」。


小王一家在吃飯


中國紀錄片領軍人陳漢元(代表作《話說長江》、《望長城》等)總結創作感悟時曾說:「記錄的東西、對象從表象上說都是有聲音、有顏色包括有形狀的,這是第一層意思;第二層是多樣性、多元性,即不單一、不乾巴、不枯燥;第三層是有生命力、鮮活,充滿著鮮活的氣息、鮮活的狀態和氛圍。因為中國人講『有聲有色』就是指生動,還有準確在裡面。」


「有聲有色」,知易而行難,《城市夢》做到了。


無法停止的紀錄

在陳為軍以前的作品中,他習慣將每個被拍攝者的人性帶到了銀幕上,即使他們人生被推到了某種極限情景中。


2013年底,陳為軍和他的夥伴將攝影機架在了中南醫院婦產科,一拍就是兩年整。因為在他看來,「這就是一個高度濃縮了的滾滾紅塵」。每七天,新的人間悲喜就在這裡輪換一遍。


後來,500多個小時的素材、40個完整故事裡,他選取了代表4種不同類型的故事,剪輯成了紀實電影《生門》。


這一次,《城市夢》製片團隊分成了兩個攝影組,一組跟隨著城管人員一起執法、旁觀記錄;另一組則跟隨著王天成一家,記錄他們的日常生活、一言一行。一年多時間,兩個團隊同樣拍攝了非常豐富的素材。


王天成受困「盾牌陣」


經驗豐富的導演,並沒因素材豐富而失控,重蹈不少紀錄片「節奏拖沓」、「人物模糊」或「主題失焦」的覆轍,而是嚴格遵循了科學的電影人物描摹和敘事節奏。比如城管方,出場人物多,《城市夢》並沒平均著墨,而是收束人物線,分為「決策者」、「評估者」和「執行者」三個層面,觀感上清爽而有層次。


再如「主角」王天成,陳為軍並沒有簡單化、片面化地刻意突出他的狡黠、他旺盛的表演欲,而是以客觀、全面的方式展示不同人物的不同立場,以及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同時,還埋下了人物認知成長線:王天成和王兆陽父子倆從一開始的負隅頑抗,到表面服從,再到被城管隊全力幫忙找新安置點的真心打動,整個過程遍歷了「統一戰線、分歧、爭吵、尋求解決方案與最終和解」。


精神糾結、權衡利弊和天人交戰,一樣都不缺,節奏上做到了張弛有度。


王天成撕掉執法單,情緒激動


鏡起刀落,每一場漲落不定的矛盾衝突,每一份跌宕起伏的關係變動,每一條觸動人心的人物弧光,都逃不出《城市夢》這輪自洽的影像閉環。


「即使是在中國國內,也有很多觀眾未能清楚的認識到當今中國的巨變,就像城管與小販之間的關係,並不是貓和老鼠那樣簡單。」導演陳為軍說。


這種結構性的矛盾衝突是城市文明發展過程的一部分,未來一段時間裡還會繼續發生。「拍攝一部城管和小販的紀錄片,或許可以回答『為什麼中國城管是頭號全民公敵』這一反問,但我覺得更能讓世界讀懂中國政府和人民。」


