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落烏堤
這可能是華為在全面受限的大環境下,所能召開的最後一場完整的全球開發者大會。
這可能也是,華為搭建自己生態的第一場自主的全球開發者大會。
無論如何,全新的HMS 5.0(Huawei Mobile Service,華為移動服務),將會成為代表中國,對「生態」壁壘發起的最有力的一次衝擊。
1985年8月2日,一架在達美航空191號航線上執勤的飛機,從勞德代爾堡經停達拉斯再飛洛杉磯的航班,在到達達拉斯機場的時候,遇到了雷暴天氣,並在著落前進入到了雷暴區,在降落時,遭遇微下擊暴流,導致飛機失靈,最終釀成了死亡136人,生還29人的空難。
這場空難中,IBM 5150的締造者,唐·埃斯特利奇夫婦遇難,在唐·埃斯特利奇的主持下,IBM在四年前,推出了名噪一時的IBM 5150。
1980年年中,IBM內部在如何發展PC(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的道路上,陷入了巨大的爭議。一方面,有管理層建議收購這家PC企業雅達利(Atari),利用雅達利的現有技術和市場,來發展IBM的PC市場。另一方面,有管理層認為應該加大與當時如日中天的蘋果(Apple)或者坦迪(Tandy)合作,當時的PC市場,蘋果藉助Apple II大殺四方,坦迪的TRS-80則與蘋果相抗衡對立。還有一部分,則認為要開發IBM自己的PC路線,發展IBM全新的PC。
為解決這一問題,IBM在公司總部,召開了一場PC諮詢會,在吵鬧不休的會議上,實驗室主任洛伊最終拍板,決定組建一支12人組成的秘密研發小組,送往博卡科頓IBM的研發中心,這個項目,被命名為「自走棋(Project Chess)」,小組的負責人,正是唐·埃斯特利奇,他給這個小組研發的項目,取了個代號:Acorn(橡果)。
這個代號,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國,一年前成為了一家小公司的名字,後來,這家公司發展成為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生態的霸主:ARM。
為了推進研發進度,讓IBM的產品能夠快速的推向市場,唐·埃斯特利奇打破了IBM之前的研發經驗,放棄了從指令架構、作業系統到元器件都自己開發的模式,選擇了「開放架構」,也就是後來被稱為「開放業界標準」的方式,來生產後來全新的PC,這樣生產出來的PC,被稱為「兼容機」。
1981年8月12日,在紐約的華爾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IBM發布了自走棋項目組的研發成果:IBM 5150型PC。
IBM 5150搭載了Intel 8088處理器、16KB內存,裸機沒有軟碟機和顯示器,售價1565美元,只能運行Basic。配齊軟碟機、顯示器、64K內存的版本售價3000美元。升級為2個軟碟機、彩色顯示器及印表機的系統,售價約為4500美元,適合家庭或者學校使用。
這是世界上首次明確了PC的開放式業界標準,自此,PC作為一個新生品類,在市場中出現了。
作為當時的市場老大,賈伯斯在《華爾街日報》做了一整版的廣告,是一行通欄大標題:
「歡迎IBM」。
幾年後,蘋果的繼任董事長批評被董事會掃地出門的賈伯斯這一行為時說:
「那廣告詞就象是小紅帽歡迎大灰狼,公雞歡迎黃鼠狼一樣愚蠢。」
因為賈伯斯錯誤的判斷,蘋果錯失了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在幾十年後,重新在賈伯斯手中到來。
從IBM 5150推出,到第二年4月,IBM的PC銷量,便突破了50000臺,短短的幾個月時間,IBM在PC市場的佔有率,迅速擴大到70%以上,而且這個比例,在接下來的三年內,將繼續的擴大。
1984年,IBM的PC部門收入已達到40億美元,簡單說來就是IBM的PC部門獨立出來,可以成為美國第74家大工業公司,並可名列美國第三大計算機公司,僅次於IBM自己和DEC。
隨著進入的廠家越來越多,PC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而且,PC的價格越來越低。
以IBM為標誌的「兼容機」,成為了市場上最受歡迎的電子產品,一個全新的時代,終於在IBM的推動下,在美國形成,這個時代,也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最成熟的提現:計算機資訊時代。
