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B站上線了5集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每集25-30分鐘,以書為題材,力圖在閱讀多樣化、碎片化的當下,記錄這個時代形形色色的愛書之人,捕捉那些和書有關的精彩故事,希望以新鮮有趣的視角和故事,點燃觀眾對於書的熱愛……
目前,在網絡領域,像這類題材不算大眾卻又能被廣泛關注,繼而「出圈」的節目並不多見。該片首播4個月後重又被刷屏。
而據8月24日《文匯報》報導:網友今年追過的B站這部高分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同名線下實體書店開業,落地上海靜安大悅城,成為上海摩天輪下的一道風景線,不少紀錄片粉絲和書迷相約來「打卡」。「書裡的舊時光,承載著文化的傳承」「我理想中的書店」「我們走不遍世界,但書籍可以」……一排排彈幕式標語,讓「但是還有書籍」實體書店,透著濃濃的B站風,潮玩、動漫二次元、科幻展覽混搭著濃濃書香……
這家與《但是還有書籍》同名實體書店,以12個主題館,直播間、紙上王國站、動漫次元、書籍保險庫、衍生潮玩站、手帳研習室、開卷有茶……串起書店佔地約240平方米的複合式空間。它在空間設計概念上,打破了傳統布局,以通勤地鐵的概念,讓每個貨櫃主題場館成為一個個站點,如同集合了多元化業態空間站的潮流文化街區,為閱讀之旅埋下不少「彩蛋」……
《但是還有書籍》並不是一檔純粹的讀書節目,它也不是普普通通的紀錄片,而是將讀書與紀錄片合二為一,按時下流行的說法,應該屬於「讀書+紀錄片」。它也不是一個薦書節目,而是將「書籍」的外延擴大,講述與書相關職業人的故事,將聚光燈投向編輯、裝幀師、翻譯、書店老闆、繪本作者、舊書收藏家等愛書人。五集的片長,勾勒出一本本書的奇幻漂流歷程,通過影視化呈現進一步拉近觀眾與書本的距離,演員胡歌還首次為紀錄片念旁白。儘管這部紀錄片講述的是圍繞書的人和事,但B站總播放量高達924.8萬次,微博參與#但是還有書籍#話題討論5.1萬人次,豆瓣9.3和B站9.8高分,今年8月還入圍第2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系列紀錄片」……無疑,這部人文紀錄片的文化精神影響力,為這家書店提供了信心和勇氣。
這次「但是還有書籍」,通過「破圈」跨界的方式,在閱讀業態的基礎上融合文創、現代科技等新元素,營造出激發讀者體驗和代入感的文化場所,來探索激活閱讀的更多可能性。
在媒體上,我們經常看到文化界、讀書界關注書店生存狀況的報導。在當下資訊發達、信息爆炸的時代,書店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面對現實條件的複雜以及生存的艱難,作為大眾文化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為圖書文化經營手段之一的傳統書店或者實體書店,為了適應環境,為了發展,必須進行文化的「突圍」,必須尋找新的生存途徑,尋找新的天地。
當今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多元需求,使書店的經營模式,再不能拘泥於原有的、陳舊的、僵化的、固定的模式,書店的作用和價值愈發體現在文化、閱讀、展示、娛樂、休閒、生活、商業等多功能層面上。甚至一個著名的書店,往往被看作是文化地標,具有了文化的影響力和城市核心價值。書店現在已經不再只是「賣書」的地方,而是文化交流的平臺,是一個文化體驗實體,為顧客提供立體的、多層次的服務正在成為文化潮流、時尚潮流。而我們無論患病或是健康,無論年老還是年輕,無論身處何地、境遇如何,讀書這樣美好的事情,叫我們如何能夠放棄?世界無論多麼荒謬,但是我們還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