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為何最終鬥不過慈禧太后?

2020-12-24 公子霜塵

公元1861年,鹹豐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病逝,不久後,滿清統治階層內部發生一次宮廷政變,史稱「辛酉政變」,因新皇帝年號初定為「祺祥」,故又稱為「祺祥政變」。事情的起因得從第二次鴉片戰爭說起,當時英法聯軍進攻天津,直逼北京。鹹豐皇帝以「木蘭秋獮」之名,先是倉皇出逃至圓明園,而後轉到熱河承德避暑山莊。這一歷史事件直接導致了,鹹豐朝兩個政務中心的形成。

一個是以恭親王奕訢核心的團隊。鹹豐(奕詝)出逃,命六弟恭親王奕訢留守京城,負責善後,與英法議和,這是鹹豐皇帝的無奈。為何這麼說呢?道光皇帝好似中了「魔咒」,在連喪三位皇后(其中包括鹹豐皇帝生母)後,便決定不再立皇后,將年僅10歲的奕詝交由靜貴妃(恭親王奕訢生母)撫養。奕詝長奕訢一歲,年紀相若,加之一母撫養的緣故,關係非常親密。

道光

但角逐皇位過程中,老師杜受田運籌帷幄,導演了「南苑校獵」、「示孝藏拙」兩齣好戲,使得奕詝成功贏得道光皇帝的青睞,得以繼承皇位。從此,兄弟有了身份上的天差地別,原本親密的關係逐漸產生了隔閡,友誼小船說翻就翻,鹹豐皇帝對這位才能更勝一籌的弟弟,變得有所顧忌而處處提防。

鹹豐即位,按照道光的遺詔,封奕訢為恭親王,但冊封儀式卻一直拖到三年後才舉行,期間,鹹豐將一座位於什剎海,原屬於和珅的豪宅,賜給了奕訢。當年和珅被賜自盡後,嘉慶皇帝將這座豪宅,賜給弟弟永璘,以示對其不願爭位的獎賞。如今,鹹豐故伎重施,潛臺詞是說:哥現在的身份地位,今非昔比,雖然給了你特權,但是你要注意分寸哦。

另外一個政務中心則位於熱河,由鹹豐皇帝欽點的八位大臣組成,分別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以及額附景壽,組織核心是肅順,於是,兩大集團開始了明爭暗鬥。

鹹豐皇帝似乎被英法聯軍「傷」了心,無心政務,醉心於聲色犬馬,以緩解內心的焦躁,身體逐漸被「掏空」,健康狀況堪憂。遠在北京的恭親王,密切注視著熱河的動向,以防不測,造成權力旁落,但也只能幹著急。

鹹豐皇帝

畢竟肅順等人坐擁「近水樓臺」之勢,為了避免鹹豐皇帝與恭親王見面,肅順導演了一出「離間計」的好戲,其對鹹豐說,英法兩國公使與恭親王頻繁往來,有意擁護恭親王,而恭親王也有意自立為帝。病入膏肓的鹹豐皇帝聽後,陷入深深的沉思。之後奉命議和的恭親王,請旨前來工作匯報,被鹹豐皇帝一句,「相見徒增傷感,不必來覲」所回絕。可見,肅順等人完全掌控了熱河的局勢。

此外,別忘了還有鹹豐的孤兒寡母。鹹豐去世前,在朝政大權設計方面還是動了一番腦筋:以肅順為首的八人組成了「顧命八大臣」處理政務,其中,景壽為恭親王奕訢同母妹夫,鹹豐這樣設計,是為了彌補恭親王奕訢,不在「顧命大臣」之列的缺陷;同時,鹹豐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葉赫那拉氏掌管),即是說「顧命八大臣」負責方案設計,實施嘛,還得由「寡母」們批准。

於是在熱河,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與葉赫那拉氏為核心的「寡母」們,展開了對清王朝最高權力的爭奪。事實上,鹹豐在世之時,有著極大權力欲的肅順,對於葉赫那拉氏頗有微詞。當時,鹹豐無心政務,御批奏章的重擔,落在了葉赫那拉氏身上。肅順對此頗為不屑,還有點性別歧視,認為:三尺小女人,能幹成什麼?

