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訪朱自清《背影》月臺

2021-01-07 新民晚報數字報
  曾泰元 文並攝

  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背影》傳誦數十年,我初中那時讀來就覺得情感真摯,文筆雋永,描述胖子朱爸爸在南京浦口火車站的那段尤其鮮活。蕭瑟的冬日裡朱爸爸一身盛裝給兒子送行,在月臺與鐵道間努力,謹慎地爬上爬下,就為了到柵欄外給他買橘子。我們單從文字去品味想像,依稀也看到了作者晶瑩的淚光。一出感人的電影,仿佛就在眼前上演。

  那年我正好客居南京,一個冬末春初的禮拜六,寒風陰冷偶細雨,我也不知哪來的興致,吃過午飯後就背起相機,從鼓樓搭上31路公交車,沿著中山北路直抵終點站——下關的中山碼頭,再搭渡輪過長江到對岸的浦口。我從浦口碼頭一出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數十輛紅色的「三輪摩的」。車輛原本各據一角,了無聲息,旅客一出站,引擎接連發動,噗噗聲此起彼落,迅速地往出口處卡位。我穿過車陣,越過碼頭前的臨江路,馬上就看到了「南京北站」四個大字,靜靜地高掛在米黃色的三層建築樓頂,這就是朱自清1925年搭津浦鐵路到北京、朱爸爸奮力過月臺買橘子的那個浦口火車站。據說這裡基本已經廢棄,現在只作為客車維修場以及貨車車站。

  我興奮莫名,在附近四處探望,發現車站大樓門窗深鎖,建築的形制樣貌,透露出歷史的滄桑。我湊到玻璃窗邊往裡看,裡頭空無一物,隨即注意到旁邊有「非鐵路工作人員禁止入內」的標示。我有點猶豫,不曉得是不是到此為止,在外面照幾張相就該乖乖打道回府。但後來想想,朱自清不朽名篇《背影》的主場景就差幾步之遙,而且裡面一片破敗荒蕪,似乎沒人管理。既然人都來了,索性心一橫,大大咧咧地就從側面的縫隙鑽了進去。車站大樓的後方是月臺區,裡面停了幾列待修的舊車廂。月臺有四個,有著舊時典雅的傘形長廊和拱形雨廊,但找不到《背影》文中月臺的柵欄,也看不到賣橘子的攤販。

  再往前一走,哇!春寒料峭的廢棄車站內,矗立在我眼前的,竟是一長排蒼涼絕美的法國梧桐。寒風瑟瑟,詩意盈盈,心中的感嘆,根本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這蕭索的月臺,太適合別離了,太符合《背影》裡的基調了!遊客,只有我一人。《背影》,完全被我佔有。我的心中,泛起了愛沙尼亞作曲家阿福·佩爾特的名曲《鏡中鏡》,在回程的路上,還不斷地在我心頭低吟迴蕩。

  兩個月後,我帶了兩位臺灣的學者二訪浦口火車站。我們一樣從下關坐渡輪過長江,一起去朱自清《背影》的場景探源。不過氣候轉暖,陽光燦爛,蕭索已經遠揚,但為了使大家盡興,我特地買了一袋橘子,把它平鋪在月臺上,讓每個人輪流在鏡頭前模仿當時的朱爸爸,做出努力攀爬的模樣。

  一年後,我又到了南京。舊地重遊,我一安頓好就直奔中山碼頭,搭渡輪越長江抵浦口,為的就是要再回味一下《背影》的月臺。

  時節跟初訪時一樣,天空一樣的陰,氣溫也一樣的低,想必所見定是一樣的景。詎料我進了車站月臺,看到眼前綿延二三百米的法國梧桐全被砍頭,光禿一片,氣得髒話差點脫口而出。一個穿制服的車站工作人員經過,我問他樹這麼漂亮為什麼要砍。他對我上下打量了一番,冷冷地說:「這樹妨礙我們幹活!」

