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梵谷帕索裡尼初代綠魔,好萊塢的演技之神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威廉·達福

徵服者威廉

Willem The Conqueror

譯者 被嫌棄的腰果的一生

教育動畫片編劇

豆瓣 @小陳的賽博人設

製作《燈塔》並非一件易事, 導演羅伯特 ·艾格斯(Robert Eggers)和他的演員們在加拿大新斯科舍 (Nova Scotia) 的 Cape Forchu 度過了風吹雨打的 35 天,劇組在險象環生的礁石上努力維持著自己的立足點。去年 10 月的倫敦電影節上,艾格斯在影片的英國首映前與我交談時告訴我:「人無法在陰風怒號又淫雨霏霏的天氣裡高效工作,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的進度落後了。」對羅伯特·帕丁森而言,這次拍攝是一次特別的考驗,他在採訪中談到了自己艱難地揣摩角色的過程,他在醉酒狀態下拍戲時曾一度失禁並嘔吐不止,最後甚至到了想揍導演的地步。兩人都為他們所創造的黑白迷幻之旅而感到驕傲,他們與大自然鬥爭數周的回憶聽起來好像他們也經歷了一次相當於燈塔看守人的經歷,或 「燈芯」在埃格斯的兩隻手,在被狂風隔絕的時空中被逼到精神錯亂。

《燈塔》劇照

威廉·達福(Willem Dafoe)倒沒有這樣抓狂的故事。我們見面時,他就像樂觀和熱情的化身,把每一種無論多麼具有挑戰性的處境,都視為探索和發現的新機會。如果你問他關於天氣的事情,他便會提及積極的一面,解釋到天氣並非阻礙,反而幫助他塑造了自己的表演,「天氣會告訴你該怎麼做。」他說:「你只能有限地表現出冷,然而即使你很擅長這種表演,我不確定你是否能貫穿下去。但是如果天氣真的寒冷,那就是冷,並不需要刻意演出來。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的追求:我們要成為一個人,而不是演一個人。」

同樣,達福也不覺得有必要像帕丁森一樣為了貼近角色而折磨自己,他將自己的方法描述成一個有條不紊的過程,即把零件分解為其組成要素,並一一掌握,直到託馬斯·韋克這個角色顯現出來。「這不是一場演出而已,這是一種很特別的語言,我必須擁有它。所以這並不是演員的把戲,我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來與臺詞、音樂和節奏建立聯繫。你需要不斷地練習,不斷地思考,接下來是這些外部的滿足:體態、假牙、我留出來的鬍鬚,我看起來不像我自己,再加之華麗的服裝,和非常極端的天氣……所有這些東西都帶我陷入一種體驗。」在達福的咧嘴一笑中,他第一次暗示了拍攝的困難,「我只能說這是一種經歷。」

《燈塔》劇照

對特殊經歷的追求一直是達福四十年電影生涯的動力。「在某些方面,我是個感性的怪物。」他說,「倒不是挑戰瘋狂事情的感性,但是一旦你體驗到了做成一件美好的事情是什麼滋味,便會欲罷不能地想要再次經歷。」 這種不懈追求的結果,可以說是當今所有演員的作品中最不拘一格且最富有冒險精神的電影作品集。達福最初嘗試從戲劇界轉戰到電影界時並不順利,在麥可·西米諾的《天堂之門》(1980)中,他在片場做了 3 個月的臨時演員後被解僱,但在隨後的十年中與他合作過的導演們的名單讀起來就像是 80 年代的美國電影名人錄。製片人最初在達福的身上挖掘出一種積鬱的性感和潛伏著的威脅感。他以凱薩琳·比格羅和蒙蒂·蒙哥馬利的《無愛》(1981)中飾演的皮衣機車手形象首次在銀幕上亮相。在沃爾特·希爾的《街頭怒火》(1984)和威廉·弗裡德金的《生死洛城》(1985)中,他又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反派,隨後,以大衛·林奇的《我心狂野》(1990)中飾演畸形的鮑比·秘魯結束了這套戲路。

