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時,美國扮演了什麼角色?

2020-11-17 澎湃新聞

原創 團隊特邀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349,閱讀時間:約6分鐘

說起晚清悲催的挨揍史,人們總是想到英法列強囂張的嘴臉與日本德國獅子大開口的要價,而同為侵略者之一的美國,由於既沒有提出割地也沒有搞屠殺,只是斯斯文文地要求「利益均沾」。因而在人們心中的形象遠比其他侵略者光鮮得多。

看似友好的做法,讓一些所謂的「海外專家」忍不住對美國感恩戴德。然而,作為侵略者之一的美國,真的有看上去這麼好嗎?

一、對華貿易

美國打造友好人設的考量,要從鴉片戰爭之前的中美關係說起。

18世紀末,北美十三州脫離英國,成為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然而,開國之初,美國也曾篳路藍縷,窮困不堪,以致那些參加獨立戰爭的功臣們也大多身無分文,衣食無著。

偏偏英國又十分記仇,針對美國制定了若干對外貿易限制條款,令本就疲軟的美國經濟雪上加霜。消息傳到歐洲後,法國和西班牙跟著落井下石,毫不猶豫地取消了獨立戰爭時期建立的與美國平等互惠貿易條款。

可憐美國一個泱泱大國,愣是在歐洲各國的圍追堵截下弄得差點揭不開鍋。為了生存,美國只得將攫取利潤的目光,投向遙遠的中國。

1784年,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離開紐約港,滿載著棉花、人參、毛皮等各種貨物,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廣州,中美貿易就此登上歷史舞臺。

首次對華貿易的成果完全出乎美國預料,他們一次性賣出了361擔棉花,473擔人參,2600件毛皮及其他貨物,還從中國運回了3022擔茶葉,864匹棉布,962擔瓷器,490匹絲織品,還有21擔肉桂。

來自古老東方古國的商品,一到紐約就引發了當地居民的購買熱情。事後美國人一結算,發現這次貿易獲利額總計30727美元,利潤率高達25%。

額利潤刺激下,美國的資本家們爭相跟中國做起了生意。待到1792年,美國對華貿易額已超過荷蘭、法國、丹麥等國,僅位居於英國之下。

1803年,美國對華貿易規模進一步增長,其總值超過歐洲大陸各國總和。可以說,鴉片戰爭前夕,美國正是靠著如火如荼的對華貿易,才走出了一窮二白的困境,成為了西方世界裡不可小覷的強國。

二、和平使者

然而,資本的貪慾是無止境的,對華貿易雖然獲利頗豐,但鴉片貿易似乎更能觸動美國人敏感的神經。1805年,三艘美國船從土耳其之司邁納緩緩駛向中國,船上裝載的貨物,則是一百二十四箱鴉片。

這次美國首次試水鴉片貿易,隨著這批鴉片的到來,中美早期貿易關係完全轉變。美國人再也不是遠道而來的生意夥伴,而是成為了英國鴉片貿易的追隨者。

罪惡的鴉片貿易讓中國迅速從中美貿易中的出超地位淪落到入超,而美國卻因此獲利頗豐。據一位參加過鴉片貿易的美國商人估算,從1827年到1830年,美國商人每年販運來華的鴉片在一千二百箱到一千四百箱之間,由此獲利六十至七十萬美元,相當於美國對華貿易總額的九分之一。

利潤驅使下,鴉片漸漸替代了普通貨物,成為了美國對華貿易的主角。一箱箱鴉片掏空了中國多年積攢的繁榮,也讓美國在鴉片戰爭爆發後,對華態度表現得頗為曖昧。

這種曖昧之態在某些學者眼中,被解讀為美國對中國的「同情」和「支持」。然而事實上,1840年的美國當局,曾為對華是戰是和爭論不休,最後美國政府權衡各方意見,制定了所謂的對華「和平政策」,不參加英國的武力侵華,而是利用中英戰爭擴大美國自身在中國的利益。

於是,一些美國政客開始在戰爭期間發表譴責英國的言論。比如麻薩諸塞州眾議員凱萊布·顧盛就曾說:「美國絕對不會想要與英國政府合作,因為英國人蠻橫不法,為所欲為」。

無獨有偶,美國外事委員會主席弗蘭西斯·皮肯斯也說:「總統不會與英國合作,而我本人也絕無與英國合作的意圖」。

政壇譴責英國聲一片,美國民間似乎也正在將反戰進行到底。1840年4月,一些參與對華貿易的商人與船主,聯名上書國會,勸告政府應行動審慎,不要像英國那樣採取侵華戰爭。