  失望之餘,正好包包裡帶了兩顆橘子,我便取出放在月臺上,替朱自清、替過月臺買橘子的朱爸爸以及替許許多多深愛著這些樹的人士,表示沉重的哀悼。

  事後我才得知,法國梧桐在冬天需要做整形修剪,否則會導致樹形雜亂無章,大大降低其觀賞價值及遮陰效果。適時的修剪,短期內就能使樹形雄偉端正、挺拔優美,枝幹疏密有致。看來,我三訪《背影》的月臺時差點怒飆髒話,根本是所知不足,情緒用事。

  多年後傳來浦口火車站的新聞,說它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這則消息讓曾經三度走訪《背影》場景、從事文學尋根之旅的我憂喜參半。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名單,意味著上層的重視,有較多的經費來做修繕維護。然而福禍相倚,列入名單之後也可能招來更多的觀光客,一個文學歷史的淨地會不會因而走調,從此變得市儈庸俗?令人憂心哪!

相關焦點

  • 朱自清|背影
    背 影文|朱自清 • 圖|網絡 • 編輯|烈馬青蔥我與父親不相見已有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 北外教授屢次建議刪除朱自清《背影》:醜陋的世界觀都是鏡面的!
    然而,前不久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丁啟陣曾建議將《背影》從中學課本中刪除,原因是《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去買橘子的時候跨過了車站裡的月臺,違反了交通規則。其理由簡直是荒謬絕倫,貽笑大方。筆者通過丁啟陣的微博中發現,早在10年前丁啟陣就曾發表博文《我贊成把朱自清<背影>從語文課本中刪去》,以違反交通規則和形象不瀟灑等為由建議在語文教科書中刪除《背影》,其言辭尖銳,態度堅決,大量引用偏激的修辭手法來抨擊《背影》的教學意義和普世價值,有失一個教育工作者應有的職業素養和道德底線。
  • 朱自清《背影》:讀懂了父愛,你就讀懂了人生
    這家長輩欣喜得很,給他取名叫朱自華,寓意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在這樣傳統的書香世家裡,打從他出生起,便準備要接受舊式的私塾教育。小自華在課堂上晃著腦袋讀經史百家,遇到不甚理解的也不敢囫圇過去,因為父親總會在每天的晚飯過後抽查功課,比夫子還要嚴格幾分,碰到不滿意的作業,直接重新再寫,不懂的難點,須得弄明白為止。
  • 朱自清:背影(父親節必讀經典)
    多年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深深的父子之情。【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短短1500字,卻將朱先生的父親形象刻畫的鮮活而真實併入木三分。自從幼年習此文,終是久久難忘。
  • 朱自清《背影》課文朗讀
    《背影》【作者】 朱自清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 一篇《背影》,我們都被朱自清騙了
    1917年,父子倆到達南京浦口火車站後,朱自清在車廂放好了行李,這個時候父親突然看到對面的月臺上有小商販在賣橘子,於是朱自清的父親蹣跚地穿過鐵道,留下一個背影。八年後,朱自清寫出《背影》: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 朱小濤浙江臨海憶祖父朱自清:匆匆而去 背影長留
    朱小濤回憶朱自清 範宇斌 攝中新網台州10月29日電(記者 範宇斌)「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1922年,散文名家、詩人、學者朱自清於浙江台州臨海寫下《匆匆》,感嘆「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 大學教授建議刪除《背影》:父親攀爬月臺,沒遵守交通規則
    在朱自清的眼裡,父親在火車站做的很多事都是沒必要的,自己又不是小孩,哪裡需要別人萬事都幫自己籌備,自己完全可以處理啊!可是當體型肥胖、步履蹣跚的父親,堅持要百費周折,用笨拙的身體在月臺上爬上爬下,累得氣喘籲籲,只為給自己買幾個橘子時,朱自清潸然淚下,開始責備自己不懂事。
  • 教授建議將朱自清的《背影》從課本刪除,為何?理由讓人難以接受
    在現代散文中,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絕對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將父愛描寫得細膩溫暖,感動了不少人,所以這篇文章也成為了語文課本中的必學文章。但卻有教授建議將朱自清的《背影》從課本刪除,為何?說出來的理由讓人難以接受。《背影》1925年,那還是一個社會動蕩的年代,但即便如此,也不影響這世間溫暖的愛的表達。
  • 讀朱自清自編文集,緬懷大師遠去的背影
    ,初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於1924年12月出版。——朱自清《背影》《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自編的散文集,其同名散文《背影》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篇經典回憶性紀實抒情散文,曾多次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科書。本書收錄了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阿河》《兒女》等膾炙人口的名篇,一直被認為是「白話美文的典範」。這些文章思想內涵極為豐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 央視著名主持人 康輝 朗誦 朱自清《背影》