不過,IBM的風光,隨著唐·埃斯特利奇的逝世,一瀉千裡,最終被其他崛起的廠商超越,幾年後,為抗衡自己一手從「矮子」裡面拔出來的「將軍」Wintel聯盟,IBM又一次捲土重來。
IBM的成功,有其獨有的開創性經驗,直到今天,IBM所代表的「兼容機」開發模式,依舊是所有廠家推動其生態建設的「模板」,IBM無可爭議的是全球首當其衝的「偶像」。
首先,IBM決定使用現成的、不同原始設備製造商的元器件,將這些硬體,集中到自己的工廠,組裝成最終的產品。
這套對供應鏈進行管控,利用供應鏈元器件、作業系統等技術迭代和發展,統一採購,進行流水線組裝的模式,誕生了全球最大的幾大電腦品牌、手機品牌,以及與他們伴生的代工廠,他們也被稱之為「組裝廠」。
這種供應鏈垂直細分的方式,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進行了最大化的資源利用和技術開發,使得每一個產業鏈上某一環節的廠家,可以集中力量來研發技術,並將之適配到產品中。
其次,IBM選擇的「開放架構」,開放架構的實質,其實就是「開源」。通過這種方式,除了便於自己進行開發之外,最重要的是,IBM可以採用其它公司生產和出售兼容的元器件和軟體,而其他公司,也可以利用IBM的架構,來採購和生產可以兼容這套架構的機器。
在今天看來,就是IBM主導的標準,共同將市場做起來。
這套以某個廠家為主導,建立兼容性標準,利用開源或者授權模式,發展生態,將產品迅速市場化的方式,在將來被不斷的複製,其中,最成功的,當屬於Android系統。
第三,IBM還出售其編撰的《IBM PC技術參考資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開發手冊、開發包、開放API等等資料,這樣的話,其他的生產商能夠很快的分析和採用IBM的程序,迅速的發展自己的、不侵犯版權的複製品。
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定製版作業系統,比如針對Android開發及定製的國內眾多的UI/OS。
更為重要的是,這份資料中還包含了IBM獨家的ROM、BIOS等原始碼,這些代碼,直到今天,都還存在於每一臺正在運行的電腦中。
最後,IBM在PC最重要的元器件——微處理器上,採用了英特爾(Intel)的8088,在作業系統方面,由於重新開發不同於大型機的PC系統,在時間上來不及,IBM選擇了當時未成氣候的微軟(Microsoft)的MS DOS系統。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智慧型手機最大的生態系統,微處理器底層設計就是基於ARM架構,基於ARM架構的作業系統Android,與之一起形成了最大的移動生態。
有意思的是,此時的格魯夫治下的英特爾,在儲存器方面被日本廠商打得丟盔棄甲,離死不遠,轉而發展微處理器。比爾·蓋茨則四處無門,未成氣候,拿著自己開發的作業系統,到處碰壁,二者艱難的在蘋果的夾縫中存在著,彼時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襯託蘋果的風光。求變的英特爾和求生的微軟,成為了IBM的搭檔。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傍上IBM大腿的英特爾及微軟,隨後建立起了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生態壁壘:Wintel聯盟。
如果說IBM定義了PC,那麼,Wintel聯盟則首次對PC的生態進行了定義。
這個聯盟的核心,就是IBM採用的英特爾X86架構的微處理器,以及微軟的MS DOS作業系統,這套組合,直到今天,依舊是PC端的終極霸主。
微軟方面,其作業系統至今依舊是閉源的,也就是說,微軟是不對外開放原始碼的,建立在Windows作業系統之上,微軟為其搭建了全球最為豐富的應用軟體,尤其是辦公軟體。
英特爾方面,其X86指令集架構,幾乎是獨有,所有基於X86架構的處理器,都需要英特爾的授權,直到今天,除了為避免反壟斷調查,英特爾允許AMD的存在,同時,全球獲得英特爾X86永久授權的企業,只有臺灣的威盛(VIA),其他的,一家沒有。
同時,微軟與英特爾,通過一系列的協議、技術規範等,將PC的標準,變成了Wintel標準,雖然沒有明說,但這些協議及規範,就是事實上的標準。
