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迪芬奇的記憶》:學會接受死亡

2021-02-15 行者非過客

遊戲一開始,一個小男孩拿著一束鮮花和一本日記坐在了一般正在前進的輪船之上。過了幾秒後,拿著日記的男孩打開了這本日記,而隨著一排排的文字的浮現在我們眼前,我們的旅程,就在這裡開始了……

一睜開眼,我們的主角來到了一片鬱鬱蔥蔥的樹林,大自然的美景一覽無遺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一時間,我曾忘了前進,只顧為了欣賞眼前的美景……

之後,不遠處的一棟房屋引起了我的注意。而在前進途中,主角自言自語的旁白向我們揭示著她來到這裡的目的。原來這是她多年前的祖宅,且從Edith的話語中,我們也得知了原來她已經是這個家族的最後一個成員之類的關鍵信息。漸漸地,我們來到了家族的房子。至於這棟祖宅中究竟藏著些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相信我們很快就會知道了……

隨著我們走遍了房子的每一個角落,手上的日記本在一筆一畫著構建著「家族樹」的時候,主角家族背後的秘密也漸漸地浮出了水面。家族中的幾乎每個成員,都因為各種千奇百怪的死因英年早逝。

一開始我以為這個家族的慘劇只不過是由意外編制出來的,畢竟從最早舉家搬遷來到這裡的Odin死於海難、爺爺Sam被鹿踹下山崖、曾祖父Sven死於滑梯崩塌……這些事例仿佛也像我們證實了這一點……

但是,隨著故事的深入,家族成員的死因也變得越來越玄幻。比如被自己主演的電影裡的怪物吃掉的家族童星Barbara(這點在遊戲沒說太清楚,只能說真正死因不明)、因為飢餓而變成各種動物最後讓一條巨蛇吃掉了自己的Molly、還有可能知道真相最後卻選擇走出畫門消失於世間的Milton……這些人離奇無比的死因也仿佛在提醒著我們,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

而在這其中,有幾個人的死因故事是最令我記憶深刻的。首當其衝的自然就是知道Barbara死因真相的伯祖父Walter。他在Barbara選擇了囚禁了自己,終日躲在地下,靠著充足的食物補給來填飽肚子、頭頂準時準點路過頭頂火車的震動來計時。然而,在多年之後,平時準時的火車已有一周沒有來到。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他走了出去,見到了許久未見的光明,卻也與珊珊來遲的火車撞了個滿懷,犧牲了自己……

然而,對於Walter來說,這樣的死亡或許才是真真正正的解脫。寧可光明地死去,也不要苟且地在黑暗中存活。仔細想一想,為了逃避現實從而將自己封閉起來,不與外面的世界交往,這樣的行為,本身就和死了,沒什麼區別,甚至更糟。所以,學會接受坦蕩的死亡,而非繼續苟活……

接下來的主角就是大哥Lewis了,一個妄想症患者。這個人物的故事和關卡,我可以很負責地告訴大家,是整個遊戲中最最精彩的部分,沒有之一。

當我們翻開他的病歷單時,我們明白了,在最開始,Lewis只不過是個平平常常在魚廠工作的普通一員而已。但是漸漸地,他所幻想的世界佔據了他的生活。因為在那個世界中,Lewis是個勇者,是一位受人愛戴的英雄,在這個世界中,他可以擁有他想要的一切。所以,在這個故事的後期,Lewis的幻想世界佔據了他的大腦。殊不知,在他走上人生巔峰即將戴上屬於自己的皇冠成為國王之時,切魚用的刀片,也砍下了他的頭顱.

其實Lewis本該可以用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出更多的「珍寶」的,卻因為誅多原因迷失了自己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不要因為幻想世界的美好,而忘掉了現實世界。我玩到這裡的時候,深深他明白了,或許我們應該幻想世界的「死亡」,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換來我們現實世界的幸福。所以,學會接受死亡……

當遊戲的最後,我們的回憶來到了Edie外祖母身上。這個角色作為所有家族成員之中唯一一位選擇接受死亡祖咒的人,然而,諷刺的一點是,她卻是活得最久的一個人,活到了93歲,也算是見證了整個家族的起起伏伏了吧。(外祖母的死因是在主角Edith和母親離開這裡時喝了酒,與藥物相衝突才死的。否則的話,她還會活得更久。)

外祖母曾寫了本日記交給了Edith希望她能知道裡面的內容,可惜的是,沒有成功……個人感覺,Edie希望讓Edith知道這本日記的所有內容,學會接受死亡。因為對於這個家族來說,如果每個人都會因為各種離奇的死因而死的話,那麼對於他們來說,這究竟是祖咒,還是常態呢?