反戰言論包裝下,美國成為了「和平使者」的象徵,引得後世一些人對美國讚不絕口。然而,若是仔細追溯美國的種種做派,便會發現精明的美國人,不過是打著和平的旗號,趁機大發國難財,謀求更多的在華利益。

比如初林則徐下令禁菸時,美商雖不願上繳鴉片,但為了其在華利益,最終還是選擇不顧英國立場,公開發布禁絕毒品通知,由此贏得清政府好感,獲得「美船駛入內河」的特別優待,成為了那一時期賺錢最多的外商。

瘋狂賺錢之餘,美國人也沒忘了彌補與英國之間的嫌隙。靠著在對華貿易取得的利潤,美商在中國市場大舉採購茶葉,然後再轉運到英國,從而讓英國商人跟著大發橫財。

如此一來,就連英國人也對美國「和平使者」的人設讚不絕口。美國就這麼打著所謂的「和平」旗號,遊走在中英兩國間,直到鴉片戰爭結束。

1842年,清政府不敵英軍船堅炮利,被迫籤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美國人眼見清政府被打趴下,立刻一把撕去「和平」的偽裝,將四艘戰艦開到中國領海,然後對著清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耆英一通威逼利誘,要求參照英國《南京條約》的優待,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

剛剛在鴉片戰爭中吃足了苦頭的清政府,不敢再招惹洋人,只得喊著「一視同仁」的口號,與美國籤訂了《望廈條約》。該條約規定美國在通商、外交等方面與英國享用一樣的權利。換句話說,號稱「和平使者」的美國,不費一兵一卒,就取得了除割地賠款外,英國通過戰爭獲得的全部權益。

至此,美國完全露出了「和平」外表下猙獰的獠牙,一口咬破了清政府「弱國無外交」的真相。只可嘆清政府一心指望美國做「和平使者」,卻不知自己戰場上被人揍成那樣,所謂「和平使者」云云,早就化為一場幻夢了。

參考資料:趙玉華《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美國對華政策淺析》、吳布林、曹玉芹《鴉片戰爭時期美國對華「和平」政策經濟原因分析——早期中美貿易與中美關係研究系統之一》