《無愛》海報

小生出道,靠著這類笑傲江湖的反派角色成就了自己的同時,自然也有被其反噬的風險,尤其是當演員狂妄的眼神和笑容帶有邪惡的底色時。但達福一直在迴避類型化。其他電影人也從這些同類型的角色中看到了和善、共情等特質,這也使他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在馬丁·斯科塞斯的《基督的最後的誘惑》(1988)中飾演了一個自我懷疑的耶穌,並憑藉在奧利弗·斯通的《野戰排》(1986)中飾演的一個有良知的中士以利亞,獲得了他四項奧斯卡提名中的第一項。

《野戰排》劇照

達福甚至還在好萊塢黑色電影中出演過主角,如《赤裸驚情》(1992)和 《血濺黃沙》(1992)。似乎還沒有一個演員可以如此遊刃有餘地在主流電影和獨立電影之間切換。打開達福的IMDb主頁,你還能看到諸如《生死時速2:海上驚情》(1997)、《苦難》(1997)、《憨豆先生的假期》(2007)和《反基督者》(2009)等類型的作品。除了頻繁地與自己的義大利導演妻子吉阿達·科拉格蘭德(Giada Colagrande)合作之外,他也曾尋求與國際電影人合作的機會,如西奧·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海科特·巴班克(Hector Babenco)和張藝謀。我們很難想出達福這類經常出現在熒幕上,卻也始終活躍在先鋒藝術中的創作者,他曾主演過的舞臺劇包括理察·福爾曼(Richard Foreman)的作品,超現實主義戲劇《白痴野蠻人》(2009)、《鮑勃威爾遜的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生與死》(2011)。

《鮑勃威爾遜的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生與死》劇照

達福在《燈塔》裡呈現了一個跛腳、粗俗、又愛罵人的懦夫,這本是一個毫無新意又俗氣至極的老水手形象,但卻是令所有演員們都印象深刻的一次創作。「這是一個典型又刻板的海盜形象。」 艾格斯承認,「但達福和編劇圍繞著角色的研究和創作,使他成為一個可信的、真實的、多維度的人。」

達福一下子就和艾格斯的創作建立了聯繫。「我們不必爭論電影到底意味著什麼,很顯然,它關乎身份,當身份被剝奪時,為了生存,人們會嘗試各種不同的身份關係,因為他們身處困境。當然了,有些是喜劇性的,有些是悲劇性的,但它在我們的想像中是有啟示性的。所以電影才會讓人感到滿意,所以電影才會有靈魂,因為它在講述我們。」不過項目之初,讓達福對《燈塔》產生興趣並決定加入的關鍵是導演,而非劇情。2015年紐約,當達福路過安吉利卡電影中心時,一張《女巫》的海報吸引了他。兩個小時後,他確信這個初出茅廬的電影人是他希望合作的對象,於是取得了聯繫。

《女巫》海報

這封來自達福試探性的郵件,促成了與拉斯·馮·提爾和韋斯·安德森等人長期有效的合作。這種主動建立藝術合作而非被動等待的方法,就是達福經營自己事業的原則。「這是唯一的辦法,否則你只會成為這個行業的一顆棋子。」他說。「我曾經有一個經營多年的戲劇公司,The Wooster Group,那是我以前每天出沒的地方,當時我每年只能拍一部電影。如今,我仍在做劇場,但我已經沒有公司了。當我結束了在The Wooster Group的工作時,一切都變得更加靈活。我見我喜歡的導演,如果有意義,我還會接近他們,尤其那些年輕導演。這些導演剛剛開始自己的事業,尚未贏得關注,但如果你能從他們身上發現一些特別的東西,那麼你們將會非常合拍。」