Wintel成為了PC市場上,最大的「壟斷聯盟」,你兼容,你就能活,你不兼容,那就得死。
當然,蘋果例外。
英特爾在摩爾定律的推動下,不斷的將微處理器的算力往前推進,並雄踞榜首數十年。
微軟則從用戶體驗、功能實現等方面,不斷的完善Windows系統,而且,他們的迭代速度,幾乎是相近的。
這種算力和系統相互推進、相互適應的模式,也成為了日後ARM+Android崛起的路線。
同時,英特爾幾乎將X86架構的專利全部據為己有,而微軟則自始至終將Windows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也就是說,Wintel通過建立專利牆、技術牆將生態壁壘建立得無比堅固。
這套看上去是開放的標準,實質上只屬於英特爾和微軟,則擴大一點,事實上他們只屬於美國政府。
他們,迅速的立足市場,並佔有超過90%的市場,幾乎所有的廠商都找英特爾購買微處理器,都找微軟購買MS DOS作業系統,IBM開始有所警覺。
1983年,微軟展示MS Windows的原型,但IBM不感興趣,IBM表示他們正在開發他們的圖形化系統:Top Views;同年11月,還不死心微軟,再次找到IBM,尋求IBM繼續使用MS Windows,IBM再次拒絕。1984年,IBM推出IBM PC/AT,同時,微軟第三次去找IBM,表示MS Windows已經到了Final階段,但是,IBM PC/AT的熱賣,讓微軟再一次被潑冷水。
最終,在唐·埃斯特利奇逝世後,IBM從神壇上跌落,取而代之的,是採用Wintel的廠商的崛起,從此,再沒有誰能對Wintel指手畫腳。
「賣一臺PC能賺100元,其中英特爾拿去了70元,微軟拿去了40 元。」——這句話,成為了Wintel聯盟背景下,PC市場最好的註解。
為了更好的制衡Wintel,維護自身的地位,1991年10 月,IBM聯合蘋果、摩託羅拉(Motorola)組成的AIM聯盟,正式推出全新的處理器架構——Power PC,以Power PC架構開發的POWER系列處理器,成為這一時期兼容機的代表。
AIM聯盟最初的構想是這樣:由蘋果發揮其作業系統軟體的長處,按照IBM兼容機模式,推出適用於PC的作業系統及軟體;摩託羅拉則利用自身在微處理器方面的優勢,結合IBM的微處理器技術,共同推出有競爭力的Power PC晶片,然後蘋果與摩託羅拉結合向聯盟成員(註:主要就是IBM)提供產品。
產品就是作業系統與微處理器,對應的競爭對手,就是微軟與英特爾。
但是這一聯盟,被Wintel絞殺了。
微軟方面,推出了跨時代的作業系統:Windows 95,為配合Windows 95,英特爾推出了全新的產品線品牌:奔騰(Pentium)系列晶片。
英特爾的微處理器(硬體)與微軟的Windows系統及應用(軟體)兩者進行最佳結合、協同更新,成為了繼IBM之後,推動PC發展最大的原動力。
同時,隨著惠普、康柏以及日系、臺系電腦的崛起,IBM的領導地位越來越差,而且,AIM聯盟中的蘋果,在1996年,市場份額從16%跌到了4%的歷史最低點,被迫出走的賈伯斯宣布回歸。回歸後的賈伯斯,選擇與微軟達成和解,結束了與微軟的專利糾紛,並在1997年,將蘋果當年搭載在iMac上的系統,命名為Mac OS,蘋果系統至此全新獨立發布,成為了蘋果手中縱橫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利器。
與微軟Windows閉源原始碼,開放生態不同的是,Mac OS是一個全新的、封閉的系統,是一套完全與Windows不兼容的作業系統,這個封閉的作業系統,成為了PC時代,Windows之外,唯一得到大範圍使用並據有一定市場份額的桌面級作業系統。
這也是蘋果生態的基石。
2000年前後的網際網路泡沫,使得蘋果再一次選擇了轉型,賈伯斯制定了將PC設計成「數字中樞」的戰略,並逐步將這一戰略實施。
2001年1月10日,iTunes一代發布;
2001年10月23日,iPod一代發布;
2006年5月16日,MacBook一代發布;
2006年9月12日,Apple TV;
在Apple TV發布後,蘋果在賈伯斯的帶領下,馬上將迎來數碼史上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iPhone。
2007年1月9日,iPhone一代發布,這款沒有按鍵、3.5英寸全觸控屏幕、金屬機身,最重要的是,他搭載了蘋果為手機全新開發的作業系統:iOS。
