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前,香港發生了什麼?

2021-03-02 地圖帝

咱們先從幾部電影講起,頭一部是《玻璃樽》,成龍為了打動少女舒淇的芳心,請她到什麼地界的樓頂餐廳共進晚餐,然後一同俯瞰維多利亞港夜景呢?

次一部則是《阿飛正傳》,電影中那家活現了舊香港情調的皇后飯店,在哪裡營業至今呢?

第三部,也就是著名的《古惑仔》系列電影,山雞、陳浩南們的古惑生涯,又是在哪個地域生活的呢?

這三個問題,其實統一的答案,都是尖沙咀。

尖沙咀在哪裡呢?九龍半島的南端,有那麼一個海角,毗鄰紅磡灣。它的地理得名,要追溯到移山填海運動之前,這裡附近有一座官湧山,海水被山所阻,造勢而成,便在九龍的南端形成了一個長長又尖尖的沙灘,於是便得此名。

現如今,尖沙咀已成為九龍油尖旺區的當然組成部分,北以柯士甸道至康莊道為界,與香港島的中環及灣仔隔著維多利亞港相望。而它的原海岸線,就在梳士巴利道、漆鹹道一帶。這裡呢,其實原本有兩個平行的海角:一個便是九龍角,另一個叫做黑頭角。

當然這兩個角都不如同在九龍的大角咀有名,因為大角有麥兜的存在嘛!

不過從前,這裡並不叫尖沙咀,而叫香埗頭,理由是這裡是珠江三角洲東岸陸地盡頭,自古以來是華南海路要衝,大明萬曆年間的海圖之上,已出現這裡的名稱。而且東莞一帶的香木,基本上是由這裡的碼頭負責運送的,所以得了這麼一個名號。至於尖沙咀,其實是這裡的村名,當時這裡叫做尖沙頭村。

因為航運發達,這裡很早就沾染歐風美雨,也因這緣故,當地人與洋人的衝突,很早便已發生。譬如鴉片戰爭前夕,這裡就曾發生一件命案,具體地說,是1839 年(道光十九年)7 月7 日。

起初是一批英國水手在此處上岸,隨後便與當地的尖沙頭村若干村民發生衝突,衝突原因據說是英國人搗毀了一座神龕。而當場打架的情形,據說是不分勝負,但其中一名村民林維喜傷得頗重,熬到第二日,便不治而死。

英夷在尖沙頭村打死了人,這消息迅速傳開。當時的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義律,自然要處理。他很快趕到尖沙咀,通過一名與其略有交往的林姓村民,送給林維喜家一千五百銀元。

此時大清帝國自己尚未鑄造銀元,國內流行的貨幣,是銀元寶和銅錢,出現在中國的第一批銀元,是西班牙人在墨西哥鑄造的銀元,最初流入之地,就是廣東、福建沿海的貿易港口。

所以義律摸出來的這一千五百枚銀元,說白了就是買林維喜的命,當然潛臺詞是:你收了這筆錢,就不能再去大清朝的官府那裡告狀,即便是告狀,也不能說林維喜是被洋人打死的。

從事情的進程來看,義律的銀元,其實頗有見效。報到廣州官府的,就是這麼寫的。問題是此時主政廣州者不是別人,就是教科書上的欽差大臣林則徐。在林則徐看來,林維喜死得蹊蹺,這便多問了幾句。而這一問,便發現更多問題,最終林大人把案子交給了新安縣知縣梁星源查辦。

這位梁知縣很快便查明了真相,殺人兇手,就是英艦水手。於是話鋒一轉,林則徐的命令,便發到了義律這一邊,要他交出兇手。而義律這一邊,雖然也在軍艦上像模像樣地舉行了審判,但說白了也就是對五名兇手輕判監禁和少許罰金,然後送回英本土監獄服刑——接著他便一轉身,把這一處理結果通告廣州官方。

圖-航拍港珠澳大橋

義律還說,這樣的處理手法,是國際通行模式,這顯然是對大清朝法律的藐視,林則徐立即委託一名美國醫生,翻譯了洋人所謂的國際法律準則,即瑞士法學家艾默瑞奇·德·瓦特爾的著作《萬國公法》,結果發現書上壓根就沒有義律的這種法律特權(其實這種特權就是所謂治外法權)。

