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空調和電風扇,炎炎夏日,古人避暑技術經歷了哪些發展?

2020-12-27 探尋歷史的奧秘

對於小夥伴來說,一年當中最為難熬的就是夏天,不斷上漲的溫度讓人一出門就能感覺到 "烤人肉"的香氣,屋子裡如果沒有空調、電風扇、冷飲這些"解暑神器",那會很難熬過這炎炎夏日。古人沒有現代這些高科技產品,那他們是怎麼度過夏天的呢?古人的腦洞也很大,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製作出了天然的"空調"和"冰箱",順便還發明了冷飲,所以我們也不用替古人擔心,因為在千餘年間他們的夏天也過得很涼快。

古代冰窖

「初級」製冷技術

對於正常人來說,寒冷總要比炎熱好過一些,你可以在寒冬中裹緊棉衣,起碼可以獲得一絲溫暖,但是在酷熱時,人難免會感到心煩意亂,全身就像被蒸煮過一樣難受。原始先民也面臨著這種生存困境,他們靠著野獸皮毛熬過了寒冬,卻倒在了烈日灼灼的夏日,為了避暑,他們也想盡了辦法。比如,他們會在冬天來臨時鑿出一個巨大的冰窖,然後把雪放在冰窖裡,到了夏天冰窖因為深藏地下所以不會融化,這個時候他們就可以進入冰窖乘涼,這也許是最早的"空調",雖然耗費了大量人力,但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西周時期的製冷技術得到了進一步升級,《詩經》中有一句詩,大概意思是奴隸們冬天要在湖面上鑿很多的冰,然後把這些冰打磨成方方正正的冰塊,放到事先挖好的冰窖裡,來年夏天就可以拿出來給天子貴族乘涼用。

夏房

為此,周朝誕生了一種專門用來乘涼的屋子,叫做"夏房",這個名字起得非常接地氣,讓人一聽就知道是專門在夏天使用的房子。在這個房子裡,到處都是冰塊,還有奴婢輪番的為主人扇風,在燥熱的夏天絕對是一種高端享受。史書記載春秋時有一個叫鄭伯的人,一到夏天就待在"夏房"裡不肯出來,整天在裡邊喝酒,日子過得比神仙還快樂。製造"夏房"的目的,也是怕人們在冰窖裡待的時間太久,造成凍傷,如果直接凍死在冰窖裡,那豈不是成了千古奇文?

周朝還發明了"冰鑑",這是一種盛放冰塊的器具,最開始在祭祀祖先的時候擺放,後來被用於室內乘涼。冰鑑的上方有一個方形的蓋子,方便往裡面填放冰塊,蓋子上有兩個小孔,把蓋子蓋上以後冷氣就會從這兩個孔裡散發出來,讓整個屋子裡都充滿涼氣。古代的富貴人家,在夏天家裡都會放冰鑑,而且冰鑑還能冷藏食物,是古代的"空調冰箱一體機"。

冰鑑

除了冰鑑這個"小冷庫"外,古代還有大型的冷藏室,這個冷藏室可不是用來乘涼的,而是用來貯藏食物和酒。當時沒有冰櫃和冰箱,放在外面的水果蔬菜和肉蛋類很容易變質,尤其是在夏天更讓人束手無策,於是古人發明了一種叫做"凌陰"的小冰窖,這種冰窖挖得很淺,一般是正方形,裡面填滿冰塊,然後把食物放在上面在蓋好蓋子,食物就可以保存的很久。後來人們感覺這種"小冰箱"滿足不了日常冷藏需要,就用腐殖土塗抹在冰窖的內壁上,在冰窖的底部再放上稻糠,將冰塊用泥土封存後再包裹稻糠(達到隔熱的作用),最後用蓋子將冰塊密封起來,這樣就建造了一個"大冰箱",吃不完的蔬菜和肉都可以放在裡面保存,再也不用擔心會壞掉。

鑿冰

製冷「高級」階段

秦始皇這個人一輩子不管幹什麼都喜歡講究"排場",滅掉六國要舉行浩大的儀式,彰顯自己至高無上的榮耀,修建宮殿更是別出心裁,看看《阿房宮賦》中那個造型千奇百怪的阿房宮,就知道秦始皇有多麼的注重"儀式感"。當然,乘涼也不例外,《文藝志》中記載,秦始皇有一座水晶宮,整個宮殿的柱子都是用水晶做成的,更絕的是水晶裡藏著冰塊,到了夏天涼氣就會蔓延到整個宮殿,簡直就是秦王宮裡的"空調房",有了這座宮殿,秦始皇再也不用擔心夏天會熱得不能自已了。

