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級中文人文播報:英國為什麼發動鴉片戰爭?-G7叢明越和成涵

2021-03-02 TsinglanSchool

7年級中文人文播報:英國為什麼發動鴉片戰爭?

by 叢明越Jasmine  成涵Hannah

一個月前,一個新聞火了。據香港「大公文匯全媒體」4月29日報導,香港一位家長陳女士爆料,她28日與孩子一起觀看小學二年級常識的網課視頻,教師講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這一課時,立論:「英國想以禁菸為理由派兵攻打中國。」英國發現中國當時很多人吸食鴉片。這個問題相當嚴重,所以他們為了消滅這些叫做「鴉片」的物品,發動了這場戰爭。」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我們是來自清瀾山學校七年級一班、七年級三班的成涵和叢明越。今天,我們就來反駁一下這位老師荒謬的說法,並陳明鴉片戰爭爆發的真正原因。

 

我們將從三個觀點來進行反駁。另外,我們會引用外國資料進行雙重反駁,確保證據豐富。

 

一、戰爭爆發的大背景:時局的變化

 

中英之間為什麼發生衝突呢?這要從19世紀說起。在19世紀,英國已經進入機器化生產階段,掌握了近代火器技術。此時的英國急需開拓殖民地,以獲取更多的原材料。掌握的原材料產地越多,他們的工業生產和商業利益就越大。在當時的情況看來,亞洲還有美洲都先後淪為歐洲國家的殖民地。While China had done Britain no harm, the British gratuitously invaded China. Britain wanted to expand its imperial power and sell more goods, especially the opium whose imported the Chinese tried to forbid, while the British sold or smuggled in anyway. 鑑於中國沒有能夠媲美歐洲的武器,中國成為歐洲國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和因此爆發的戰爭是遲早的事情。馬克思說:「掠奪是一切資產階級的生存原則。」這就從根本上說明了對外掠奪是資本主義的本性。再看看鴉片戰爭之前的情況:亞洲的西部、南部、東南部、 北美的加拿大、大洋洲、非洲大部分,這些地方都相繼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這就意味著鴉片戰爭前夕, 世界上不同的國家、 地區和民族越來越多地被卷進資本主義漩渦,因此,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二、中英之間的真正矛盾

在走私鴉片與鴉片戰爭爆發之前,英國與中國的正常貿易一直處於劣勢。當時清朝還處於自然經濟狀態,能實現自給自足時,英國已步入資本主義,十分依賴貿易。清朝自認為不需貿易,只開放廣州一個港口開展外貿;英國卻因對中國茶葉、絲綢消費需求大而花去大量白銀,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英國對中國貿易產生了巨大的貿易逆差。

 

200多年來,英國曾7次派外交使團訪清,其中以馬爾嘎尼代表的英國使團希望擴大通商口岸。可以看出,一開始英國希望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開矛盾;也能看出英國財政在這方面損失巨大。經歷了3位國王,全部失敗。There was also general irritation with Chinese constraints on trade and confinem3 ent of the Western traders to Canton lest. British, like everyone else, were dazzled by the prospect of a limitless Chinese market. The British wanted more ports opened to trade, and proper diplomatic relations at Beijing.

 

三、情況升級:鴉片大規模流入

 

事實上,為了彌補與中國的貿易逆差,英國商人決定向中國走私、傾銷鴉片。之所以說走私,是因為在中國,銷售鴉片是不合法的。英國人發現很多中國人已經對鴉片上癮了,鴉片可以帶來巨大的利潤,英國向中國出口鴉片,白銀作為支付貨幣。鴉片越來越多,而白銀輸出也越來越多,英國商人在鴉片貿易中獲得大量白銀。從右邊的表格我麼能知道,隨著時間加長,輸入鴉片從1799年的4000多箱增長到了1839年的40200箱。而僅僅30年,白銀輸出從51339100元到243958005。

 