8月15日,即案發40餘天之後,欽差大臣便發布命令,禁止中英二國一切貿易,更進一步驅逐英人出境,停止供應英人食物,撤其買辦和傭工。

這件事鬧騰到9月5日,義律又找來一名傳教士,遞話給林則徐,要求談判以解決紛爭,恢復正常貿易關係,被拒絕。但是義律已經作好了武裝衝突的準備。就在這一天的下午三點鐘,英國軍艦便向大清朝打響了第一炮。而到了10月,萬裡之外的英國內閣,便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所以某種意義上講,真正的鴉片戰爭,其實是在尖沙咀開始的。

當然最終戰爭是大清朝輸了,1860年,在輸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包括整個尖沙咀在內的九龍半島,便不在清朝控制下了。

而從這一刻起,尖沙咀便開始了截然不同於以往的時代。首先是入侵者在這裡興建了軍營和水警總部,隨後又啟動填海運動,填出尖沙咀西部海傍作海運用地。客觀地講,尖沙咀從這時起,慢慢地繁榮起來。尤其是在1910年廣九鐵路香港段的通車,尖沙咀成為了這一鐵路的終點站,由此成為當時香港交通的樞紐。

此後豪華酒店開始出現在這個昔日的漁村,譬如1928年開業的半島酒店,就在尖沙咀,是當時九龍半島的地標建築,也是當時全亞洲最豪華的酒店之一。1941年二戰期間香港被日軍攻陷,港督楊慕琦,就是乘天星小輪渡海至尖沙咀的半島酒店,向日軍投降。而稍後的日本軍政府總部,就設在半島酒店。

當然不論是英國人,還是日本人,他們主宰香港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現如今的尖沙咀,早已成為消費商旅的盛地。彌敦道是貫穿尖沙嘴的主要大街,集中了大量的購物中心與辦公大樓,從早到夜,幾乎都是車水馬龍。而足以飽覽維多利亞港全景的地理優勢,更令此地成為香港明信片的常見畫面取材點。香港年輕人的至愛地亦在此處,所以許多新人都會在此穿著婚紗留影紀念。

正如有人發問:香港哪裡最適合向喜歡的姑娘表白?尖沙咀就很不錯哦!

