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1年,鹹豐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病逝,不久後,滿清統治階層內部發生一次宮廷政變,史稱「辛酉政變」,因新皇帝年號初定為「祺祥」,故又稱為「祺祥政變」。事情的起因得從第二次鴉片戰爭說起,當時英法聯軍進攻天津,直逼北京。鹹豐皇帝以「木蘭秋獮」之名,先是倉皇出逃至圓明園,而後轉到熱河承德避暑山莊。這一歷史事件直接導致了,鹹豐朝兩個政務中心的形成。
一個是以恭親王奕訢核心的團隊。鹹豐(奕詝)出逃,命六弟恭親王奕訢留守京城,負責善後,與英法議和,這是鹹豐皇帝的無奈。為何這麼說呢?道光皇帝好似中了「魔咒」,在連喪三位皇后(其中包括鹹豐皇帝生母)後,便決定不再立皇后,將年僅10歲的奕詝交由靜貴妃(恭親王奕訢生母)撫養。奕詝長奕訢一歲,年紀相若,加之一母撫養的緣故,關係非常親密。
但角逐皇位過程中,老師杜受田運籌帷幄,導演了「南苑校獵」、「示孝藏拙」兩齣好戲,使得奕詝成功贏得道光皇帝的青睞,得以繼承皇位。從此,兄弟有了身份上的天差地別,原本親密的關係逐漸產生了隔閡,友誼小船說翻就翻,鹹豐皇帝對這位才能更勝一籌的弟弟,變得有所顧忌而處處提防。
鹹豐即位,按照道光的遺詔,封奕訢為恭親王,但冊封儀式卻一直拖到三年後才舉行,期間,鹹豐將一座位於什剎海,原屬於和珅的豪宅,賜給了奕訢。當年和珅被賜自盡後,嘉慶皇帝將這座豪宅,賜給弟弟永璘,以示對其不願爭位的獎賞。如今,鹹豐故伎重施,潛臺詞是說:哥現在的身份地位,今非昔比,雖然給了你特權,但是你要注意分寸哦。
另外一個政務中心則位於熱河,由鹹豐皇帝欽點的八位大臣組成,分別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以及額附景壽,組織核心是肅順,於是,兩大集團開始了明爭暗鬥。
鹹豐皇帝似乎被英法聯軍「傷」了心,無心政務,醉心於聲色犬馬,以緩解內心的焦躁,身體逐漸被「掏空」,健康狀況堪憂。遠在北京的恭親王,密切注視著熱河的動向,以防不測,造成權力旁落,但也只能幹著急。
畢竟肅順等人坐擁「近水樓臺」之勢,為了避免鹹豐皇帝與恭親王見面,肅順導演了一出「離間計」的好戲,其對鹹豐說,英法兩國公使與恭親王頻繁往來,有意擁護恭親王,而恭親王也有意自立為帝。病入膏肓的鹹豐皇帝聽後,陷入深深的沉思。之後奉命議和的恭親王,請旨前來工作匯報,被鹹豐皇帝一句,「相見徒增傷感,不必來覲」所回絕。可見,肅順等人完全掌控了熱河的局勢。
此外,別忘了還有鹹豐的孤兒寡母。鹹豐去世前,在朝政大權設計方面還是動了一番腦筋:以肅順為首的八人組成了「顧命八大臣」處理政務,其中,景壽為恭親王奕訢同母妹夫,鹹豐這樣設計,是為了彌補恭親王奕訢,不在「顧命大臣」之列的缺陷;同時,鹹豐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葉赫那拉氏掌管),即是說「顧命八大臣」負責方案設計,實施嘛,還得由「寡母」們批准。
於是在熱河,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與葉赫那拉氏為核心的「寡母」們,展開了對清王朝最高權力的爭奪。事實上,鹹豐在世之時,有著極大權力欲的肅順,對於葉赫那拉氏頗有微詞。當時,鹹豐無心政務,御批奏章的重擔,落在了葉赫那拉氏身上。肅順對此頗為不屑,還有點性別歧視,認為:三尺小女人,能幹成什麼?
甚至肅順出過「鬼點子」,要鹹豐皇帝效仿漢武帝立儲的操作。晚年,漢武帝寵幸趙婕妤(鉤弋夫人),打算立其子劉弗陵,擔心「人主年小而母親年壯」,引起國家的內亂,下令賜死了趙婕妤。只不過,鹹豐皇帝沒有這麼做,其不願兒子小小年紀,就失去母愛。
等到鹹豐駕崩,在「顧命八大臣」的精心布置下,完成了權力交接,肅順立馬給了葉赫那拉氏下馬威,祭祀鹹豐活動名單上,故意漏了葉赫那拉氏;在冊封皇太后時,肅順還故意安排,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比鈕祜祿氏(慈安太后)晚一天。
在處理政務方面,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將擬好的政令,直接呈上御覽,兩宮太后只有蓋章的份,其中的內容不得更改。可見,此舉改變了鹹豐皇帝的初衷,直接剝奪了兩宮太后參政議政的權力,這是兩宮太后所不能接受的。
為此,慈禧提出:太后御覽八大臣擬好的奏章後,再行定奪;六品以上官員的任免,由太后裁定。雙方僵持了四天四夜,最終勉強達成了「輔政垂簾兼而有之」的模式,總的來說,八大臣輔政的權重更大。
慈安的政治才華絲毫不遜色慈禧,只是比較超脫,不喜歡政務,而慈禧不同,其有才幹,對於政治,也有強烈的欲望,不能忍受一幫大老爺們的欺負,好說歹說,說動了慈安。但要在環伺之下扭轉乾坤,又談何容易呢?慈禧想到了苦肉計,其藉故狠狠責罰安德海後,命兩人將安德海押解回京,再由安德海將密旨交給恭親王。獲悉後的奕訢,緊急聯絡在京大佬,最終達成一致意見,與兩宮太后聯合,除掉「顧命八大臣」。
中間慈禧又因為「輔政垂簾兼而有之」的模式,與「顧命八大臣」發生了激烈衝突。「顧命八大臣」 索性撂挑子,集體罷工,幾天後,奏章堆積如山,整個國家權力中樞幾乎癱瘓。眼見這樣下去不行,慈禧、慈安假意選擇妥協。
這下輪到「顧命八大臣」不好意思了,畢竟曾受過先皇隆恩,欺負孤兒寡母的,影響多不好,看到兩宮太后服了弱,可以說大局已定。此後當兩宮太后說鄭親王端華兼任太多後,端華隨即表示只做行在(熱河)步軍統領,於是,慈禧讓小叔子兼妹夫奕譞做了步軍統領。接著「顧命八大臣」為表示誠意,表明一心輔政,索性完全交出了兵權。
政治上的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當初爭奪權力,僅僅為了爭一口氣嗎?還是說爭奪權力後,可以有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只能說「顧命八大臣」政治上幼稚,皇權是不能共享的,爭了就要你命。何況肅「核心」還出過餿主意,得罪了慈禧。
借著鹹豐皇帝的「頭七」,恭親王奕訢來到了熱河祭奠,與兩宮太后秘密商議細節。逗留6天後,奕訢提前返京,而「顧命八大臣」渾然不知。當八大臣隨著送葬隊伍回到京城後,被立即拿下,肅順得到了處斬的「待遇」, 賜予載垣、端華三尺白綾,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被免職,穆蔭發往軍臺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