如果說有些導演因為成就演員,贏得了「演員的導演」的稱謂,那麼達福就是一個「導演的演員」,他盡其所能地去成就每一個導演的創作。「我總是被導演的個人魅力所吸引」,他說:「因為我是那種喜歡把自己交給導演的演員。在片場,我總問在攝像機另一邊的導演,我在機器前面,我們現在要做什麼?我喜歡成就導演們的想像力。我沒有足夠的才華去表達或者實現某種幻覺,但通過導演,我彌補了這些缺失,這讓我以一種更勇敢的方式變得更自由、也更不計後果;當然這不是因為我很勇敢,只是因為我在成就別人。我希望自己總是在一個充滿驚奇又求知若渴的環境裡工作,而不是上行下效的執行。」

在其他的一些合作中,達福甚至投入的程度更深,在託馬索(2019)中,生活與藝術的界限早已模糊不清,這是達福與阿貝爾·費拉拉合作的第五個項目。(他們剛剛完成了醞釀已久的第六部《西伯利亞》)他在片中飾演一位剛剛戒毒,生活在羅馬的美國電影導演,影片需要他在費拉拉的公寓裡,和導演的親生妻子和女兒一起的即興表演。這是一部只有經過了二十多年努力和深厚的友誼,才得以實現的電影,但達福承認他們的關係其實有著不順的開端。

《託馬索》劇照

「費拉拉是我的朋友,並且他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所以我如今才會這樣說。但我與他合作第一部電影《新玫瑰酒店》(1998)時,整個過程幾乎是一場災難。」 達福回憶了那次麻煩不斷的合作,拍攝期間費拉拉解僱了多數工作人員。「有些人喜歡那部電影,我妻子也喜歡,但我繼續和他合作還是因為我們的不謀而合。和費拉拉合作的這些年,一切都變得越來越順暢,他的一些創作過程也開始預示著我的過程。他給了我無人可以替代的挑戰,這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合作者,而非槍手。」

威廉·達福與阿貝爾·費拉拉

達福對他和費拉拉的所有合作都感到驕傲,包括那些被低估的作品,如《戈戈舞的故事》(2007)和《地球最末日》(2011),但慘澹的票房也讓他感到沮喪,「為什麼這些作品沒有被看到?這讓我難過。」他說,「如果我喜歡某樣東西,我就想分享它,我創作了那些會讓人產生共鳴的作品,但因為市場的性質,它們沒有找到自己的歸屬。」 在費拉拉的電影《帕索裡尼》(2014)中,他飾演了一位義大利詩人和電影製片人皮埃爾·保羅·帕索裡尼(Pier Paolo Pasolini),該片在電影節上廣受好評,但在隨後的五年時間裡都沒能在美國發行,這部電影的困境尤其刺痛了達福。

「沒有人想看這部低成本電影,一個關於激進的義大利同性戀知識分子的故事。」達福難以置信地睜大眼睛說:「他們問我誰想看這個故事,我回答每一個艾奧瓦州的性少數群體!但依舊無人問津。後來發行商KinoLorber出面,他們做了一些非常有限的放映,他們為這部作品找到了歸屬,獲得了很好的反響,而且評論界的表現也不錯,這確實很令人高興,但我不希望這是一種常態。這將是一場戰鬥,如果費拉拉的電影以正確的方式進入市場,它們就會有歸屬,雖然不是主流市場,但也足以支撐下去。」

《帕索裡尼》劇照

讓低成本的獨立電影在付費公眾面前亮相從未如此困難,特別是如果你仍然傾向在大屏幕上將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達福拍過很多商業大片,但他仍然決定尋找獨立電影的新聲音。

值得注意的是,在電視行業為同行們提供了更多機會和穩定的時候,達福卻從未涉獵其中。「我總覺得有區別,即使是平臺的變化,我們怎麼觀看,以及演員在兩個世界之間的變化,都是有區別的。」他說。「我發誓,這不是偏見。我看過了,也試過了,但我就是看不進去。這也不是勢利,確實有一些偉大的表演在進行,但我們談論的是生活本身。比如在閒暇的時候,我想看書、看電影,但我不想看連續劇。」