文:司馬路,圖:風長眼量

相關焦點

  • 鴉片戰爭前,香港發生了什麼?
    咱們先從幾部電影講起,頭一部是《玻璃樽》,成龍為了打動少女舒淇的芳心,請她到什麼地界的樓頂餐廳共進晚餐,然後一同俯瞰維多利亞港夜景呢?譬如鴉片戰爭前夕,這裡就曾發生一件命案,具體地說,是1839 年(道光十九年)7 月7 日。起初是一批英國水手在此處上岸,隨後便與當地的尖沙頭村若干村民發生衝突,衝突原因據說是英國人搗毀了一座神龕。而當場打架的情形,據說是不分勝負,但其中一名村民林維喜傷得頗重,熬到第二日,便不治而死。英夷在尖沙頭村打死了人,這消息迅速傳開。當時的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義律,自然要處理。
  • 電影《鴉片戰爭》在舟山拍攝的前前後後
    2012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15周年紀念日。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尤其是1840年7月5日發生的定海保衛戰是整個鴉片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鬥,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舟山軍民同仇敵愾,頑強抵抗,書寫了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見圖一、圖二)。
  • 香港教師給鴉片戰爭洗白是蠢還是壞?校方道歉,香港教育局將跟進
    港媒29日接到一位家長爆料,稱與孩子一起觀看小學二年級常識課的網課視頻時,發現教師公然歪曲歷史,將鴉片戰爭的起因說成是「英國以禁菸為由派兵攻打中國」,令家長震驚,痛批該教師公然誤導學生。香港「橙新聞」《大公報》等港媒30日報導稱,校方承認出錯,並對此次事件感到抱歉,並即時重新整理教材。
  • 香港教科書曲解鴉片戰爭,臺灣都有人驚到!
    【新民晚報·新民網】這樣的情況,必須引起善良的中國人的特別重視了——無論你身在祖國內地,還是香港、臺灣或者海外……「香港該是到了,去殖民化的時候了。」這是臺灣地區中國國民黨籍的前民意代表蔡正元所發感慨。5月1日,蔡正元在臉書曬出香港地區的一本歷史教科書,並直言,1997年到現在已23年了,香港歷史教科書還是一如在殖民時代掩飾英國戰爭罪行!
  • 鴉片戰爭的起源是什麼原因?歷史書上看不懂的鴉片戰爭看這裡!
    據統計,在鴉片戰爭前四十年裡,中國輸入鴉片達三億元以上。 3.英國對鴉片的爭論 英國的鴉片貿易也並非只針對中國,在當時的世界,鴉片貿易是合法而且正常的,但因中國市場需求導致貿易額巨大,1830年代,鴉片佔英國對華貿易總額的一半!唯利是圖的英國政府可以獲得大額收入。鴉片貿易在英國本土也屬於正常貿易,只是沒有吸食鴉片的市場。
  • 鴉片戰爭前為何清朝對英國一無所知,英國卻對清朝了如指掌?
    鴉片戰爭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場非常重要的歷史轉折性事件,因為鴉片戰爭,中國的國門被徹底打開,把對中國還盲目自信樂觀的一群統治者,徹底打醒。這場戰爭也讓中國不得不從國外吸收新的文化和知識,這才讓人們意識到,原來中國已經不是天朝上國了。
  • 原來,英國人不了解鴉片戰爭
    南方周末:啟蒙運動時期,歐洲人對中國抱有仰慕之情,但英國在鴉片戰爭前出現了普遍的反華情緒,主要原因是什麼?藍詩玲:很重要的原因是經濟。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失敗以後,參加這個使團的人對中國的判斷,形成了比較大的影響。他們中很多人寫過對中國不大寬容的遊記或者報告、匯報。巴羅的例子很典型。
  • 鴉片戰爭的內部視角
    而歷史事件的發生,經常是各種合力的結果。鴉片戰爭亦是如此。美國學者詹姆斯·M·波拉切克的《清朝內爭與鴉片戰爭》從清朝內部政爭出發對其進行多角度解讀,打開了新的思路。□孔祥文(文化和旅遊部清史纂修與研究中心編輯)「朝堂政治」:鴉片戰爭前的文人朋黨清廷中央政府的政治動態對軍事和外交決策的影響是《清朝內爭與鴉片戰爭》的主要關注點,更確切地說是外交政策的「朝堂政治」——清廷對關鍵外交政策決策的制定,以及影響這些決策的角逐。作者把對鴉片的政策和文人二者之間的關係建立起來,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概觀性的線索。
  • 鴉片戰爭時,美國扮演了什麼角色?
    一、對華貿易美國打造友好人設的考量,要從鴉片戰爭之前的中美關係說起。18世紀末,北美十三州脫離英國,成為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然而,開國之初,美國也曾篳路藍縷,窮困不堪,以致那些參加獨立戰爭的功臣們也大多身無分文,衣食無著。
  • 香港學校「毒教材」美化鴉片戰爭,教學生把警察認作狗,害娃不淺