城市有夢,紀錄無聲。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相關焦點

  • 城管與小販鬥智鬥勇,紀錄片《城市夢》8月28日上映
    南都訊 記者丁慧峰以城市治理為題材的紀錄片《城市夢》8月25日在廣州舉行看片會,該片出自高分紀錄片《生門》導演陳為軍之手,講述了武漢繁華街道上城管與小販的一場鬥智鬥勇的「攻防大戰」,將於8月28日全國院線上映。
  • 《生門》導演陳為軍推出新作,《城市夢》講述城管與小販的「攻防...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廣欣 「他們(小販)是生活的弱者,我們(城管)是工作的弱者。」以城市治理為題材的紀錄片《城市夢》8月25日在廣州舉行提前看片會,片中城管中隊副隊長李忠於的這句話打動了不少觀眾。
  • 中國首部城管紀錄片!《城市夢》到底是誰的夢?
    《城市夢》聚焦武漢一區城管和擺地攤的王天成一家的紛爭,將鏡頭聚焦在一個老人的身上,來展現他與城管之間的恩怨紛爭,揭示城市化進程中的種種矛盾。「城市夢」這樣的標題無疑在該片中有著多重意義。首先是一個城市的夢,包括諸如文明城市稱號之類的各種榮譽,為了獲得這些殊榮,包括城管在內的都開始進行大範圍內的城市建設。
  • 《生門》導演陳為軍出新作,講述城管與商販的「城市夢」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我不是釘子,我想成為一顆平凡的螺絲釘,紮根在城市」。這是佔道14年的攤主王天成的自白,也是他們一家的城市夢。面對生活不易、佔道14年的「地攤王」,城管會怎麼做?這一次,導演陳為軍將鏡頭對準了武漢一條繁華的街道,城管與商販的一場「攻防大戰」:攤主王天成一家是在武漢生活的外地人,他與老伴、兒子、兒媳、孫女共五口人靠著一個舊報刊亭謀生。
  • 豆瓣8分電影《城市夢》,給文明執法的城管部門點讚
    這部《城市夢》的拍攝和原始素材處理,他花了一整年時間,後期製作更是耗費了近4年光陰,終於得以在8月27日公開上映。「釘子戶」,多年來常和城管人員打交道,早都混熟了。用王天成自己的話說,是「一邊打、一邊談」,鬥智鬥勇的拉鋸戰過程。到了2014年9月,按照武漢市城市發展規劃,魯磨路將被打造成高端消費的「珠寶一條街」,沿街攤販都必須被徹底清理。於是,城管局的胡隊長、李副隊長們,幾次召開會議,下定了決定,一定要拔除「王爹爹」這個違章經營的攤販釘子戶。動了他,之後清理其他攤販的工作就容易開展了。
  • 城管邀請經營戶觀看紀錄片《城市夢》 相互理解 增進信任
    人民網武漢8月28日電 當前,我國首部反映城管和攤販關係的紀錄電影《城市夢》在武漢上映,電影講述了王天成一家從河南農村來武漢擺攤,與武漢城管「鬥智鬥勇」的故事。8月27日,東西湖區徑河街城管所組織城管隊員、環衛工人和轄區經營戶共同觀看了《城市夢》。觀影結束後,雙方開城交流,促進相互間的理解和信任。
  • 周末三部新片上映,《城市夢》豆瓣評分碾壓「卷福」新作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8月28日,中國首部反映城管和攤販的紀錄電影《城市夢》在中國上映,周五這天除了《城市夢》讓人意外的是,這部國產紀錄電影的豆瓣評分超過兩部進口商業電影,截至8月29日下午三點,《城市夢》的分數是7.9分,《電力之戰》和《漫長的告別》分別是6.4和7.8,作為一部口碑之作,影迷對《城市夢》的評價非常高,不少觀眾也要求影院增加排片,以讓這部笑中帶淚的紀錄電影能讓更多人看到。
  • 一部紀錄武漢小販生活、7旬老人擺攤求生的國產電影:《城市夢》
    文|顏小二述哲文城管按照規定治理佔道經營,7旬小販撒潑打滾,拒不配合.....大家好,我是你們得老朋喲,那個喜讀聖賢書,最愛議論人性得顏小二,今天和大家聊聊一部2020年上映,根據武漢發生在2014年的真實案例改編的記錄武漢小販和城管「悲與喜」的電影《城市夢》。
  • 《生門》導演收官作品《城市夢》成都首映 好評如潮
    《城市夢》由《生門》原班人馬製作,拍攝於2014年,對武漢城管和「釘子戶」佔道攤販王天成一家的故事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跟蹤拍攝。該片記錄了武漢市洪山城管局與違規佔道經營多年的商販王天成一家「鬥智鬥勇」的全過程。小販王天成一家是在武漢生活的外地人,他與老伴、兒子、兒媳、孫女共五口人靠著一個舊報刊亭謀生。十多年來,他們把舊報刊亭違章改造成雜貨攤、水果攤,佔道經營。
