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也就是在《南京條約》籤訂14年後,英法兩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藉口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可恐怕令鹹豐帝也沒想到的是這一次英法聯軍是鐵了心的要打進北京。本來清政府已經和英美法俄籤訂了天津條約,但似乎雙方都不太滿意。列強不滿足於獲得的利益,而鹹豐對於某些條款也感到憂恐。
所以英法聯軍再一次打進了大沽口,這一次英法聯軍直接打進了北京,鹹豐帝等一干人等逃往了避暑山莊。英法聯軍在北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還火燒了圓明園。
第二次鴉片戰爭斷斷續續的打了4年,那麼為什麼鹹豐不讓各地進京勤王呢?
第二次鴉片戰爭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次其實就是到籤訂《天津條約》為止,第二次才是打進北京,逼著清政府籤訂了《北京條約》。
對於鹹豐帝來說,遇到的麻煩不比他的老子道光少。鹹豐年輕的時候是打算有一番作為的,也做出了一些改革,還罷免了一些主和的重臣。但在外患不斷加劇的情況下,內部更是讓鹹豐焦頭爛額。畢竟對於鹹豐來說,丟失一點領土實在是微不足道,但太平天國是要推翻清廷的,內憂更值得關注。
雖然第二次鴉片戰爭打了四年,但對於大清來說,還是有點事發突然,根本來不及。當時的大清還是非常傳統的聯絡方式,等消息傳到全國各地的時候,黃花菜都已經涼了。
另外就是清軍的抵抗根本沒有多長時間,在英法聯軍第二次打進大沽口的時候,侵略者是下定了決心要打進北京,所以根本沒有含糊。
而當時八旗兵和綠營已經不堪大用。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鹹豐不得不依靠地方團練,這才有了曾國藩的湘軍以及李鴻章的淮軍等等。
如果說到進京勤王的話,那麼只能依靠這兩支軍隊,至於其他各省的八旗兵雖然也不少,但去了也沒什麼用,只不過是炮灰而已。
當時的這兩支軍隊也已經到了和太平天國戰爭的關鍵時刻。而湘軍和淮軍也沒有到天下無敵的地步,如果抽兵北上的話,那麼一旦讓太平天國緩過勁來,再想鎮壓恐怕就不那麼容易了。
自1858年英、法艦隊撤走後,清政府即命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負責大沽一帶防務,鹹豐把抵禦強敵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僧格林沁的身上。
僧格林沁能力還是有的,甚至在抵抗外敵的過程中也有過勝利的表現,可一旦侵略者擴大戰爭規模的話,那麼從武器裝備來說,是完全的落後,根本抵抗不住。
從清政府來考慮,鹹豐已經下了議和的決心,不想過分激怒侵略者,也根本沒有想過要和侵略者來場全面戰爭。
所以綜合來看,鹹豐根本不可能讓全國各地的軍隊進京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