漢代也有一座著名的"冷宮",叫做清涼殿,傳說這座宮殿的製冷技術比秦始皇的水晶宮還要高,不僅夏天能夠散發出冷氣,還會在屋頂結霜,一進去就煙霧繚繞,好像穿越了一樣。屋裡還有玉盤和石床,皇帝和妃子們躺在石床上,旁邊的玉盤裡放滿了冷卻後的水果,隨時都可以來一口,這樣神仙一樣的生活,也只有古人能夠想得出來。

清涼殿

三國時期氣候變暖,當時是亂世,大家一邊打仗一邊喊熱,曹操一看整個部隊都紅了眼,為了給大家降暑,曹操修建了一座"冰井臺",用來儲存大量的冰塊。夏天的時候拿出來讓大家涼快,也可以把冰塊送到前線給士兵們解暑。冰井臺不僅是一個"大冰箱",還有戰時倉庫的作用。

冰井臺

唐代也有一座"清涼殿"的翻版叫做"含涼殿",傳說唐玄宗和楊貴妃就喜歡在裡面乘涼,含涼殿採用"全自動循環系統",在屋頂有一個"扇車","扇車"發動時會對準水源,把冷水順著屋簷上的管道吹下去,在室內產生冷氣,讓人感覺到無比的涼爽。為了防止水流下來的時候把含涼殿變成"水簾洞",工匠們還做了一個可以循環流動的水管,安裝在宮殿的角落,把水重新引到屋簷上,然後再流動下去,這樣不用人為操作,含涼殿也永遠都是涼的。

冷飲橫空出世

冷飲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人們覺得純淨的冰塊也可以做成冷飲,於是把冰塊融化或者切成很小的方塊放在杯子裡,用一些蔬菜和水果點綴,這就是一杯最原始的果蔬飲料。不過那時候還沒有能夠用來冷藏的"冰箱",他們也只能做一杯喝一杯。後來有了冷藏技術,人們也學會了把冰塊和糖混合在一起,然後再撒上鹽冷藏起來,凝固以後就成了冰棍,這樣大人小孩都愛吃。為了讓冰棍口感更好,人們試著把牛奶反覆熬煮然後冷凍成糊,澆在冷凍好的冰棍上,於是最早的"牛奶冰激凌雪糕"就問世了。

宋代奶油冰淇淋:酥山

唐代是冷飲的發展時期,不僅有冰棍,還有用水果做成的酸梅湯、烏龍茶、桃花茶、薑茶、荔枝膏、紅茶水、椰子酒和用水果製成的奶茶。唐代的太學生還喜歡喝一種叫做"三勒漿"的飲料,其中添加了很多能夠提神補腦的藥,其口感像葡萄酒一樣甜美,能夠達到抗疲勞和強身健體的功效,是當時人們瘋狂購買的飲品。

喝飲品

宋代是"吃貨橫行"的時代,冷飲的種類更讓人眼花繚亂,比較著名的有"涼水"和"渴水"。涼水可不是人們想像中的那種冰涼的井水,而是指偏涼性的飲料,比如綠豆水、紫蘇飲、甘蔗汁等等,這些水一般都是經過長時間冰鎮,如果你熱的受不了,可以點上一碗涼水,再吃上一碗五顏六色的冰粥,瞬間就能感受一下什麼叫做"從頭涼到腳"。渴水類似於今天的濃縮飲料,可是人家濃縮的都是精華,是用水果熬出來的濃縮飲料,純天然無公害,其中還加入了一些滋補身體的中藥,有木瓜渴水、楊梅渴水、葡萄渴水、丁香渴水等等。琳琅滿目的飲品,賺足了普通大眾的眼球。

酸梅湯

尾聲

在沒有冰箱和空調的古代,古人們仍然靠著自己的智慧做出了各種可以避暑的東西,發明了"冰箱"來儲存食物,多姿多彩的冷飲也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當你在一個酷熱難耐的夏天,躺在空調房裡想著古人怎麼度過夏天的時候,其實你完全不用替他們擔憂,因為在另一個世界裡,人家也許正躺在"空調房"裡,喝著冰鎮冷飲,吃著冰鎮水果,享受著拂面而來的涼爽,生活快樂似神仙呢。