聽我說,如果死亡真的就是常態的話,那我們與其選擇抗拒和逃避,還不如選擇接受,不再杞人憂天,這或許才是最正確的決定。如果說死亡是註定要發生的話,那我們還不如在有限的時間中幹些有意義的事情。記住一點,學會,接受死亡……

最後的最後,Edith在日記的末尾提到過自己與母親多次搬家,而自己的母親也因為時好時壞的病情離開了人間,只留下了我們主角一人。然而年僅17歲的Edith也因難產離開了人世……

日記本被合上了,那個小男孩拿著鮮花來到了芬奇家族的墓地,把這束鮮花放到了自己母親Edith的墓碑前,給這段遊戲之旅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同時也因為Edith的死亡,導致Finch家族的祖咒就此終結,不用再傳遞這個孩子身上。(有種說法是因為這個孩子不姓Finch,所以也就意味著這個祖咒的終結)。

所以,死亡在有些時候也意味著一個過往的結束,全新的開始。

「遊戲,結束了。整整兩個小時的流程,帶給了我一段堪稱完美的關於死亡的故事。同時,我也對『死亡』這個話是有了一些全新的看法。我們每個人都在害怕死亡,這本身沒有錯,我也很害怕。但是……死亡,其實只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而已。與其害怕它,我們倒不如好好把握住每一秒讓自己不悔此生。記住一點,朋友們。死亡是我們人生中最後的一份大禮,因為死亡,我們才會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畢竟,如果這件事情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事的話,那倒還不如接受,這世上唯一的真正公平的東西。」

