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的危機,又哪在於保溫杯裡泡枸杞?關鍵在於心境,與枸杞共泡的,是滿腹牢騷、一腔失落,還是像蘇東坡那樣的沛然元氣、純真智慧?
文丨關山遠
人到中年,快樂像潮水般退去,湧上來的,是壓力。時間滾滾向前,到了一個階段,卻發現自己現時的孤獨,回不了的過去。然而,還沒有心思展望未來以自我安慰。
李宗盛有首歌叫《山丘》:「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觸及到了無數人內心的某處隱秘,這就是自己的故事!所謂「少年不聽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很多中年男人把李宗盛引為知己,區別是:滄桑老男人與有才華的滄桑老男人。
年輕時候一次錯過,或許就是永別。雖然心存希望或僥倖,但越過山丘,滿心期待的那份等待,並未出現,只能繼續孤獨前行。
就是在《半生緣》中,張愛玲一針見血寫下了中年男人無法排遣的孤獨:「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中年是一個孤獨的年齡,尤其對一個中年男人而言。這個時候,父母年紀已大,健康開始出現問題,甚至已遭遇了長輩的病亡,開始真實感覺死亡的威脅;家庭已到「改善型」階段,孩子還小,各種開銷,經濟壓力驟然加大;自己的事業亦處於瓶頸期,以前沒被提拔,原因是太年輕,現在又不提拔,原因是年紀太大了,下面是一群咄咄逼人精力旺盛的年輕人,學歷比自己高,身體比自己好,甚至為人處事還比自己圓滑……怎麼辦?自己身體也開始亞健康,只能端個保溫杯,泡幾粒枸杞。
最大的孤獨,或許還是來自感情。人到中年,熱戀的感覺早已湮沒,詩書琴棋已讓位為柴米油鹽,妻子埋怨丈夫一點沒變,丈夫則失望於妻子變化太大。網上有個段子:有本書名叫 《How to change your wife in 30 days》(如何用30天改變你的妻子),一個星期之內售出200萬本。直到作者發現,書名拼寫錯誤,正確的應該是: 《How to change your life in 30 days》(如何用30天改變你的生活)。改正後整整一個星期,只賣了3本。
中年就是這麼一個獨特的階段:一個人在這個時候開始思考人生,卻發現,這是距離真實的自我最遠的時候,受困於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身不由己,力不從心。
「中年危機」,並非危言聳聽。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和英國華威大學曾做了一項數據量龐大的聯合研究,主題是關於人類生活滿足感,分析了世界上80個國家200萬人在35年內的數據,並剔除掉收入、婚姻狀況、職業等外在因素,單獨考察年齡對人類幸福感的影響。
結果發現,抑鬱症、幸福感和年齡,確實存在一定的聯繫。其中,成年階段最初幾十年,人的幸福感會隨著年齡而下降,在40-50歲的時候觸底,50歲初期結束情緒低潮期,而後隨著年齡增長,幸福感又會逐漸反彈。
如果70歲的時候,你的身體狀況還不錯,那麼你可能會和20歲時一樣快樂和滿足。也就是說,人生初期和末期的幸福感最高,而中年階段最低,這就是「幸福感的U型曲線」。
在U型最底部,是沉浸在往事中卻又無力改變的中年人,發呆,憋悶,捧著保溫杯,泡著枸杞和滿腹心事。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是南宋詞人辛棄疾的經典之作《青玉案·元夕》,世人多以為寫苦苦尋覓意中人,殊不知,辛棄疾寫的是在一片熱鬧狂歡中,對那個孤獨的自我的尋找。
寫《青玉案·元夕》時,辛棄疾約35歲,在那個年代,已是不折不扣的滄桑中年男。二十出頭,他已是天下聞名的青年英雄,聚集義軍在山東反抗金國。他體型雄壯,武藝高超,又智勇雙全,「主演」了很多「英雄大片」,比如孤軍踏營,比如單騎擒奸,都是讓天下人熱血沸騰的戰狼南宋版。
當時有個叫義端的和尚,本來跟辛棄疾是革命戰友,但此人變節投降金軍,盜義軍大印潛逃。辛棄疾大怒,縱劍單騎疾追,義端正做著發財大夢,猛然看見辛棄疾殺氣騰騰追了上來,回頭一瞬間,這個叛變的和尚產生了錯覺。
他後來跪下來求饒時告訴辛棄疾:我剛才回頭看到你是一頭「青兕」,你是力大無窮的神獸啊,何必跟我這種小人過不去?放我一條生路吧。辛棄疾當然不會,手起刀落,人頭落地。
但是,戰鬥力爆棚的「青兕」,渡江南下後,卻因為南宋小朝廷的懦弱畏戰,硬生生地被逼成了一個文字工作者。後人蓋棺定論:辛棄疾是著名的愛國詞人。其實,他應該是一個著名的愛國將領。
這是歷史跟他開的巨大玩笑。想著自己的夢想,以及光輝往事,再看看如今一派虛假繁榮,自己本應握刀殺敵的手,卻只能捏一管毛筆,這憤懣,這鬱悶,還有這絕望:這真的是我嗎?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就是他,辛棄疾,曾經的少年英雄,如今的中年牢騷男。
中年危機,來自強烈的落差和由此而來的強烈的失落與不甘:我曾經不可一世、睥睨天下,但現在真的成了一個普通平庸的人嗎?這輩子,就真的這樣下去了嗎?
