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背後和父親之間的故事,遠比散文內容本身曲折

2021-01-18 觀老師聊一聊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語文教材裡的優秀範文之一,最早刊登在1925年11月22日《文學周報》上,是在50年代被撒出課本,1982年重新進入中學語文課本後,曾經引起諸多爭議,2003年還被某地方版本從語文教材裡刪除。

1300多字的《背影》,文字優美,情節真實感人,尤其是描寫父親送「我」去火車站,叮囑茶房照應「我」,給「我」買橘子等細節,感動一代又一代學生。但是在《背影》的後面,掩藏著朱自清和他的父親朱鴻鈞交惡的辛酸往事。

一、最初的父愛和期望

朱自清出生前,兩個哥哥先後夭折,朱鴻鈞把父愛和期望傾注在朱自清身上,白天送他去新式學堂上學,晚上去夜塾繼續讀文言文。每天放學回家,朱鴻鈞都要檢查朱自清的作文。文章寫得好,朱鴻鈞會拿起桌上的豆腐乾、花生米獎勵兒子;寫得不好,會責備兒子,甚至把文章投進火爐燒掉。

朱鴻鈞是「公務員」,職位是徐州「榷運局長」,相當於現在的「菸酒專賣局長」。因為納妾,被揚州老家的姨太太鬧得滿城風雨,影響惡劣,被革職查辦,丟了仕途,這也是《背影》裡「父親差事也交卸了」的真正原因。

二、朱鴻鈞的封建家長作風

朱鴻鈞安慰兒子「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但實際上他只能依靠借貸和變賣家產應對眼前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朱自清不得不承擔起養家的任務。他勤奮學習,一年修完兩年的課程,1920年從北大哲學系畢業,到杭州第一師範學校擔任教職,每月把自己工資寄一半給父親,留下一半養家。

1921年,朱自清回到揚州任省立第八中學教務主任,升了官,提了收入,妻子武仲謙再次懷孕生子。丟了「官帽子」、卻端著「官架子」的朱鴻鈞一直沒找到工作,整天怨聲載道,脾氣變得暴躁。

朱鴻鈞一直嫌棄他的薪水掙得太少,認為朱自清是北大畢業,應當有更好的前程,現在又因為兒媳懷孕,交給自己的「養老錢」少了,更是氣得要命,封建家長的作風發作,在小妾枕邊風的挑唆下,動用自己與校長的私交,直接把朱自清的工資截留給自己。

朱自清在新思想洗禮下長大,一直想追求人格獨立,本來每月給父親生活費已經是「盡孝」,現在又被老爹半路「截胡」,失去工資的支配權,一肚子不高興。

三、父子的二次僵局

最終引起父子反目的「火藥桶」,是因為朱自清的妻子武仲謙「愛笑」。武仲謙多數時候是帶著兩個孩子和朱鴻鈞住在一起,看到包辦婚姻娶進門的武仲謙整天樂呵呵,朱鴻鈞認為兒媳「不懂事宜」,時常冷嘲熱諷,心情鬱悶時會破口大罵。

頗有傳統思想的武仲謙不能開罪公公,又不能告訴朱自清實情,鬱結於心,病倒在床。武仲謙的笑,一直是朱自清生活中最大的一抹陽光,現在陽光變成陰霾,源頭是「氣死祖母、截走工資、辱罵妻子」的父親,朱自清賭氣帶著妻兒辭職離開揚州,去寧波、溫州等地謀職,父子關係第一次陷入了僵局。

1922年,朱自清想主動緩和與父親之間的矛盾,暑假時帶著妻兒回到了老家杭州,結果朱鴻鈞先是不讓朱自清一家人進門,後來在家人的勸和下,讓兒子進了家門,卻始終不肯對他說一句話,搞得朱自清「很尷尬」。

朱自清在冷漠的家中待了幾日,父子之間的關係沒有絲毫緩和,最後怏怏返程,半年後鬱悶地寫下長詩《毀滅》,用「一年來骨肉間的仇視」來映射父子之間的矛盾。

四、第三次僵局,父子幾年未見

朱自清心裡一直抱著和父親和解的想法,1923再一次回家探親時,卻與朱鴻鈞發生爭執:工資是該由兒子自由支配,還是「父親花兒子的錢天經地義」?武仲謙愛笑的性格是不是需要好好管教?