相關焦點

  • 《艾迪芬奇的記憶》:學會直面死亡,才能活出人生的意義
    其實不該談論這麼嚴肅的問題,但《艾迪芬奇的記憶》像一本引人深思的哲學書籍,翻閱時不經意間激發了我的好奇心。你可能永遠都無法想像活在被詛咒的陰影中是什麼感覺,甚至會對這番話嗤之以鼻,可芬奇家族確實存在荒誕而詭異的死亡事件。故事情節以懷孕二十二周的艾迪芬奇為視角,探索接近八十年歷史的廢棄古宅,目的是揭開祖輩們為何離奇死亡以及詛咒是否真實存在。
  • 《艾迪芬奇的記憶》:死亡、荒誕、壓抑與愛
    《艾迪芬奇的記憶》是一系列詭異的故事,它講述了華盛頓州一個家族的種種怪談。
  • 《艾迪芬奇的記憶》:將人生與解謎相結合,從迷霧之中感悟生與死
    從古至今,關於生與死的思考從未停歇,在莊子的眼中「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對於先哲而言,人的一生就像駿馬穿越狹窄的通道一般,瞬間而過,轉眼即逝;「要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則認為生命要像夏天盛開的花朵那樣絢爛奪目,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等到面對死亡的時候,才能像秋葉般靜美地接受它
  • 文藝遊戲《艾迪芬奇的記憶》新預告 追憶失落
    索尼電腦娛樂近日發布了由Giant Sparrow工作室製作的冒險遊戲《艾迪芬奇的記憶》的新預告「老宅介紹」。從預告來看遊戲文藝範十足,類似另一款佳作《伊森卡特的消失》。
  • 遊戲中的空間驅動時間與《艾迪芬奇的記憶》敘事藝術
    《艾迪芬奇記憶》的總覽:退回到觀視視角與跨主體既然《艾迪芬奇的記憶》走到了去核心化資本,去數值化衝突以及去技能化訓練,並向全文本開放,我覺得即便按照商業邏輯來考慮都沒有不接受的理由那麼本篇文章作為《艾迪芬奇的記憶》系列的尾篇,我將開始圍繞遊戲的全文本開放的核心探索遊戲在文本的鋪設的有意思的地方,那麼沒有看過前兩篇的讀者我在這裡先補充一下:(1)《艾迪芬奇的記憶》與魔幻現實主義關係不大並且魔幻現實主義並不僅僅指一種敘事層面的技術活,即便純粹提煉敘事技法再冠上魔幻現實主義之名,也與魔幻現實主義不符。
  • 環境藝術家分享遊戲《艾迪芬奇的記憶》的製作過程 簡直太詳細啦
    我最近完成了一個遊戲項目——《艾迪芬奇的記憶(What Remains of Edith Finch)》,我是這個項目的藝術總監。這是一部第一人稱的敘事探索性遊戲,在自己的空間中,探索一切未知的線索。這篇文章中,我將會與大家分享我們這樣一個小型的藝術團隊,是如何完成整個遊戲中所有內容的製作的。
  • 《艾迪芬奇的記憶》玩後感:不幸的詛咒是我們的家徽 | 不是專欄
    房間中的記憶和其中的秘密過往還有各類奇怪的通路構成了絕妙的芬奇家族奇幻故事之旅。因為如果細細想來,有很多的死亡被弱化甚至美化了,就像那個一歲的小嬰兒。而探尋那種種死亡背後殘忍無情的真相也並非遊戲所願,這也並非偵探遊戲,我們不需要關注事件的背後,設計者引導著我們專注於眼前,專注於體驗,專注於那一段段令人感慨萬千的故事本身。體驗這段故事,就會讓人產生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感受,整個芬奇家的經歷是如此的魔幻,卻又讓人心有戚戚焉。
  • 心理學家告訴你:不要害怕死亡,坦然接受死亡這件事的好處有三點
    只要我們能夠戰勝自戀,就能夠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派克在書裡面提到,勇敢地接受和坦然面對死亡這件事的好處(價值)有三點:1, 減少對死亡這件事本身的恐懼感,更加坦然地面對生活。害怕死亡,是恐懼的根源。因為我們非常害怕死亡,所以我們都不敢面對自己對死亡的恐懼;因為我們非常害怕死亡,害怕近距離面對死亡,所以我們無法像自己希望的那樣鼓起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 傳承·死亡·生活:三個家族的悼詞
    你,是少女Edith Finch龐大的芬奇家族最後的生還者據傳,因為一條可怕的詛咒家族的每一個人都會死於非命你回到舊居,探索每個親人死亡的真相遊戲名艾迪·芬奇的回憶What Remains of Edith Finch
  • 做人,要學會接受失敗
    生活中的智者有一大本事,那就是:做人,要學會接受失敗。其實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每個人都會經歷失敗,但失敗之事常有,敢於接受失敗的人卻不常有。敢於接受失敗吧,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放平心態,從而在一次又一次的人生蹉跎中砥礪前行。有時候失敗本身並不可怕,最糟糕的是害怕失敗、沉溺於失敗,深陷於失敗漩渦之中自救不得。可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人生在世,不論任何人都可以一直一帆風順。
  • 林依晨:學會接受自己,偶像的轉型是否成功
    《神秘家族》是否成為林依晨的轉型之路,要學會正視自己六年一直沒變的林依晨,永遠還是那麼的有少女感。首先要學會接受自己,正視自己,然後才能有針對性的改變,就比如林依晨常說的那樣:我們遠遠不止可以做到今天這樣。
  • 《爺爺的死亡排練》: 一遍又一遍殺死父親,試著學會與父親道別
    照顧迪克的過程,令克絲汀想起了照顧母親病逝前的過程──聰慧美麗的母親,罹患了阿茲海默症,年輕時很喜歡閱讀記憶相關書籍的她,逐漸失去了記憶,忘記了她最愛的丈夫與女兒。「迪克在紀錄片裡說著,他當然記憶猶新,但是,這些記憶不只是被想起而已,它們都再次重現了:迪克也罹患了阿茲海默症,在定期的失智測試分數下降趨勢裡,證明他失去記憶力的速度正在加速當中,而對於妻子離世前的時刻、與離世前那些帶給所有人的漫長折磨,都清明地浮現在他即將無法控制的腦海裡。
  • 死亡:認識、面對和接受
    在對於人的死亡的討論方面,不論是從哲學方面,或是從社會倫理方面,再或是宗教方面,類似的書都不少。這方面,在東方禪學或是佛教書中幾百年來就有論述。而在當代,德國因為較早對安樂死有政策支持,所以建設了比較完善的臨終關懷體系(這一點即便在社會福利最好的北歐諸國也不容易做到),因此德國這方面的著作比較多,品種也較為多樣,從最初哲學解析一直到藝術探究都有涉及。
  • 女人要學會接受失去,才會無所畏懼
    成長,就是一個接受失去的過程,只有學會欣然接受失去,才會無所畏懼大膽向前。看到有讀者評論:「我做到了,也成長了。」簡短的幾個字,背後深重的成長過程,一定刻苦又辛酸,在痛苦中蛻變,在悲痛中成長,一定經歷了很多孤獨的時光。小的時候渴望成長,長大以後希望回到小時候繼續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 要學會接受,友情會被時間與距離衝淡
    所以我們需要學會慢慢去接受這個事實,生活的常態就是要不停的告別,坦然又體面的告別。同事小曼和我們聊天時,和我們說了她的經歷,小曼高中時在班級裡沒什麼存在感,像一個小透明。每次老師布置小組活動的時候,大家都喊著要自由組隊,只有小曼想要聽老師的安排建立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