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藝術,材料便是『人生』。」朱自清在《文學的美》中如是寫道。
他留下《荷塘月色》的侘寂之美,也留下《背影》的雋永親情。簡潔白描,三感相通的妙韻,為彼時的中文書寫帶來清新之風。
在文字的光影間隙中,我們得以了解:《背影》之外的朱自清,同樣生動。
朱自清先生(1898—1948)
作為兒子的朱自清
除了「背影」,還有「豆腐」
1927年朱自清父親朱鴻鈞與兒孫攝於揚州
除了耳熟能詳的《背影》,在《冬天》一篇中,朱自清也描寫了父親。
與《背影》中橘子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冬天》裡的豆腐。「父親跟我們哥兒三個」天冷愛吃白煮豆腐,「水滾著,像好些魚眼睛」。
但圍坐的「洋爐子」太高了,只能由父親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熱氣裡夾起豆腐來,放到他們的醬油碟裡。
「這並不是吃飯,只是玩兒。」顯然,這是段充滿暖色的回憶。
作為教書匠的朱自清
對陶淵明情有獨鍾
《十四家詩鈔》
朱自清在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開設的課程有十餘種,以古代文學為主,包括歷代詩選、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批評等。
專題課中「陶淵明詩」開過兩次,分別是1933年和1935年;1934年第一學期的「歷代詩選」中,陶淵明的代表作數量極多。
當年的講義《十四家詩鈔》,錄選了陶淵明十五首詩:《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選八首、《擬古九首》選一首、《讀山海經十三首》選一首作。
作為朋友的朱自清
他的朋友圈涵蓋近現代中國文學
1940年,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在昆明。
左起:朱自清、羅庸、羅常培、聞一多、王力
朱自清與聞一多是摯友,號稱清華園「雙子星座」。朱自清的日記中1932年9月開始出現聞一多的名字,累計多達150次以上。
陳寅恪亦是朱自清推崇的友人。雖不在同一學系,又有十歲的年齡差,在日記中也出現了約40次。
1924年,朱自清、俞平伯、葉聖陶等人組織了一個不定期的文藝刊物《我們》。第一期封面請來的是豐子愷,畫作了《夏》。
作為翻譯者的朱自清
兩個鮮為人知的筆名
朱自清的詩歌翻譯最早可追溯到在揚州教書期間,斷斷續續一直延續到逝世前一年。
1921年的《時事新報》《學燈》副刊,刊出一篇名為《偷睡的》的譯詩。作者是印度詩人泰戈爾。譯者署名「柏香」,就是朱自清的筆名之一。
1931年的《清華周刊》三十五卷三期上,一首名為《牧羊兒戀歌》譯詩刊出。譯者「暉」,是朱自清的另一個筆名。
朱自清的詩歌翻譯白話佔多數,也有文言的五言、七言、雜言的嘗試,既有中國古典風範又有現代風貌。
作為清華圖書館館長的朱自清
戰火中搶救出500餘箱中西文善本書籍1946年5月3日,西南聯大結束時中文系全體師生合影於教室前。二排坐者左起:浦江清、朱自清、馮友蘭、聞一多、唐蘭、遊國恩、羅庸、許維遹、餘冠英、王力、沈從文
在朱自清代行圖書館代館長之責時,曾留下一張珍貴的購書清單,此外他還向清華大學圖書館捐贈了不少他的「籤名本」。
據《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中的《圖書館工作報告》中記載: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宛平盧溝事件,竟為燎原星火……館人乃將本館及各系預裝之圖書儀器五十餘箱,及館中目錄文件卡片等,不顧敵軍嚴密檢查,運存城中某處……幸而年前運出所有中西文善本,全部地誌,及各系需用書籍等四百餘箱,運存漢口,連同運出者,共約五百箱。」
在朱自清的主持下,師生們將教研工作所急需的圖書、儀器裝上火車秘密南運。後來,這些珍貴的圖書成為了西南聯大學生們的學習用書,也是師生們學習用書的唯一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