古今第一大忽悠,教你如何讓敵人把自己當朋友

漢高祖劉邦對俘虜女人的一次寵幸,意外地造就了後來的一代賢君

宋朝盛行男子簪花,僅僅是為了追求時尚嗎

相關焦點

  • 七句經典避暑詩詞,讓你在炎炎夏日中自帶清涼
    烈日炎炎,暴曬無比,熱浪滾滾。這時候,我們就需要自帶涼意屬性的詩歌治癒一下了。「綠樹蔭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古人有許多消暑納涼的名篇佳作,帶你走進古詩詞中,品讀這些避暑詩,一起愜意迎接高溫「烤驗」。一、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 夏天高溫難耐,現代人有空調電風扇,古人用什麼方式避暑呢
    古代平民夏季多用竹子編制而成的草扇來乘涼,古人稱之為「搖風」和「涼友」,如今許多老人也喜歡用這種扇子。民間避暑方式除了搖扇子之外,就是用樹蔭乘涼,因為古代的自然環境良好,人們多居住在有水的地方,水的周圍自然植被茂密,所以能夠提供大片的綠茵,其次茂盛的植被也使得夏天的氣溫沒有現代這麼炎熱,並且古人建造房屋的材料也大都有著很好的隔熱作用。
  • 2020電風扇選購:可以不要空調了!
    導讀:最近的天兒正可謂是用炎炎夏日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一言不合就飆到了40度,雖還沒有進入三伏天,但是也有很多聽眾朋友都反映今年夏天的炎熱比以往來的更早一些。那我們節目呢也準備做一些夏季必備產品的節目,幫大家一起度過這熱情似火的三伏天。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風扇中有哪些好產品。
  • 炎炎夏日全國開啟燒烤模式,皖南藏在深山中的這個縣城適合來避暑
    導讀: 炎炎夏日,全國各地陸陸續續開啟燒烤的模式。基本上人們都是躲在空調屋中,不敢去直面炙熱的紫外線。但是在空調屋中,溼氣太重,還是想要去找一個可以避暑的勝地,去感受一下久違的大自然。在安徽南部,有一個縣城,它藏在深山之中,生態環境保護良好,自然風光優越,是炎炎夏日一處難得的避暑勝地。
  • 唐朝楊貴妃在沒空調夏天的避暑方法,令太監羞愧
    現代人,面對炎炎夏日的酷暑
  • 1977年出土的戰國墓,揭開古代避暑神器,原來古人幾千年前就喝冰鎮...
    1977年出土的戰國墓,揭開古代避暑神器,原來古人幾千年前就喝冰鎮美酒 文/無計讀史 炎炎夏日,似火驕陽,人人都說酷暑難耐,現代人自然是不怕熱,不怕夏天的高溫的,因為我們已經有相當成熟的避暑設備如空調、風扇等,然而在中國古代,在完全沒有現代技術的支撐下,極具智慧的古代人民會想出怎樣的奇招避暑呢
  • 明星片場奇葩避暑,她洗澡桶裡放空調,她一頭扎進冰桶,她最霸道
    夏日炎炎,連出個門都成了最不想做的事,最期待的就是一直呆在空調房裡,但這明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不可能的事,上下班時總得在外邊。但還有一部分人不得不頂著烈日工作,夏日還在拍戲的明星就是其中之一,有時候因劇情需要,他們還得穿著厚厚的戲服站在太陽底下,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她們是怎麼避暑的呢。
  • 古人避暑有奇招,吹風扇、用冰箱、喝冷飲,一樣都不少
    春天過後是夏天,炎炎夏日應該如何度過?現代社會我們有各種現代化設備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空調風扇早已是基本配備。那麼古人是如何解決的呢?其實古人在避暑方面是很有一套的。古代歷史上,到了夏天溫度很高,很多地方甚至有四十多度,在古書中,常有老百姓被熱死的記載。老百姓畢竟經濟條件不允許,很多避暑手段用不上,然而對於有錢人來說,避暑不是問題。
  • 炎炎夏日,水冷風扇(空調扇)到底實不實用?看看我的使用心得吧
    炎炎夏日有很多降溫的設備,最為常見的便是風扇和空調,最近這幾年又流行一種水冷風扇,(很多朋友說這種水冷風扇是空調與風扇結合的產物)那麼這種水冷風扇到底好不好用?為了驗證水冷風扇的實用性,我特地買了一個做了實驗。(我選擇的一個是比較中等價格的水冷風扇,在300元左右。)
  • 差點不敢相信,這些電風扇賣得竟比空調還貴!
    確實,夏天的身影已經悄悄地闖進了我們的生活裡,持續攀升的氣溫確實讓我們熱得都有點受不了了,相信大家都已經把空調清洗乾淨開始投入抗署的戰線了吧!  但是,今天我要跟大家說的並不是空調。我們都知道,現在隨隨便便買一臺空調,少則接近1000元,多則也需要好幾千塊了,但是,賣得比空調還要貴的電風扇你又有沒有聽說過呢?你會選擇狠下心剁剁手買一臺嗎?