而iPhone的出現,成為了蘋果真正意義上軟硬體相結合的基石,蘋果終於拿出了可以與一統天下的PC機相媲美的硬體級設備:智慧型手機。
2008年7月10日,蘋果發布了App Store第一版。這是數碼史上,由單一公司主導,第一次將旗下的硬體(iPhone、iPod Touch以及iPad等產品)、作業系統(Mac OS、iOS)、及應用(Application)統一的偉大嘗試,他成功了。
App Store的出現,改變了之前所有軟體分發的模式,他將軟體自主開發並發布,只要符合作業系統即可的模式,所有在App Store上架的應用程式在成功發布之前必須通過蘋果公司的審核,以確保符合SDK中的條款。而且,App Store通過應用程式的銷售分成從App Store中獲利。蘋果及合作夥伴獲得所有第三方開發者發行的應用程式銷售收入的30%,開發者得到餘下的70%。
這是單一平臺第一次將全球的開發者聚集起來,以極高的銷售分成比例,刺激全球的開發者為其開發應用程式。
蘋果憑藉一己之力,重現了往日IBM的輝煌,而且比IBM更為偉大,他開啟了全新的生態模式。
由單一公司主導,推出全兼容的作業系統,搭載在不同類型的終端產品之上,這些終端均安裝有與作業系統匹配的App Store,App Store上,則是全球開發者開發、並經由蘋果審核的應用,他們並通過App Store進行銷售,同時,蘋果在App Store中收取分成,開發者則依靠銷售獲取70%的利潤。
App Store裡程碑
這個完美的商業模板,瞬間引爆了整個移動網際網路及智能終端市場。
在美國,蘋果的競爭對手微軟,在2010年10月21日上線了第一個版本的應用商店,微軟取名為Windows Phone Marketplace,五年後,才改名為Windows Store,但是,在智能終端為代表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微軟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豪氣,在聯合諾基亞、收購諾基亞並出售諾基亞的折騰後,幾乎放棄了智慧型手機市場。
取而代之與蘋果在智能終端時代競爭的,是谷歌(Google)。
2005年7月11日,谷歌收購Android,Android這個基於Linux內核與其他開源軟體的開放原始碼的行動作業系統,主要設計用於觸控螢幕行動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與其他可攜式設備。
2007年11月5日,在谷歌的主導下,成立了OHA(Open Handset Alliance,開放手持設備聯盟),除谷歌外,其他成員包括HTC、摩託羅拉、三星(Samsung)等設備製造商,無線運營商則包括Sprint及T-Mobile,晶片製造商高通及德州儀器等,其目標是為行動裝置開發「首個真正開放和全面的行動裝置平臺」。
2008年12月9日,新一批成員加入OHA,包括ARM、華為、索尼等。
Android的發展,完全複製了IBM 5150的模式,而且做得更好。
其中,最為由吸引力的,一定是「開源」。
Android作業系統的原始碼由谷歌主導開發,在發布新版Android的同時公開發布原始碼,一切代碼為公開免費的。這些原始碼根據OHA所開發的非Copyleft的Apache許可證2.0下,允許修改和再分配,剩下的Linux內核部分則延續GPL第2版的許可。
也就是說,所有廠商,只要願意,在遵循一定的開放原始碼協議的規則下,均可以隨意下載Android並對其進行修改。
但是,商業場上,無利不往。谷歌為什麼開發Android,並選擇開源,其中最核心的一點是,Android是開源的,但是「谷歌認證」是閉源的,這才是谷歌盈利所在,和谷歌控制Android的核心,谷歌對Android有絕對的控制力。
谷歌認證,簡而言之,就是谷歌授權使用集成谷歌服務的一種形式,其通過提供一個與谷歌的服務應用程式接口集成的軟體層,來實現對谷歌服務的調用,這個服務,就是GMS(Google Mobile Service,谷歌移動服務),GMS是谷歌應用的一個集合包,以支持設備可以方便的訪問和使用Google Search 、Google Chrome、YouTube 、Google Play Store 等谷歌的應用,並支持以調用谷歌帳戶進行登錄的所有APP。
Android的授權,分為三種:
1、免費使用Android作業系統,但不內嵌GMS;
