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國》是央視2018年推出的大型人文藝術類節目。作為一檔書信類節目,不可避免的便會和《見字如面》以及《朗讀者》相比較。然而《信中國》卻被許多觀眾詬病形式大於內容,本應是信件作為主角,卻被主持、舞美甚至過多的綜藝感喧賓奪主了。
第一遍我的觀感和大家很多人完全一樣,認為這樣的節目呈現完全毀了朱軍美好的初衷,但我耐著性子又重新看了一遍,發現了這樣安排的玄機。
1
這裡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這個節目的主角到底是什麼?
信件?還是寫信人?或者說是像片頭朱軍所說的,想要讓大家真正了解那些歷史上的偉大人物。我們絕大多數人因為之前先入為主的觀念,以為信·中國必然是以信件為主體,我也不例外。還有些人看過片頭,就認為了解那些偉大人物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是這個節目的主旨。
但看完大家仔細思考一下,信·中國的主旨真的是這樣嗎?這時候就會有人問了,那究竟什麼才是這個節目真正的立意呢? 私認為是信念、信仰。
第一期一共4封信:朱德、黃繼光、江姐、聶榮臻。
這四位任何一個都是革命先輩,4封信也都代表了4人崇高的理想和覺悟,朱德的"至於那些望升官發財之人,決不宜來我處;如欲愛國犧牲一切,能吃勞苦之人無房多來。"黃繼光的"不立功,不下戰場!"……無一不讓在座或在看的人震撼,而這其實就是最好的愛國教育。
而《信中國》官方介紹中也說道,該節目是以"信"為載體,傳遞的是"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內核。
2
再者我們來談談這個節目的形式,所謂形式就是節目的排布,流程設置,比如主持人串場、讀信環節的設置,以及最終以什麼視聽效果來呈現,這其中就包括舞美、音樂剪輯等等。
而內容則是節目的創意、信件的選取、讀信人的選擇方面,更重要的是信件的內容。
從情緒上來說,《信中國》這種由主持人主導全場的設置,確實不符合情緒連貫性的表達,無論是讀信人還是觀眾都很難在這種不斷被打斷的情況下,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這樣一來,信的感人程度、讀信人的情感表達都不能很好地使觀眾沉浸其中,獲得情緒上的宣洩與抒發。
但也恰恰是這種斷裂式地表達,更有效地傳達了信件的意義以及節目想要真正傳達的內涵。
3
這裡拿最後一封聶榮臻將軍的信來說明,實際上這封信也是這期最打動的我的一封。
其實聶榮臻將軍在戰火中救下兩個日本幼女的故事也算是家喻戶曉,如果僅僅是讓讀信人唐國強老師上臺一氣讀完,最終結果也不過是讓大家加深了對這個故事的印象罷了。
但正是因為有了朱軍的主持及串場加持,使得這個原本被人熟知的故事又被增添了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比如後來40年後,美穗子又再次來到中國看望聶榮臻,以及當時的中日關係等等,這些我們很多人並不是那麼的了解。
《信中國》採用這種分段式的讀信形式,雖然割裂了連貫流暢的情緒表達和感受,卻更加有效地表達了信件的精神內涵,也實現了朱軍在片頭中所說的,讓大家真正去了解我們以為我們了解,然而實際上卻並不了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