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片《城市夢》,陳為軍導演的最後一部作品,用102分鐘的篇幅,如實記述了2014年9月,武漢市洪山區城管局,對攤販王天成一家佔道經營的處理情況。
陳為軍導演曾在2008年就提名過奧斯卡獎紀錄片單元,出品了多部在電影界頗受好評的佳作。這部《城市夢》的拍攝和原始素材處理,他花了一整年時間,後期製作更是耗費了近4年光陰,終於得以在8月27日公開上映。
該片在2018年入圍「新鮮提案真實影像大會」,獲得銅獎,2019年入選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以對現實100%的真實還原度,在國際影壇獲得諸多好評,2019年在紐約紀錄片電影節獲得評審團獎,並準備參加本年度的奧斯卡獎紀錄片單元評選。
同時,更在豆瓣網站獲得了8.1分的高分:
影片開始不到10分鐘,城管局工作人員一句由衷感慨:【他們(攤販)是生活的弱者,我們(城管)是工作的弱者,沒有辦法】,別具一格地開場白,就迅速呈現了影片對立的雙方立場:
相比於通常大多數的紀錄片,這部影片最獨特的地方,就是並沒有任何的旁白和解說詞,完全是通過白描式的鏡頭語言,和記錄真實人物的對話同期聲,隨著時間不斷推進,讓觀眾一步步看到了攤販王天成一家5口的真實的生活狀況:
王天成一家作為被扶助的殘疾家庭,他們最開始的經濟來源,是一個被允許搭建的舊報刊亭。然而,十多年過去了,他們已經將這個報刊亭改造成了雜貨攤和水果攤,並且在魯磨路佔道經營,佔了街道長6米、寬4米,大約24個平方米的位置。
按城管局工作人員的統計,每日的總銷售額在1500元以上,最高可達3000元,這是真正的「無本經營」,不但不用租借店面,省去一大筆開支,甚至連最基本的工商營業執照也沒有,自然也談不上交納稅款了。
這肯定會讓其他合法經營的店面經營者不滿,他們也都紛紛攤鋪儘可能往街道擠佔,更有許多無證攤販,有樣學樣地在那裡擺地攤,或者支起小攤鋪,以至於整個魯磨路的街道面積,都被大量攤檔擠佔,既影響行人步行和行車安全,同時也不利於各個部門的統一管理。
因此,王天成這個「王爹爹」,也成為了當地城管部門記錄在案的著名「釘子戶」,多年來常和城管人員打交道,早都混熟了。用王天成自己的話說,是「一邊打、一邊談」,鬥智鬥勇的拉鋸戰過程。
到了2014年9月,按照武漢市城市發展規劃,魯磨路將被打造成高端消費的「珠寶一條街」,沿街攤販都必須被徹底清理。於是,城管局的胡隊長、李副隊長們,幾次召開會議,下定了決定,一定要拔除「王爹爹」這個違章經營的攤販釘子戶。動了他,之後清理其他攤販的工作就容易開展了。
這裡,不得不讚嘆城管工作人員的忍耐與愛心。
他們秉承【文明執法】的宗旨,從始至終,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更在對方竭力抗拒下,多次召開會議,商談對策,鬥智鬥勇。
比如在攤鋪對面豎起一個「北大青鳥招生」的假牌子,名為招生,實為記帳,成功獲得了「王爹爹」的每日銷售數據。
然後,城管局一邊依據相關法規,出示了「拆除違章崗亭,取締無證經營,沒收非法收入,罰金2萬」的處罰決定,一邊用6臺攝像機記錄,豎起多面盾牌隔離,及時制止了王天成的極端抗法行為,避免發生意外事件。
另一方面,真正做到了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需,履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通過和王天成之子王兆陽的努力溝通和談判,了解他們一家的相關訴求,在法律和政策範圍內儘可能去解決,努力為他們找尋新的出路。
當王天成的妻子李書香老人,來到武漢市郊的崗亭製造廠,看到城管人員為他們一家特意定製的崗亭,12個平方,兩面拉簾門,通水通電,粉刷一新,造價高達兩三萬元,很明顯被感動了,歡喜地合影,並將照片傳回給丈夫和兒子。
在雙方互相體諒,妥善協商後,這場基於彼此立場完全對立的激烈矛盾,終於得到了妥善解決。
2015年1月,王天成一家的攤鋪在新豎立的崗亭正式營業,並和城管部門籤訂了3年使用期限的協議。
2015年,武漢市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
神有神的路,鬼有鬼的路,就算路邊的狗尾巴草,也總有屬於自己的那條活路。
自以為「跨越了階層」,充滿精緻生活的小布爾喬亞們,熱衷於追捧「國際名流」「高奢品牌」之餘,對此類下層平民百姓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智慧,自然是不屑一顧的。
然而,當改革開放數十年來,數億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填補基礎生活崗位,方便城市居民衣食住行,他們同樣是為整個中國的飛躍發展,貢獻巨大絕不可抹殺的一個群體。
一如筆者此前文章所說過,無數個工地上揮汗如雨、扛土搬磚的民工兄弟,無數個來去匆匆的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無數個兢兢業業日夜忙碌的流水線女工們……
從來都是在平凡生活中努力發光發熱的他們,和我們一起建成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工業國,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工業製造能力,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組織力動員力,讓我們得以無懼各方面挑戰,傲立於當今世界民族之林。
他們理所當然,有圓自己的城市夢、有圓自己的中國夢的權利。
而武漢市洪山區城管局,充滿人情味的執法,拍攝這部影片的陳為軍導演和廣大工作人員,出品這部社會價值遠大於商業價值的影片,他們的努力確實都是在「做功德」,甚至可稱得上功德無量。身體力行地體現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本片歷時多年打磨後,得以在疫情後復工的各大院線公映,同樣也是對武漢這座英雄城市,對抗疫鬥爭中奮戰一線、居功至偉的武漢人民和各級工作人員的致敬。
某種程度上,這就是一部「真實紀錄片」版的《我不是藥神》,如實呈現生活的艱辛之餘,同樣滿溢著溫情與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