2、內嵌部分GMS服務,但手機不能打上谷歌的商標;
3、內嵌所有的GMS服務,也可以使用谷歌商標。如果在Android手機中內置有谷歌GMS服務的話,是等同被谷歌官方認證過的產品。
GMS的認證主要是谷歌為手機廠商進行認證,這個與晶片廠商沒什麼關係。
通過開源與認證,Android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在智能終端市場,佔據了85%左右的市場份額,遠遠超過佔有率第二的iOS。
作為第三批加入OHA的華為,是Android原始碼的第二大貢獻方,是Android持續更新的主要維護人員之一。
但是,隨著美國對華為限制的一步步加劇和收緊,華為已經被谷歌限制使用GMS長達一年多了。
華為在Android的使用上,是比較特殊,在被限制使用之前,華為是兩條路:
在國內,使用Android系統,並沒有集成GMS,也就是說,國內版本的華為手機,對GSM依賴程度很低,或者說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在國外,華為則一定通過GMS認證,並搭載完整的谷歌相關的應用程式,以達到更好的用戶體驗。
在限制後,華為國內、國外,均只能使用開源的Android系統,不能通過GMS認證,不能安裝並使用谷歌的應用程式,不能調用谷歌帳戶進行授權登錄沒這個影響,在海外是巨大的。
你能想像,中國的手機用戶不能調用微信進行其他應用程式登錄麼?是的,華為海外市場不能調用谷歌帳戶,就是這個概念。
如果蘋果手機不能使用微信,那你還選擇蘋果手機麼?
如果華為不能支持GMS,你還選擇華為手機麼?
為了挽救頹勢,華為被迫推出HMS,以自救。
2011年2月,巴塞隆納MWC上,華為發布旗下第二款旗艦手機D1 Quad,與D1一道亮相的,還有華為帳戶體系,從今天看來,這是HMS的最基礎的帳戶體系基礎。
2011年8月3日,華為在「自在分享@雲端」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上,正式推出華為智匯雲應用市場,並於2014年6月6日更名為「華為應用市場(HUAWEI AppGallery)」並將之確定為與EM UI同等重要的開發組件,同時,開始引入開發者入駐;
2013年7月,華為成立的開發者聯盟,向開發者開放華為帳號服務、應用內支付服務及推送服務。其主旨是搭建全球化的生態服務平臺,實現生態共贏。
2016年8月,華為HMS Core2.4.0版本上線,整合華為帳號、應用內支付、推送服務;
2019年5月起,因美國商務部決定將華為列入技術輸出管制的實體名單,谷歌需要遵從禁令停止為華為移動業務提供服務,其中包括GMS認證服務;
2019年8月,HMS在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被正式發布,宣布全面開放HMS生態,10億美元全面啟動「耀星計劃」,傾力打造智慧數字雲服務創新生態,以此為標誌,HMS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2019年8月,HMS Core3.0.0版本上線,新增位置服務、雲空間服務、遊戲服務等核心服務。
2019年10月,HMS Core3.0.2版本上線,新增統一掃碼服務、安全檢測服務功能。
2020年1月,HMS Core4.0.0版本上線,新增情景感知服務、數字版權服務、機器學習服務、線上快速身份驗證服務、運動健康服務、用戶身份服務、近距離通信服務、全景服務、位置服務、動態標籤管理器服務。
華為在當月15日對外宣布,HMS開發者超過130萬人、應用超過5.5萬款。
2020年9月8日,HMS Core 5.0進行了最近一次更新,主要更新內容涉及三大方向、七大領域,包括圖形、媒體、人工智慧、智能終端、安全、系統,從晶片到終端到軟體服務全面涵蓋。這次更新被認為是華為自官方推出HMS以後,最重要的一次更新。從大方面來說,開放共贏,讓每個安卓手機應用開發者都接入HMS Core,降低開發成本,提升開發效率。此外,為增加APP開發者粘度,用戶需要安裝了最新HMS Core的APK才能夠調用這些功能,讓這些APP成為HMS生態裡的一環。對於開發者而言,升級後能夠更好地降低開發成本,應用配置、開發接入、功能調測都能得到極快的支持與解決。
2020年7月23的中國網際網路大會上,華為消費者雲服務總裁張平安就公布,目前華為全球註冊開發者已達160萬,全球集成HMS Core的應用數量超過8.1萬。