  • 這部關於武漢的紀錄片,講述了城管和小販的故事
    王王天成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與城管鬥智鬥勇,他嬉笑怒罵、出口成章的風採讓多少讀書人都自愧不如。城管的「城市夢」,也是武漢的「城市夢」,他們要爭取「全國文明城市」的稱號,讓街道這些硬體設施整潔衛生,井井有條
  • 這麼大尺度的《城市夢》也能過審,真是奇蹟
    底層人民摸爬滾打搏命生存的智慧,在和城管的鬥智鬥勇中提到孫女的時候,王天成整個人都慈祥了起來,和那個與城管鬥智鬥勇的老頭判若兩人。房子、戶口、工作、醫療福利、子女教育和城市文化認同,都是擋在「城市夢」前面的重重阻力。
  • 城管題材電影紀錄片《城市夢》在武漢首映
    人民網武漢8月12日電 (張沛)近日,城市管理題材紀錄片《城市夢》在武漢首映,影片在武漢拍攝,聚焦城管執法遇到的佔道問題。按照城市發展規劃需要徹底清理所有沿街攤販,小販和城管的矛盾升級,一場「生存保衛戰」就此展開……是嚴格執法的城管碾壓佔道小販?還是,最牛「地攤王」釘牢城市中心?《城市夢》由知名紀錄片導演陳為軍執導,歷時6年完成。
  • 紀錄片《城市夢》將上映:感知武漢這座城的溫度
    人民網北京8月24日電(記者 王政淇)近日,中國首部以城市管理中真實案例為題材的紀錄片《城市夢》先後在武漢、北京舉行點映,並將於8月28日在全國院線上映。《城市夢》由導演陳為軍執導,歷時6年完成。紀錄片《城市夢》海報這部影片提供了雙線視角,詳細地記錄了一年多來,武漢市洪山城管局與違規佔道經營多年的商販王天成一家「鬥智鬥勇」的全過程。在見證過這段歷程後,觀眾既能體會城市執法者的不易,也能夠理解為什麼王天成一家會把一個破舊的報亭當作「夢想堡壘」。
  • 《城市夢》:一場城管和小攤販的」溫情戰爭」
    紀錄片《城市夢》劇照《城市夢》紀錄片簡介:歷經6年打磨,武漢真實故事,電影《城市夢作為第一部聚焦城市管理題材的院線電影,該片由曾創作《生門》、《出路》等口碑佳作的陳為軍導演操刀,講述「最牛佔道戶」與城管為了各自的「城市夢」博弈的故事,在武漢繁華街道
  • 武漢真實故事!首部城管題材電影《城市夢》首映
    當城管遇上佔道14年的「地攤王」,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今天(8月11日),全國第一部反映城市管理執法與佔道攤販矛盾的紀錄片——《城市夢》在洪山禮堂首映,為大家講述了這段發生在武漢的真實故事。
  • 武漢《城市夢》8.2分超過《八佰》,影迷:近年來最好的紀錄片
    今天要給大家安利一部關於武漢的紀錄片《城市夢》。 片長102分鐘,如實講述了2014年9月,武漢市洪山區城管局,對攤販王天成一家佔道經營的處理情況。 《城市夢》在武漢首映時,陳為軍導演發了一條告別視頻:
  • 周口市川匯區城市管理局組織觀看紀實電影《城市夢》
    12月29日,川匯區城市管理局集中觀看紀實電影《城市夢》,《城市夢》講述了武漢小販王天成一家與城管之間的真實故事,展現了一線城市管理人員的努力與付出,體現出城市管理柔性執法的文明與包容。
  • 《生門》導演新作《城市夢》8.28上映
    》由《生門》原班人馬製作,拍攝於2014年,對武漢城管和「釘子戶」佔道攤販王天成一家的故事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跟蹤拍攝。70歲的王天成患有腦梗,妻子患有癌症,兒子右手殘疾,一家人14年前從河南到武漢,靠擺攤謀生,成為那條街上佔道經營的「最牛釘子戶」。但隨著城市發展需要,違法佔道經營必須被取締,一家人與城市管理執法人員產生了多次激烈的矛盾和衝突,上演各種拉鋸戰。
  • 紀錄片裡有情懷,感受不一樣的城市夢
    電影講述了王天成一家從河南農村來到武漢擺攤賣水果雜物,與武漢城管「鬥智鬥勇」的故事。故事發生的地點魯磨路,從曾經佔道攤販雲集,到如今成為繁華的珠寶商業街,見證了城市管理面臨的困境,見證了城市的發展和陣痛,也見證了底層群眾的不易和無奈。在《城市夢》正式上映之前,電影的預告片和部分片段已在網上流傳。
  • 河南攤販和武漢城管不打不相識,真實記錄電影院公映
    導演陳為軍曾拍攝過《生門》《請為我投票》等紀錄片,大多數作品都在記錄武漢人,曾經入圍奧斯卡,亞什蘭獨立電影節。拍紀錄片是個體力活兒,由於身體原因,《城市夢》會是他最後一部作品。《城市夢》記錄的是來自河南鎮平的王家三代人,到武漢謀生,在魯磨路上和城管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