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如何評價鴉片戰爭?

2021-01-08 鄉村播報橙二狗

「鴉片戰爭」是中國人的叫法,英國稱之為「通商戰爭」,更中立一點的叫法是「英中戰爭」。所以,鴉片戰爭與鴉片貿易之間,並沒有很多人想像中那麼強的關聯性。鴉片戰爭之後清朝與英國籤訂的《南京條約》中並沒有直接規定鴉片貿易的條文,相反開放「五口通商」倒是重點,從這個角度來看,「通商戰爭」這一稱呼也未嘗不是一個合適的叫法。

英國自19世紀起,基本壟斷了清朝海外貿易,佔據份額多達90%。在一對多時,清廷有制定規則的主動權,而基本一對一時,雙方糾紛自然會越來越多,而清廷對這一變化缺乏敏感,沒有及時作出調整。清廷採用單口外貿,只開放廣州,不允許英國到更方便的寧波、福州等地貿易,武夷山是中國主要產茶區,寧波絲綢與南京布也是英國進口的主要商品。因為單口貿易,英國人難以拿到更便宜的價格,且廣絲冒充江南絲的情況比較多,廣桑每年可採5次,產出絲較粗,光澤略差,耐拉力也不如江南絲,只是價格便宜。

早在鴉片戰爭差不多五十年之前,英國的外交團隊就曾拜訪過大清,當時的皇帝就是乾隆,英國人送上了許多禮物,當然這些禮物我們其實更應該將其看作是一份商品試用菜單,還有配110門大炮的戰艦以及各種火炮、步槍和手槍,可以用來裝備軍隊;還有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和織布機,你們可以用來發展實業,讓百姓富足。可大清國不屑一顧,認為這些是所謂「奇技淫巧」其實大清國當時已經出現由盛轉衰的跡象,廣大百姓急需衣服穿、急需糧食吃,英國來的蒸汽機棉紡機等等這些東西,怎麼不需要?

考察當年的歷史事實,清帝國對西方列強的貿易順差幾近天文數字,英國的最大宗貨物紡織品及其軍火和工業設備,受到冷落而滯銷,只能用從南美洲殖民地開採的白銀,換取中國的茶葉、瓷器和絲綢。這種高山峽谷式的超巨商業逆差,猶如黑洞源源不斷地吸乾英國所能獲得的白銀,如果對這種狀況無所作為,必將導致英國無錢購買利潤可觀的世界級熱門的中國商品。戰爭起因中最重要的實際是英國渴望通過鴉片貿易來扭轉一直存在的巨大的貿易逆差。早先「天真的」英國人相信,把最優質的刀叉、鋼琴樂器等等販賣到中國一定能夠因為稀缺而打開市場,但是這些外來商品的水土不服並不能夠真正的獲得利益反而是英國為了從中國購買茶葉而遠遠不斷的將貴金屬輸入到中國。因此傾銷鴉片成為了利潤高而耗費少,並且迅速累積財富的絕佳途徑。