威廉·達福

除了個人的娛樂喜好外,達福對導演的敬業也是這一立場的一部分。「有一種弱化導演的趨勢,重心變成了運行商,有時他們甚至會換掉導演。這是關於劇作,角色和演員的 ,我不希望它將是演員的,我希望它將是電影本身的,我想消失在電影中,因為那是一個演員的最佳狀態。」

達福的64歲很年輕,他絲毫沒有失去好奇心、熱情和冒險精神。當然,時間的流逝讓他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更多洞察,也教會了他在創作時不再瞻前顧後,而是盡情享受每一次當下。「當你年輕的時候,你自然想卯足了勁去立個flag,你想證明自己。當然,這仍然是重要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當你想起那些早已退場的朋友,你會變得清醒,並且明白,『好吧,我最好孤注一擲地做一件事情,而不是三心二意』,因為也許第二件事根本就不存在。」至於下一個孤注一擲的目標會是什麼,達福對任何可能都保持開放的態度,也始終相信曾在過去40年的時間裡指引他完成100多部作品的第六感,「我會與任何人合作,只要這事是有意義的,」 他聳了聳肩說:「我沒有計劃,you know?」

-FIN-

編輯:電 車

豆瓣 @Lution

原標題:《他是耶穌梵谷帕索裡尼初代綠魔……好萊塢的演技之神!》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嗨,帕索裡尼
    帕索裡尼在他的詩歌裡不止一次地表達過對生活在自然這種純粹狂野的生活的嚮往。所以,別吃驚,他對野合是相當熱衷的。另外,落實到具體的影片裡,這一元素也好像是在暗示一種不可避免的命運之輪。帕索裡尼喜歡拍多人行的鏡頭,尤其是小到8910來歲,大到20來歲的男孩子。帕索裡尼的性向,是舉世皆知的,他特別喜歡那些男孩子,甚至有時候,他還會用這一層關係來撇清其他不清不楚的關係。
  • 以梵谷之筆繪畫梵谷 ——傳記電影《至愛梵谷·星空之謎》評析
    僅就「梵谷傳」而言,用影像進入梵谷的世界大致可以歸納出三種路徑,分別是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經典敘事模式」、歐洲藝術導演多採用的「藝術電影模式」,還有以紀錄形式呈現的「紀實性模式」,三種樣式因傳達方式和側重點不同顯示出鮮明的特徵。但是在觀看《至愛梵谷·星空之謎》以後,很難將其簡單地放入以上任何一種分類。
  • 帕索裡尼的零一夜:死已經不重要了,因為真相不會讓他復活
    因為這個生命實在是太豐富了,幾個小時的影像根本無法涵蓋:他在20年左右的創作生涯中出版了十幾本詩集、完成了十餘部小說,15年間拍攝了12部劇情長片和若干紀錄片及短片,更不用說難以計數的政論文章、電視辯論、訪談以及演講,而每一次創作、每一次旅行都充滿著歷險和傳奇,都可以單獨成為一部電影。
  • 他被譽為新好萊塢的演技之神,亦正亦邪的出櫃名人!
    在好萊塢燦若星河的男演員當中,有一個名字顯得十分特別。
  • 帕索裡尼褻瀆了一切,因為他希望那都是神聖的
    他讓一群有錢有勢之人退守到一座城堡裡,讓一群年輕男女受到難以言喻的虐待與折磨——這是一種關乎死亡之驅動力的讚歌,也是電影史上最難以下咽的作品之一。在這部影片首映的三周之後,它的導演即被謀殺,這場案件仍然懸而未決。
  • 《帕索裡尼》:不按牌理出牌 費拉拉的顛覆之祭
