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訴第15條: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和處理方式

2020-12-23 刑法的溫度

文|世紀方舟律師事務所 馬洪闖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5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有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法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於追究刑事責任的。

一、不同階段的處理方式

以上六種情形,在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執行不同階段處理方式不同。

1.在刑事訴訟開始前發現存在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作出不立案的決定。

2.在偵查階段發現的,由於已經立案應當撤銷案件,作出撤銷案件的決定。

3.在審查起訴階段發現的,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

4.在審判階段發現的,對於第一種情形,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的,以及第五種情形,如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和已經認定的證據能夠確定已經死亡的被告人無罪的,應作出判決,宣告被告人無罪;對於其他情形,應裁定終止審理。

實務中應注意,當出現公訴人指控的罪名與人民法院審理認定的罪名不一致時,原則上應作出有罪判決。但如果法院審理認定的罪名屬於第四種告訴才處理的犯罪的,則應當裁定終止審理。

二、六種情形解讀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刑事訴訟法對於刑法來說,除了具有工具價值外,還具有自身的獨立價值。刑法第13條但書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行為不能符合犯罪的成立條件,因此不能認定是犯罪。刑訴法第15條將其規定為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之一。刑訴法擔負著懲罰犯罪、保障人權的任務,這和刑法所具有的保護法益(懲罰犯罪)、保障人權的機能具有內在一致性。刑事訴訟還具有程序正義、對刑法的影響力等獨立價值,因此在程序上,如果審判階段經過對事實和證據的分析,認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應當作出判決,宣告無罪,這對於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權益,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具有積極的意義。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有效期限的

刑法第87條規定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公眾對於追訴時效的理解存在偏差,認為犯罪只要過了一定的時間就不再追究刑事責任。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執行五個步驟,只有在立案前沒有發現的犯罪,也就是說只有公安沒立案的刑事案件才適用該追訴時效。如果案件一直沒有偵破,則不存在訴訟時效的問題。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特赦令的法律依據:

我國憲法第80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決定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公布法律,任免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授予國家的勳章和榮譽稱號,發布特赦令,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宣布戰爭狀態,發布動員令。

經特赦令免除刑罰,不等於無罪,本身還是存在前科,所以不能宣告無罪。

4.依法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告訴才處理,類似於民事案件中的不告不理,是指被害人告訴才處理的案件。告訴才處理的犯罪,包括侮辱罪、誹謗罪、暴力幹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侵佔罪。因被害人人身受到限制、精神受到控制而不能告訴,致犯罪人逍遙法外,為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被害人的近親屬、人民檢察院也可以告訴,依法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

告訴才處理犯罪存在例外情形,以下兩種情形不屬於告訴才處理的範圍:

(1)侮辱罪「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

(2)暴力幹涉婚姻自由罪,引起被害人死亡或者虐待家庭成員造成重傷、死亡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在適用第15條之規定時應當注意,在審判階段,如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和已經認定的證據能夠確定已經死亡的被告人無罪的,應作出判決,宣告被告人無罪。其他處理方式見本文第一部分。另外,《兩高關於適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法所得沒收程序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四條規定,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照刑法規定應當追繳其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的,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沒收違法所得的申請。這是刑事訴訟法增設的特別程序,由當地法院對死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違法所得進行沒收。

