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肖玲玲
決出金獎項目2個、銀獎項目4個、銅獎項目8個,分獲獎金20萬元、10萬元、5萬元……11月18日,山東省人社廳和青島市政府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紀念中國博士後制度實施35周年青島系列活動,200餘名「博新計劃」入選者、中國·山東(青島)博士後創新創業成果大賽獲獎者、在站博士後,以及企業、園區代表通過線上線下參加活動。
>>>大賽
金獎項目獲20萬元獎金
博士後創新創業成果大賽共收到參賽項目880個,決出金獎項目2個、銀獎項目4個、銅獎項目8個。其中,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金鑫博士後獲團隊組金獎,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胡淑敏博士後獲企業組金獎。據悉,獲獎者分獲獎金20萬元、10萬元、5萬元,對大賽結束後一年內在青島國際博士後創新創業園落地實施轉化的項目,還將分別給予150萬元、100萬元、50萬元綜合資助。
現場同時舉行部分博士後項目落地籤約儀式,5位博士後代表與青島國際博士後創新創業園籤約。現場還舉行膠東經濟圈博士後平臺協作「1+5」聯盟籤約儀式。另外,今年創新推出全省博士後創新創業成果博覽會。來自青島市的40個代表性博士後項目進行現場展示和洽談,並且演示全國首個面向國內外的博士後創新創業成果交易平臺。
>>>規模
青島有博士後站110家
目前,山東省共有博士後站471個,設站數量居全國各省份第三位。全省在站博士後數量首次突破5000人,累積招收博士後數量11849人,位居全國前列。
青島市已擁有博士後站110家,省級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19家,市級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30家,累計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4671人,佔全省總數的39%,累計出站(基地)留青博士後1687人,留青率達到76%。自2013年以來,青島市實施博士後培養留青計劃,累計向博士後設站(基地)單位和博士後人員發放各類資助(補貼)資金,有力支持博士後站(基地)建設,加快博士後人才的引進培養。青島市博士後人才中,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80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累計獲得國家和省級項目資助資金超過1.8億元,70人參與各類國家交流計劃項目。
>>>成果
直接經濟效益達百億元
青島市人社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處長丁華表示:「近年來,在建好國家級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和省市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的基礎上,我們樹立平臺思維,堅持協同創新,打造中國博士後創新創業比賽,創建青島市國際博士後創新創業園,還試點建設省內首家青島市博士後平臺協作聯盟,建成大賽驅動、園區孵化、聯盟賦能『三位一體』的博士後創新創業格局。」與此同時,青島累計投入博士後資金達5.1億元,直接促進博士後人才脫穎而出。
據丁華介紹,青島博士後人才研發的2000多個創新創業項目直接經濟效益達到100億元。「對於這些人才,我們每投入的一分錢,得到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就是百倍千倍計的!」丁華表示,青島將掀起博士後創新創業工作高潮,無論是政策支持,還是大賽驅動、園區孵化、聯盟賦能,都將進一步加大力度。
金獎故事
地溝油變乳酸,助力可降解塑料產業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金鑫獲得中國·山東(青島)博士後創新創業成果大賽團隊組金獎,獲獎項目是「可降解塑料單體綠色合成工藝開發」。金鑫表示,傳統化石基塑料不可降解,可降解塑料則需要乳酸作為原料,乳酸單體現在從糧食發酵而來,而他們的項目做的就是「變廢為寶」:「把地溝油、菜籽油等低附加值的產品變成乳酸這種高附加值的產品。」
金鑫表示,從2019年到2020年,我國乳酸產能只有幾十萬噸:「預測未來5年內要達到100萬噸以上,但這還不足以達到取代傳統化石基塑料的規模。」他坦言,100萬噸產值佔市場規模不到10%,所以說市場非常巨大:「通過項目研發,最關鍵的催化劑已經可以大規模生產,穩定性也達到非常優良的指標。」
據金鑫介紹,以乳酸為原料的聚乳酸市場,中國目前產能佔全球產能的40%左右:「接下來5年,我國的產能到達100萬噸,也就是說將成為全球聚乳酸產能的主要國家。」市場巨大,產生的經濟效益不言而喻,產生的社會效益影響更為巨大。「我們用的是生物基的原料,生產的塑料是可降解的,這在環保和改善民生等方面都有顯著效果。」金鑫表示,目前青島已經有不少企業和他們對接,項目也在進一步推進中。
從2016年留青,金鑫對青島引才惜才的誠意感觸頗深:「不管是科研基金的申請立項、博士後人才的補助及平臺的建設等各方面都給了我們很多機會,平臺效應非常好。」「接下來,作為高校老師,教書育人是第一要務。同時,也希望能藉助環保高端化工項目,為青島、山東培育更多人才!」金鑫說道。
苦爽回甘,啤酒口味也要有科研支撐
在中國·山東(青島)博士後創新創業成果大賽中,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胡淑敏博士後獲企業組金獎。2012年~2014年在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從事博士後工作,發酵工程博士胡淑敏此次獲獎的項目也和啤酒有關——「苦爽回甘」皮爾森啤酒的開發及產業化。
據悉,該項目針對中國消費者飲食習慣和消費場景,以全球原料資料庫、全球酵母資料庫、風味物質資料庫等大數據為支撐,通過開展啤酒苦爽、回甘、易飲等評價技術和影響機制的基礎理論研究,形成醇酯、酒花香、麥香、水質等多項調控技術,建立從原料、配方到發酵工藝的皮爾森釀造技術標準體系,成功開發適合中國消費者「苦爽回甘」的皮爾森啤酒。該項目申請發明專利19項,產品榮獲「2018歐洲啤酒之星」。
「苦爽回甘」,看似簡單的啤酒味道背後,也需要強大的科研力量支撐,這讓很多人為之驚嘆。胡淑敏表示,皮爾森啤酒的特點是苦:「沒人喜歡苦,比如藥的苦;但有時候卻苦得很舒服,比如咖啡的苦。」怎麼讓啤酒的口味苦得舒服、苦得愉悅?「需要對酒體和口感進行深入研究,這在國際上也是一個難點。」據胡淑敏介紹,團隊的這一項目解決了這一難點,如今皮爾森啤酒早已經投向市場:「這是我們公司的主打產品、主流產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