相關焦點

  • 原來,英國人不了解鴉片戰爭
    美國歷史學家何偉亞(James L.Hevia)寫過一句話,意思是:英國人是用文字、用筆把中國消滅了。說中英矛盾的根源是經濟、貿易,是因為清朝不願意答應英國對兩國貿易的那些要求,導致馬戛爾尼等人說了那麼多對中國不滿意的話。何偉亞有些觀點值得注意。簡單說,英國人沒有資格譴責清政府不願意答應他們的要求。那時候的英國人覺得,他們所謂自由貿易或經濟有普遍性。
  • 大王閒話:不一樣的鴉片戰爭(中)國是國 家是家
    有必要提一下,《清史稿》中記載,「英船寇臺灣淡水、雞籠,達洪阿等(滿洲鑲黃旗人)擊退之」,「擊退之」這樣的詞,如果我沒記錯,整個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就臺灣一個地方。除了在廣東虎門、福建臺灣、浙江乍浦,英國人遭遇到了比較激烈的抵抗,從廣東一直到江蘇吳淞,英國人的艦隊幾乎沒有什麼太多的損耗,這也讓英國人沾沾自喜,認為可以從吳淞口進入長江,直抵江寧城下。
  • 鴉片戰爭前為何清朝對英國一無所知,英國卻對清朝了如指掌
    在中國歷史上,鴉片戰爭是一次舉世矚目的重大轉折,它徹底把我國從封建社會天朝上國的夢魘中喚醒。最有意思的一點是,這場戰爭中,英國人對我國的情況還是很了解的,但清朝皇帝道光卻連英國人具體在哪裡都不知道。那為什麼英國人對清朝了如指掌,而清朝對英國卻知之甚少呢?要說清朝對英國幾乎一無所知,大家也許會覺得冤枉清朝,畢竟當年馬戛爾尼使團曾到過清朝,見過乾隆皇帝。
  • 為何第一次鴉片戰爭人民堅決抵抗,第二次反而喜迎王師?都怪清朝
    為何第一次鴉片戰爭人民堅決抵抗,第二次反而喜迎王師?一切都怪清朝在我國近代史上,有一個非常令人痛心的現象。那就是,當西方列強侵略者來襲時,大量的國人,不僅沒有奮起抵抗,反而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仿佛這些侵略者,是來拯救他們的。
  • 劍指七寸: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吳淞戰役
    公元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烽火持續肆虐遠東海岸。地理層面的客觀距離感,讓交戰雙方的布局與調度都顯得動作遲緩。作為補充手段,英國人在戰爭的第二階段重返嶺南,以絕對優勢佔據虎門炮臺和香港。但直到舟山群島和浙東的主要港口寧波陷落,依然沒有將大清朝拉回到談判桌上。甚至還需要分兵把守更多城池,應付實施隨時可能到來的大規模反擊。
  • 鴉片戰爭時,美國扮演了什麼角色?
    一、對華貿易美國打造友好人設的考量,要從鴉片戰爭之前的中美關係說起。18世紀末,北美十三州脫離英國,成為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然而,開國之初,美國也曾篳路藍縷,窮困不堪,以致那些參加獨立戰爭的功臣們也大多身無分文,衣食無著。
  • 鴉片戰爭的內部視角
    《清朝內爭與鴉片戰爭》 作者:[美]詹姆斯·M·波拉切克 譯者:李雯 版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0年6月2020年是鴉片戰爭爆發180周年。鴉片戰爭亦是如此。美國學者詹姆斯·M·波拉切克的《清朝內爭與鴉片戰爭》從清朝內部政爭出發對其進行多角度解讀,打開了新的思路。
  • 香港教師給鴉片戰爭洗白是蠢還是壞?校方道歉,香港教育局將跟進
    港媒29日接到一位家長爆料,稱與孩子一起觀看小學二年級常識課的網課視頻時,發現教師公然歪曲歷史,將鴉片戰爭的起因說成是「英國以禁菸為由派兵攻打中國」,令家長震驚,痛批該教師公然誤導學生。香港「橙新聞」《大公報》等港媒30日報導稱,校方承認出錯,並對此次事件感到抱歉,並即時重新整理教材。
  • 鴉片戰爭前夜的中英關係
    那麼,鴉片戰爭前夜的中英關係究竟如何?▲ 馬可·波羅在中國16世紀:神話般的「中國圖像」自人類文明開創以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從未中斷。作為東方大國的中國,一直以來都是西方歆羨的國度。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英國商人時常以「震旦」來代指中國。所謂「震旦」,英語發音為Cathay,意為「契丹」,這是當時歐洲人對中國的稱謂之一。
  •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敗將都是無能之輩嗎?此人後來在新疆平叛立功
    有人會認為,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所有的敗軍之將似乎都是喪權辱國的草包廢物,其實不然,他們有的人在戰敗之後還能戴罪立功,只因為自己面對的英國人並非傳統的對手,所以才表現得十分狼狽,乃至猥瑣,比如愛新覺羅-奕山就是如此。
  • 鴉片戰爭中的英國陸軍其實不過是歐洲二流?最強其實另有其人
    關於鴉片戰爭,我們以往了解的其實只是局限在自己的角度上。關於大英帝國,到底在當時的國際上地位如何?軍隊到底強在哪裡,我們中國人其實一直沒搞清楚過。 鴉片戰爭中,空有80萬陸軍的清軍 和2萬英軍(起初只有4000人)打過十幾次重大戰役,大多數時候清軍兵力都在英軍數倍以上,但清軍全敗,最後戰爭結束,英軍總共死亡2000人,但別忙,其實真正陣亡的只有百人左右,其他的都是2年戰爭過程中病死或者事故死亡的。
  • 冷眼看中國與睜眼看世界:鴉片戰爭後,中西方眼中對方形象的變遷
