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蛋糕(Yule log)——法國年節的點心
「Yule其實是耶誕節的舊稱,從維京人到至今的冬季慶典。英格蘭傳統的耶誕節是在林子裡砍柴拖曳回去放置在壁爐內,從耶誕平安夜開始燃燒12天,這木材就叫Yulelog(耶誕材)!
原本為法國人在度過耶誕節必備的應景年節點心。法國人在耶誕夜時,不管在哪裡工作的遊子都會趕忙回鄉團聚,就象中國人守歲一樣,有全家團圓守夜的習慣。當守到半夜的時候,通常會全家聚在暖爐前,一起吃木材蛋糕,配著咖啡或紅茶,一面驅趕寒意,另一方面也藉機聯絡家人間的感情。
撒哈蛋糕——法國的名品
據說是在1832年,由澳大利亞駐法外交官梅茲提爾尼西的專任主廚,法國籍的撒哈所發明的,當年16歲。因外交官梅茲提爾尼西嗜好甜食,每天都必須品嘗不同的甜點,結果撒哈試著將許多平常不常用於點心的食材加以組合,最後完成了這道撒哈蛋糕。後來在1876年,撒哈的兒子愛德華創立撒哈HOTEL,並與妻子安娜把這道點心加以發揚光大,成為法國著名的蛋糕之一。
波士頓派(BostonCreamPie)——美國報紙上的名派
事實上不是派,而是海綿蛋糕(松糕),名稱由來據說是在1855年,一份紐約報紙印了一份名為puddingpiecake(布丁派蛋糕)的食譜,這份食譜並沒有包含現今波士頓派特有的巧克力糖漿,然後在1856年一位名為Harvey D.Parker的人在波士頓開設了一家ParkerHouse餐館,菜單上有一道含有巧克力糖漿的布丁派蛋糕,據說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波士頓派。
舒芙裡(Souffle)——誕生於法國中世紀
為什麼人們會發明這道讓人吃完後,反而感覺好像什麼都沒吃的舒芙裡;這和當時貪婪無饜、欲求永不滿的社會風氣息息相關。
當時富裕的老百姓們花在吃的時間比工作的時間多上好幾倍,往往三、四個人的餐會,十幾二十道菜,多得吃不完,吃到最後,賓客都僅意思意思地動動刀叉,淺嘗即止;宴會結束後,一整個下午,只聽見打飽嗝的聲音此起彼落,這個下午打嗝的社會現象維持了整整半個世紀,直到引起社會清流人士如此的蜚短流長方才告一段落:連虛無也難逃物質化,並因過度膨脹而遭到倒塌的命運。
為了矯正敗壞的飲食風氣,廚師們特地運用無滋無味無重的蛋白,變化成這道虛無的美食;然而,廚師們又害怕過度膨脹的虛無物質主義,又將如預言一般,終將難逃坍塌的命運,所以千方百計地想讓舒芙裡在送達客人食用之前,能保持優雅蓬鬆的原貌。
戚風蛋糕(ChiffonCake)——深入美國的蓬鬆的口感
蛋糕一般有海綿蛋糕Sponge和戚風蛋糕ChiffonCake。Chiffon實指一種布料,類似絲綢,但是沒有像絲綢般難保養,這就是喬其紗。因這款蛋糕的口感和組織特別柔軟,綿滑,所以就叫做ChiffonCake。海綿蛋糕完全靠打發全蛋或是分蛋來形成蛋糕組織裡的孔隙,典型的海綿蛋糕裡只有蛋、麵粉、糖。口感比較結實、綿密,吃的時候容易覺得噎喉嚨。
戚風蛋糕是改良的海綿做法,是一個美國廚師發明的,裡面除了蛋、麵粉、糖,還放了植物油、水增加組織溼度,使口感蓬鬆且溼潤,但是因為麵糊比較溼、不容易膨脹,所以要加BP幫助麵糊發泡、膨脹。戚風麵糊因為比較溼,烘烤時需要攀著烤模壁往上爬升,否則麵糊不會長高,蛋糕會扁扁的,組織也會有點硬、沒有孔隙。
瑞士卷(Helveticrolls)——世界長青的產品
它是海綿蛋糕sponge cake的一種,最先由瑞士傳入美國,臺灣是在民國50年代由「美國小麥協會」為了推廣美國的麵粉,才大力推廣此類糕點到臺灣,由於推廣已久,所以在臺灣是很普遍的糕點,幾乎每間西點麵包店必備的長青產品它不是瑞士特產只不過臺灣人最初發現它的地點在瑞士。
慕斯蛋糕(moussecake)——法國蛋糕中的至尊極品
慕斯蛋糕最早起源於美食之都法國巴黎。莎莉文慕斯在鮮奶油中加入具有口感和風味的十數種新鮮輔料,在溫度的控制、原料的配比、PH值的掌握,都有十分嚴格的要求,使外型、色澤、結構變化豐富、口味更加自然純正,冷凍後食用風味無窮,符合人們追求精緻時尚、自然健康的生活理念、為蛋糕中的至尊極品。
*資料來源於網絡*
新浪微博:舒揚CRI
微信公共帳號:環球資訊—邊走邊看
微信號:bzbkc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