相關焦點

  • 法律規定:出現下列8種情形,不追究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指犯罪人因實施犯罪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按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種刑事責任。最常見的刑事責任就是通常說的判刑坐牢。那麼,是否所有的犯罪都要追究刑事責任呢,答案是:非也。
  • 保證人千萬別亂當,違反義務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
    取保 候審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公、檢、法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者繳納保證金,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或妨礙偵查、起訴、審判,並隨傳隨到的一種強制措施。取保候審的決定機關有3個,即公安、檢察院、法院。
  • 什麼情況下會作出不起訴的決定,法定不起訴有哪些情形?
    就是說,一旦屬於這類情形,檢察機關就一定要決定不起訴,而沒有在訴與不訴之間進行選擇的自由。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第(一)款,以及第十六條的規定,屬於法定不起訴情形的有七種:第一種法定不起訴的情形: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的;【第177(1)條】就是說,檢察機關經過審查偵查機關收集的證據,認為犯罪嫌疑人沒有實施犯罪。這種情況顯然不應起訴。
  • 追究低齡未成年人刑事責任芻議
    刑法修正案(十一)關於刑法第十七條的修改,系唯一一處對刑法總則內容的修改。其第二款規定:「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不起訴辯點總結—結合20起不起訴案例分析
    但事實上,許多犯罪嫌疑人可能並不構成犯罪或者因為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案例:京朝檢公訴刑不訴〔2018〕1062號被不起訴理由:被不起訴人田某某參與犯罪的時間較短,違法獲利極少,其上述行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構成犯罪。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六條第(一)項和第一百七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決定對田某某不起訴。
  • 幅度刑量刑建議的相對合理性——《刑事訴訟法》第201條的刑法意涵
    其基本價值表現為,在影響責任刑的法定因素不變的框架下,為預防刑的影響因素注入新的元素。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參與下而形成的個案司法效率、司法效果,實際成為從寬量刑的法定情節。從這個角度看,《刑事訴訟法》第15條的規定已經實質上修改了《刑法》第61條的既有規定。第15條規定不可替代的突破性意義在於,以立法形式對影響預防刑的相關內容作出明確規定,使我國刑法關於量刑根據或量刑原則的規定更趨完善。
  • 刑事公訴案件可轉為自訴案件的8種情形
    公訴轉自訴的案件有以下八種情形:(一)刑法第234條第1款規定的故意傷害案。通常這類案件被稱為輕傷案;(二)刑法第245條規定的非法侵入住宅案;(三)刑法第252條規定的侵犯通信自由案;(四)刑法第258條規定的重婚案;(五)刑法第261條規定的遺棄案;(六)刑法分則第3章第1節規定的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案,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七)刑法分則第3章第7節規定的侵犯智慧財產權案,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除外
  • 拒不支付工資,如何追究公司和老闆的刑事責任?記住這四點
    上述第4項中的「數額較大」依據《關於審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的規定,其指的是「拒不支付一名勞動者三個月以上的勞動報酬且數額在五千元至二萬元以上的」或者「拒不支付十名以上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且數額累計在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的」兩種情形。
  • 保險詐騙罪注意這6種情形,檢察院不起訴釋放!
    保險詐騙罪是隨著保險業發展而產生的,屬於經濟犯罪,(刑法第198條)保險詐騙罪是以非法獲取保險金為目的,違反保險法規,採用虛構保險標的、保險事故或者製造保險事故等方法,向保險公司騙取保險金,數額較大的行為。保險詐騙罪的量刑,從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到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不等。
  • 對捏造事實做虛假報導的違法犯罪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處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刑事處罰
    ,5年內不得從事新聞採編工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終身不得從事新聞採編工作」。;對蓄意炒作虛假新聞造成惡劣社會影響、損害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除嚴肅處理責任人外,新聞機構的主管單位還要追究新聞機構主要負責人責任。
  • 案例:用虛開發票方式逃稅的法律責任
    01 爭議焦點張某通過虛開增值稅普通發票的方式偷逃稅款,對於逃稅罪免予刑事處罰的情形下,還能否按照刑法第205條之一追究虛開發票罪?法院觀點:牽連犯不處罰輕罪並非否定了輕罪的犯罪性質和刑法處罰性,因本案對張某逃稅組不予追究,因而對於構成逃稅罪和虛開發票罪牽連犯罪附條件不處罰輕罪的條件不成立,以虛開發票罪追究刑事責任符合法律規定。
  • 新刑訴法解釋解讀:被害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未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不應判賠「兩金」
    正  文刑訴適用解釋全文精美word版刑訴適用解釋對照表(15萬字)word版領取方式:年解釋》第一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過程中未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優先進行調解。
  • 【和法微案例】醉酒洩憤燒國旗 追究刑責不姑息
    法官提示: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和標誌,代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和尊嚴,愛護國旗就是守護國家尊嚴。讓國旗完整鮮豔、莊嚴肅穆,不僅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尊重,更是對自強不息中華民族精神的尊重。在此也提醒廣大市民,每個公民都應該尊重和愛護國旗,侮辱毀壞國旗的,將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9歲女童校內遭跆拳道館未滿16周歲男子猥褻——不追究刑事責任
    據中國普法網消息,遼寧趙女士在網上爆料,自己9歲的女兒妞妞(化名)在學校內遭到跆拳道老師劉某猥褻,報案後,公安機關告知,劉某未滿16周歲無法追究責任。圖片與本案無關這個結果的確沒毛病,根據《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
  • 捏造事實,作虛假告發,意圖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為
    誣告陷害罪罪名簡析誣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實,作虛假告發,意圖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為。這裡的"他人",是指所有的第三人,既包括一般的幹部、群眾,也包括正在服刑的罪犯和其他在押的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誣告陷害他人,必須是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為目的。
  • 新《刑訴解釋》發布後刑事附帶民事裁判依據合輯
    第一百八十條 附帶民事訴訟中依法負有賠償責任的人包括:(一)刑事被告人以及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其他共同侵害人;(二)刑事被告人的監護人;(三)死刑罪犯的遺產繼承人;(四)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審結前死亡的被告人的遺產繼承人;(五)對被害人的物質損失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其他單位和個人。
  • 法治時評|未滿14周歲男孩殺害母親,該不該追究刑事責任?
    然而,面對如此嚴重的未成年人殺人犯罪,特別是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我國的現行法律卻無能為力,無法追究他們的刑事責任,不得不讓他們逍遙法外。這是因為:我國《刑法》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 全國檢察工作亮點紛呈 「捕訴一體」壓實辦案人責任
    「正確把握檢察監督與檢察辦案的關係,加強督導高效辦理捕訴案件,年內『捕訴一體』要全面落實。」2019年7月20日舉行的大檢察官研討班再次提出要求。  2019年12月30日,最高檢發布修訂後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進一步將「捕訴一體」辦案機制規範化制度化,完善了案件審查方式和辦理機制,強化了捕訴工作銜接。
  • 未成年人犯罪也將追究其刑事責任!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斷地完善。尤其是對於未成年人這個群體,無論是在保護未成年人方面,還是針對於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法律體系都在不斷改進。12月2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立法規劃室主任嶽仲明表示,在即將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中,對於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根據有關方面意見修改完善了有關未成年人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及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