慈安太后

甚至肅順出過「鬼點子」,要鹹豐皇帝效仿漢武帝立儲的操作。晚年,漢武帝寵幸趙婕妤(鉤弋夫人),打算立其子劉弗陵,擔心「人主年小而母親年壯」,引起國家的內亂,下令賜死了趙婕妤。只不過,鹹豐皇帝沒有這麼做,其不願兒子小小年紀,就失去母愛。

等到鹹豐駕崩,在「顧命八大臣」的精心布置下,完成了權力交接,肅順立馬給了葉赫那拉氏下馬威,祭祀鹹豐活動名單上,故意漏了葉赫那拉氏;在冊封皇太后時,肅順還故意安排,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比鈕祜祿氏(慈安太后)晚一天。

在處理政務方面,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將擬好的政令,直接呈上御覽,兩宮太后只有蓋章的份,其中的內容不得更改。可見,此舉改變了鹹豐皇帝的初衷,直接剝奪了兩宮太后參政議政的權力,這是兩宮太后所不能接受的。

為此,慈禧提出:太后御覽八大臣擬好的奏章後,再行定奪;六品以上官員的任免,由太后裁定。雙方僵持了四天四夜,最終勉強達成了「輔政垂簾兼而有之」的模式,總的來說,八大臣輔政的權重更大。

慈安的政治才華絲毫不遜色慈禧,只是比較超脫,不喜歡政務,而慈禧不同,其有才幹,對於政治,也有強烈的欲望,不能忍受一幫大老爺們的欺負,好說歹說,說動了慈安。但要在環伺之下扭轉乾坤,又談何容易呢?慈禧想到了苦肉計,其藉故狠狠責罰安德海後,命兩人將安德海押解回京,再由安德海將密旨交給恭親王。獲悉後的奕訢,緊急聯絡在京大佬,最終達成一致意見,與兩宮太后聯合,除掉「顧命八大臣」。

恭親王

中間慈禧又因為「輔政垂簾兼而有之」的模式,與「顧命八大臣」發生了激烈衝突。「顧命八大臣」 索性撂挑子,集體罷工,幾天後,奏章堆積如山,整個國家權力中樞幾乎癱瘓。眼見這樣下去不行,慈禧、慈安假意選擇妥協。

這下輪到「顧命八大臣」不好意思了,畢竟曾受過先皇隆恩,欺負孤兒寡母的,影響多不好,看到兩宮太后服了弱,可以說大局已定。此後當兩宮太后說鄭親王端華兼任太多後,端華隨即表示只做行在(熱河)步軍統領,於是,慈禧讓小叔子兼妹夫奕譞做了步軍統領。接著「顧命八大臣」為表示誠意,表明一心輔政,索性完全交出了兵權。

政治上的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當初爭奪權力,僅僅為了爭一口氣嗎?還是說爭奪權力後,可以有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只能說「顧命八大臣」政治上幼稚,皇權是不能共享的,爭了就要你命。何況肅「核心」還出過餿主意,得罪了慈禧。

載垣

借著鹹豐皇帝的「頭七」,恭親王奕訢來到了熱河祭奠,與兩宮太后秘密商議細節。逗留6天後,奕訢提前返京,而「顧命八大臣」渾然不知。當八大臣隨著送葬隊伍回到京城後,被立即拿下,肅順得到了處斬的「待遇」, 賜予載垣、端華三尺白綾,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被免職,穆蔭發往軍臺效力。