    一、香港學校「毒教材」頻現前兩天,香港太陽島英文幼稚園的插畫教材卻出現了警察和狗並列的畫面,網友認為這是學校故意誤導孩子的認知,從而引發了強烈爭議。通過網傳的照片顯示,插畫中有一名警察和一隻小狗,其中還附有一個大大的「狗」字。而這頁圖畫的學習內容則是要求孩子朗讀文字,並把相配的圖畫填上顏色。試問,警察旁邊出現一個狗字,這明顯是在抹黑香港警察。
  • 鴉片戰爭前為何清朝對英國一無所知,英國卻對清朝了如指掌
    在中國歷史上,鴉片戰爭是一次舉世矚目的重大轉折,它徹底把我國從封建社會天朝上國的夢魘中喚醒。最有意思的一點是,這場戰爭中,英國人對我國的情況還是很了解的,但清朝皇帝道光卻連英國人具體在哪裡都不知道。但對英國的具體情況卻一無所知,這背後有三個重要原因:鴉片戰爭前,我國古代的世界觀非常詭異,首先是對北方遊牧勢力的高度重視,整個清王朝一刻也沒有放鬆過對蒙古勢力的打擊,與此同時對內部農民起義或傳統的強臣驕兵等問題處理得很好,基本上達到了中國古代的頂峰。但對外部勢力,特別是海外勢力來說,則顯得極為輕視。
  • 第一次鴉片戰爭沒有驚醒「天朝」迷夢
    ,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那麼,第一次鴉片戰爭對當時國人尤其是知識精英有何影響?鴉片戰爭剛結束時,魏源完成了另外一部重要著作:《道光洋艘徵撫記》。這部書對鴉片戰爭最早地做了完整、忠實的記錄,被譽為「當代中國第一部具有進步意義的『當代史』」。(近年來,也有學者如黃良元等人認為,《道光洋艘徵撫記》並非為魏源手定。)
  • 劍指七寸: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吳淞戰役
    作為補充手段,英國人在戰爭的第二階段重返嶺南,以絕對優勢佔據虎門炮臺和香港。但直到舟山群島和浙東的主要港口寧波陷落,依然沒有將大清朝拉回到談判桌上。甚至還需要分兵把守更多城池,應付實施隨時可能到來的大規模反擊。
  • ​7年級中文人文播報:英國為什麼發動鴉片戰爭?-G7叢明越和成涵
    7年級中文人文播報:英國為什麼發動鴉片戰爭?by 叢明越Jasmine  成涵Hannah一個月前,一個新聞火了。
  • 鴉片戰爭中臺灣同胞的反侵略鬥爭
    今年是鴉片戰爭爆發180周年。180年前,臺灣雖然不是鴉片戰爭的主要戰場,但英國侵略軍曾多次侵襲臺灣。臺灣同胞奮勇抵抗,獲得了抗英鬥爭的勝利,接連在基隆之戰與大安港之役中重創英國侵略者,成功地保衛了祖國這片神聖的領土。臺灣還是在鴉片戰爭中捕獲英軍俘虜最多的地方。
  • 鴉片戰爭中小人物的大勝利: 創造殲滅英軍最輝煌戰績
    回首發生於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可以用兩個字來總結:窩囊。對於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大清王朝來說,這真是一場窩囊的戰爭。
  • 《天朝的崩潰》:我對鴉片戰爭的一點看法
    通觀全書,中心論題只有一個,即:鴉片戰爭(乃至此後百年屈辱史)是當時中國社會現狀這一客觀存在所導致的必然結果,而不是某些歷史人物或忠或奸、或主和或主戰、或愛國或賣國的主觀願望所能夠改變的,或再精煉一句話,歷史是冷冰冰的現實寫就,而不是熱騰騰的道德討論所能左右。我當然能夠同意這個最終結論,只是,如果是幾年前,我該是百分百地同意,而現在,或許在同意之外,我已另有了一點疑惑。
  • 琦善:鴉片戰爭中的賣國者,或是皇權大勢下的替罪羊
    背景在十九世紀之前,外國沒有什麼大宗貨物是需要中國人購買的,往來的商船只有少數是貨物,大多數是現銀,用於從中國購買茶葉、絲綢、瓷器等運往西洋售賣,大量的現銀流向中國,而我們的經濟制度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用不著任何西洋的東西,並且由於地方官員的貪汙腐敗,朝廷在此獲利並不多,也並不看重,通商只是「
  • 冷眼看中國與睜眼看世界:鴉片戰爭後,中西方眼中對方形象的變遷
    鴉片戰爭,西洋炮艦戰勝東方刀矛的必然結局,這場戰爭引起了中西雙方彼此在認識對方的觀念上發生了逆轉。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由仰慕變為輕藐;中國人對西方的認識由「化外蠻夷」變為提倡「師夷」,「採西學」中西雙方相互觀念的變化,鴉片戰爭起了樞紐作用。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的變遷鴉片戰爭前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是「模範國家」。
  • 昨天的香港元朗到底發生了什麼?
    俠客島微信公號昨天的事件赤裸裸地暴露出香港反對派和「港獨」分子的野心:他們以「民主自由」為名,煽動年輕人攻擊警察和市民,把香港徹底搞亂,再亂中奪取香港管制權。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昨天的遊行和以往性質不同,屬「非法集結」。相信昨日不少人都一樣,心情是緊張的,因為擔心香港元朗區會發生一場示威者、警察、村民三方的大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