    鴉片戰爭,西洋炮艦戰勝東方刀矛的必然結局,這場戰爭引起了中西雙方彼此在認識對方的觀念上發生了逆轉。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由仰慕變為輕藐;中國人對西方的認識由「化外蠻夷」變為提倡「師夷」,「採西學」中西雙方相互觀念的變化,鴉片戰爭起了樞紐作用。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的變遷鴉片戰爭前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是「模範國家」。
  • 第一次鴉片戰爭沒有驚醒「天朝」迷夢
    ,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那麼,第一次鴉片戰爭對當時國人尤其是知識精英有何影響?他們又如何看待鴉片戰爭及國家未來命運呢?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時,曾國藩剛剛參加完翰林院散館考試,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正式開啟官宦生涯。由於工作很清閒,曾國藩忙於讀書寫字、訪客會友,並立志自新、「文章報國」。1840年6月7日,他在日記中寫到:「餘今年已三十,資稟頑鈍,精神虧損,此後豈復能有所成?
  • 鴉片戰爭的起源是什麼原因?歷史書上看不懂的鴉片戰爭看這裡!
    整個18世紀中外貿易在發展之中,英國人逐漸取代了葡萄牙人、荷蘭人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角,貿易的範圍十分廣泛:茶葉、糖、蠶絲、瓷器、紙張、珍珠母、樟腦、肉桂、銅、明礬、金銀、絲製品、漆器、植物油、竹器、大黃等商品換回歐洲人帶來的棉花、羊毛及製品、鐵、鉛鋅、鑽石、辣椒、鐘錶、珊瑚、琥珀、魚翅、魚、米等商品,鴉片也躋身其中。
  • 同步新教材 | 王沐:第16課 兩次鴉片戰爭
    對於近代鴉片戰爭這一段歷史,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無比的熟悉而深刻,自小接受的愛國主義教育,這段歷史總免不了被反覆提及,而愈加的刻骨銘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百年屈辱史的開端,更是中華民族復興的起點。具體講授思路如下:首先以中英兩國研究鴉片戰爭代表性的兩部著作(分別是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潰》以及藍詩玲女士的《鴉片戰爭》)進行導入,特別引用茅海建先生著作對鴉片戰爭現代化意義的闡述以及藍詩玲女士對鴉片戰爭的新認識,強調在今天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站在現代化的視野下,重新來審視這場曠世之戰。然後進入新課教學,先講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以及需要達成的學科核心素養。
  • 鴉片戰爭前,英國商品在中國根本沒有市場,只能拿銀子買茶葉絲綢
    1840年鴉片戰爭前,英國人如果想喝中國茶,是要掏腰包的。英國每年都要花大筆銀子從中國一船一船地買走茶葉。總這麼往外掏銀子也不是個事兒,英國和整個歐美一直在琢磨著,怎麼才能讓中國買點歐美人的東西。歐美有什麼東西可以賣給中國呢?什麼也沒有!
  • 打了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人為什麼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在鴉片戰爭以前,廣州與外人通商已經三百多年,好像廣州人應該比較的多知道外國的情形,比別處的中國人應該更能與外人相安無事,其實不然
  • 鴉片戰爭也是茶葉戰爭:茶葉使英國欲罷不能,鴉片使大清不能自拔
    對英國人來說,茶葉已經獲得了一種更為尊貴的地位,成了一種值得雄心勃勃的強者為之奮鬥的獎勵。茶葉是少數大宗商品之一,遠超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茶葉貿易跨越半個地球,帶動了各種各樣的經濟齒輪轉動起來。對英國人來說,茶葉貿易就是白銀貿易。就跟英國人只要中國的茶葉一樣,中國人也只要英國的白銀。18世紀的中國,既是茶葉的起點,也是白銀的終點,甚至被稱為「白銀的墳墓」。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幾乎沒有人關心這些白銀是怎麼來的。
  • 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屈辱史的開端!
    1840年6月,英國侵略者為保護所謂的鴉片貿易,依仗其船堅炮利,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的背景 1、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英國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
  • 中國毒梟劉招華:10年製毒14噸,只銷歐美,曾揚言報鴉片戰爭之仇
    19世紀40年代初,西方資本主義成為了當時的主導者,為了擴大商品市場,西方列強強行打開了我國的國門,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據統計,隨著大量鴉片的流入,清朝時期,每年要向外流出600萬兩白銀,當時已是國庫空虛,外強中乾的朝廷為了壓制這種情況,決定控制與英國的貿易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