落差越大,危機感越強。有句話叫作「少年得志大不幸」,人生開始於一個超級高起點,接下來卻是持續的下坡路,到了中年,發現自己到了超級低谷,甚至要仰視自己的過去,這種落差,是不少中年男人的共同困境:持續下降的成就感,和不斷增加的自我懷疑。
好萊塢電影《美國麗人》,被公認為是描寫中年危機的經典之作——年過四十的萊斯特,陷入了沮喪的人生:日復一日的工作,討厭透頂的上司,強勢的妻子,不再相愛的家庭,連女兒都鄙夷他……內心壓抑得不行。
這時候,女兒的同學、美麗的女中學生安吉拉突然出現了。他對她的嚮往,不只是性的期待,還伴隨著與他年紀不相稱的浪漫與夢幻:他想像著女孩躺在玫瑰大床上,年輕的身體那麼美,玫瑰花瓣紛紛落下……
他落入了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愛情陷阱,決定豁出去重新開始新的人生:他勇敢地面對老闆辭退了工作,他開始健身,注意自己的形象,還像叛逆小青年,吸食大麻……這個故事,以悲劇結尾。
有人曾刻薄地說:男人的中年危機,是因為妻子也變成了中年。如果妻子年輕,他即使已到中年,也不會有中年危機。從生物本性來說,雄性動物的使命是延續自己的基因,所以會不斷尋找還有繁殖能力的年輕雌性。當然,人不是動物,人類社會的公序良俗,也決定了《美國麗人》這樣的電影,不可能不是悲劇結尾。
電影《老炮兒》,講的是不服老的「老炮兒」與年輕人衝突的故事。電影結尾,出現了極具魔幻現實主義的鏡頭:一隻被關在鐵籠中的鴕鳥逃了出來,在北京街頭狂奔。許多人看到這一段,都頗為感動,這何嘗不是片中主人公的掙扎與反擊?
馮小剛在《老炮兒》中主演一個沮喪的中年男人,年輕一代不尊重他的江湖地位,他被兒子嫌棄、被小輩欺負……他感覺自己特別失敗,他要證明自己,他最終選擇了決鬥,並在決鬥的路上,邂逅了那隻狂奔的鴕鳥。
許晴是這部電影的亮點,有俠女風範,又有一個成熟女人的魅力。不少人看了電影,挺疑惑:為什麼這個風情萬種的美人兒,就心甘情願地跟著這個無錢無勢的老男人?或許是因為感情,或許是因為回憶,或許,就是因為這是一部中年男人導演和主演的電影吧。
愛情,對很多中年男人來說,是一種從危機中的自我拯救。
手裡一個保溫杯,茶葉枸杞一起泡,腕上一串油亮據說大有來頭的珠子,朋友圈裡常給美女點個讚,也常讀些雞湯文章,若有所悟後轉發,經濟條件稍好的,還有一兩個來源可疑的「仁波切」當朋友或人生導師……不少中年男人,就這麼蹲在人生U型谷底。
但有些人是另外一種選擇。
明末清初,有個叫李仙侶的男人,自幼聰穎,素有才子之譽,24歲,參加童子試,一舉成為名噪一時的五經童子,試卷被印成教科書。但他的科舉止步於秀才功名,29歲時,參加鄉試,失利;33歲,再次參加鄉試,又失利,他不知道,這一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鄉試,是明王朝舉行的最後一次鄉試。
改朝換代,天崩地裂,自己已近中年,李仙侶想到不能走科舉之路光宗耀祖,痛苦不堪。但他不甘心這麼沉淪下去,決定換一種活法。人過中年,他給自己改了一個名字,叫「李漁」。
李漁毅然選擇了一條前人從未走過的、被時人視為「賤業」的「賣文字」之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賣賦餬口」的專業作家,就此閃亮登場。他的創作能力極其旺盛,著有《笠翁十種曲》《無聲戲》《十二樓》《閒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萬字,還批閱《三國志》,改定《金瓶梅》,倡編《芥子園畫譜》……
中國官場上少了一個學而優則仕的李仙侶,卻多了一個集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出版家於一身的李漁。