本來一開始鴉片並沒有在廣大民眾中流傳,所以沒人在意。現在鴉片大量銷售的危害涉及到了每個人。鴉片使人免疫力下降、肌肉萎縮、每天一蹶不振、上癮,成功引起中方的重視,而英國的貿易逆差也迅速補足,白銀大量流入。Silver that merchants earned from selling opium was immediately spent again on buying tea. These silver disappeared without being reflected in official accounts, which had always been hidden commonly. Over time opium trade acquired huge importance for the British, for 2 reasons: duties and taxes on it became vital for the financing of British India. Opium provided much of the earnings essential for buying Chinese tea. For example, in 1660 there was only 2 pounds of tea sold, but in 1830, there was an dramatic increase at 30,000,000 pounds sold. 1839年中國禁了英國的鴉片貿易,英國的財路再次被斷。此時從中國來的鴉片收入已經成了支持英屬印度帝國的主要支柱,中英雙方矛盾迅速銳化。由於鴉片對中國財政造成極大損失,禁止走私鴉片後,貿易劣勢再次回到英方。

 

四、導火索之一:中英軍民衝突

 

中英之間衝突繼續加劇,英國議會開始討論是否發動侵華戰爭。除了鴉片貿易外,一些民間衝突的案例也影響到英國議會對這場戰爭的決定。在中國沿海也有一起事件。在民間,見識過鴉片危害的人民群眾對此是恨之入骨,以致於會發生圖中對帶來鴉片的英國商人起衝突的現象。在1839 年7 月7 日,英船水手在我國九龍尖沙嘴打死農民林維喜。清欽差大臣林則徐為捍衛主權,令英國代表義律交出兇犯,義律拒不交兇,因此造成了林維喜案。China's military threats are defenseless against British civilians. From the British perspective, they went to war because of Chinese military threats to British civilians. This is because China refused to negotiate on terms of diplomatic equality and because China refused to open more ports than Canton to trade, not just with Britain but with everybody. 1840年4月英國議會經過3天辯論後最後以271票贊成,262票反對通對華戰爭。此時在中國有反映中國士兵威脅英國婦女、兒童、民眾,英國便以此為理由,要維護己方公民的權利,發動了侵華戰爭。

 

五、總結

 

從以上可以看出,不論是大時局、雙方矛盾還是導火索來看,英國發動戰爭都與幫助中國禁菸毫無關係。Palmerston爵士在虎門銷煙後便給英國政府羅列了「通過戰爭能達成的外交目標。」這些目標大部分條件在《南京條約》中有所包含。例如:「Ensure that, if contraband is seized in accordance with Chinese law, no harm comes to the persons of British subjects carrying illicit goods in China" ,也就是領事裁判權。五口通商也在內:「Ask that the cities of Canton(廣州), Amoy(廈門), Shanghai(上海), Ningpo(寧波), and the province of northern Formosa be freely opened to trade from all foreign powers." 在這些目標內,沒有任何信息是關於鴉片以及戒菸的。如果鴉片戰爭的原因是幫助中國禁菸的話,為何不在這個清單上說禁止中國吸菸了呢?哪個國家願意真心為另一個國家的利益而著想呢?鴉片戰爭的爆發是英國對資本利益的欲望和爭奪,與中國無法調和的貿易矛盾加在一起,結出一個不可避免的戰爭。On Feb. 20, 1840, Lord Palmerston wrote that the force should seek reparations for the insults to Queen Victoria's officer at Canton, and to British people; to secure the opening of other ports to trade; to get agreement that the British and everyone else could trade in China; and allow British diplomats to come to Beijing and the ports.」 再次審視那位香港老師的觀點,真是荒謬至極,毫無根據可言。

 

老師們,同學們,以上就是我們的演講,還請大家多多指教。謝謝大家!

相關連結:

相關焦點

  • 原來,英國人不了解鴉片戰爭
    大學三年級,藍詩玲如願轉去中文系。從那時算起,她對中國的興趣已經超過20年。她的普通話發音標準,用詞不確定,隨時查問訂正。談起中國,她口中不時蹦出「國內」這個詞,似乎在用中國人的方式思考。1997年,藍詩玲第一次來中國,到南京大學的中美中心學習一年。那時她剛從劍橋大學本科畢業,歷史、中文各讀兩年。在中美中心,藍詩玲遇見了歷史學家高華。
  • 打了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人為什麼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英國在廣州受了多年的壓迫,無法出氣,等到他們打勝了,他們覺得他們出氣的日子到了,他們不能平心靜氣的原諒中國人因受了戰爭的痛苦而對他們自然不滿意,自然帶幾分的仇視。第二,廣東地方官商最感覺《南京條約》給他們私人利益的打擊。在鴉片戰爭以前,因為中外通商集中於廣州,地方官吏,不分大小,都有發大財的機會。《南京條約》以後,他們的意外財源都禁絕了,難怪他們要恨外國人。
  • 鴉片戰爭前為何清朝對英國一無所知,英國卻對清朝了如指掌
    在中國歷史上,鴉片戰爭是一次舉世矚目的重大轉折,它徹底把我國從封建社會天朝上國的夢魘中喚醒。最有意思的一點是,這場戰爭中,英國人對我國的情況還是很了解的,但清朝皇帝道光卻連英國人具體在哪裡都不知道。那為什麼英國人對清朝了如指掌,而清朝對英國卻知之甚少呢?要說清朝對英國幾乎一無所知,大家也許會覺得冤枉清朝,畢竟當年馬戛爾尼使團曾到過清朝,見過乾隆皇帝。
  • 香港教科書曲解鴉片戰爭,臺灣都有人驚到!
    香港一位陳姓家長於4月28日與孩子一起觀看小學二年級常識網課視頻。當教師講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這一課時,陳姓家長瞬間被驚到了!原因是該老師公然歪曲歷史,將鴉片戰爭的起因說成是「英國以禁菸為由派兵攻打中國」。林則徐虎門銷煙「黃師」振振有詞:「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呢?
  • 香港教師給鴉片戰爭洗白是蠢還是壞?校方道歉,香港教育局將跟進
    港媒29日接到一位家長爆料,稱與孩子一起觀看小學二年級常識課的網課視頻時,發現教師公然歪曲歷史,將鴉片戰爭的起因說成是「英國以禁菸為由派兵攻打中國」,令家長震驚,痛批該教師公然誤導學生。香港「橙新聞」《大公報》等港媒30日報導稱,校方承認出錯,並對此次事件感到抱歉,並即時重新整理教材。
  • 鴉片戰爭前為何清朝對英國一無所知,英國卻對清朝了如指掌?
    鴉片戰爭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場非常重要的歷史轉折性事件,因為鴉片戰爭,中國的國門被徹底打開,把對中國還盲目自信樂觀的一群統治者,徹底打醒。這場戰爭也讓中國不得不從國外吸收新的文化和知識,這才讓人們意識到,原來中國已經不是天朝上國了。
  • 鴉片戰爭慘敗,道光得知英國女王才22歲,有了個令人不齒的想法
    後來英國的軍隊真的打過來了,道光依然覺得沒什麼威脅,很快就能趕走,道光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是因為他對當時的英國一無所知,那時候英國確實擔得起「日不落帝國」的名號,為了更好的發展,他們想方設法的掠奪其他地方的資源,對於中國,英國可以說覬覦了很久,在發動戰爭之前,他們早就調查好了清朝的情況。
  • 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屈辱史的開端!
    1840年6月,英國侵略者為保護所謂的鴉片貿易,依仗其船堅炮利,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需要更廣闊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廉價原料產地。這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2、從當時的國際形式來看,英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始終處於貿易逆差。 為了扭轉不利的貿易形勢,英國開始販賣鴉片。而中國的禁菸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這是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
  • 英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真相,顛覆認知,歷史常識欺騙了我們
    很多人認為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這三個過程是一氣呵成的,沒有任何阻礙。實際上不是的,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到攻入北京,期間經歷過不少挫折,甚至吃過敗仗。最後英法聯軍萬般努力和憑藉著武器優勢才攻入北京。而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原本沒有火燒圓明園的意思,甚至在攻入北京半個月後,才開始火燒圓明園。
  • 7月7日 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
    1981年7月7日 太陽能飛機首次飛越英吉利海峽 重點歷史事件播報 周學熙創辦啟新洋灰公司 中國第一家機械化生產水泥的企業,位於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
  • 鴉片戰爭的內部視角