積蓄多年的怨恨徹底撕破兩人的親情,這一次,父子正式決裂。朱自清壓抑自己的悲憤,離開家之後幾年,雖然月月寄錢給父親,但他基本沒與父親聯絡過。這也是《背影》的開頭「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和「最近兩年的不見」的背景。

五、《背影》,讓父子和解

1925年10月,朱鴻鈞給在清華教書的朱自清寄來了一封家書,這也是《背影》最後一段提到的內容:「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看到父親的信裡提到哀嘆「大去不遠」,又想到父親一直「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朱自清內心深處的「怨懟和決絕」 瞬間土崩瓦解,「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朱自清以《背影》為題的散文集出版後,拿到書的朱鴻鈞看到《背影》裡最後一句:「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潸然淚下,父親終於讀懂兒子深情的回應告白,「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光彩。」在那一刻,父子多年的積怨,冰雪消融。

由於彼此的生活理念不同,父母與子女會存在各種各樣的衝突,子女嫌父母,父母怨子女,歸根到底還是「理解問題的角度不同」。朱自清與父親的能夠和解,原因是兩方各退了一步,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溝通。

天下間,雖然父母與子女的矛盾不同,但矛盾不可能割斷親情。朱自清在《背影》的背後掩藏的真相和解決之道,幾十年之後,依舊有現實的借鑑意義。人生苦短,歲月摧人,子女對父母縱有千般糾葛恩怨,不妨讀一讀《背影》,學一學散文裡流露的父與子之間血濃於水的愛!

