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美團點評高管的組隊離職大戲,正在朝一個失控的方向上演。
5月9日,美團網智能餐廳事業部總經理殷志華在其個人微信號發文宣布離職,成為5月份出走的第二位美團高管。繼COO幹嘉偉、SVP呂廣渝離職後,今年以來,僅據公開消息所能知曉的美團離職高管已有4位,這樣月均流失一位骨幹的速度,令網友笑稱美團是「史上高管流失速度最快的網際網路公司」。
不過,這次出走的殷志華身份有些特殊——據說他是王興的表弟。如果說此前「八大金剛」和點評系高管的集體出走,是美團點評合併後權力交接的必然結果,那麼王興「嫡系」殷志華的離開,或許更能看出,美團高管鬥爭之混亂,已到達外界難以想像的程度。
獨攬大權:王興夫妻的小圈子密室政治
一個人的出走也許是個例,但大規模的骨幹團隊離職,一定是公司的某個方面出現了問題。在美團,每當有人出走,你都能看到不同版本「小圈子政治」的故事。
以最近的為例,前COO幹嘉偉的離職,被指因其被王興老婆郭萬懷架空。一位已離職員工說,郭萬懷獨攬財務和人事大權,相關郵件不抄送幹嘉偉,導致這位美團COO對核心數據,居然毫不知情,以致於負氣出走。
這種頑疾由來已久,自2015年美團點評合併後,點評系高管的悉數離場,原因莫不如此。一位原點評系總監離職後告訴友人,「點評的人普遍看不慣美團的做派,業務不講邏輯,搞小圈子密室政治。」
經過幾番清洗,美團點評高層形成了一個以王興、郭萬懷、王慧文等幾個人組成的小圈子,偌大的美團點評,決策盡出於此數人。以致於美團外賣前高級運營總監馬宏彬離開時,曾對身邊友人表達對美團點評極度失望,「在美團,你根本摸不到王興他們那個小圈子」。
而這個圈子也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密閉的空間。美團點評餐飲平臺總裁王慧文在一次內部會議上的金句廣為流傳:「我只喜歡產品技術出身的人,其他的別想升職。」在任何一家公司,有各個領域的人才才有核心競爭力,恐怕沒有一位高層敢說出這樣武斷任性的肯定句。王慧文能出此言,將手中的權力和美團高度集權的體制展露無遺。
這也無怪乎,當王慧文接管到店餐飲後,餐飲平臺的骨幹紛紛或離職或轉崗,其中就包括近期離職的、美團到店餐飲的核心骨幹呂廣渝和文秦等人。
僵化冷漠的企業文化導致負面層出不窮
當然,小圈子政治也可以這樣理解:王興需要打造一個忠誠於自己的新團隊,同時樹立自己的完全掌控。任人唯親不是錯,只要能知人善任並往積極的方向走,嫡系高管也能助自己打造一個強大的業務帝國。
但是,眾多骨幹流失的背後,美團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恐怕存在著更致命的問題。
眾所周知,王興的創業史與「複製」一詞密不可分。從早期的飯否網、校內網被指模仿國外Facebook、Twitter等,到後來進入團購乃至外賣領域,王興可謂一路踩著巨人的肩膀找到自己的位置。善於複製先進事物的精神想來已成為美團的基因,這本無傷大雅,但若將此滲透到公司文化中,只能讓人避而遠之。已離職的骨幹甚至在社交網站透露,離職後跟王興、王慧文等人不敢多作交流,「因為擔心講了idea被copy」。
另一方面,美團對員工缺乏溫度缺乏人文關懷也有跡可循。殷志華友人透露,殷屬於美團創始期的員工,而他準備從美團出來創業前,最擔心的還是創業被競業或者期權作廢。
早在2013年,南方都市報就曾報導過這樣一則新聞:當時的美團公關媒介總監包女士在微博上跟王興公開撕X,緣由是其懷孕期間被公司強制解除勞動合同。包女士對南都記者表示,自其懷孕以來,受到美團高層變相打壓,績效打分很低,年終獎銳減。還在未提前通知的情況下,被取消了加薪資格,進而單方面收到了強制解除勞動合同的通知書。面對包女士在微博上的公開@和詰問,王興竟然選擇了沉默。
時隔多年,在去年年底,類似事件疑似重新上演。美團員工在社交網站爆料稱公司開啟萬人裁員計劃,其中包括哺乳期員工。雖然真假難辨,但據虎嗅網等權威媒體報導,美團此次大幅裁員確非空穴來風。
種種事件不一而足,美團的公司文化可見一斑。
內憂外患下,美團該如何打造向心力?
有消息指,在F輪融資時,美團不惜與投資方署對賭協議,約定2018年上市,並在2017年底達到317億美元估值。但據公開數據顯示,目前美團的估值已從180億美元縮水至125億美元。
對新美大來說,挽救估值、赴美上市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務。這不僅是投資方的要求,也是新美大給還沒有離開的高管、團隊的交代。然而,就目前的估值狀況,新美大即使能上市,其也很有可能不能回應資本市場的期待。
到店領域日落西山,用高佣金壓榨商家反食惡果,外賣業務虧損不止,酒旅、金融支付、打車等業務存在感更弱。如今的美團,已經漸漸像樂視一樣,表面上看起來面面俱到,然而實際卻大而無當,不堪一擊。
外有資本市場的壓力和各項業務的強敵環飼,內有高管組隊「花式」離職,此時的美團可謂內外交困。無疑的是,美團若想走出眼下困境,最需要解決的還是內因。在發力衝刺業務之前,是時候考慮一下內部轉變了。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逼走的不只是高管,更是美團的機遇和未來。
至於如何打造高管向心力,從古往今來的成功公司來看,並無捷徑可走。放棄夫妻檔小作坊式的生產關係,打破固有「皇親國戚」的銅牆鐵壁,學會真正的包容人才和尊重員工,或許才是美團自救的第一步。否則,即便利用資本不停換血,業務擴張得再大,一個沒有溫度的企業,也只是虛胖而已;一個自絕於創始團隊,剛愎自用的創始人,更不能帶領任何公司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