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黎安,時尚編輯,分享一切美好事物先關注,不迷路
近幾天,有男性朋友問我:他想送女朋友一瓶香水,是送香奈兒5號好,還是迪奧小姐好?
問及為何選擇送香水?
這位兄弟坦言:之所以會選擇香水作為禮物,一是看了一些媒體報導說用香水的女人有種高級美;二是考慮到,奢侈品牌的包包價格太高昂,而相對的,送大牌的香水、口紅則是很體面的選擇。
這不是他一個人這麼想,是很多男同胞的現狀。
老實說,顏色還是挺好科普的,至少視覺上很直觀;但若是真想把香水作為禮物,建議到實體店認真了解過具體某一款香水的氣味,再做決定。
如果你喜歡某種味道,也覺得這種味道符合你另一半的個性,那麼可以選擇把這瓶香水送給對方,約定某個約會、某個夜晚噴上這款香水,也是浪漫的。
但是,如果你只是聽了一些報導的一面之詞,認為香奈兒、迪奧是大牌,總不會出什麼錯的話……那你可能就想錯了。
《聞香識女人》中,失明的退伍中校弗蘭克,就能通過聞對方身上的香水味,來判斷對方的身高、外貌甚至性格。
由此可見,香水和女人的關係——香水,是女人魅力的氣息,反映出一個女人的品味、性格與內涵。
與此同時,香水也是很隱私的。
第一,你噴了香水,旁人要靠近到一定距離才會聞到,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距離是比較親密的;
其次,因為每個人的喜好是不一樣的,你不夠了解這個人,很難為對方送出一瓶讓她覺得「這是我」的香水。
比起好聞,香水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懂我」。
所以,香水是一個人對於內心的窺探,再釋放出來的味道——看不見,摸不著,畫面難以呈現——所以,香水是隱秘的,也是詩意的。
沒錯,香水也許算得上是一種美麗的升華。
但如果說,噴香水的女人才是美麗動人的,這個觀點我不認同。
一個人的品味,不應該簡單地與特定某一種物品畫上等號;因為一個人的審美,是由很多因素結合組成的;自然,一個人的美,一個人的內在,也就不可能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
喜歡香水的人,自會用心去感受香氣帶來的體會;不喜歡香水的人,也自有他們表達自我的方式。對於美的表達,實在沒有必要硬性「統一思想」。
「香水」:從「遮臭」到愉悅之路
眾所周知,香水的發明,一開始是為了遮蓋身上的味道——當時的歐洲人,十分不愛喜愛,比如,曾經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一年就只洗兩次澡。
14 世紀下半葉,酒精和香精油混合而成的新型香水誕生了,當時被稱為「toilet water」。
香水的工業化,則開始於16世紀。1533年,義大利的凱薩琳公主嫁給法國王儲亨利二世,帶來了豐富多彩的香水文化。路易十四特別喜歡使用香水,是有名的「愛香水的皇帝」。
然而,香水的真正大革命開始於18世紀。世界香水的進程由於古龍水(Eau de Cologne)的發明被加快了進程。其中的代表人物拿破崙,就是古龍水的最大消費者,據說他每天要使用5公斤的古龍水。
到了19世紀,隨著現代化學工業發展,香水業也呈現出一片「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此時,使用香水已不再是為了「遮臭」,而是一種取悅自己的生活方式。
1828年,皮爾·弗蘭科斯·帕林·嬌蘭在巴黎開了第一家香水店。
1853年,嬌蘭特地為歐仁妮皇后調製了皇家香露,創作出著名的「帝王之水」,混合了橙花、佛手柑、檸檬、薰衣草和迷迭香的味道,使嬌蘭成為「御用皇室香水製造商」。此後的嬌蘭香水包裝上,一直保留著拿破崙時代的蜜蜂標誌,這是成為皇室效力的象徵。
後來,埃米·嬌蘭繼承了父親的天賦,在父親去世5年後就推出了著名的「姬琪」香水,這款香水被認為是第一款現代香水,也是歷史上第一瓶分三個不同香調的香水。從此以後,大批量的香水生產就採取這種金字塔式的結構——也就是分前調、中調和後調的三個基本的香味階段。
隨後,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香奈兒、迪奧、蘭蔻等品牌都加入了香水業,也有了後續一連串經典如「一千零一夜」、「5號」、「迪奧小姐」、「璀璨」、「毒藥」等香水。
嬌蘭先生曾說過,香氛是最濃鬱的記憶形式,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化身看不見的衣服,把玩隱藏和顯露間的藝術。
發明伊始,香水只是為了遮臭,而如今香水承擔的功能,更多是賦香——賦予自己香味,從而讓自己身心愉悅。
古人,是怎麼讓自己「香噴噴」的?
人的嗅覺是一種很神奇的感覺,科學研究顯示,人類能分辨和記住一千多種氣味。而人類對氣味的迷戀,早在公元1500多年前就開始了。
比如,舉世聞名的埃及豔后,會用15種不同氣味的香水沐浴;而且,她還要求自己的臣民必須在塗抹香水以後,才能出現在公共場所,否則就要坐牢。
中國香文化由來已久,肇始於春秋,成長於漢,完備於唐,鼎盛於宋。
比如,東漢末年的荀彧,官拜尚書令,人稱荀令。他尤其注重儀容,風度翩翩,是知名美男子。而且荀彧好薰香,身上香氣,可聞百步。所坐之處,香氣三日不散,成為世人的美談和效仿的對象。王維詩曰:「遙聞待中佩,暗識令君香。」
而宋代人的生活一向以舒適、精緻著稱。宋代文人生活四雅:點茶、焚香、插花、掛畫,更是令人神往。如宋代黃庭堅就專門寫有《香十德》:
感格鬼神 清淨心身能除汙穢 能覺睡眠靜中成友 塵裡偷閒多而不厭 寡而為足久藏不朽 常用無障
香氣,是很矛盾的:又近又遠。
香作為「物品」,離我們的生活很近。無論家居驅蚊的香,還是冰箱、廚房裡,處理食材時所散發與沾染的天然香氣,或是日常用的香水、祭祀焚香等等,都有香的參與。
而香道作為「文化」,又似乎離生活很遠。說到香道,很多人腦海裡浮現的是雅致的場地、考究的器具、行雲流水的動作、高深莫測的香品……等一系列神秘的儀式感。
張愛玲在《沉香屑·第一爐香》的開頭寫道:「請您尋出家傳的黴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支戰前香港的故事。」
香道,源自古代的生活美學,也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生活藝術的升華;歸根結底反映的是你對世界和對生活的態度,與你會如何操持一日三餐、如何對待自己和家人、交什麼樣的朋友、關心什麼樣的事物等一脈相承。
香氣屬於感官領域,對人類情感產生的影響是超乎想像的:伴隨著我們每分每秒的呼吸,才發現,其實我們也一直用嗅覺觀察著這個世界。
出生時的母乳、暖意洋洋的老屋、窗外的雞蛋花香……構成了我們靈魂的居所;四季也有香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市場水果攤的果香,熱鍋裡的肉香,火鍋中的香茅與辣椒……一呼一吸間,我們就能做到對生活瞭然於心。
如果你也喜愛香水,香氣不僅是你生活中的一種小小儀式感,也是你情緒、思想、性格的一扇窗。
比如,花果香的甜,時留給愛人的,而木調的清雅可以助你在職場中更添氣質。
比如,赴重要的約,拿下最關鍵的項目,出席盛大的宴會……出門前輕輕噴一點,無形中氤氳纏繞,就是當下最美好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