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不怕巷子深,好詩不怕年代久。很多人喜歡把這話用在古詩詞上,畢竟從第一首古詩《彈歌》開始,在幾千年的文壇中,大浪淘沙淘下了許多經典詩作。但其實這話用在現代詩中,也是一樣合適的。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寫於1928年,距今已有92年;胡適的《夢與詩》寫到1920年,距今已有百年;林徽因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寫於1934年,距今已有86年;艾青的「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寫於1938年,距今82年。這一首首經典的現代詩和古詩詞一樣,讓我們見識了漢字之美,也驚豔了時光。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首經歷住時間考驗的現代詩,詩名《雨巷》。這首現代詩的知名度應該不用筆者多說了,愛詩詞的你一定是聽過的,在數個版本的現代詩排行榜中,這首詩一直都是榜上有名的,此詩的作者是我國現當代著名詩人戴望舒。戴望舒是象徵派詩人,1905年出生於浙江杭州,18歲考入上海大學,成為了田漢的愛徒。22歲時,還是詩壇年輕小輩的戴望舒寫下了這首《雨巷》,全詩寥寥數句,卻紅遍了大江南北,讓我們來品一品:
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已經風靡了93年,現代很多人都把它當一首情詩來讀,但事實上戴望舒當時寫這首詩的原意是表達自己內心的迷茫。當時局勢一片混亂,戴望舒和很多有志青年一樣,內心是迷惘而又憂鬱的。在這首詩中,戴望舒塑造了一個「撐著油紙傘」,結著愁怨的丁香姑娘形象,她是詩人自己的化身。
全詩可分為7個小節,每一節詩人的感情都層層遞進。第一節以「油紙傘」開篇,像一個電影的特寫鏡頭一下,將背景定格在一個悠長的雨巷中。雨、傘、巷子、帶著愁怨的姑娘,完美的融為了一體,給全詩定下了朦朧多愁的基調。第二節從「她是有」起句,詩人連用了3個「丁香一樣的」,將丁香的顏色、芬芳,與少女的憂愁作對比,令人眼前一亮。
第三節從「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起句,由少女寫到自己,其中「彳亍」二字是生僻字,形容人慢慢行走的樣子。四、五兩節引入夢的意象,寫自己與姑娘的擦肩而過,其實這是寫詩人與自己在夢中的相逢。曾一腔抱負的自己,如今卻深陷在這雨巷中,彷徨地找不到出口。最後兩節是少女的消失,在太息般的眼光中,她的顏色和芬芳都不見了,只剩下在雨巷中苦尋的詩人自己。
通讀這首詩,其實在遣詞上通篇都無任何高級的字眼,完全勝出於意境上。詩人通過對特定環境下,特定性格的少女形象的描寫,將自己的愛與情、希望和絕望、迷茫和掙扎都寫了進去。對於這首詩朱自清和茅盾先生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朱自清先生稱戴望舒「照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
在寫完此詩後,戴望舒並沒有像詩中寫的一樣消沉,他積極地投身各種正義的事業中,並與卞之琳等人一起創辦了《詩刊》,為現代詩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1950年,先生病逝,文壇泰鬥茅盾先生親自在他的墓碑上寫下了5個大字:詩人戴望舒之墓。先生雖已不在,但他這首《雨巷》卻成為了經典,這首詩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