    1975年11月2日,義大利著名導演帕索裡尼的屍體在羅馬近郊奧斯蒂海灘被發現,死前明顯受到過暴力攻擊。在此之前他剛剛完成那部常被評為世界十大禁片之首的《索多瑪的120天》。由於兇手(可能是兇手之一)是一名17歲的男妓,這個悲劇被染上香豔色彩,也有人猜測這位意見領袖的死亡完全是政治陰謀,而事情真相至今仍是個謎。
  • 熱愛不死,梵谷最後的時光 | 觀影:《永恆之門》
    一部真人版梵谷傳記式電影,記錄梵谷對於繪畫的瘋狂執著,在法國聖雷米普羅旺斯的聖保羅療養院度過一段最寧靜卻又最暴烈的時光。當時梵谷創作了150多幅油畫和100多幅素描作品,靈感都來源於聖保羅修道院的四周環境——橄欖樹、麥田、柏樹和杏花等等。這些法國南部的典型風光,都被巔峰時期的梵谷一一重現在畫布上,成為傳奇之作。
  • 帕索裡尼:電影把我對現實的熱愛爆發出來了
    其中,帕索裡尼是個特殊的存在。  帕索裡尼與費裡尼因《卡比利亞之夜》發生交集,這部作品的電影語言帶著一目了然的費裡尼的烙印,而它的劇作來自帕索裡尼,他多年後在一次訪談裡說:「《卡比利亞之夜》是我寫過的最好的文學作品,我寫了所有底層人生活的部分,完成了所有的故事,主要貢獻是寫對話。拍成影片後有一部分損失,因為費裡尼運用對白的方式和我的構思存在巨大差異。不過一個電影導演有權決定這些。」
  • 帕索裡尼:電影把我對現實的熱愛爆發出來了
    《卡比利亞之夜》帕索裡尼與費裡尼因《卡比利亞之夜》發生交集,這部作品的電影語言帶著一目了然的費裡尼的烙印,而它的劇作來自帕索裡尼,他多年後在一次訪談裡說:「《卡比利亞之夜》現實主義元素取得了神話的效果帕索裡尼的第一部長片《乞丐》,被認為是「集反傳統之大成」的挑釁之作,因為整部電影裡沒有用到一個常規的正面—反打鏡頭,也看不到角色的出畫和入畫,沒有任何技巧性的攝影機運動,而是大量特寫鏡頭下角色的臉部和身體細節的畫面。
  • 帕索裡尼|把電影關進豬圈!!
    帕索裡尼自己透露,本片的靈感來自於布努艾爾的《沙漠中的西蒙》,帕索裡尼認為《沙漠中的西蒙》是布努艾爾最好的電影,這裡面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帕索裡尼在《沙漠中的西蒙》看到了他一貫著迷的野性和洪荒之美,野性來自於人類,洪荒之美則是對古怪人性的莫大的諷刺(也可以看做是同義反覆)。本片中,不管吃人的還是吃豬的最後都被吃光了,唯一倖存的就是象徵權力的資本家和那個人類構造的宏偉的工業社會。
  • 聖鬥士星矢:他是初代的黃金聖鬥士,曾以一人之力打敗過神
    【喜歡小編的分析可以點擊藍色【關注】按鈕,小編每天都會為讀者送上最新的動漫分析】《聖鬥士星矢》中在聖鬥士裡面在設定中實力最強的是十二位黃金聖鬥士,而在黃道十二宮中實力非常強大的雙子座撒加,相信大多數漫迷都印象深刻,他作為該版本的BOSS存在,
  • TOYS ERA 12寸綠魔:託比·馬奎爾版蜘蛛俠終於有對手了?
    12寸品牌TOYS ERA推出了一款2002年託比·馬奎爾版《蜘蛛俠》中的大反派綠魔新品,分普通與豪華兩個版本,豪華版附帶有綠魔的飛行器一隻這款2002版綠魔由威廉達福扮演,作為初代《蜘蛛俠》電影中的反派角色讓人印象十分深刻。可惜的是HT當年並沒有推出過這款人偶。
  • 帕索裡尼:作為「畫家」的電影導演