    歷史學家胡繩在《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認為,鴉片戰爭的爆發是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後,英國駐華商務總督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向英國鴉片商人承諾英國政府會補償他們的損失,從而引發了戰爭。這場戰爭在中國歷史上重要影響在於,從此以後,中國的歷史進入了一個全新且陌生的階段:在新舊歷史的更迭以及中西方兩種文明相互碰撞的過程中,清政府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自己的末路,並最終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鹹豐為什麼不讓各地進京勤王呢?
    1856年,也就是在《南京條約》籤訂14年後,英法兩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藉口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斷斷續續的打了4年,那麼為什麼鹹豐不讓各地進京勤王呢?
  • 英國華人小孩學了6年中文,僅有小學1年級水平!
    (Arabella),用中文演唱《茉莉花》引得無數媒體和網友爭相圍觀、點讚,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前,美國華人曾為紐約時報中文網撰稿《為什麼ABC們恨中文》,點評北美的二代華人移民為什麼「恨」中文,其中很大的問題就是中文學校。文中提到,有的家長覺得學會中文,孩子以後找工作機會更多。作者認識的一個華人家庭,家裡老大大學畢業後本來有機會外派到中國拿雙倍薪水,因為從小沒有學中文,結果錯失良機。
  • 鴉片戰爭中偌大的清帝國為何會被2萬遠道而來的英軍打敗
    1840年一個草長鶯飛的夏天由48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遠徵軍從印度出發侵入中國廣東海面。作為中國古代史和近代史分野的鴉片戰爭就此爆發。1842年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清政府被迫於南京(時稱江寧)下關江面的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亦皋華麗號)上與英國籤署《中英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向英國賠款2100萬;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中方向英商徵收貨物關稅需與英方協商;英國公民在中國土地上違反中國法律由英國自行處理......
  • 鴉片戰爭中臺灣同胞的反侵略鬥爭
    今年是鴉片戰爭爆發180周年。180年前,臺灣雖然不是鴉片戰爭的主要戰場,但英國侵略軍曾多次侵襲臺灣。臺灣同胞奮勇抵抗,獲得了抗英鬥爭的勝利,接連在基隆之戰與大安港之役中重創英國侵略者,成功地保衛了祖國這片神聖的領土。臺灣還是在鴉片戰爭中捕獲英軍俘虜最多的地方。
  • 1840年鴉片戰爭前後的世界格局——中國近代史開端
    她即位的時候,正是英國最好的時代、工業革命剛剛完成、英國開始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殖民地和自治領,1840年佔領了紐西蘭,從此英國在全世界的殖民體系形成,一個繼西班牙之後,嶄新的、更加強大、殖民地更加遼闊的「日不落帝國」誕生
  • 英國人如何評價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是中國人的叫法,英國稱之為「通商戰爭」,更中立一點的叫法是「英中戰爭」。所以,鴉片戰爭與鴉片貿易之間,並沒有很多人想像中那麼強的關聯性。鴉片戰爭之後清朝與英國籤訂的《南京條約》中並沒有直接規定鴉片貿易的條文,相反開放「五口通商」倒是重點,從這個角度來看,「通商戰爭」這一稱呼也未嘗不是一個合適的叫法。英國自19世紀起,基本壟斷了清朝海外貿易,佔據份額多達90%。在一對多時,清廷有制定規則的主動權,而基本一對一時,雙方糾紛自然會越來越多,而清廷對這一變化缺乏敏感,沒有及時作出調整。
  •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曾國藩手握重兵,卻為何抗旨不遵,沒有出兵勤王
    英國、法國在美國、俄國的支持下,藉口「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發動第二次侵華戰爭。由於和鴉片戰爭目的相同,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所以稱這次戰爭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 鴉片戰爭中的英國陸軍其實不過是歐洲二流?最強其實另有其人
    鴉片戰爭中,空有80萬陸軍的清軍 和2萬英軍(起初只有4000人)打過十幾次重大戰役,大多數時候清軍兵力都在英軍數倍以上,但清軍全敗,最後戰爭結束,英軍總共死亡2000人,但別忙,其實真正陣亡的只有百人左右,其他的都是2年戰爭過程中病死或者事故死亡的。
  • 電影《鴉片戰爭》在舟山拍攝的前前後後
    2012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15周年紀念日。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尤其是1840年7月5日發生的定海保衛戰是整個鴉片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鬥,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舟山軍民同仇敵愾,頑強抵抗,書寫了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見圖一、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