相關焦點

  • 朱自清《背影》騙了你多久?他和父親不和多年,背後有個辛酸故事
    朱自清描寫父愛的散文,《背影》,感動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朱自清和他的父親之間,也曾經有過矛盾和誤會,父子之間,甚至很長時間都沒有過任何交流,在感人文字的背後其實還藏著有另外一個辛酸故事。
  • 朱自清:最後一次見你父親的背影是什麼時候?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兩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是朱自清散文《背影》的開頭,這篇文章曾經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它是無數學生心中關於父愛最初的印象——溫情的心酸。世界上沒有多少人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一樣,帶著寶玉出生,衣食無憂,吃穿不愁。平凡而樸素的生活,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
  • 朱自清的父親為什麼會在月臺給他買橘子,原來背後發生了這種事
    朱自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精彩的作品。比如我們教材中提及的《匆匆》、《荷塘月色》、《春》以及最近很火的《背影》。《背影》一文寫於1925年,朱自清以極其簡樸的語言來表達了一個父親對兒子的關懷,讀來令人潸然淚下,尤其是裡面父親肥胖的身材翻過月臺為朱自清買橘子的情景,更是令人感動。但,橘子雖感人,橘子背後的故事更加令人深思。朱自清的父親名叫朱鴻鈞,字小坡,他的前半生基本都在清朝時期,因此他的封建思想十分濃厚,「父為子剛綱」的思想也貫穿著他的家庭教育中。
  • 朱自清|背影
    背 影文|朱自清 • 圖|網絡 • 編輯|烈馬青蔥我與父親不相見已有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裡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找不著了,我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
  • 朱自清與父親:要不是因為《背影》,我們到死都不會諒解對方
    父子之間的關係在傳統的中國人心裡是個謎,如山般的父愛很多人卻難以感受到,朱自清的《背影》讓我們看到了傳統父親身上的那種愛,無論任何時候父子之間的感情深深地打動著我們,然而父子之間的感情會一直像書裡的那樣嗎?在現實生活中,有爭吵有冷戰,朱自清和他的父親也是如此。
  • 北外教授屢次建議刪除朱自清《背影》:醜陋的世界觀都是鏡面的!
    當然,除了意外走紅的暗指「我是你父親」的橘子梗之外,朱自清的《背影》一文通過在車站離別時及其普通的生活細節,來表達父愛的深刻厚重和自己對父親的真摯感動。讓一個看似尋常的細微舉動,承載起了作者濃鬱的情感。生動的表達出了父子之間難以言明的感情並讓讀者內心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 朱自清和父親常年不和,但父親在看完他的《背影》後,卻含笑而逝
    在傳統中國人的心中,父子關係是一個謎,山山水水般的父愛很多人卻很難感覺到,朱自清的《背影》讓我們看到了傳統父親的愛,無論何時,父愛都深深地觸動著我們,然而父子之情是否會永遠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事實上,朱自清與父親之間曾發生過爭吵與冷戰。
  • 朱自清《背影》:讀懂了父愛,你就讀懂了人生
    「洋爐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裡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裡……這並不是吃飯,只是玩兒。父親說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裡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清雅的文字下,是中國父與子的平淡日常,父親總不大會用言語表達愛意,但他在學習與生活上的陪伴,卻令孩子受益一生。
  • 朱自清《背影》手繪配圖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東海,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寫作背景:《背影》寫於1925年10月,是一篇回憶性的抒情散文。文章寫的是1917年冬,因祖母去世,作者從北京至徐州,和父親一道回鄉奔喪,喪事辦完後,父親去南京謀事,作者返回北京上學,父子在浦口車站送別的情景。寫作特點:一 構思巧妙新穎,布局凝練精美。二 白描手法的運用,簡潔有力,很好地展示了父親複雜的內心世界。
  • 一篇《背影》,我們都被朱自清騙了
    由於朱小坡懷疑新式學校的教學方法,6歲的朱自華被送到了私塾,在私塾裡他學的是經集古文和詩詞歌賦。幼時的朱自華是在父親的目光中度過。每天晚飯後,父親總要檢查兒子的作業,有時因為不滿意,甚至一把火把他的作業燒掉。在父親嚴謹的管教下,朱自華文學素養日益增高,卻也由於父親的高壓監督,父子間的隔閡日漸形成。
  • 提到《背影》,學霸:朱自清,書友:不不不,還有另一個故事
    謝俞和賀朝之前在打團架時遇到過一次,高二分班則直接成了同桌,兩個學霸級別的人物因為不同的原因「在線偽裝」,為了爭奪倒一的寶座拼命控分,好生努力。大學提到《背影》,學霸:朱自清,書友:不不不,還有另一個故事提到《背影》一定有很多人會想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吧,文中描寫細緻,飽含了父親對兒子的愛
  • 朱自清與父親衝突與和解:妻子的笑為何成為父子斷絕關係的導火索
    1925年11月22日,民國著名刊物《文學周報》上刊登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隨即,這篇敘述父愛的文章引發強烈反響並在此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這篇散文還是中學課本中的必學課文。《背影》中的父愛感動了無數人,卻鮮少有人知道,朱自清這篇文章背後的辛酸故事。
  • 教授建議將朱自清的《背影》從課本刪除,為何?理由讓人難以接受
    從古至今,歌頌父愛的詩歌散文並不少,在文人墨客的眼中,父愛也是各不相同的感受。在現代散文中,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絕對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將父愛描寫得細膩溫暖,感動了不少人,所以這篇文章也成為了語文課本中的必學文章。但卻有教授建議將朱自清的《背影》從課本刪除,為何?說出來的理由讓人難以接受。
  • 朱自清:背影(父親節必讀經典)
    點上方綠標收聽主播誦讀美文對於中國人而言,爸爸大概常是不苟言笑的做派——刻意維護一個權威正統的父親形象,久而久之反而荒廢了對親情的表達。父親節到了,在這裡為大家分享一個並不太久遠的故事。多年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深深的父子之情。【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短短1500字,卻將朱先生的父親形象刻畫的鮮活而真實併入木三分。自從幼年習此文,終是久久難忘。
  • 朱自清《背影》的人文內涵: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經典紀實性散文,作於1925年,是作者追憶與父親一道回家奔喪,然後一同北上在南京分別的往事。
  • 清明,為了紀念父親,我又讀了一遍朱自清的《背影》
    這些年,每每看到朱自清和父親朱鴻鈞的故事,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年少時,讀《背影》,只讀得懂字裡行間的溫情。但卻不知道,朱自清和他父親的過往。現在再看,卻知道了當初的一個少年,是如何的渡過自己的心結,被站臺上,那個微胖的,有些笨拙的父親背影,打溼了自己的眼眶!
  • 讀朱自清自編文集,緬懷大師遠去的背影
    朱自清以散文為人所稱道, 尤其是那篇《背影》。然而,散文的盛名多少掩蓋了朱自清其他方面的才華,譬如他的詩論。他是一位治文學史的學者,又是國內有數的詩人、散文家,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這些著述,「融匯古今,觀點新穎,識見獨到,文字運用達到非常純熟、恰到好處的新高度」。
  • 父親的背影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慘澹,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 央視著名主持人 康輝 朗誦 朱自清《背影》
    作者:朱自清誦者:康    輝出品:愛上經典文學藝術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鬆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裡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
  • 朱小濤浙江臨海憶祖父朱自清:匆匆而去 背影長留
    29日,「名人後裔台州行」活動走進浙江省臨海市,朱自清嫡孫朱小濤回憶起朱自清的往事。他說,「祖父朱自清是名人,光環籠罩的背後亦有平凡而普通的一面,或許這些也能鑄成偉業。祖父溫厚樸實、平和中正、律己寬人、為人正實,對我產生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