相關焦點

  • 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過慈禧?一場政變就全被端掉了
    鹹豐的辦法是,臨死前給皇后鈕祜祿氏(後來的慈安太后)留了一道密詔:朕百年後,那拉氏若有不軌行為,你就動用皇太后的權力賜死她! 這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妙招啊,可他萬萬沒想到,他死後,他的皇后不但未按他的密詔行事,還與那拉氏狼狽為奸,為虎作倀地協助她發動政變,不但搞掉了八個顧命大臣,還奪取了最高權力。
  • 鹹豐皇帝所任命的「顧命八大臣」結局如何?三個皇室成員都被殺了
    在彌留之際,鹹豐皇帝對身後事做了細緻的規劃,繼承人是獨生子載淳,這是沒得選。但此時的載淳年僅六歲,是無法處理政事的,故而安排了八位心腹大臣來輔佐載淳,贊襄一切政務,這八位大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
  • 為什麼鹹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鹹豐帝死前共留下八位顧命大臣來輔佐六歲的同治皇帝,但是沒曾想這顧命大臣不給力,在鹹豐帝屍骨未寒的時候就被慈禧等人聯手拿下,這場為時不過半年的政變史稱「辛酉政變」1860在清政府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英法聯軍便直接率軍逼近北京城,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時的鹹豐帝急忙帶著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以及一眾親信前往熱河避難。
  • 鹹豐帝駕崩後,26歲的慈禧太后是如何鬥垮顧命八大臣的?
    臨死之前,他做了三項安排:第一,立載淳為皇太子,為繼皇帝位鋪路。第二,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載淳,贊襄一切政務。此即「顧命八大臣」,其實是肅順一個人說了算,其他七人隨聲附和罷了。第三,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諭旨同時加蓋兩枚印章方才有效。
  • 歷史上的今天丨鹹豐帝駕崩設了顧命八大臣,為何還讓慈禧參與權力...
    公元2016年,裡約奧運會落幕在慈禧除掉肅順等顧命八大臣之後,她應該會在心中埋怨自己死去的丈夫,也就是鹹豐帝:早把權力給我,哪有這麼多麻煩!問題來了:鹹豐帝為何設八個顧命大臣?鹹豐帝逃到熱河後,身體每況愈下,到了七月,他知道自己快撐不住了。鹹豐帝時,清廷祖傳的「秘密建儲」制度名存實亡。
  • 顧命八大臣中,為何慈禧只斬了肅順?溥儀:他犯了3個致命錯誤
    每當皇帝式微之時,那些胸懷野心的臣子們就會開始出來興風作浪。就比如說那清朝同治帝時期上位的「顧命八臣」,險些就要推翻了清皇室的地位。但最終在對他們治罪的時候,為何卻只有其中的肅順一人被斬首呢?面對這樣的「特殊待遇」,溥儀曾說,這都是因為他犯下了3個致命的錯誤。1861年,鹹豐帝身患重病臥床不起。
  • 鹹豐留下一狠角色,本可用來壓制慈禧,可惜被慈禧先下手為強
    慈禧太后以秀女身份入宮,後來因為容易秀麗,得到鹹豐皇帝的寵幸,清朝皇帝到鹹豐這一代,生育能力已經很低了,好不容慈禧給他生下一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儘管如此,鹹豐皇帝臨終前,還是留了後著,為的就是防止慈禧太后手握大權,他冊封了八位顧命大臣,這八人皆位高權重,是用來打壓慈禧太后的。鹹豐留下的八位顧命大臣中,領頭的名叫愛新覺羅·肅順,聽名字就知道他是皇室宗親,鹹豐皇帝對他十分信任,按理說在他的帶領之下,壓制慈禧搓搓有餘,可惜還是出了差錯。
  • 看看真正的慈安,就明白為何慈禧絞盡腦汁,卻一輩子也鬥不過她!
    1852年,皇太后為鹹豐皇帝選秀女,17歲的葉赫那拉氏有幸被選中,入宮被封為「蘭貴人」。貴人是什麼級別?自皇后以下,妃嬪有七個級別,依次是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彼時的慈禧屬於倒數第三的存在,品級低下,身份卑微。兩年後,慈禧晉封為「懿嬪」;又兩年,因生下皇長子載淳(同治帝),晉「懿妃」;又一年,晉「懿貴妃」。
  • 慈安:比慈禧更厲害的狠角色
    當年英法聯軍劍指京城,鹹豐皇帝亡命熱河避暑山莊。感覺不久於人世之際,只把慈安一人召到身邊給以密旨。這封密旨給予慈安的權力是極高的,具體說來有兩點,第一,八位顧命大臣的任何政令必須加蓋慈安獨有的「御賞」印章才能生效。第二,鹹豐皇帝怕慈禧依仗她自己是皇長子載淳生母的身份大權獨攬行僭越之事,特別給與慈安最高權力,可以處置任何人,包括慈禧。
  • 原來慈安太后是比慈禧更厲害的狠角色!一個改變大清的女人
    早在熱河時,鹹豐帝深知命數將盡,載淳卻只有六歲,便封端華、景壽、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太子繼位為帝。同時,他又遣散親眷大臣,單單召見皇后一人,授之一道密旨,給她臨機處置任何人的最高權力(此舉主要是為了提防皇帝生母懿貴妃)。並給予皇后「御賞」大印。同時,給予皇長子載淳「同道堂」印章。八個顧命大臣所發任何政令都要請蓋上「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