原標題:《鴉片戰爭時,美國扮演了什麼角色?》

相關焦點

  • 鴉片戰爭的起源是什麼原因?歷史書上看不懂的鴉片戰爭看這裡!
    當道光皇帝發現庫銀已從7000萬兩下降到不足1000萬兩時,啟用了林則徐任禁菸欽差大臣。林下令收繳鴉片時,義律未經請示倫敦也沒有任何討價還價就命令英國商人交出所有存貨20283箱鴉片,並代表英皇承諾賠償英商的損失。此舉令林則徐都感覺驚訝和滿意,卻令英國朝野憤怒。
  • 香港教科書曲解鴉片戰爭,臺灣都有人驚到!
    原因是該老師公然歪曲歷史,將鴉片戰爭的起因說成是「英國以禁菸為由派兵攻打中國」。林則徐虎門銷煙「黃師」振振有詞:「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呢?就是由於英國發現中國當時很多人吸菸,吸食菸草,這個問題相當嚴重,所以他們為了消滅這些叫做『鴉片』的物品,就發動了這場戰爭。」
  • 在愛情裡,你扮演著什麼角色?
    分手的引爆點出現在小米研究生畢業時,那時,小米想繼續讀博,男朋友W卻強烈要求她出來工作。理由是:雙方發展不同步,以後會沒共同話題。兩人為此吵過很多次,最後小米放棄了讀博,找了一份高校老師的工作。日子似乎越來越有奔頭,感情卻越來越淡。
  • 原來,英國人不了解鴉片戰爭
    藍詩玲看過中國電影《鴉片戰爭》和《林則徐》,覺得有助於了解義律這個「黑暗」的角色。在片中,「義律是個淫蕩的惡棍,妄圖用鴉片奴役中國人民」。南方周末:啟蒙運動時期,歐洲人對中國抱有仰慕之情,但英國在鴉片戰爭前出現了普遍的反華情緒,主要原因是什麼?藍詩玲:很重要的原因是經濟。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失敗以後,參加這個使團的人對中國的判斷,形成了比較大的影響。他們中很多人寫過對中國不大寬容的遊記或者報告、匯報。巴羅的例子很典型。
  • 《虎口脫險》中「茶」扮演了什麼角色?
    上周,我在專欄寫了《<虎口脫險>中「鴛鴦茶」到底是什麼茶?》https://www.toutiao.com/item/6883816478999577099/,感覺大體捋清楚從美國歌曲《TEA FOR TWO》到上譯廠譯製時的妙筆生花。
  • 鴉片戰爭前,香港發生了什麼?
    咱們先從幾部電影講起,頭一部是《玻璃樽》,成龍為了打動少女舒淇的芳心,請她到什麼地界的樓頂餐廳共進晚餐,然後一同俯瞰維多利亞港夜景呢?譬如鴉片戰爭前夕,這裡就曾發生一件命案,具體地說,是1839 年(道光十九年)7 月7 日。起初是一批英國水手在此處上岸,隨後便與當地的尖沙頭村若干村民發生衝突,衝突原因據說是英國人搗毀了一座神龕。而當場打架的情形,據說是不分勝負,但其中一名村民林維喜傷得頗重,熬到第二日,便不治而死。英夷在尖沙頭村打死了人,這消息迅速傳開。當時的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義律,自然要處理。
  • 鴉片戰爭前,香港發生了什麼?
    咱們先從幾部電影講起,頭一部是《玻璃樽》,成龍為了打動少女舒淇的芳心,請她到什麼地界的樓頂餐廳共進晚餐,然後一同俯瞰維多利亞港夜景呢?
  • 鴉片戰爭的內部視角
    《清朝內爭與鴉片戰爭》 作者:[美]詹姆斯·M·波拉切克 譯者:李雯 版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0年6月2020年是鴉片戰爭爆發180周年。歷史學家胡繩在《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認為,鴉片戰爭的爆發是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後,英國駐華商務總督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向英國鴉片商人承諾英國政府會補償他們的損失,從而引發了戰爭。這場戰爭在中國歷史上重要影響在於,從此以後,中國的歷史進入了一個全新且陌生的階段:在新舊歷史的更迭以及中西方兩種文明相互碰撞的過程中,清政府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自己的末路,並最終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曾國藩手握重兵,卻為何抗旨不遵,沒有出兵勤王
    英國、法國在美國、俄國的支持下,藉口「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發動第二次侵華戰爭。由於和鴉片戰爭目的相同,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所以稱這次戰爭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 《天朝的崩潰》:我對鴉片戰爭的一點看法
    其實這個疑惑在閱讀另一本關於鴉片戰爭的著作《1901:一個帝國的背影》時,也時常浮現心頭。我常疑惑的是,那些潰逃式的慘敗是如何發生的?實力的懸殊可以理解,最後的失敗也可以接受,但是,如定海初戰那樣參戰1540名清軍僅戰死13人、陣亡率不到1%就「草草」結束的慘敗——這樣傷亡並不慘重的潰敗在整個戰爭中其實是中方失敗的常態——卻是令我有些迷茫。
  • ⊱在愛情裡,你扮演著什麼角色? | 情感原型測試