在那個年代,一些正統文人瞧不起李漁,說他「有文無行」。但「不走正道」的李漁,男人喜歡,女人也喜歡,因為他是個有才更有趣的人,他熱愛生活,懂得享受生活,專門研究生活樂趣,寫在《閒情偶寄》一書中,成為中國人生活藝術指南,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
很多人在中年時期,都有過強烈的心理落差,有過痛苦的自我懷疑,有些人在失敗感中無法自拔,但有些人會幡然醒悟。一條公認的但並不適合自己的路走不通,就換條路,發揮自己特長,尊重自己興趣,堅持不懈,終有大成。
蘇東坡則是另外一種活法,所謂「用一生把世人的苟且活成瀟灑」。
他也有過中年危機,寫「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的時候,還不到40歲,但已經自感老了。但他絕大多數的時候,是樂觀的,無論處於什麼困境,都能苦中作樂,用林語堂的話來說,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他從小天資聰穎,志向不凡,22歲中進士,名滿天下,得到當時大文豪歐陽修的賞識,宋仁宗更是直接將他視作未來的宰相人選。但是中年之後,折騰不斷,他有心理落差,有自我懷疑,但蘇東坡畢竟是蘇東坡。
43歲那一年,他陷入「烏臺詩案」,差點被政敵整死,在被欽差捉拿進京時,家裡人一片哭聲,蘇東坡居然還有心情給大家講故事,並在故事中杜撰了一首詩,蘇夫人聽了,破涕為笑,這首詩最後兩句是:「今日捉將宮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
出獄後,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俸祿微薄,便在黃州城外的東坡上開荒種地,自號「東坡居士」,如此困苦條件,他還興致勃勃地研發了「東坡肉」——當地人不懂烹調豬肉,肉價賤如泥土,他大感可惜,於是買來豬肉,慢火清燉,美味無比,他得意地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
在中國歷史上,很少有一個人像蘇東坡這樣能夠如此細膩地感受到別人感受不到的美與快樂,輝煌也罷,落魄也罷,他總能感受並享受美與快樂。他被貶到偏遠的廣東惠州,發現豐腴甜美的荔枝,便「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還寫信跟兒子說,千萬別讓那些陷害他的人知道這裡有好吃的荔枝。
他認為,人生賞心樂事很多,多達十六件,哪止「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四件?他對人生了解得太透徹,但也對生活太珍惜,他不會因為知道結果而放棄享受過程,也不會因為享受過程而躲避結果。
說起蘇軾,可再說說他的父親蘇洵,《三字經》上有他的故事:「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說的是蘇洵青年時代遊手好閒,27歲之後才開始努力讀書,學業猛進。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他攜二子蘇軾、蘇轍同榜應試及第,轟動京師,這一年,他已經48歲了。
蘇氏父子,應該是中年男人的兩個榜樣了:一個浪子回頭、大器晚成,人到中年,照樣能夠成材;一個人過中年,輝煌不再,處處挫折,但任外界如何折騰,「守其初心,始終不變」,「此心安處是吾鄉」,活成了一個真心英雄。
其實,中年的危機,又哪在於保溫杯裡泡枸杞?關鍵在於心境,與枸杞共泡的,是滿腹牢騷、一腔失落,還是像蘇東坡那樣的沛然元氣、純真智慧?如果宋朝有保溫杯,蘇東坡很可能鑽研出一百種泡枸杞的方法並撰文記之呢。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