  •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顧命大臣團隊及結局
    三,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八大臣同兩宮太后發生矛盾。鹹豐皇帝臨終之前欽命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贊襄政務」。肅順等人手握欽命,為所欲為,並不把慈安、慈禧的帝後勢力和以恭親王為首的帝胤勢力放在眼裡。鹹豐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即慈禧,極欲利用聖母皇太后的身份謀奪最高統治權。
  • 鹹豐后妃中她的地位最高,慈安、慈禧在她陵前只能以妃子身份行禮
    鹹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鹹豐皇帝崩於承德避暑山莊。臨終前他自認為安排好了後事,讓八大臣輔佐嗣皇帝,又以兩宮太后制衡八大臣。可是他忘了在北京還有個強勢的弟弟恭親王奕,在叔嫂的通力配合下,一場辛酉政變剷除了顧命八大臣,讓慈禧登上了最高權力的寶座。
  • 鹹豐皇帝18個妻妾,為何只有慈禧太后給他生了一個兒子?
    鹹豐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七位皇帝,也是清朝最後一個有實權的皇帝,他的一生先後立過皇后四位,皇貴妃兩位,貴妃兩位,妃四位,嬪四位,常在三位,總共18位妻妾,但臨死之時,卻只有慈禧太后一人的所生的大阿哥能夠立為皇太子繼承皇位,為何其他妃嬪都沒有為他生兒子呢?是鹹豐皇帝的原因還是妃嬪的原因呢?
  • 「兩宮垂簾」時,跋扈的慈禧是否壓制了正統太后慈安?
    封建時代,中國最後一個長期控制政權的威權統治者是慈禧太后,她是同治、光緒年間清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如果算上前面與慈安太后的兩宮聽政,其統治清王朝長達四十七年,後期幾乎是權勢燻天,當然,慈禧本人並不是大權獨攬,光緒皇帝後來也能行使一些權力,但只要是忤逆了慈禧太后,那帝黨便會一觸即潰,正如同在後期戊戌變法時一樣。
  • 少女慈禧:慈禧太后16歲照片,看了以後明白皇帝為什麼這麼喜歡她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鹹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 還原真實的慈安太后,比慈禧更厲害的狠角色,一個改變大清的女人
    早在熱河時,鹹豐帝深知命數將盡,載淳卻只有六歲,便封端華、景壽、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太子繼位為帝。同時,他又遣散親眷大臣,單單召見皇后一人,授之一道密旨,給她臨機處置任何人的最高權力(此舉主要是為了提防皇帝生母懿貴妃)。並給予皇后「御賞」大印。同時,給予皇長子載淳「同道堂」印章。八個顧命大臣所發任何政令都要請蓋上「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
  • 還原真實的慈安太后,比慈禧更厲害的狠角色,一個改變大清歷史的女人
    而授予皇后最高的殺伐大權,更是證明了皇后在鹹豐帝心中的分量,帝後同心同德,可見一斑。02身份特殊,是「辛酉政變」的最後砝碼鹹豐十一年七月,鹹豐帝駕崩,穆宗即位。二十五歲的皇后鈕祜祿氏被冊封為母后皇太后,徽號慈安。
  • 還原真實的慈安太后,比慈禧更厲害的狠角色,真正改變大清歷史的女人
    早在熱河時,鹹豐帝深知命數將盡,載淳卻只有六歲,便封端華、景壽、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太子繼位為帝。同時,他又遣散親眷大臣,單單召見皇后一人,授之一道密旨,給她臨機處置任何人的最高權力(此舉主要是為了提防皇帝生母懿貴妃)。並給予皇后「御賞」大印。同時,給予皇長子載淳「同道堂」印章。八個顧命大臣所發任何政令都要請蓋上「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
  • 恭親王與慈禧的糾葛曾聯手發動政變,最後二人卻翻了臉
    鹹豐在熱河去世前,曾經對自己的身後事進行了一番煞費苦心的設計。他最終定下了八大臣顧命制度,八位顧命大臣主理政務,但最終裁決權在兩宮太后手上。
  • 慈禧都當了皇太后,為何不住慈寧宮,而是長住於儲秀宮?
    而慈禧從鹹豐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發動「辛酉政變」開始,直到光緒三十年(1908年)去世為止,把持晚清政局長達四十七年之久,可以說,大清晚期的國運基本掌握在慈禧一人手裡。那麼,問題來了,都已經升級成皇太后了,慈禧為何不去當年孝莊太后、崇慶太后(乾隆生母)等太后們曾居住過的慈寧宮,或者別的宮殿,而是一直住在了儲秀宮?