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燦爛的古代文化殿堂中,詩歌一直閃耀著璀璨奪目的光輝。先秦兩漢時期作為詩歌的發展源頭,也在歷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比如《詩經》就開創了現實主義的傳統,被杜甫和白居易等人繼承;而《楚辭》則表現出積極浪漫的精神,也被李白和李賀等人發揚光大。
先秦兩漢的詩歌創造了很多藝術表現手法,例如比興、烘託,情景交融、側面渲染等,更被後世作者廣泛採用。下面介紹無名氏的一首古詩,層次井然,朱自清讀了也愛不釋手。
兩漢:佚名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此詩描寫家中妻子懷念遠遊丈夫,通篇都以妻子的口吻抒寫。開篇抒寫女主人公自家庭院中有一棵嘉樹,不僅濃蔭茂密,而且葉片碧綠,枝頭的花兒也開得極其繁盛。
作者既描繪客觀景物,又是以樹起興。葉綠花繁,新春開始,她卻不禁想起,丈夫離家已經一年多了。眼前生機盎然的春景,讓她回憶起過往的美好。她還記得丈夫在家時,他們曾一起觀賞嘉樹鮮花,而今只剩她一個人,留下的只有寂寞和孤獨。
作者採用對比手法,女子的悽涼孤獨,同嘉樹的欣欣向榮、花葉的絢麗多姿,形成了強烈的對照,更見出離居之苦。表面看來,這兩句好象只是讚美樹和花,其實背後卻充滿了深沉的悵惘之情。
奇樹生在庭中,她每天都要看見,每天也都有這種悵恨懷念之情。思念之情本來就一直索繞心頭,而綠葉繁花的逗引,又使這種感情更加強烈,因而自然想到折花相贈。
於是她攀著枝條,並折下一朵花,要把它送給思念之人。讀者仿佛可以看到佳人美麗的身影、以及她折花的動作,甚至還能看見她一邊折花、一邊凝神沉思的神情。
後四句抒寫折花後的心情,奇樹之花也不同尋常,特別芬芳馥鬱。作者僅用「馨香盈懷袖」五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花兒的香氣四溢。
「盈懷袖」,即花香充滿了衣服的襟袖。花香本來是不可見的氣味,此時卻好象可以看得見,可謂奇思妙想。
芳潔的鮮花,一直都被當作美好的象徵。而對花的喜愛,正反映了這位佳人對美好生活的強烈追求。但無奈「路遠莫致之」,路途遙遠,根本無法送到他的手中。
這兩句再次採用對比手法,正因為上句描寫美好,才更見出不能寄達的痛心。執花在手,卻路遠難致,她的心裡非常失望,最後只能無奈地說,這花有什麼珍貴呢?其實只是因為分別太久,她面對這重新開放的花兒,感觸萬千,於是借它表達思念之情。
作者先把花寫得美好至極,然後意思一轉,再說它不足珍貴,這既是失望中聊自寬慰,又突出了別離思念之深,表達了期待丈夫早日歸來的強烈願望。
著名作家朱自清讀到這首詩,不僅愛不釋手,而且還做了精闢的分析。他認為這首詩歷敘奇樹的生長,卻不提苦處,而苦處就藏在那似乎不相干的奇樹的花葉枝條裡,正所謂淺貌深衷。
縱覽無名氏的這首詩,對比鮮明,層次井然。作者先用傷心佳人與奇樹繁花進行對比,又用佳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夫君路遠莫致進行對比,令人印象深刻。
全詩採用比興手法,同時又是先揚後抑。佳人看見鮮花先是欣喜,然後因為無法與夫君共同賞花而感到失落;接下來她又突發奇想,希望折花寄送,但苦於山高路遠,於是又說此物何足貴,以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