    作者:朱自清誦者:康    輝出品:愛上經典文學藝術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12,深青布棉袍,蹣跚13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 朱自清《背影》手繪配圖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東海,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寫作背景:《背影》寫於1925年10月,是一篇回憶性的抒情散文。三 語言樸實,簡潔,口語化。四 敘事和抒情有機結合。這篇作品上中學時就讀過,印象深刻,特別是文中的父親去給兒子買橘子那段,作者運用細節描寫,寫出了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令人產生共鳴。父愛如山,讀到這段,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想到自己的父親。
  • 除了「背影」和「橘子」,關於朱自清,你還應該知道這些!
    朱自清在《文學的美》中如是寫道。他留下《荷塘月色》的侘寂之美,也留下《背影》的雋永親情。簡潔白描,三感相通的妙韻,為彼時的中文書寫帶來清新之風。在文字的光影間隙中,我們得以了解:《背影》之外的朱自清,同樣生動。
  • 《背影》違反交規,《荷塘月色》低俗,朱自清會被移除課本嗎
    受到這類待遇的,還有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朱自清是一位可以和魯迅、老舍、茅盾、郭沫若、曹禺、巴金等大家並駕齊驅的頂級作家,但是相對於魯迅,有十多篇文章被選入教科書,朱自清選入課本中的文章很少,只有《背影》、《荷塘月色》等屈指可數的幾篇而已,但還引起了爭議。《背影》是我們初中學過的一篇經典課文。
  • 朱自清:最後一次見你父親的背影是什麼時候?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兩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是朱自清散文《背影》的開頭,這篇文章曾經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它是無數學生心中關於父愛最初的印象——溫情的心酸。世界上沒有多少人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一樣,帶著寶玉出生,衣食無憂,吃穿不愁。平凡而樸素的生活,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
  • 朱自清:《背影》,感動無數人的初中課文
    編者按:《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於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
  • 朱自清的父親為什麼會在月臺給他買橘子,原來背後發生了這種事
    朱自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精彩的作品。比如我們教材中提及的《匆匆》、《荷塘月色》、《春》以及最近很火的《背影》。《背影》一文寫於1925年,朱自清以極其簡樸的語言來表達了一個父親對兒子的關懷,讀來令人潸然淚下,尤其是裡面父親肥胖的身材翻過月臺為朱自清買橘子的情景,更是令人感動。但,橘子雖感人,橘子背後的故事更加令人深思。朱自清的父親名叫朱鴻鈞,字小坡,他的前半生基本都在清朝時期,因此他的封建思想十分濃厚,「父為子剛綱」的思想也貫穿著他的家庭教育中。
  • 朱自清的《背影》,背後和父親之間的故事,遠比散文內容本身曲折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語文教材裡的優秀範文之一,最早刊登在1925年11月22日《文學周報》上,是在50年代被撒出課本,1982年重新進入中學語文課本後,曾經引起諸多爭議,2003年還被某地方版本從語文教材裡刪除。1300多字的《背影》,文字優美,情節真實感人,尤其是描寫父親送「我」去火車站,叮囑茶房照應「我」,給「我」買橘子等細節,感動一代又一代學生。
  • 朱自清:《背影》|朗讀公開課
    今天之所以要重溫這篇朱自清的《背影》,是要借這節課跟大家匯報一個喜訊,我於最近喜得一子,也步入了全新的人生階段,開啟了父親這個角色。在此之前,我在朗讀《背影》時,總是在從兒子的角度去看待「父愛」,而現在,我終於能從父親的角度來體會對兒子的愛。同時我也通過這次真正能體會到了「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艱辛與不易,從妻子身上,我看到了所有女性的勇敢、堅強、偉大!
  • 【雙語】朱自清·《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