那麼,從以往的經驗來看,HMS生態搭建,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像華為這種硬體公司,開始做生態建設,其難度更是可想而知。
首先,消費者的體驗取決於開發者的優化,以及整個生態上的資源調配和服務。現階段,隨著華為搜索(Petal Search)的全球發布,可以說HMS的最大短板——搜索得到補充,至於體驗如何,還是要等一定時間後才能知道。
國外市場看,就Android生態而言,Huawei AppGallery 對App Store、Huawei ID對Google Assistant、Huawei Video 對YouTube、Huawei Mobile Cloud對Google Drive、Huawei Wallet對Google pay、Huawei Music對Google Music、Huawei Browser對Google Chrome等產品,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進行替代,最大的短板,則是內容上,可能還需要補足,空有應用,沒有內容,免不了空架子的遭遇。
其次,IBM兼容機時代的崛起、蘋果智能終端時代的崛起,都離不開的法寶,在華為這裡,一樣適用。
在華為宣布方舟編譯器開源、鴻蒙系統開源之後,無疑迎接開發者的HMS也一樣是免費的。而且HMS的免費,相對於GMS的保守,顯得較為前沿。比如新開放能力中的AR Engine,能夠提供運動跟蹤、人體和人臉跟蹤、環境跟蹤等AR能力,幫助應用實現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融合。AR地圖、遊戲、影音、娛樂、電商、社交等熱門潮流領域的應用都可以使用AR Engine來進行創新。
此外,誠意十足的開發者獎勵,是快速聚集開發者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對於已經吃淨蘋果App Store以及谷歌play的紅利的開發者來說,現在突然到來一個可能成為全球三大生態之一、剛剛起步的HMS來說,無疑是利好的,而且,華為在這方面給出的獎勵,也的確很高,如果不是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也許華為的HMS的發展可能更好,我們看看2月24日華為發布會的信息:
1、足夠多的推廣預算——10億美金;
2、足夠多的推廣活動—— 100 Events in 2020;
3、足夠多的用戶基礎—— 600 Millions;
4、足夠多的分成比例—— 85%(部分甚至100%分成)
現在這樣的條件,對於開發者而言,這幾乎就是坐著撿錢的事情。
此外,我們不能忽視一個問題,全球六大手機廠商中,有四家是中國的。他們分別是華為、OPPO、vivo和小米。而這四家,都是基於Android系統的。
同時,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地,生產了全球超過80%的手機,龐大的生產能力和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以及足夠大的單一市場,和足夠大的出貨商廠家組合,如果結合起來,進行推廣,那會是什麼情況?
不要覺得這個不可能,「兄弟睨於牆,外御其侮」。
而且,我們不能忽視政府的幹預力,「很多中國人表示如果美國真的禁用了微信,那麼蘋果手機我們也可以不用了。」
之後,餘承東直言,「如果以後再封殺,讓所有中國公司都不能用谷歌生態的話,我們這個生態就可以全球銷售,把替代谷歌生態建起來。」
最後,不管是硬體+作業系統+軟體,還是1+8+N,本質上,還是以前可以借鑑的經驗,對於華為來說,如此。
對於中國缺芯少魂的短板來說,衝擊生態壁壘,不是一家公司的事,有個代表,不代表能成。
畢竟計算機語言,晶片甚至擴大到半導體產業,絕大多數的原創性技術,還是在美國人手中,這個遊戲規則下的體系,還是美國人一手建立起來的。
開源是杯美酒,同時也是毒酒。軟體業的開源、免費使用,與製造業的「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租不如送」一個道理,最終都是溫水煮青蛙,熬死你。
要突破,也許現在是最好的時候,同時,也是最壞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