    安德烈亞•曼特尼亞的《基督之死》電影《羅馬媽媽》中在艾萄裡死去這場戲中,帕索裡尼在構圖上借鑑了安德烈亞•曼特尼亞的《基督之死》。同樣開篇婚禮的場景中,對於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的模仿。喬託是文藝復興運動的開拓者和先驅者,被稱作「歐洲繪畫之父」,他繪畫的特點是單純、簡潔,全部作品都具有單純而嚴肅的美,同時又是一種和諧。現代美術師家貝朗遜曾這樣評價:「繪畫之有熱情的流露,生命的自白,與神明的皈依者,自喬託始。」
  • 帕索裡尼:驚世駭俗之下,是受創的溫柔
    看死君:3月5日,是義大利電影大師皮埃爾·保羅·帕索裡尼的97歲冥誕,正好他的電影專著《異端的影像:帕索裡尼訪談錄》在絕版近10年後得以重版。時至今日,我們早已不再用「驚世駭俗」來形容這位大師,他的一生更像是「理想主義者穿過不平凡的暴風雨」。鑑於帕索裡尼的特別的天真,它(《薩羅或索多瑪120天》)讓任何人都不能自稱清白。
  • 至愛梵谷·星空之謎:人們所見的梵谷都是道聽途說
    撰文/深度刊《至愛梵谷·星空之謎(Loving Vincent)》完食,實屬上乘之作。以油畫呈現無疑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但這對這部電影的幫助很有限。──《至愛梵谷·星空之謎(Loving Vincent)》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整部電影以油畫呈現,正是受到文森寫給其弟西奧(Theo),最後一封信裡提到的這句話啟發。
  • 電影、雜文與詩|皮耶·保羅·帕索裡尼的《憤怒》|下
    帕索裡尼把這一部分的朗誦交給他的另一個朋友文學家吉奧喬·巴薩尼(Giorgio Bassani)來完成。他的聲音柔和,但往往也充滿了痛苦——整體上是哀歌式的聲音——與「散文聲部」的果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 聖鬥士星矢:他是初代的雙子座黃金聖鬥士,曾單挑過神
    《聖鬥士星矢》中在聖鬥士裡面在設定中實力最強的是十二位黃金聖鬥士,而在黃道十二宮中實力非常強大的雙子座撒加,相信大多數漫迷都印象深刻,他作為該版本的BOSS存在,可想而知實力得有多強,那麼有的漫迷會有疑惑,撒加會是歷代版本中最強的雙子座黃金聖鬥士嗎?
  • 至愛梵谷·星空之謎:用梵谷的方式,致敬梵谷!
    至愛梵谷·星空之謎:用梵谷的方式,致敬梵谷!梵谷是梵谷,電影是電影,藝術是藝術。用梵谷的方式,致敬梵谷。一幀一畫都是那麼美~以前從沒了解過梵谷的故事,看完後感覺很難過,他追逐自己的夢想,卻總是被人們認為是瘋子和欺負他~電影後面有一句「他生時只賣出了一幅畫,去世後成了最偉大的藝術家」,為什麼不在生時珍惜呢?全手繪油畫動畫片,由56800幅油畫構成,每秒12幀,致敬梵谷。雖然故事很悶,看著犯困。在藝術層面,不得不說是巨作。每一幀畫面都美到接近極致。
  • 《至愛梵谷·星空之謎》解開梵谷的死亡之謎
    一個無名之輩、一個無足輕重、令人不愉快的一個人。花費6年、集結超過100位畫家,由66,960幅油畫組成的《至愛梵谷·星空之謎》是史上第一個全手繪油畫電影長片。為了傳遞梵谷遺留下來的一封信,郵局局長兒子阿爾曼德(道格拉斯·布斯飾演)踏上了旅程,到梵谷死前所待的小鎮,在小村鎮民的八卦跟耳語中,原本毫不關心的阿爾曼德發現梵谷不是死於自殺,他開始執著於解開這名畫家的死亡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