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

2021-02-08 青蔥舊事


背 影

文|朱自清 • 圖|網絡 • 編輯|烈馬青蔥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有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籍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澹,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裡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貼;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直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裡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找不著了,我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

朱自清:字佩弦,號秋實,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他的詩作清新明快,為開拓新詩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代表作為《春》《背影》等,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於北平。



人海茫茫,能在【青蔥舊事】(公眾號ID:ww811901)與您遇見,深感榮幸。【青蔥舊事】旨在「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唯質取稿」,歡迎各界寫作愛好者踴躍投稿。


來稿文責自負,暫無稿費,打賞均歸作者所有,若作品有打賞,請主動添加編輯微信:w625957759,編輯將會以微信紅包的方式將賞金轉發給作者。所有來稿嚴禁一稿多發,若作品三日內未刊發,作者可自行處理。


原創首發散文、小說、詩歌、詩詞、評論、遊記、隨筆、雜文雜談等體裁作品,請按「題目+內容+作者簡介」的格式發送至郵箱:625957759@qq.com。


本公眾號所發布內容已授權騰訊內容開放平臺,作品可在騰訊新聞、QQ瀏覽器、QQ看點、天天快報,微信看一看等平臺同步推送。  


相關焦點

  • 一篇《背影》,我們都被朱自清騙了
    1917年,父子倆到達南京浦口火車站後,朱自清在車廂放好了行李,這個時候父親突然看到對面的月臺上有小商販在賣橘子,於是朱自清的父親蹣跚地穿過鐵道,留下一個背影。八年後,朱自清寫出《背影》: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 三訪朱自清《背影》月臺
    曾泰元 文並攝  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背影》傳誦數十年,我初中那時讀來就覺得情感真摯,文筆雋永,描述胖子朱爸爸在南京浦口火車站的那段尤其鮮活
  • 朱自清:最後一次見你父親的背影是什麼時候?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兩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是朱自清散文《背影》的開頭,這篇文章曾經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它是無數學生心中關於父愛最初的印象——溫情的心酸。世界上沒有多少人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一樣,帶著寶玉出生,衣食無憂,吃穿不愁。平凡而樸素的生活,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
  • 讀朱自清自編文集,緬懷大師遠去的背影
    朱自清以散文為人所稱道, 尤其是那篇《背影》。然而,散文的盛名多少掩蓋了朱自清其他方面的才華,譬如他的詩論。他是一位治文學史的學者,又是國內有數的詩人、散文家,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這些著述,「融匯古今,觀點新穎,識見獨到,文字運用達到非常純熟、恰到好處的新高度」。
  • 朱自清《背影》:讀懂了父愛,你就讀懂了人生
    1917年,19歲的朱自華考上了北京大學預科,而在前一年,他遵從父母之命娶了當地名醫的女兒武鍾謙為妻,但接著沒多久,父親朱鴻鈞便丟了差事,家道中落。為了自勉,他便取了《楚辭·卜居》中「寧廉潔正直以自清嚴」中的「自清」二字,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朱自清」。
  • 朱自清:《背影》|朗讀公開課
    今天之所以要重溫這篇朱自清的《背影》,是要借這節課跟大家匯報一個喜訊,我於最近喜得一子,也步入了全新的人生階段,開啟了父親這個角色。在此之前,我在朗讀《背影》時,總是在從兒子的角度去看待「父愛」,而現在,我終於能從父親的角度來體會對兒子的愛。同時我也通過這次真正能體會到了「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艱辛與不易,從妻子身上,我看到了所有女性的勇敢、堅強、偉大!
  • 北外教授屢次建議刪除朱自清《背影》:醜陋的世界觀都是鏡面的!
