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是中國人的叫法,英國稱之為「通商戰爭」,更中立一點的叫法是「英中戰爭」。所以,鴉片戰爭與鴉片貿易之間,並沒有很多人想像中那麼強的關聯性。鴉片戰爭之後清朝與英國籤訂的《南京條約》中並沒有直接規定鴉片貿易的條文,相反開放「五口通商」倒是重點,從這個角度來看,「通商戰爭」這一稱呼也未嘗不是一個合適的叫法。
英國自19世紀起,基本壟斷了清朝海外貿易,佔據份額多達90%。在一對多時,清廷有制定規則的主動權,而基本一對一時,雙方糾紛自然會越來越多,而清廷對這一變化缺乏敏感,沒有及時作出調整。清廷採用單口外貿,只開放廣州,不允許英國到更方便的寧波、福州等地貿易,武夷山是中國主要產茶區,寧波絲綢與南京布也是英國進口的主要商品。因為單口貿易,英國人難以拿到更便宜的價格,且廣絲冒充江南絲的情況比較多,廣桑每年可採5次,產出絲較粗,光澤略差,耐拉力也不如江南絲,只是價格便宜。
早在鴉片戰爭差不多五十年之前,英國的外交團隊就曾拜訪過大清,當時的皇帝就是乾隆,英國人送上了許多禮物,當然這些禮物我們其實更應該將其看作是一份商品試用菜單,還有配110門大炮的戰艦以及各種火炮、步槍和手槍,可以用來裝備軍隊;還有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和織布機,你們可以用來發展實業,讓百姓富足。可大清國不屑一顧,認為這些是所謂「奇技淫巧」其實大清國當時已經出現由盛轉衰的跡象,廣大百姓急需衣服穿、急需糧食吃,英國來的蒸汽機棉紡機等等這些東西,怎麼不需要?
考察當年的歷史事實,清帝國對西方列強的貿易順差幾近天文數字,英國的最大宗貨物紡織品及其軍火和工業設備,受到冷落而滯銷,只能用從南美洲殖民地開採的白銀,換取中國的茶葉、瓷器和絲綢。這種高山峽谷式的超巨商業逆差,猶如黑洞源源不斷地吸乾英國所能獲得的白銀,如果對這種狀況無所作為,必將導致英國無錢購買利潤可觀的世界級熱門的中國商品。戰爭起因中最重要的實際是英國渴望通過鴉片貿易來扭轉一直存在的巨大的貿易逆差。早先「天真的」英國人相信,把最優質的刀叉、鋼琴樂器等等販賣到中國一定能夠因為稀缺而打開市場,但是這些外來商品的水土不服並不能夠真正的獲得利益反而是英國為了從中國購買茶葉而遠遠不斷的將貴金屬輸入到中國。因此傾銷鴉片成為了利潤高而耗費少,並且迅速累積財富的絕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