    情感原型是指我們每個人在愛情中不自覺所扮演的角色,也是我們在愛情裡,最真實的模樣。 而我們之所以會不自覺地扮演這樣那樣的角色,是源於內心的某些缺失。 比如: 扮演順從角色的人,其實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對方; 扮演照顧者角色的人,其實是不想對自己負責,把自己交付給別人;
  • 臺灣「立法院」,有人喊「現代版鴉片戰爭!」
    臺灣中時新聞網14日報導稱,臺「立法院」對此召開美豬公聽會,臺東大學教育系教授李偉俊在公聽會上批評,民進黨政府進口美國含有瘦肉精豬肉的決定,就是場「現代版鴉片戰爭」。 中時新聞網報導截圖 據報導,李偉俊稱,民進黨政府這次允許美國含有瘦肉精豬肉進口的決定,根本就是場「現代版鴉片戰爭」,民眾對於這個決定是不信賴的,可能政府在決策上沒有違法
  • 同步新教材 | 王沐:第16課 兩次鴉片戰爭
    時至今日,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徵程中,這段歷史依然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而呈現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這段歷史,限於篇幅或者其他原因,基本都是結論性的表述,這樣的書寫的確簡明扼要,要點突出。但缺乏相應的歷史細節,難以呈現歷史的溫度和深度。
  • 一個角色扮演遊戲,讓我發現孩子被虐待
    ——爸媽研究所育兒專家團不久前,一位母親曝光了家中的錄像,錄像顯示上門進行心理輔導的自閉症治療師,竟然多次將手塞進孩子口中虐待。短短6分鐘內,便有8次這類粗魯的動作。視頻裡,男孩無助的哀嚎著。孩子可憐的慘叫聲,不僅沒能引起這名治療師的一點同情心,反倒使其惱羞成怒、變本加厲。
  • 情趣指南:夫妻間的角色扮演
    有人說,角色扮演是滿足自己心中無法實現的幻想,也有人說,角色扮演是正常愛愛的新鮮調味劑。平凡如我們,讓自己變身幻想中的狂妄女警、甜美女傭,角色扮演可以是非強力春藥,也可以是小人物狂想曲。 沒有人喜歡一成不變的嘿嘿嘿生活,只有不斷追求新鮮刺激的嘿嘿嘿體驗才能讓我們享受到更多的樂趣,而角色扮演恰好可以滿足我們的這種需求。
  • 「美豬」聽證會上,臺教授怒批:21世紀的鴉片戰爭!
    「美豬」聽證會上,臺教授怒批:21世紀的鴉片戰爭!10月11日,臺立法機構召開美豬公聽會,臺東大學教育系教授李偉俊在會上直指,民進黨當局進口美國含有瘦肉精豬肉的決定,就是場「21世紀的鴉片戰爭」。     李偉俊11日手拿小豬模型,參加公聽會 視頻截圖   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李偉俊在當天的公聽會上表示,民眾對於豬肉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瘦肉精的含量應該要「零檢出」。「給民眾一個可以安心食用肉品的環境有這麼難嗎?」
  • 凱特·阿普頓,90後美國超級名模,在多部電影中扮演過重要角色
    凱特·阿普頓1992年6月10日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她7歲時移居佛羅裡達州,並在聖三一主教學院學習。她的母親Shelley Upton是德州田徑冠軍,她的父親Jeff Upton是高中田徑運動的主管。凱特·阿普頓是一位美國超級名模,因其在著名雜誌的封面照片而廣受認可,包括名利場的100周年紀念版,體育畫報泳裝紀念Cosmopolitan,英國Vogue,法國ELLE,Esquire和Jalouse等。凱特·阿普頓也是一名演員,曾在《Tower Heist》和《The Other Woman》等電影中扮演重要角色。她出現在深夜美國喜劇節目《周六夜現場》中。
  • 白馬非馬,管虎電影中的那些動物,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金剛川》中,鄧超飾演的步兵連長高福來,騎著一匹高大英俊的白馬出場,是所有角色中唯一有活著的坐騎的人。傳說這匹白馬杜淳也騎過,就是在《八佰》中他扮演謝晉元的時候。把馬從上海牽到朝鮮,管虎對它真是情有獨鍾。豈止是馬,《金剛川》中有一隻紅蜻蜓出場兩次,戲份甚至比一個群眾演員都多。那麼,這些來客串的動物,導演借他們要表達什麼?這個問題先放一放,我再拉幾隻進群,一起討論。
  • 英國人如何評價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是中國人的叫法,英國稱之為「通商戰爭」,更中立一點的叫法是「英中戰爭」。所以,鴉片戰爭與鴉片貿易之間,並沒有很多人想像中那麼強的關聯性。鴉片戰爭之後清朝與英國籤訂的《南京條約》中並沒有直接規定鴉片貿易的條文,相反開放「五口通商」倒是重點,從這個角度來看,「通商戰爭」這一稱呼也未嘗不是一個合適的叫法。英國自19世紀起,基本壟斷了清朝海外貿易,佔據份額多達90%。在一對多時,清廷有制定規則的主動權,而基本一對一時,雙方糾紛自然會越來越多,而清廷對這一變化缺乏敏感,沒有及時作出調整。
  • 鴉片戰爭中臺灣同胞的反侵略鬥爭
    今年是鴉片戰爭爆發180周年。180年前,臺灣雖然不是鴉片戰爭的主要戰場,但英國侵略軍曾多次侵襲臺灣。臺灣同胞奮勇抵抗,獲得了抗英鬥爭的勝利,接連在基隆之戰與大安港之役中重創英國侵略者,成功地保衛了祖國這片神聖的領土。臺灣還是在鴉片戰爭中捕獲英軍俘虜最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