    然而,前不久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丁啟陣曾建議將《背影》從中學課本中刪除,原因是《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去買橘子的時候跨過了車站裡的月臺,違反了交通規則。其理由簡直是荒謬絕倫,貽笑大方。筆者通過丁啟陣的微博中發現,早在10年前丁啟陣就曾發表博文《我贊成把朱自清<背影>從語文課本中刪去》,以違反交通規則和形象不瀟灑等為由建議在語文教科書中刪除《背影》,其言辭尖銳,態度堅決,大量引用偏激的修辭手法來抨擊《背影》的教學意義和普世價值,有失一個教育工作者應有的職業素養和道德底線。
  • 朱自清《背影》手繪配圖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東海,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寫作背景:《背影》寫於1925年10月,是一篇回憶性的抒情散文。
  • 除了「背影」和「橘子」,關於朱自清,你還應該知道這些!
    朱自清在《文學的美》中如是寫道。他留下《荷塘月色》的侘寂之美,也留下《背影》的雋永親情。簡潔白描,三感相通的妙韻,為彼時的中文書寫帶來清新之風。在文字的光影間隙中,我們得以了解:《背影》之外的朱自清,同樣生動。
  • 朱自清的《背影》,背後和父親之間的故事,遠比散文內容本身曲折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語文教材裡的優秀範文之一,最早刊登在1925年11月22日《文學周報》上,是在50年代被撒出課本,1982年重新進入中學語文課本後,曾經引起諸多爭議,2003年還被某地方版本從語文教材裡刪除。1300多字的《背影》,文字優美,情節真實感人,尤其是描寫父親送「我」去火車站,叮囑茶房照應「我」,給「我」買橘子等細節,感動一代又一代學生。
  • 偽裝學渣:能寫出《背影》的人,不一定是朱自清,還可能是賀朝
    對於很多人而言,在沒有看過《偽裝學渣》這部純愛小說之前,只要一聽到《背影》這篇文章,肯定第一印象便是朱自清先生所寫作的那篇描述父子感情的《背影》,當然也不會有第二印象了。朱自清先生所寫作的這篇《背影》無論是文學性還是真實性都是令人佩服的,想必很多人在上學的時候都學習過這一篇課文,尤其是當中父親為了給兒子買橘子,十分費力地跨欄杆這一幕,說實話感動了無數學子。這也是為什麼這篇課文能夠成為經典的原因。
  • 重讀朱自清《背影》:字行間的四次落淚,悲愴與思念,領悟的啟示
    文丨大腳只記得第一次讀朱自清《背影》是在很小的時候,具體是幾年級也已經忘記。在老師的幫助之下,囫圇吞棗地理解《背影》背後的文字含義。那個時候無論是所處的環境以及自身的能力,對《背影》的理解都極其片面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時隔20多年之後,再一次重新閱讀朱自清的《背影》,結合自身的經歷之後得出了又一番不同的感受。
  • 朱自清與父親:要不是因為《背影》,我們到死都不會諒解對方
    父子之間的關係在傳統的中國人心裡是個謎,如山般的父愛很多人卻難以感受到,朱自清的《背影》讓我們看到了傳統父親身上的那種愛,無論任何時候父子之間的感情深深地打動著我們,然而父子之間的感情會一直像書裡的那樣嗎?在現實生活中,有爭吵有冷戰,朱自清和他的父親也是如此。
  • 朱自清:背影(父親節必讀經典)
    多年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深深的父子之情。【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短短1500字,卻將朱先生的父親形象刻畫的鮮活而真實併入木三分。自從幼年習此文,終是久久難忘。
  • 教授建議將朱自清的《背影》從課本刪除,為何?理由讓人難以接受
    在現代散文中,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絕對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將父愛描寫得細膩溫暖,感動了不少人,所以這篇文章也成為了語文課本中的必學文章。但卻有教授建議將朱自清的《背影》從課本刪除,為何?說出來的理由讓人難以接受。《背影》1925年,那還是一個社會動蕩的年代,但即便如此,也不影響這世間溫暖的愛的表達。
  • 朱小濤浙江臨海憶祖父朱自清:匆匆而去 背影長留
    29日,「名人後裔台州行」活動走進浙江省臨海市,朱自清嫡孫朱小濤回憶起朱自清的往事。他說,「祖父朱自清是名人,光環籠罩的背後亦有平凡而普通的一面,或許這些也能鑄成偉業。祖父溫厚樸實、平和中正、律己寬人、為人正實,對我產生很大的影響。」
  • 朱自清《背影》的人文內涵: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經典紀實性散文,作於1925年,是作者追憶與父親一道回家奔喪,然後一同北上在南京分別的往事。
  • 朱自清和父親常年不和,但父親在看完他的《背影》後,卻含笑而逝
    在傳統中國人的心中,父子關係是一個謎,山山水水般的父愛很多人卻很難感覺到,朱自清的《背影》讓我們看到了傳統父親的愛,無論何時,父愛都深深地觸動著我們,然而父子之情是否會永遠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事實上,朱自清與父親之間曾發生過爭吵與冷戰。
  • 朱自清《背影》課文朗讀
    《背影》【作者】 朱自清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 朱自清《背影》騙了你多久?他和父親不和多年,背後有個辛酸故事
    朱自清描寫父愛的散文,《背影》,感動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朱自清和他的父親之間,也曾經有過矛盾和誤會,父子之間,甚至很長時間都沒有過任何交流,在感人文字的背後其實還藏著有另外一個辛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