  • 炎炎夏季為貓咪避暑的正確方式
    當氣溫到達36度左右,就會影響貓咪的食慾,並且引發中暑和一些其他疾病。所以主人們要提前給貓咪做好降溫工作,不要等到中暑了才後知後覺。還有貓貓無法像狗狗一樣在夏天時伸出舌頭來散熱,頂多只會利用腳底肉墊來散熱,所以,一到夏天貓咪就很容易食欲不振,或中暑,愛貓的飼主必須多注意,否則你的愛貓很容易在夏日時熱昏頭。而且總是看起來懶洋洋的貓,發現中暑,往往太慢。
  • 沒有電風扇、沒有空調,還穿著長袍的古人們如何應對高溫天氣?
    前言:古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和華夏大地的自然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在華夏文明的發展過程中,自然環境也會經常產生變化。每次大變化都給華夏帶來痕跡很重的影響,眾所周知,明朝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碰到了小冰河期,其實這種因為氣候讓古代王朝發展受挫,甚至覆亡的不止明朝,還有東漢和唐朝等。
  • 古代沒冰箱空調,皇帝夏天如何降溫避暑,有幾種方法讓現代人羨慕
    那麼,炎熱夏季該怎樣避暑呢?古時候可不像現代社會擁有那麼優越的物質生活,大夏季的還能吹中央空調、電扇,喝冷食。要了解,在那麼落伍的標準下,這種新科技是徹底不太可能有的。儘管時期不一樣,但感覺是一樣的,只要是炎熱,都會覺得酷熱難忍。因此,作為高於一切的存有,皇帝通常都會想方設法避暑。
  • 細數古人的降暑策略
    又到一年中依靠空調、西瓜和wifi續命的季節,左手西瓜、右手冰棍,好不愜意。然而想想,古代的人既沒有風扇,也沒有空調,怎麼度過這炎炎夏日呢?難道就只能依靠「心靜自然涼」,佛系度過充滿激情的盛夏嗎?其實不然,古人的智慧超乎我們的想像,古人的精緻也出乎我們的意料今天就讓我們沿著時光隧道,回到古代,看看古人到底是怎麼消暑的。
  • 夏天昆蟲是怎樣避暑的 夏天昆蟲如何避暑
    夏日炎炎,人們躲進空調房裡避暑來抵抗夏日的炎熱,那麼小動物們怎麼辦呢?小昆蟲有什麼避暑的辦法嗎?1、蜜蜂——蜂巢夏天溫度很高,蜜蜂會集體煽動翅膀降溫。2、螞蟻——螞蟻在夏天會用泥土或沙粒擋住洞口,防止熱氣進內。
  • 沒有空調風扇的古人,夏天怎麼過?
    小時候看古裝劇,無聊的時候總是會想古代沒有空調風扇、沒有冰箱、沒有汽車……還要穿那麼多層衣服夏天時可怎麼過?
  • 「秋老虎」反撲,暑氣餘孽未散,古人消暑降躁操作真離我們很遠?
    其中的「使志勿怒」正講的是在炎炎夏日,建議人們可以通過調服心氣的方式消減酷暑帶來的煩燥,以保持修身養性的安然狀態,從而做到心靜自然涼的狀態。「雪池冰窖」外圍古人也有「空調屋:——唐朝興起「含涼殿」今天,正當三伏天烈日當空之際,人們一般都儘量禁止戶外活動呆在室內的空調屋內,然而,古人沒有空調
  • 古人在夏天裡有哪些冷飲冷食?看看比現代吃得都瀟灑,羨慕了
    古人在夏天裡有哪些冷飲冷食?看看比現代吃得都瀟灑,羨慕了。盛夏燥熱如火,從冰箱裡拿出冰鎮西瓜,清涼啤酒,從街邊冷飲店來一杯果味冰沙,冰涼入嘴,熱浪也隨之褪卻了,那是多麼的涼爽暢快。然而在享受這份清涼舒爽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在沒有空調和冰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吃到冰涼的冷食和冷飲,通過什麼方法來製冷,以及在古代有哪些好吃的冷食冷飲,他們是如何優雅度過夏日的呢?古人怎麼吃冰鎮水果?其實,大可不必為古人擔憂,因為他們雖沒有冰箱,但他們依然有涼西瓜可以吃。
  • 炎炎夏日,來和有海有湖的青島冰涼一夏
    夏日青島是很多人不約而同選擇的避暑勝地,這裡有大海有瀑布有小溪有河流,是一個喜歡玩水朋友們的好去處。看看嶗山北九水山谷的美景嶗山啤酒大家都應該知道吧?嶗山這個地方屬於青島,嶗山北九水的瀑布和小溪十分壯觀,它們位於一個山谷裡,一聽山谷就能感受到陣陣的清爽之意。
  • 長夏憶舊|古人消夏圖.
    ○ 元 劉貫道 《消夏圖》    竹製品相與陪伴的夏日,遠不止一位「竹夫人」。竹屋、竹床、竹凳,床頭安放石枕、玉枕,北宋曾一度流行瓷枕。「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劉禹錫《劉駙馬水亭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